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语文必修一讲义第3单元 9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0093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语文必修一讲义第3单元 9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粤教语文必修一讲义第3单元 9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粤教语文必修一讲义第3单元 9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粤教语文必修一讲义第3单元 9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粤教语文必修一讲义第3单元 9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粤教语文必修一讲义第3单元 9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粤教语文必修一讲义第3单元 9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粤教语文必修一讲义第3单元 9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粤教语文必修一讲义第3单元 9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粤教语文必修一讲义第3单元 9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粤教语文必修一讲义第3单元 9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粤教语文必修一讲义第3单元 9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粤教语文必修一讲义第3单元 9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粤教语文必修一讲义第3单元 9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语文必修一讲义第3单元 9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粤教语文必修一讲义第3单元 9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语文必修一讲义第3单元 9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粤教语文必修一讲义第3单元 9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答案] 嬉 嘻 嘻 采 彩 僻 避 癖 裾 倨 踞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斑驳·

斑斓

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色彩多”之意。

“斑驳”也作“班驳”,指的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一般指光与影交错形成的情境。

“斑斓”指灿烂多彩,一般是就颜色而言。

(2)幽僻·

偏僻

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偏远”之意。

“幽僻”指昏暗而僻静。

“偏僻”指远而不便。

2.明确词义

(1)没精打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蓊蓊郁郁:

(3)别有风味:

[答案] 

(1)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精,精神;

采,神色。

(2)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3)比喻另有一种趣味或特色。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xiè

)路。

这是一条幽僻(bì

)的路;

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莫。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僻(pì

) 寂寞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________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①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②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③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④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A.②③①④   B.④②①③

C.④①②③D.②①③④

B [这段文字紧紧围绕“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顺序展开,由远景到近景,由高处到低处。

④句紧承前面的“杨柳最多”,然后按照“树色”“树梢”“树缝”的顺序展开。

]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即使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答案] “今晚却很好,即使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中搭配不当,后句是转折关系,应用“虽然”,而“即使”表假设。

[资料链接]

民主战士——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

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以散文为主。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主要作品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向往自由的知识分子在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不得不陷入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既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

朱自清此时内心“惶惶然”、“不平静”,“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但他仍然不能摆脱处于时代中心的“热闹”的“群居”生活的蛊惑,这就构成了朱自清内心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表现在《荷塘月色》里“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这“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互相颠覆的图画中。

散 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

题材广泛,可以写真人真事,也可虚拟加工;

行文自由,任意挥洒,如行云流水;

结构布局不拘一格,分合自如;

注重文采,或质朴清新,或斑斓绚丽,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其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地演变: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

现代的散文则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随笔、报告文学等。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按文章的内容和性质,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文本鉴赏]

这篇散文以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

作者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荷塘月色,联想到六朝旧事、江南采莲的情趣,反映了作者不满于现实,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答案] ①颇不宁静 ②无法超脱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3段,回答问题。

1.文章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篇,简明而含深意。

请就此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篇第一句是本文的文眼,直接抒怀。

“颇”字含有“非常”“很”之意,表明“不宁静”的程度。

以“颇不宁静”的心境开篇,交代了独游荷塘的原因,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踱”字运用有何妙处?

[答案] 一个“踱”字体现出一种若有所思的状态,一种放松随意的心情,一种摆脱世俗的境界。

3.作者在第2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

[答案] 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

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运用对比手法,显现出特殊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和特殊心情。

4.作者说: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

此时的“我”与平常的“我”有何不同?

[答案] “另一世界”是一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没有痛苦的世界。

此时的作者与平常的作者相比是超然的,没有俗世的烦恼,没有痛苦和不快,只有安宁、和平的心境,是一个摆脱了现实困扰的“自由的人”。

二、阅读课文第4~6段,回答问题。

5.“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中,加点词语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特点?

[答案] “零星”写出了荷花的“少”;

“袅娜”、“羞涩”分别拟花的姿态,写出了荷花的“柔美”、“娇羞”,惟妙惟肖。

6.“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中,加点的动词好在哪里?

[答案] 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

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三、阅读课文第7~10段,回答问题。

7.作者引用《西洲曲》中的诗句有什么好处?

[答案] 用在文中,和前文独具朦胧之美的“荷香月色”呼应,使得荷塘的境界陡然开阔、明朗了。

8.“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

[答案]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

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遣的烦闷。

四、总览全文,回答问题。

9.《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更是中国现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

关于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历来说法不一。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观点一)借景抒情,表现愁闷的心境。

(观点二)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的心情。

(观点三)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僻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观点四)文章虽然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主要还是表现了作者“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高和超脱的思想感情。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情景交融是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这些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作用:

巧妙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同时又有着意味深长、含蓄隽永的效果。

2.写法指导

情景交融运用的三个方面

(1)运用修辞,让景物有情。

大自然中的景致是没有情感的,但只要我们运用拟人的手法,便可化无情为有情,让景物“活”起来,让作文“舞”起来。

(2)斟酌词句,让语言含情。

写作时,要力求用好每一个形容词,使景物神态毕现;

要力求用准每一个动词,使景物活灵活现。

(3)议论抒情,让作文喷射激情。

让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进行间接抒情,能产生含蓄美;

但当情不可遏时,直接议论抒情则能形成气势美,增强感染力。

3.迁移运用

仔细观察天上的云儿,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答案] (示例)风越来越大,云越来越多。

云彩像大海一样,奔腾澎湃,波澜壮阔。

我不由得激动地飞跑起来,我要追赶这奇妙无比的云彩。

云彩呀,你为什么不等等我?

我追赶着,你奔腾着。

渐渐地,我仿佛变成了你,变成了白色的,银灰色的,褐色的,紫色的,黑色的,我也变成了大海。

浩瀚无垠的大海啊,翻卷着滚滚的波涛,演奏着镗镗铮铮的乐曲,铺天盖地,满山遍野,没有开端也没有终极地在奔跑。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1948年,朱自清生活极度艰难之时,毅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了名,并说:

“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

临终前,他嘱咐夫人:

“我是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应用角度] “生命的尊严”、“骨气”、“贫贱不能移”等。

2.素材应用

西汉刘向云: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朱自清的文章珍藏着人生思想的精髓。

捧读他的散文,感慨他是文坛最绚丽的一朵奇葩,依稀看见一位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青年,站在船头,仰望北大母校,清风吹皱湖中的道道柔波,吹开他幽幽的思绪……朱自清更是我们精神家园里一颗耀眼的明星。

读着他的故事,我心潮澎湃——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不仅是高贵人格的体现,更是伟岸国格的展现。

“贫贱不能移”的骨气铸立了一座不倒的丰碑。

[群文阅读]

导读:

作者在《绿》中描绘了梅雨潭“奇异”“醉人”的绿,他将对祖国山水的一片“至情”融于对梅雨潭景物的细致刻画之中,抒写出“作者心灵的歌声”,从而使全文充满着诗情画意。

《又见荷塘月色》写出了《荷塘月色》对作者产生的影响,同时暗示出要像朱自清先生那样有高洁的品行、独立的人格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

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

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

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

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

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

人如在井底了。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

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

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棱角;

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

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

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

——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

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瀑布在襟袖之间;

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绿呀!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

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

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

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那醉人的绿呀!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她必明眸善睐了。

我舍不得你;

我怎舍得你呢?

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今天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

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

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

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

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

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时,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荷塘里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感到分明是有荷花的。

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植根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

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

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

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

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前面是石拱桥了。

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其中白杨树最为高大。

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不时有骑车人闪过。

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

莲桥那边路灯下一学子在踱步捧读。

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

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

前面竖立着一块石碑,记载着近春园的历史。

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

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影,我也被其细心涂抹。

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七十五年前的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

要清洁,不要朽污;

要清直,不要屈从;

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

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

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

那个夜晚,你一个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

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

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

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

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

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

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

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推荐阅读篇目:

1.《冬天》(朱自清)

2.《荷塘风起》(颜元叔)

3.《又见池塘风起》(孙守名)

[诵国学经典]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朱子治家格言》)

[明理知义] 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洒湿厅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厅堂内外整洁;

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必须亲自检查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成长启示] 一个人有了良好的习惯,身体和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

美好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我们自省、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吧!

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明理知义] 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

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生产是很艰难的。

[成长启示] 要知道父母谋衣谋食的艰难,桩桩件件来之不易。

我们要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

要从小事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