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9575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末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期末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期末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期末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期末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期末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期末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期末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期末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期末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期末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期末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期末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期末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期末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期末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期末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期末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期末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期末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期末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

《期末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期末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

这一句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

“站着喝酒”表明他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

“穿长衫”含蓄说明他还要硬摆读书人的架子,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喝酒的方式和衣着的矛盾,成了他特殊社会地位的最鲜明的标志。

“唯一”说明他和酒店的上层人和下层人都有距离,身份很特殊。

5.孔乙己在酒店的四个生活片段:

①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②酒客讥笑孔乙己没有进学。

(以上两事例勾画出短衣帮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的嘴脸)③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说明他深受封建教育毒害)④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小孩吃(说明他心地善良)。

6.“笑声”贯穿全篇,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这阵阵的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形成鲜明对照,它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批判了缺失关爱之心的麻木。

7.《孔乙己》一文,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第一次”与“最后一次”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对比描写,凸显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与不幸遭遇;

小说通过科举考试的失败者与获胜者的对比,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小说通过邻舍孩子与大人对待孔乙己的不同态度的对比描写,从而揭示封建文化教育使人们逐渐丧失良知和仁爱而变得冷漠无情。

《变色龙》:

1.标题的妙处:

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小说借这种动物颜色多变的特点,喻指奥楚米洛夫见风使舵的的奴才性格特征。

用“变色龙”做标题,不仅富有讽刺意味,而且形象、醒目,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全文紧扣一个“变”字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2.主人公奥楚米洛夫在处理狗咬人的案件中,围绕狗的主人是谁,六次判定,五次变色,作了淋漓尽致的丑恶表演。

其“变色”背后“不变”的是:

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沙皇统治卫道士的思想和性格。

3.小说注意运用对比手法凸显人物特征:

作者在描写奥楚米洛夫的语言时,让他前一次的语言和后一次的语言形成对比,奥楚米洛夫对赫留金的态度、对狗和狗的主人的态度、对案件的处理意见都是如此。

每一次变色,就形成一次对比。

通过对比,让两种互相矛盾的语言交替出自一人之口,把奥楚米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变色龙”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4.小说通过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

小说四次写到奥楚米洛夫身上的军大衣,文章通过对奥楚米洛夫军大衣穿了又脱,脱了又穿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勾画出他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动。

5.小说主题:

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忠实走狗的刻画,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也揭示了小市民阶层麻木、庸俗、愚昧的社会病痛。

五.文言文

《口技》

重要词语的意思:

1.善:

擅长2会:

适逢,正赶上3.施:

设置,安放4.团:

聚集,集合5.但:

只6.下:

落,拍7.觉:

睡醒8.欠伸:

打呵欠,伸懒腰9.呓语:

说梦话

10.宴:

宴请11.哗:

大声说话12.乳:

吃奶13.呜:

轻声哼唱14.絮絮:

连续不断的说话15.叱:

大声呵斥16.绝:

极点17.齁:

打呼噜18.意:

心情

19.少:

同稍,稍微20.舒:

伸展,松弛21.稍稍:

渐渐22.间(jì

an):

夹杂23.许许(hǔhǔ)24.虽:

即使25.名:

说出26.战战:

哆嗦的样子27.几:

几乎

28.毕绝:

消失

重要句子翻译:

1.会宾客大宴。

译:

正赶上(一家)大摆筵席请客。

2.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妇人抚慰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妇人拍着哼着哄他睡觉。

3.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同时一齐发出,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4.虽人有白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5.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端正了。

6.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全场立刻肃静,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

7.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暗暗赞叹,认为好极了。

8.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撸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瑟瑟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

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里面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

几个重要问题:

1.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明确: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

“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

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3.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

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

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4.文章主体部分刻画了几个画面?

每个画面里的声音又是怎样变化的?

三个画面:

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

声音的变化:

梦中惊醒:

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分而合。

渐入梦乡:

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火起群乱:

声音忽然变大,由少而多,由多而杂。

5.主题:

这是一篇散文小品,记叙了一场绝妙的口技表演,表现出作者对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的赞美之情。

6.写作特点:

①结构巧妙:

口技表演过程及表演内容均按时间顺序组材。

②细节描写凝练传神。

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得益彰,引人入胜。

几道选择题:

1.不能体现表演者技艺高超的一项是()

A.表演者使用的道具很少。

B.观众的孩子被吓得大哭。

C表演者模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

D观众听得入迷,默默赞叹.

2.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送东阳马生序》

主题:

文章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勤奋、专心。

写作特点:

①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②现身说法,借事明理。

③对比手法的运用。

重要词语意思: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超过)

3、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引、提出 

(询问)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候)

5、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6、致书:

得到书。

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致,取得、得到。

7、弗(不)之怠:

怠,懈怠,不放松抄写。

“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8、既加冠:

(已经)(成年)

9、(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担心,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

游:

交流,往来

10、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尝,曾经。

趋:

奔向。

先达:

学术界的前辈。

11、执经叩问:

求教。

叩,问。

12、德隆望尊:

道德高,声望重。

13、门人弟子填其室: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塞。

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14、稍降辞色:

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15、援疑质理: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16、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17、或遇其叱咄:

或,有时。

叱咄:

训斥,呵责。

18、(礼愈)至:

周到。

19、(不敢出一言以)复:

这里指辩解。

20、负箧曳屣: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21、穷冬:

严冬。

22、皲裂: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3、(至)舍:

学舍,书舍。

24、僵劲:

僵硬。

25、(持)汤沃灌:

汤,热水。

沃灌,浇水洗手。

26、以衾(拥覆):

以,用。

衾,被子。

27、寓逆旅:

住在旅店里。

寓,寄居逆旅,旅店。

28、(主人)日再食:

每天提供两顿饭。

日,每天再,两次。

食,提供伙食。

29、(戴)朱缨(宝饰之帽):

朱缨,红色的帽带。

30、腰(白玉之环):

腰,挂在腰间。

31、(右备)容臭:

容臭,香袋。

臭,香气

32、 

烨然(若神人):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33、緼袍敝衣:

破旧的衣服。

緼,旧絮。

敝,破。

34、略无慕艳意:

毫无羡慕之心。

慕、艳,羡慕。

35、县官日(天天)有禀稍之供:

县官,朝廷。

禀稍,官家给的粮食。

35.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岁,每年遗:

赠送,给予

36、(无冻)馁之(患矣):

馁,饥饿。

之,的。

37、假诸人(而后见也):

假之于人,向人借书。

诸,之于。

38、非天质之卑:

天资,人的智力。

卑,低下。

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也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4.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毕,跑着送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他的旁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6.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于有所收获。

7.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8.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完全没有羡慕的意思。

9.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在旅店里,主人一天供应两顿饭,没有鱼、肉之类的滋味可以享受。

10.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思想。

11.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朝廷每天都供给米粮,父母每年都送来冬夏的服装。

12.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幼时抄书之艰;

成年叩问之难;

求师奔走之劳;

住读生活之苦。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此外,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2.本文写作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对比手法的运用,说一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从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即:

今天太学生的“有廪稍之供”与自己的“无鲜肥滋味之享”形成对比;

今太学生的“有裘葛之遗”与自己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

今太学生的“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自己的“行深山巨谷中”形成对比;

今太学生的“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自己的“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形成对比。

通过对比凸显出今太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的优裕,劝勉他们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学有所成。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

刻苦学习

博览群书

虚心求教

4.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

(1)不可取。

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

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

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

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围绕“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乐以忘忧”其中的一点作答即可)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作者少年时“嗜学”与“家贫”的尖锐矛盾。

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写出了作者成年后求师问道的艰难。

C.“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出了遇到老师发怒时求教的态度。

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余则缊袍敝衣”的对比,进一步写出了自己的贫寒与痛苦。

2.下列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上文题目中的“生”是指长辈对晚辈的,“序”交代了本文的文体。

B.第①段通过写先达教学的严厉突出了“我”幼时求师的诚恳和恭敬。

C.第二段写富家子弟的奢华生活是为了对比“我”成年后的求学生活。

D.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来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年少时家境贫寒,无力购书,只好向别人借书抄录来读,天寒手冷也不放松。

B.“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出了作者求学态度谦和,有自卑心理,以至于不敢出声。

C.在艰难的求学生活中,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是因为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D.选文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艰难:

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4.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借书,从师,衣食等方面讲述了作者年少时求学的艰难经历。

B.作者采用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劝勉马生更加刻苦向学。

C.文中描写作者向“先达”求教的场面,语言夸张,暗讽当时读书人热衷功名。

D.除宋濂之外,古人还有许多勤奋学习的事例,如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苦读等。

六.古诗词

《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人抒发了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友凋零、使唤沉浮的伤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征地打击,长期被贬异地的不平心境,但同时诗人又并未因此而消沉,而是要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表达出诗人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说明:

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对旧友的故去,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2.对这首是诗赏析有误的两项()

A.首联写出诗人远离京城。

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颔联用典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惆怅的心情,含义十分丰富。

B.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生机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C.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点明酬乐天题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D这首诗情感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

后四句高昂乐观,表明自己并不为此消沉,会振作精神面向未来。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E这首诗感情起伏跌宕,“暂凭杯酒长精神”流露出举杯浇愁愁更愁的忧愤不平之情。

B句中反衬应为自比,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E句中流露的不是忧愤不平而是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示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3、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

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答:

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

意思是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的前面万木向荣。

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浮沉,表现出豁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揭示出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自然规律。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虚写)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写离别之苦和别后悠长的相思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希望的追求。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

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

“相见时难”难指困难,“别亦难”难指难受,把两种“难”作对比,以“相见时难”反衬“别亦难”,表达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1)点明离别的季节;

(2)渲染离别的气氛;

(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怎样理解?

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谐音,表现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语言摇曳多姿,精彩感人。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1)蓬山:

两人见面很难

(2)青鸟:

期待双方互通音讯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

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思方尽,“泪始干”隐喻相思之泪才干。

后被大家常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如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只有奉献,不求索取。

6.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答:

内容、情感:

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也有人认为:

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

语言、写法:

“丝”与“思”是谐音字,“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诗句用春蚕到死吐丝方尽和蜡烛燃尽泪才流干,比喻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无穷无尽的别恨和思念,形象又传神。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妻子的回信,抒发了夫妻分离的痛苦,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

1、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妻子(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2、《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亲友)团聚的心情。

4.“秋”字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点明了季节,渲染出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

5.“涨”字的妙处。

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用词准确,富于动感。

6.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7.诗歌是怎样运用时空回环往复来表达相思之苦的?

时间:

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

空间:

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友团聚的北方。

《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从第三句中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梦境。

开头两句描绘拂晓海上乘船的情景,景象:

海天相接;

感觉:

船摇帆舞,星河欲转;

气势:

磅礴豪迈 

2.第三句至第七句写诗人与天帝的问答。

以此表现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