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8278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6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Word文件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Word文件下载.docx

(1)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2)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

2.后期

(1)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

(2)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在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

(3)1864年,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1.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

(1)“朝贡体系”:

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

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

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2)“不平等条约体系”:

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

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

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

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

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2.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

1840年鸦片

战争以前

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

19世纪40

至50年代

清朝缺乏主权观念(如领土、司法、关税等),但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19世纪60

至80年代

筹办洋务以自强,设立总理衙门开展近代外交,筹划海防,近代海权意识觉醒,以夷制夷维持和局

19世纪90

年代至

20世纪初

逐渐丧失抗拒列强的信心,开始主动地适应列强的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外交政策调整

3.近代前期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局限性

(1)阶级局限性

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目光短浅。

②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都有致命的缺陷。

③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来组织群众。

④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具有严重的自私性、分散性等特点,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和义和团的分散性都说明了这一点。

(2)时代局限性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所没有遇到过的情况。

②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发展不充分,当时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会失败。

【典例1】 (2017·

天津文综)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

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

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题干三看]

一看时间空间:

19世纪后的中国

二看关键信息:

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

三看答题方向:

体现了什么

[选项排查]

选项

判断理由

设障方法

查错补短

A

(×

材料强调近代中国始终局限于对西方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未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提出材料不支持的结论

因信息理解不准而误选。

“自觉”是从自身需要出发,主动采取行动

B

材料中近代中国海军的发展是十分被动的,不是主动

用“主动”一词设障

因知识理解不到位而误选。

近代中国发展海军是在西方列强侵略下的被动回应

C

(√)

题干信息表明中国发展海军是应对西方侵略的被动反应,以至出现“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局面。

这说明中国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

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顺应历史潮流

背道而驰,与题干主旨相反

因理解不到位而误选。

当时世界历史的主要潮流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材料没有表明中国顺应这个历史潮流

[历史追问]上题中提到了近代中国海军的发展,那么近代中国海军兴起的表现是什么?

清朝为什么要创办近代海军?

提示:

(1)表现:

洋务运动过程中创办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创办福州船政局等。

(2)原因:

镇压人民的反抗;

抵御外来侵略;

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练习1 (2018·

新课标全国卷Ⅱ)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

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

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 D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解析:

材料中地方督抚的主张透露出两个信息:

第一,“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说明依然存在朝贡观念;

第二,主张中国外交官以“万国公法”为依据,联合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来参与评判是非曲直,明显带有近代外交观念,D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A错误;

从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朝贡,中国部分地方官员称琉球为“藩属”来看,传统朝贡体系依然存在,B错;

地方官员只是根据自己对外交的理解提出建议,并非干涉外交决策,C错。

练习2 (2018·

天津卷)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

“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

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

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

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这表明当时( A )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结合题中信息可知清政府对于外来贸易立场分明,既反对走私鸦片,又坚持正当的贸易,与此相符的是A项,正确。

B项中的“各国政府”言过其实,错误;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材料并未涉及治外法权,D项排除。

练习3 (2018·

浙江卷)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

“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

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

”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A )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

解读题干材料可知,法国人在五个通商口岸有“不协争执事件”由法国官员办理,法国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不许中国官员过问,这都说明法国在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故选A项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的主旨不是说开放通商口岸之事,故B项错误;

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单方面享受的最惠国待遇,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居住及租地权”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由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和清政府闭关政策的抵

制,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商品不能无限制地进入中国,占有中国的市场,因而英国等西方国家在对中国的正当贸易中,一直捞不到什么好处,处于入超的不利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便决定向中国输入鸦片。

1838年底,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

英国侵略者为了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便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问题设置】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闭关政策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战争结果的联系。

 闭关政策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的联系: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及原料产地;

但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导致英国在中英正当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为改变不利局面,向中国输入鸦片,道光帝下令查禁;

为了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英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

闭关政策与鸦片战争的结果的联系:

中国闭关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或造成中国国力衰落),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这也导致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

 农民处于社会最低层,深受剥削和压迫,有着强烈的革命性;

但是,农民阶级受落后的小农经济和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的影响,带有分散性、落后性等阶级局限性。

因此,“农民可能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能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

——塞缪尔·

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问题设置】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农民的两种不同“角色”。

 革命性:

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提出反封建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保守性:

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没有提出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

领导集团争权夺利,发生天京事变。

考点二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工业的兴起及社会生活的变迁

1.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中国农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洋务运动兴起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这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生产方式,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和趋势。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出现,成为中国社会新的阶级力量,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4.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开始

(1)鸦片战争后:

西式服装、饮食、建筑等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

(2)19世纪60~90年代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有线电报、《申报》等在中国出现。

1.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

生产模式

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经济结构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

生产力

的质变

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

国内外市

场形成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内,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这些虽然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抑制商业、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

2.多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史论角度

①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在中国近代仍占主导地位。

②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在华经济、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③近代企业:

主要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史观角度

①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

②从文明史观看,则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

③从近代化史观看,则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

3.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

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在国内发展不平衡,在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沿海、沿江和交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解体的速度快一些,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的速度较慢。

由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2)影响: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是历史的进步。

首先,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它的解体必然冲击封建制度,有利于瓦解晚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

其次,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商品市场、自由劳动力,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最后,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使中国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变化。

【典例2】 (2017·

新课标全国卷Ⅰ)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

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19世纪中后期,中国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减为1钱

这一举措有何影响

据题干材料可知,洋务企业开平煤矿的土煤税重,不利于煤矿业的发展以及与列强煤矿业的竞争,李鸿章奏准降低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的出口税,有利于减轻该类企业的负担,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加强管理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无中生有

因信息提取不准而误选。

降低出口税与管理无关

降低开平煤矿的土煤出口税能“分洋商之利”,但不能说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夸大其词

不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就不可能摆脱列强对中国煤矿业的控制

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开平煤矿属于官办企业,弊端丛生,无法保证煤矿业稳健发展

煤矿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科学的管理等,当时的中国不具备这些条件

[历史追问]结合上题思考,洋务运动中民用工业创办的目的、性质、意义是什么?

目的:

满足军事工业的需要,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性质:

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

意义:

促进自然经济解体,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侵略,促进了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练习4 (2018·

北京卷)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

据此表可以得出( B )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年以前

59

1551~1722年

113

1723~1861年

167

1862~1911年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D.①③

松江地区市镇数量的增长只能体现此地工商业的发展,而不能体现商人地位的上升,故②正确,排除①;

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不重视商业发展,故排除④;

鸦片战争后,列强在通商口岸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从而促进了当地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故③正确。

故B项正确。

练习5 (2018·

江苏卷)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

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

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

这表明,洋务企业( B )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洞悉史料的核心信息,“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体现出洋务企业在技术领域过度依赖西方的现象,B项正确。

结合题中“封建衙门”“一窍不通”等信息可知管理体系有待完善,A项排除;

江南制造总局属于洋务企业,C项错误;

一些洋匠不懂技术不能等同于所有洋匠都是外行,D项以偏概全,排除。

练习6 (2018·

江苏卷)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 D )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图中的场景提炼出清末的上海有人力车、马车等交通工具以及电线等,据此可知当时的社会生活新旧杂陈,D项正确。

此画为民俗画,侧重场面和情景描写,A项错误,排除;

B、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在同治年间的中国沿海城市,如果你爱一个年轻

人,就让他去学洋务;

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

1867年,因父亲突然去世而陷入家庭困境的严复跨进福州船政学堂。

后又被作为海军军官学生派遣出洋,曾入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

回国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负责人。

因不是科举正途出身,始终无法施展抱负。

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的现状,从1885年至1893年,已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并官居从四品的严复,四次返乡参加乡试,四次落第。

1894年的战争,严复体验了海军倾覆和割地赔款的耻辱,写下了《论世变之亟》,并开始翻译《进化论与伦理学》,进而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被时人誉为“西学圣人”。

——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

【问题设置】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

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

依据材料,说明严复的思想发生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理解:

兴办洋务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洋务人才非常缺乏;

在科举仍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洋务遭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鄙视和排斥。

转变:

由追求科举功名到宣扬维新思想。

原因:

民族危机的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科举之途的无望、严复的个人经历及品质。

1.新思想的萌发——开眼看世界

(1)代表人物

①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

仿制西方战舰。

②魏源:

代表作《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核心内容: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目的:

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4)影响:

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环球,探索救国之路。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内涵:

“中学”,是指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

“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

(2)实践:

洋务运动。

(3)影响:

为中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的“自强”梦彻底破灭。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1.多元史观视角下的“中体西用”思想

近代化

史观

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号,引进西方近代生产方式,对中国的工业近代化、国防和军队近代化、教育近代化和外交近代化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整体

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张的表现

文明

反映了封建传统文明与西方近代文明的冲突,以及当时中国人对西方近代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转向现代

革命

从地主阶级的阶级利益出发,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为目的

2.“师夷长技”思想、“中体西用”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异同

(1)相同点:

都是在列强侵略的背景下发生的;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主要目的都有抵抗外国侵略的一面;

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思想近代化。

(2)不同点

①“师夷长技”思想:

其思想来源于鸦片战争当中的抵抗派,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他们的目的很鲜明,即抵抗外来侵略。

②“中体西用”思想:

其思想提出者是洋务派,以奕、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旧的纲常礼教,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当然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

③早期维新思想:

其成员大部分来源于洋务派。

洋务运动后期,其弊端日渐暴露,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一方面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想,另一方面超越了“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以此强大中国,但其思想没有形成体系,也没有付诸实践。

3.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1)概述:

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2)表现

①第一次高潮:

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

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②第二次高潮: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受到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办,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

③第三次高潮:

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

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

(3)特点:

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

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

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