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9729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10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rectificationofnames"

ofinformalfinanceandtogiveiteffectivesupervisionandmanagement.

Thispaperbeginswithreferencetotheresearchofdomesticandforeign,analyzethereasonsoftheemergenceandthefuturedirectionoftheinformalfinance.Second,onthebasisoftheexistingtheoryoftheprivatefinance,combiningwiththeformand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oftheinformalfinanceinourcountry,webringuptheexistingproblemsofthedevelopmentoftheinformalfinance.Again,weintroducethesuccessfuldevelopmentexperienceoftheinformalfinanceofsomecountries,givingwarningstothedevelopmentofourinformalfinance.Finally,beingaimedatthepresentsituationofourinformalfinance,andaccordingtosuccessfulexperienceofforeigncountries,webringupstrategiestostandardizethedevelopmentofourinformalfinance.

Keywords:

Informalfinance;

problemsexisting;

Experience;

countermeasures;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由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无疑是经济发展中的最大亮点,与这种情况不相协调的是以国有金融机构为主体的正规金融体系改革一味求稳、进展缓慢,行政化运行的金融机构脱离了市场,未能给予民营经济有力的资金支持,主要体现在:

股票市场容量狭小,门槛高,几乎成为国有企业的融资工具。

企业债券市场更是将民营企业拒之门外,成为大型国有企业一统天下。

而国有银行则仍然存在向国有企业贷款的偏好,其贷款总量的70%贷给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所获得贷款连30%都不到。

在这样的情况下,民营经济却创造全国将近55.6%的GDP,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60%。

与国有企业优越的融资环境相比,民营经济能够发展到现在的程度,是一个奇迹,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

肖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金融机制会促使被抑制的经济摆脱徘徊不前的局面,加速经济的增长,但是,如果金融领域本身被抑制或扭曲的话,那么,它就会阻碍和破坏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金融体系无疑存在利率控制、信贷限额等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国有经济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但非国有经济在经过改革初期的迅速增长之后发展势头渐缓,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其面临的融资困境。

中国民间金融是在非国有经济从正规金融中无法获得足够资金的情况下产生的制度创新,它对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功不可没。

然而民间金融一直不被国家承认,处于灰色地带,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还曾对其采取严格限制,一些金融形式被清理整顿,民间金融活动逐渐由地上转为地下。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金融制度改革也到了紧要关头,民间金融作为重要的组成也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

2007年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对我国带来了相当的金融冲击,金融体系流动性的枯竭,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紧缩,对我国民间金融产生了第一波冲击。

为缓和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我国推行了4万亿的信贷扩张计划。

然而在执行中,金融资源向国有企业以及大型企业倾斜的趋势持续提高,国有金融资源对民间金融的挤出效应反应明显。

我们发现民间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在危机中持续的上升以及贷款可得性的持续下降反映出作为我国经济中坚力量的广大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进一步恶化了。

众所周知,民间金融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因此,对于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尚存的问题,迫切需要正确的引导与规范。

2008年5月,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发布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为民间金融阳光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国有金融机构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国家对民间金融的逐步重视说明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因此,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如何解决民间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

1.2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外关于民间金融(非正规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民间金融产生的原因

McKinnon(1973)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论揭示了发展中国家非正规金融产生的体制性根源。

Fry(1995)认为,非正规金融是对政府金融抑制和不当干预的理性回应。

以上文献都是从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外部环境来展开分析的,而Stigliz&

Weiss(1981)在信贷配给均衡的框架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正规金融对企业实行“信贷配给”后并不能满足企业融资需要,企业很难获得贷款,而民间金融由于其信息优势构建了其自选机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

沿着信息经济学的思路,Steeletal.(1997)指出,非正规金融能够利用当地优势,从而在解决信息不对称上有比较优势,这是非正规金融产生的重要原因。

Williametal.(1997)也认为民间金融产生的重要原因是民间金融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林毅夫等(2003)则构建了一个具有不同信息结构的非正规金融部门和正规金融部门的金融市场模型,通过分析发现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导致了民间金融的广泛存在。

对于现阶段我国民间金融的兴起和发展,张庆亮(2001)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民间金融是一种内生性的金融制度安排。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2002)认为民间金融是金融制度缺陷下对正规金融的替代和补充,即民间金融是资金供需矛盾催生出来的产物。

任旭华(2003)指出民间金融的兴起完全是由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创造的,是诱致性金融制度变迁的结果。

崔慧霞(2006)指出我国的农村民间金融之所以得以发展,正规金融服务不足是诱因,从民间融资的供给方面来看,私人财富的日积月累成为民间融资资金的源头;

而另一方面,各类中小企业以及农户的迅速发展则形成了民间融资的需求方。

崔荫(2007)指出社会上存在着相当规模的民间金融活动,资金供需两旺是民间融资存在的内因,正规金融渠道融资不顺畅是导致民间融资存在的外因。

1.2.2民间金融的形式和运作机制

当前发展中国家非正规金融的形式主要包括私人借贷(包括高利贷)、轮转基金(RotatingandSavingsandCreditAssociations,ROSCAs)、地下银行或地下钱庄、典当、企业集资、贸易信贷等。

在上述形式中,ROSCAs是国外非正规金融研究的重点,大量文献集中在ROSCAs的起源、分布、组织形式和演进上。

非正规金融交易一般都通过各种非正式契约完成,这种非正式契约大都是不完备契约,不具备法律强制性,但为何非正规金融利率的违约率仍然较低,非正规金融的运作机制仍然有效呢?

Stiglitz(1990)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一些非正规金融组织在信贷机制创新的实践中,成功地运用了群体贷款模式。

一方面,群体贷款的一个关键特征即是连带责任,它使得参与群体贷款的借款人相互之间有动力互相监督;

另一方面,非正规金融组织背景下的人们彼此熟悉,因此他们比正规金融机构更有能力相互监督,这解释了为什么在正规金融组织失灵的地方非正规金融能够有效地运作。

Besley等(1993)认为,ROSCAs这类民间金融机构持续运作的关键,在于它利用群体性的社会担保成功地解决信息不完全和契约执行问题。

Benerjee等(1994)在分析信贷合作组织的契约执行时提出了“长期互动”假说,并利用十九世纪德国信贷合作组织的数据进行了检验。

国内关于民间金融形式和运作机制的研究尚不多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2002)的研究。

该课题组通过对辖区内十个地区的抽样调查,对被调查地区民间金融的不同形式、契约特点等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

此外,国内学者刘民权等(2003)对ROSCAs这方面的研究也做了一个较好的综述。

1.2.3民间金融的利率

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是多层次的:

资金借贷的利率有时为零,但有时却可以高达本金的百分之十几甚至几百。

这些利率因借款人的经济实力、信用程度、借款时间、用途不同而差异较大;

同时因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利率呈现不同特点。

部分地区互助性质的资金借贷不收利息或收取很低的利息。

多数借贷利率高于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利率。

月利率大致在1-30‰之间,个别高利贷达40‰,月息在10-20‰之间的较多。

而在这些利率当中,私人赢利性放款中的高利率最受人们的关注,国外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也较为充分。

有些学者认为,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放贷者在一定区域内的排他性势力,是私人盈利性放款高利率的重要原因(Ray,1998)。

Hoff和Stiglitz(1990)则认为,用垄断无法有效解释民间金融高利率的成因。

在他们看来,民间利率高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完全导致市场不完整,无论是借款人还是贷款人都无法得到完整的信息,因此其利率要高于正规金融的利率。

尽管正规金融利率要低一些,但正规金融市场存在信贷配给,因此一些企业不得不从利率较高的民间金融市场借款。

除了基于成本的解释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影响非正规金融利率水平的因素。

其中,正规金融利率对非正规金融利率的影响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还有一些学者围绕政府贷款补贴政策对非正规金融市场利率的影响进行了专门的研究(HoffandStilglitz,1997;

Belletal.,1997;

刘民权等,2003)。

国内关于民间金融利率的文献相对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军(1997)的研究。

他认为,我国民间金融的利率存在两个特征:

第一,民间金融的利率一般都高于正规金融的利率;

第二,在同一个地区,利率相对稳定。

1.2.4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

KelleeTsai(2001)认为,即使未来中国由于国有金融体制改革,民营企业从国有金融机构融资变得相对容易,但民间金融将依然兴盛,并且其发展状况将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差异。

程蕾(2004)通过分析温州、台湾民间金融发展认为民间金融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并发展,甚至可能继续成为民营经济融资的主要形式。

对于我国民间金融的存在与发展问题,我国一些学者也就这一论题进行了研究。

林毅夫等(2003)通过研究台湾的经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未来民间金融仍将继续在我国存在,仍将是民营经济融资的手段之一。

彭建刚等(2008)认为,民间金融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对接,既符合金融制度的变迁规律,也能扩大地方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更好地满足当地金融需求。

民间资金进入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应开拓多种创新途径,引导民间资金进入诸如信托、典当、保险、担保、租赁等地方性非银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多样化、多层次的地方金融。

彭建刚等(2008)认为,通过合适的渠道和措施可以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小额贷款组织、参与村镇银行、参与地方金融合作组织;

只有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机构对内开放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改善农村金融的生态环境,才能有效引导并推动民间资本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融合。

比较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情况,可以看出:

国外学者在非正规金融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国内目前的研究则还不够深入,国内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于讨论民间金融产生的原因和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我国民间金融自身的特点则研究得较少。

因此,笔者拟在充分运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部分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国内民间金融问题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以为国内更好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鉴。

1.3研究目标与方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由于制度设计的原因,正式金融体制在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存在一些盲点,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在很多地方和领域并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特别是不能满足民营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于是,作为一种非正式金融体制安排,民间金融应运而生,并且从正反两个方面显示了很大影响力。

由于国家对此类出台政策相对滞后或有失偏颇,同时学术界常回避研究这个问题,甚至国家用行政手段来解决民间金融问题,总是对民间金融的管理采取禁止或取缔的态度。

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并不成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

这说明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研究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民间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欲从理论和实际方面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其在整个金融领域中所起到的作用,结合当前民间金融发展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主要采取定性的方法,对如何规范发展民间金融提出了建议。

1.4论文研究的内容

本文除导论和结论外共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国内外学者现有的研究成果出发,列出研究民间金融的基础理论,主要有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及制度变迁理论。

第二部分阐述我国民间金融所处的现状及其主要表现形式,如民间自由借贷、合会、私人钱庄及典当行等,并指出各自的发展状况与特点;

第三部分主要罗列我国民间金融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及有可能造成的后果;

第四部分通过借鉴境外民间金融发展的经验,为规范发展我国民间金融提供思路;

文章最后一部分着重提出规范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具体措施,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第二章民间金融研究的理论基础

2.1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RonaldIMckinnon)和爱德华·

肖(EdwardS.Shaw)分别出版了一本有影响的论述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著作。

一本是麦金农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另一本是爱德华·

肖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

两人同时提出了一种开创性的观点:

金融抑制是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要原因。

麦金农(1973)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中首先提出了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理论:

政府出于各种原因对金融体系的干预阻碍了金融体系发展,而金融体系的不发展又反过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呆滞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制约了金融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与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

造成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金融抑制。

麦金农还认为,“发展中国家货币化程度低,金融市场体系残缺不全,不完全的金融市场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扭曲。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常常是分割的,分割的金融市场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从而为政府找到了干预的借口。

另外,发展中国家政府对于国家主权强烈的控制欲望以及对高利贷、通货膨胀的恐惧也促使其对金融活动强制干预,最终形成受抑制的金融体系。

”具体表现有:

一是发展中国家金融领域具有二元化特征,即一方面生活在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少数经济主体享受着现代化的金融服务,而另一方面,农民、大量的小企业、城市居民被排斥在现代化的金融市场之外,他们只能靠自身的内部积累,或求助于民间金融,其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价格管制,通过干预,使得某些个人和经济部门获得廉价的资金生产要素。

三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业过度管制,利率和汇率过度管制,实际利率为负值,金融业缺乏竞争。

金融抑制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显著影响表现为四个负效应:

负收入效应、负储蓄效应、负投资效应、负就业效应。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渐进改革过程中依然存在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

既然金融抑制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要想实现经济迅速增长,就必须取消对金融活动的过多干预,从而形成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就是爱德华·

肖(1973)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论。

爱德华·

肖认为,通过实施促进金融深化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即取消对利率和汇率的人为压制,可以取得正储蓄效应、正投资效应、正就业效应、正收入分配效应以及减少因政府干预带来的效率损失和贪污腐化。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不仅在理论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而且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如果金融机构本身也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时,金融自由化很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2.2金融中介理论

对于金融中介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经济学鼻祖亚当·

斯密,他在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对银行的作用进行了精彩的描述。

古典的金融中介理论强调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以后,众多经济学家从不完美市场出发,利用信息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等最新成果,对金融中介机构的存在、发展、功能进行了微观的理论分析。

Diamond(1984)认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事前的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投资者可以委托金融中介作为监督者来克服企业的道德风险。

Diamond认为活期存款为约束银行行为提供了可置信的威胁,如果银行监督企业不力,委托人就会通过挤兑对银行进行惩罚。

这就是著名的代理监督模型。

它证明了即使考虑金融中介自身的代理成本,金融中介仍然具有信息处理和监督的比较优势。

Merton(1993)认为,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金融中介通过创造新的产品和加大金融市场上已有产品的交易量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反过来,金融市场通过降低生产产品的成本使金融中介创造出新的个性化的产品。

因此,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不仅存在竞争关系,二者在功能的发挥上是彼此加强、相互促进的。

Allen和Santomero(1998)指出,随着人们特别是专业人士的单位时间收入的提高,他们花在风险管理和决策上的时间的机会成本大大增加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有效的办法是由金融中介替代投资者参与市场和进行投资,这样可以降低投资者的参与成本。

此外他们认为,在过去的三十年里,金融中介的最大变化是风险管理业务成为许多金融中介的核心业务,管理者的自我利益、税收的非线性、财务困境成本以及资本市场的非完美性等四个原因的存在使企业(包括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有风险管理的要求,他们需要金融中介为他们提供相应的避险产品和增值工具。

这也是当今金融中介广泛开展风险管理的原因所在。

金融中介理论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国家的金融中介的主体是民营金融机构,主要服务于居主体地位的民营经济。

中国的金融中介主体是垄断的国有金融体制,主要服务于国有经济,这种金融中介机构符合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情,但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崛起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产生了金融服务需求,原有的金融中介机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这就是我国民间金融产生的背景条件。

2.3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与20世纪的交替时期,其创始人是美国经济学家托尔斯坦·

凡勃伦。

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

凡勃伦、康芒斯等是传统制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凡勃伦(1899)认为,制度变迁的关键因素是技术,正是新知识,尤其是技术知识改变了生活的基本模式,并最终改变制度和文化规范。

康芒斯认为,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在于个人和组织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对现存规则结构的改进。

20世纪60-70年代,以科斯、诺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了对制度及其变迁的研究,开创了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派第一次把制度正式纳入经济学分析,强调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诺斯(1990)等人认为,制度变迁的动力在于理性人对制度变迁所带来的成本-收益的比较计算,认为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约束条件是制度的边际转换成本等于制度转换的边际收益,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过程。

此外,诺斯还提出了著名的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

诺斯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产生这种路径依赖。

造成路径依赖的深层次原因是利益因素。

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在现存体制中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对现存路径有着强烈的要求,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哪怕新的体制更有效率。

路径依赖一旦形成,它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自我强化。

中国学者在国外学者研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