八年级 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7993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0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 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八年级 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八年级 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八年级 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八年级 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八年级 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八年级 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八年级 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八年级 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八年级 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八年级 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八年级 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八年级 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八年级 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八年级 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八年级 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八年级 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八年级 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八年级 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八年级 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 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八年级 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 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 物理人教版第三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二)本章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1.重点。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对于探究性活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也是本章教学重点,重点应解决如何探究,如何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归纳结论、评价等。

  2.难点。

  “平行光源”的解决是做好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关键,所以是教学中的难点。

另外,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如何写探究报告,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对教材的灵活处理

  从教科书中的五节内容来看,有些内容属于《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有些内容不属于《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

对教科书的这些内容,教师可按教科书讲,也可自主选教材,尽情发挥。

有些内容教师不必担心学生学不会怎么办,《课程标准》把这些知识内容作为载体,以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愿意探究、敢于创新等能力的目的。

教师不可能将庞大数量的信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塞给学生。

因此必须改变“只有讲过才算教过”的观念。

许多内容可以精选,精讲,点到为止。

更多的内容,如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补充材料(包括视听材料),搜集各种形式的信息,除了教材介绍的内容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准备几个相关的小课题让学生去做调查研究。

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和照相机的原理后,可让学生调查商店中各种照相机的价格和功能,并分析它们的关系。

  (四)弄清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

  从课程目标的分层看,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要落实好这三种目标,必须弄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弄清关系,教师才能研究好每一节课,准备好每一节课,教师在备课中才能有针对性地备好提问、引导、组织性的问题。

  基于这种要求,如何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的学习,经历的大过程如下。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探索过程,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

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从而使学生不断地掌握一些简单的研究方法;

然后通过过程与方法的获得过程,使学生初步领悟和形成科学的思想和精神,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教学循环。

然后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促使学生进一步再去探索新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循环。

因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

知识与技能是实施探究过程获得方法的载体;

过程与方法是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营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探索知识与技能的动力。

显然在每一个循环中,过程与方法处于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因此使学生经历过程、掌握方法是施教的关键。

抓住了这一点就等于抓住了教学的最终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渠道。

  三、教材特点

  

(一)教材选择的内容更贴近生活

  教科书贴近《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不仅贴近学生生活,还贴近科学研究。

凡贴近生活的内容增加了,对原教材中的繁、难、旧的知识内容进行删除或降低要求。

例如,删除了原教材中的幻灯机,换成了学生现在学校常用的投影仪,使学生看得见,容易观察,容易理解,进而理解电影院用的放映机、照相馆用的放大机的原理也就容易了;

还增加了人的视觉器官──眼睛和矫正视力用的眼镜,使学生对眼的卫生常识更容易理解,更爱护眼睛;

增加了生物课上常用的显微镜,这样,学生使用起来易操作,易理解;

还增加了外出旅游常用的望远镜、观察宇宙用的天文望远镜,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尝试将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是《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

例如,从生活中的透镜──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然后联系生活实际──眼睛和眼镜,又联系社会科学──显微镜和望远镜。

这种安排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课程把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转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所有的知识内容基本上都是通过探究总结得出的,因此要引导好探究的过程,指导学生观察好现象,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的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记忆结论,同时也注意了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在物理教学中,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三)学生动手动脑机会多

  教科书中差不多每节课都有“想想做做”,节后都有“动手动脑学物理”。

本章中共有“想想做做”三个、“动手动脑学物理”五个、“探究”一个。

要尽量引导学生动手去做,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研究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第三章第一节透镜物理教案

课题名称

§

3-1透镜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的是透镜的初步知识,其中包括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以及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是本章的中心内容之一,也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必要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经常使用的照相机、放大镜、投影仪、望远镜等光学仪器比较熟悉,但大多数并不知道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知识

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过程与

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点难点

透镜对光的作用。

策略方法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方法及透镜式教学方式

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

预习本课。

教学媒体

投影设备,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

课后记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让学生朗读章首配文。

由此可知我们经常使用的照相机、放大镜、投影仪、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透镜的知识。

眼镜在生活中很常见,他们可以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

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都是透镜。

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观察眼镜镜片,看看近视镜片和远视镜片有什么不同?

——发现不同镜片的中间和边缘的厚薄不同。

画出板图如课本图3。

1-1所示。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

引入课题

展示课题

引导

提问

讲解

板书

朗读

思考

观察

回答

在研究透镜时经常要用到两个科学术语:

主光轴、光心。

如图3。

1-2所示。

想想做做:

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图3.1-3)。

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

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

再换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

结论: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互相平行的,叫做平行光。

实验表明:

(如图3.1-4)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实验

分析

得结论

反馈练习

小结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

在一个可乐瓶内装满水后,把字有远到近靠近,会看到什么现象?

请做后解释

有一人在照相时发现人有些小,怎样就能大些?

投影时要成正立的像,投影片应该如何放置?

学生总结本节课在知识上的收获。

学生完成目标检测。

课后练习1、2、3

纠错

解释

理由

练习

总结

§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作用: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焦点:

2、焦距:

教学反思:

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物理教案

3-2生活中的透镜

本节主要介绍的是生活中常用的透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作准备。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

2、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是什么?

照相机、放大镜、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

先出示真实的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的镜头。

镜头的作用相当于那种透镜?

——凸透镜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

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暴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制作模型照相机

把模型照相机对准某个人或物体,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屏幕间的距离,就可以在屏幕上看到一个清晰倒立的像。

展示

投影仪

投影仪是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仪器,照图3。

2-4介绍投影仪的构造。

投影仪的投影镜头是什么透镜?

演示:

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

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图案清晰的像。

观察相的大小、正倒。

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凸透镜形成一个放大的像。

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放大镜

放大镜也是凸透镜,是最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

请同学们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并改变放大镜到字的距离,观察字的放大情况。

——能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同一侧。

演示

手持一个凸透镜,在室内的白墙和窗户之间移动(离墙近些),在墙上能看到什么?

在透明的玻璃板和塑料片上滴一滴水,这样就做成了放大镜。

用它观察课本,看看课本上的字是不是放大了。

课后练习2

照相机: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学反思:

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〇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这次再版的人教版新教材把另一个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了“生活中的透镜”中,相对于第1版来说,这次教材明确提出了实验时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

u>

2f、f<

u<

2f、u<

f,同时给出了详细的实验步骤;

在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结论时以提问的形式得出;

教材这样处理,着重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探究的难度,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探究的目的性,做到有的放矢。

“想想议议”栏目让学生思考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的实像,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

U<

2F、U<

F,同时给出了详细的实验步骤;

p>

●〇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每课时40分钟),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

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

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

学习知识是一种探究的活动。

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二、体验性目标

  1.经历:

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准备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

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你玩过凸透镜吗?

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

还有别的玩法吗?

  

(二)演示:

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

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

  演示:

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样?

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

成什么样的像,

  1.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

  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

  2.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

  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

  3.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回答:

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4.什么是物距、像距?

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三)设问:

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

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

能猜想一下吗?

  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进行实验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

尊重实验事实,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卡片;

使学生能各取所需各有所获;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一)出示课题并板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让学生观察实验器材,自己动手组装、摆放、调整器材。

  1.观察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

J2507型光具座。

  让学生观察说明光具座主要组成部件。

  2.学生对实验器材进行组装、摆放、调整。

  探究按照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何组装实验器材?

  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有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也可从右到左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固定蜡烛,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

  3.设问:

什么是物距(u)、像距(v)、焦距(f)?

  学生对照光具座回答:

物距是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像距是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焦距是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三)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及进行相关记录。

  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摆放顺序、不同的移动对象来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如:

  摆放顺序从左到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设问:

如何使物体的像呈现在光屏上?

  引导学生回答调整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移动凸透镜或蜡烛,作用是否相同?

  让学生明确:

作用是相同的,都是改变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

  注意:

移动光屏观察成像时,要保证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继续设问:

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

  启发学生明确要记录:

物距、像距;

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实)……

  (四)学生实验

  1.出示实验要求:

  ①多次实验,观察物体的成像。

  ②记录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时,像的特点及成像时的物距和像距。

  ③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2.学生两人一组开始独立进行实验。

并根据实验填写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按上面的文字说明做)。

  附表 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

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

第_______小组 成员_______、_______

 要求:

1.多次实验,观察成像的情况。

  2.记录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时,像的特点及所成像的物距和像距。

  3.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启发、点拨或发提示卡片并提示学生。

  教师应准备小组实验活动建议卡片,谁遇到疑难问题或不能继续进行实可向教师要卡片,按提示继续实验)

  三、汇报交流

  学生实验基本结束,并填写好了实验记录表。

疑难让学生议;

错误让学生析;

重要的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及时反馈矫正实验中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育。

总结成功的经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延伸实验课的教学。

以讨论方式进行。

  

(一)学生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