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9057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

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广受读者欢迎。

9、民间报房:

明代中叶以后在首都北京出现,很可能是从官方的提塘报房分离出来的,官方消息仍得自“六科”或间接得自提塘报房,因此两类报房所抄发的官方消息内容大体相同,它所发行的“邸报”最初都是手抄,故有“抄报人”、“抄报行”、“邸报抄传”等说法。

10、《急选报》:

是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

出版于万历八年,距今422年,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但估计很可能是民间报房的产物,它的被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报纸。

11、《万历邸钞》:

是将明代万历一朝的“邸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

抄本确实保存了大量当年“邸报”的原文,但并不全都是原文,只是部分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12、《天变邸钞》:

是一份专门报道明代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

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很可能出自民间报房。

13、揭帖:

形制近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有手写也有印刷的。

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宣传工具。

14、旗报:

源于古代的露布。

它由专人扛着,骑在马上,在敌前敌后奔驰传送,供沿途的军民等人阅览。

上面除了一般的鼓励口号外,还有起义军的捷报、文告。

15、牌报:

是一种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

内容庞杂,既为读者提供新闻信息,又在他们当中进行宣传鼓励,目的在于通报情况,壮大声势。

16、报房京报:

清代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奏章三部分组成。

全部稿件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

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主要信息来源。

17、辕门抄:

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信息为主的非官方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主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

第二章:

近代报刊的传入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

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

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2、《蜜蜂华报》: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葡萄牙文,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出版。

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一年后因为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

3、《广州纪录报》:

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

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编辑,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德。

是一张商业性报纸,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平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关心中国新闻,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硬政策。

4、《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188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是一份宗教性质报刊,但刊载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居次。

该报大量介绍西方、东南亚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吻合。

5、《香港公报》:

即《香港钞报》,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1841年5月1日创刊。

6、《德臣报》:

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德报纸,1845-1974,历史129年。

创办人兼主笔是英国出版商肖德锐,英商德臣也参与创办事宜,后独家拥有该报产权。

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德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

7、《孖剌报》:

香港最早德英文日报,1857年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

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941年因日本侵占香港后停刊。

8、《遐尔贯珍》:

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

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

9、《香港船头货价纸》: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1857年在香港创刊,由孖剌报馆创办,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

该报早期的主要编辑是广东人黄胜。

10、《字林西报》: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1864年由北华捷报馆(字林洋行)的《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而立。

内容上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登方面文字,但开始重视并日益加强新闻报道工作。

重视言论,但其态度基本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事业。

11、《六合丛谈》:

上海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宗教性质,1857年创刊,由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王韬曾参加过编辑工作,为这位中国早期杰出报人从事报刊活动之开始。

该报是一份综合的新闻性期刊,仅出版一年多即告停刊。

12、《万国公报》:

上海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性报刊,1868年创刊,美国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兼担任主笔。

内容以时政为主,对中国时政的评论尤为加强,极力宣传英美等国的通商、传教活动之有益于中国。

13、《上海新报》:

上海最早的商业性报纸,1861年创刊,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

主笔都是英美传教士,以商业信息为主要内容,刊登过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

14、《申报》:

1872年在上海创办,创办人是英商安纳斯托•美查。

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真实性、时效性都很强。

《申报》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成熟。

15、《新闻报》:

1893年在上海创办,初为合资,解体后股权归英商丹福士所有,著名报人蔡尔康任主笔。

16、《京津泰晤士报》:

1894年在天津创刊,英文,由英商天津印刷公司创办,英国人贝林汉姆任主编。

该报是一份反映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观点的报纸,重视天津和北方新闻,经常评论时政,发表政见。

17、《中西见闻录》:

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最早的近代化报纸,1872年创刊,由英美传教士发起而立,是“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的机关刊物。

该报在北京的出版,突破了外人从事在华办报的最后一个禁区。

第三章:

民族新闻事业的产生

1、《彙报》:

即《汇报》、《益报》。

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74年创刊,创办人容闳。

该报为维护民族利益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字林西报》进行笔战。

2、《述报》:

国人在广州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884年创刊,内容综合,曾详尽报道了中法战争,发表了颇有见解的评论,主张对法作战,反对“输金议和”,表现该报鲜明的爱国立场,十分重视图像新闻报道。

3、《循环日报》:

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在香港创刊,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王韬是该报创办人和首任主笔。

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在业务上,该报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4、王韬:

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维新思想家。

1869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

1867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的了解,1874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报人影响极大,1883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韬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5、《万国公报》:

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在北京创刊。

康有为、陈炽等负责筹募经费,梁启超、麦孟华等担任编辑。

该报内容讲论洋务为主,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内容上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

该报是康、梁宣传维新变法大的主要阵地。

6、《中外纪闻》:

同上。

7、《强学报》:

上海强学会机关报,1896年初创,由康有为的弟子徐勤、何树龄任主编。

该报旗帜鲜明地倡导维新。

“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是该报办报宗旨。

8、梁启超:

清末最杰出的报刊政论家,宣传鼓动家。

1895主编《外国公报》、《中外纪闻》,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1896年3月至1897年10月主持《时务报》笔政一年3个月,1897赴长沙参与《湘报》筹办和撰稿工作。

1902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从报》、《新小说》;

1907在日本东京创办《政论》;

1910在日本东京创办《国风报》;

1910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

1912在天津创办《庸言》;

1915在上海创办《大中华》;

1919在北京创办《解放与改造》。

梁启超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为《时务报》撰写的评论不拘一格、浅显流畅、新颖生动、感情充沛,被称为“时务文体”,对后来我国的政论文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是发表在《时务报》上的《变法通仪》,全面阐述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是一篇代表当时维新派政治主张的纲领性文献。

9、《知新报》:

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在澳门创刊。

康有为亲自策划创办的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

该报与上海《时务报》的编辑方针基本相同,但在宣传报道上更为大胆。

历史意义:

自政变发生后,全国维新派报刊纷纷停刊,《知新报》还能继续出版,成为同封建顽固派作斗争的唯一报刊。

10、《湘学报》:

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初名《湘学新报》,1897年创刊于长沙,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

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

唐才常、陈为镒先后担任主编。

11、《湘报》:

1898年在长沙创刊,以开风气、拓见闻为宗旨。

由唐才常任主编,内容有论说、奏疏等,发行对象主要是南学会各州县分会和新式学童。

该报发表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明确提出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

12、《国闻报》:

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

1897年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严复。

该报设有电传、上谕、路透电讯、各种新闻、广告等栏。

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办报目的,帮助读者学习民主和西学,以求中国的富强。

13、唐才常:

维新派富有斗争精神的政论家。

先后于1897、1898年任《湘学报》、《湘报》主笔。

他在两报上发表大量文章,如《民主表》、《辩惑》等鼓吹变法、宣传民权,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14、严复:

清代著名思想家、翻译家、报刊政论家。

1895在天津外人办的《直报》上发表了《论世变之亟》等文章,猛烈评击科举制度和封建君主制度,要求“开民智”、“厚民力”、“明民德”,评击了封建专制政体,反对顽固守旧主张向西方学习、变法自强。

1897与友人创办《国闻报》主张变法革新、但言行谨慎。

他在《国闻汇编》上署名发表了《天演论》等译作,呼吁国人思想救亡在思想界引起震动,为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系统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译书以“信、达、雅”为标准,亦为人所称道,辛亥革命后政论态度过于保守,提倡尊孔读经,晚年反对民主厌倦科学诋毁五四运动。

15、《官书局报》:

16、时务文体:

17、《韬圆文录外编》:

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收录了王韬的部分政论文章,主要是选自《循环日报》、《近事汇编》等报上发表的文章,评述时政宣传变法自强。

写作上提出了“记事述情、自舒胸臆”的原则,影响广泛,部分文章由当时的《万国公报》首予转载。

王韬的政论反帝爱国、提倡变法,真实思想内容而不拘泥于形式,对后来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第四章清末民初时期

1、《清议报》: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机关。

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该报第一撰稿人。

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

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时事短评专栏。

该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后因失火停刊。

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2、《新民丛报》:

康梁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

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实际主编,撰稿人。

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

虽曾一度倾向于民主共和,但最终回到改良老路,攻击民主革命,为当时青年所厌弃。

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其“新民文体”也风靡报界和文坛。

3、《大公报》:

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

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

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4、《东方杂志》:

清末时一份大型文摘月刊,后发展为综合性杂志。

1904年由商务印务馆创办于上海。

该刊以“启导”国民为宗旨,主张“和平改革”,分门别类摘选国内外报刊的新闻、言论和资料。

5、《时报》:

康梁保皇会在戊戌政变后直接出资于国内创办的日报,成为其在国内的重要喉舌。

1904年创刊于上海,梁启超参与筹办和撰稿,狄楚青主持。

该报主张君主立宪。

为和《申报》竞争,该报在新闻业务上锐意革新,注重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受到知识阶层的欢迎,成为当时上海著名报纸。

6、《京话时报》:

北京历史上第一种销数逾万的报纸。

1904年由彭翼仲创办于北京,政治倾向保皇立宪。

该报以中下层市民为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目的是“开民智”。

该报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大胆揭露官府积弊,勇于为下层民众鸣不平。

为扩大影响,该报在京城菜馆设讲报处,街巷设阅报牌。

后被清廷以莫须有罪名查封。

7、《中国日报》:

孙中山领导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兴中会机关报,也是中国第一份资产阶级革命报纸。

1900年创刊于香港,陈少白主持。

该报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力宣传三民主义。

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在港重要的舆论阵地,而且是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所。

8、《开智录》:

我国第一份留日学生刊物。

1900年在日本横滨由开智社创办,郑贯公任主编。

该刊和《清议报》关系密切,内容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它带有民主革命色彩。

9、郑贯公(96论):

我国近代著名报人。

早年赴日留学,受知于梁启超。

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

后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组织开智社,在日本创办《开智录》。

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后任《中国日报》记者。

在香港先后创办《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刊,其中,《有所谓》是当时港粤报纸中读者最广泛,发行量最高报纸。

其文思想新颖,以报纸为“笔枪”,鞑伐列强和清廷,受到爱国人士的普遍尊敬。

10、《苏报》案(03新名):

我国近代著名报案。

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

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氏之关系》一文。

《苏报》这样毫无忌惮地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

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

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斥清廷的指控,慨然陈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

1904年5月,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

《苏报》案经广泛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革命发展

11、章太炎(96论):

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

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

1900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

1902年后,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在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

1906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继续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

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

12、《民报》: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1905年创刊于东京的综合性月刊。

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

“三民主义”是该报主要的宣传内容,并对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作了很多报道。

为了扫除革命发展的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新民丛报》发起论战。

虽然该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等缺点,但她总体把握了人民要求革命的时代脉搏,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13、《中兴日报》(98名):

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机关报。

1907年创刊,由陈楚楠、张永福等主办。

尽管困难重重,该报与当地保皇派报刊仍进行了论战,推动了革命力量的发展。

14、《中国女报》:

1907年由秋瑾在上海创办的通俗月刊。

该报把提倡女权和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相结合。

仅出两期,因秋瑾被捕就义而停刊。

15、《神州日报》(95名):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现代化大型日报。

1907年由于右任等人创办于上海。

该报较为注意宣传策略,对清廷的抨击多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

借口“有闻必录”,该报大量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

它成为当时上海有影响的报纸,直到上海光复前,始终被认为革命派的言论机关。

16、“竖三民”:

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刊,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是于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

1909年,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

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灾荒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出版92天后被封。

20余天后,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

该报内容与风格和前者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的运动。

后因盛赞刺杀伊藤博文的爱国志士安重根,出版一个月后被封。

一年后,于右任创立《民立报》,得到孙中山大力支持,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

该报重点宣传“三民主义”,公开预言革命胜利的到来。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作出了很大贡献。

17、于右任(96论):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报刊活动家。

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

1909年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

1910年在上海创办《民立报》;

他为报刊写了不少评论和诗词,感情炽烈,文辞丰腴,名噪一时。

18、《大江报》案(02新名)(《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

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

7月26日,该报又发表黄侃撰写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文章引起湖北当局震恐,遂将主编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报纸。

此事件引起国内舆论哗然,当局慑于民情,对詹等人只好从轻发落。

19、《大清报律》(02论):

1908年清廷为了限制报刊出版、发行,正式颁布《大清报律》。

其中规定:

报纸在创刊前除了向警察机关注册外,还必须交纳保证金;

每期报纸发行前必须将样品送行政或警察机关审查;

禁止报刊刊登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违者永远停刊;

禁止发行未经官报、阁抄发布的谕旨和奏章;

在国外出版的报刊违反以上规定者,由海关没收销毁。

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

20、《民国暂行报律》(02论):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简略的《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

具体内容有:

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

“流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

“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但在当时民主、自由气氛空前高涨的报界,此报律受到了报界的一致反对,孙中山明令撤销。

21、《报纸条例》(02论):

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1914年4月颁布《报纸条例》,共35条,其中规定:

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25岁以下者办报;

报纸出版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

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

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

22、《出版法》(02论):

1914年12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出版法》。

该法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一切文字、图画印刷物都作了类似《报纸条例》中的规定。

尽管法律已十分苛刻,而各地官府在执行过程中又层层加码。

23、癸丑报灾(99新名):

袁世凯用残暴的手段对报界实行专制统治。

他迫害新闻界,捣毁、查封报馆,逮捕、驱逐、杀害报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的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一。

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这段历史在被称为“癸丑报灾”。

24、黄远生(01新传名):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

先后编辑过《少年中国》、《庸言》等刊物,曾任《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并为《东方杂志》等刊撰稿。

他认为新闻记者应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他常能采写到重大新闻及内幕新闻,材料丰富可靠,文笔鞭辟入里,成为民国初年新闻记者的巨擘。

他被革命党人误杀后,友人将他部分作品整理成《远生遗著》,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文集。

25、邵飘萍(01新传名):

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

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

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

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