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现代诗歌二首》和《致大海》长春版 知识精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0498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歌二首》和《致大海》长春版 知识精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歌二首》和《致大海》长春版 知识精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歌二首》和《致大海》长春版 知识精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歌二首》和《致大海》长春版 知识精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歌二首》和《致大海》长春版 知识精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歌二首》和《致大海》长春版 知识精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歌二首》和《致大海》长春版 知识精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歌二首》和《致大海》长春版 知识精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歌二首》和《致大海》长春版 知识精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歌二首》和《致大海》长春版 知识精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歌二首》和《致大海》长春版 知识精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歌二首》和《致大海》长春版 知识精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歌二首》和《致大海》长春版 知识精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歌二首》和《致大海》长春版 知识精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歌二首》和《致大海》长春版 知识精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歌二首》和《致大海》长春版 知识精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歌二首》和《致大海》长春版 知识精讲Word文件下载.docx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歌二首》和《致大海》长春版 知识精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现代诗歌二首》和《致大海》长春版 知识精讲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歌二首》和《致大海》长春版 知识精讲Word文件下载.docx

①严冬旷野里的一盏灯光与浓重的黑暗形成鲜明的对照,沉默凝重的“脸”的形象如特写镜头一样凸现在画面上,这样的处理,透视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无限的凄清与悲凉中又有几分对生命追求的执著与悲壮。

②诗人为什么要用儿郎的啼哭来打破这宁静,而且写到“他就要长大了渐渐和我们一样地躺下,一样地打鼾”呢?

(父辈的生命是艰辛苦涩的,子辈则应代表新生和希望,然而他们长大成人后,仍和父亲一样地来劳作,一样地辛苦,一样地疲惫,一样地麻木和呆滞,民族的苦难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这是何等不幸,何等悲凉。

4.帮你总结

写作特色

①选择大量的“陌生化”的意象

②一切皆出自于现代的口语,但自有韵律、自有形象。

小结:

这首诗刻画出战争年代中国北方的寒冷与枯干、艰辛与困苦,有一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情怀,同时包含了诗人的辛酸与悲凉,反映了北方农民单调而停滞的生存状态。

同时用北方农民辛酸劳碌代代不变的生命轮回,描绘出中华民族的沉重、静默而又充满希望的图景。

《金黄的稻束》

1.作者介绍

郑敏,1920年出生,祖籍福建,生于北京。

“九叶诗派”著名女诗人,著有多部诗集。

《金黄的稻束》选自她的《诗集1942~1947》,是她早期的一首咏物名诗。

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

她与杜运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运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2.初读《金黄的稻束》思考:

3.初步理解内容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

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可看出?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些诗句中看出。

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4.研读诗歌

标出既让你喜欢又令你难懂的诗句。

(一)问题探究

(1)“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

“金黄的稻束”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且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

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了起来,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

(2)诗人是如何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

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

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为“母亲”,或是直接比为“雕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

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

读后,黄昏收割过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样令人难忘,而母亲的疲倦、母亲的无言的坚忍和美丽又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的沉思。

值得称道的还有这首诗的语言,它们不仅很美,而且富有雕塑的质感和深长的意味。

(3)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重叠,但为何不会给人带来凌乱、费解的感觉?

这得益于诗人意象创造的技巧圆熟,尤其是组织得非常和谐。

它在跳跃的地方都作有机的过渡,用一根无形的线索把数个意象贯串起来。

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跃,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

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见”作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感突兀。

在省略中我们能感到诗人在这里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暗示:

全诗把“稻束”与“疲倦的母亲”连了起来。

这联结的线索就是由诗人对那个一切都被颠倒了的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问题的认识引起的,即为什么劳动者却是贫穷者,对社会贡献得越多,自己却丧失得越多。

诗人把这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样一根艺术线索贯穿起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

(二)语言品味

(1)有“声”有“色”的语言

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使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

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

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主义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果,另一方面也沟通了古典诗歌对意境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境关系的重视。

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有“声”有“色”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2)融合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意象

诗中的意象具有如下两个特征:

第一,以强烈的主观态度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如“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的满月”“高耸的树巅”;

第二,通过诗人的感官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感知的形象,如“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无论哪种方法所形成的意象都具有独创性,而且它们也是通过诗人心理的印证或想象才得以实现的。

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创造,吸收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的经验,并且有所融合、创造。

5.帮你总结

写作特色:

(1)诗的语言艺术与雕塑的时空艺术相互融通

(2)运用了空间的衬托和时间凝结的雕塑手法

这首诗以接目兴感的方式展开抒情,由看到的秋天田野里站立的金黄稻束,联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从而由咏物到拟人,自然而妥帖地完成了诗歌中心意象的转换,由秋野景物的描写过渡到思想感情的抒发。

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实现了诗意的生成。

秋田里一捆捆稻束与劳作着的一个个农妇,沉甸甸低垂着头的稻束与劳动后疲倦的母亲,株秆干枯而穗实饱满的稻束与皱了美丽的脸的母亲——“稻束”与“母亲”确有形貌上的相似之处,而更重要的是二者品质上的相似。

庄稼是人类的养育者,在经受了长年的日晒和风吹雨打后成熟了的稻子,默默地把自己无条件地奉献给人类;

这很自然地就让人想到母亲,母亲的含辛茹苦,母亲的隐忍沉默,母亲的不伐善不施劳,母亲的竭尽所有的付出奉献,母亲的养育深恩和博大爱心。

田野里的稻束和人世间的母亲,二者都有金子般的高尚品质!

值得注意的还有诗中通过描写完成的情境氛围渲染。

满月悬在树上,远山围在心边,辛勤劳作后的秋日黄昏,一切都那么静默。

只有稻束,只有肩荷着伟大的疲倦的金黄稻束,在无边的静默中低首沉思。

和这凝重难言的静默相比,“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诗人对情境氛围的出色渲染,使诗意变得神秘起来,一种类似宗教感的东西正冉冉升起,衬托出勤劳隐忍、默默奉献的母亲品格的崇高神圣。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神圣的从来是安宁的。

同时,使我们具体领受了这种恒久庄重、逾越时空的无上境界。

《致大海》

1.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

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欧根·

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

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2.背景介绍

《致大海》写于1824年。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

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3.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朗读:

如1段-4段朗诵时的停顿与重音: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初读:

(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

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

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

永久怀念大海。

(2)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

再读:

(1)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如诗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

”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2)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

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如诗句: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4)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赏读 

欣赏品味例一:

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

欣赏品味例二: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

进而诗人想像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欣赏品味例三: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这里的“歌者”指拜伦。

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因而诗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桂冠”——诗人作品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诗人充满激情地呼告大海“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为伟大的诗人而歌唱!

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欣赏品味例四: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峭岩,海湾,闪光,阴影,波浪,带到“荒漠之乡”——第二次流放的地方。

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的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1)情从景生,借景抒情

(2)想象超凡,境界宏阔

(3)诗句铿锵,韵律优美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涵泳咀嚼才能探微览胜,深入佳境。

四、课外拓展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郑愁予的《错误》是一首可爱的小诗,流传甚广。

评论家说它“轻巧清隽”“美丽凄哀”“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整首诗读来凄美幽怨,诵读前,应了解抒情主人公的处境,以便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

2.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真诚、坦率、个性鲜明的“我”。

舒婷曾经这样自白:

“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

五、新课导学

下一讲我们将要学习《诗经两首》和《铸剑》,希望大家在课后了解诗经的写法、特点,能够理解鲁迅在《铸剑》中所反映的主旨。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

35分钟)

一、文学常识

1.《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的作者是,原名,当代的,

2.《金黄的稻束》的作者是,是诗派的女诗人。

3.《致大海》的作者是,国诗人,是的鼻祖。

代表作品:

抒情诗、、。

二、

4.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憩息牛轭稻束树巅

魅惑徘徊絮语虚枉

三、现代文阅读(答题时间:

失去了的书桌

冯骥才

①我有张小小的书桌。

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

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

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黯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初是什么颜色。

桌面又满是划痕、硬伤,还有热水杯烫成的一个个套起来的深深浅浅的白圈儿。

别看它这份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

每当坐在小桌前就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②记忆里,幼时的事,都是穿不成串儿的珠子。

这珠子却在记忆的深井的底儿滴溜溜、闪闪发光地打转,很难抓住它们——

③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

④我一排排地晾干弹弓子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

⑤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⑥这些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童年生活。

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⑦只有一次例外。

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

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

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

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

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

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头痛得大叫。

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

一副黑边的近视镜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

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

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

他真生气呢!

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

“走!

快走!

”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

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

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狗!

”几个字。

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

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⑧在表的滴答声中,在上下课的铃声中,在雨和雪轮番交替地敲打窗子声中,我长大起来。

事也懂得多了。

桌上那几个字却不那么神气了。

反而怕被人瞧见,似乎成了一种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污迹,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的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毛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⑨真奇怪!

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⑩有一天我画画。

画幅大,桌面小。

不得不把一半画纸垂到桌下,先画铺在桌面上的一半;

待画得差不多时,再拉上纸来画另一半。

这样就很难照顾到画面的整体感,我画得那么别扭,真急了,止不住愤愤地骂道:

⑾“真该死,这破桌子!

⑿它听着,不吭一声。

等我画好了画儿,张挂起来;

画面却意外地好。

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

它呢?

依然默默旁立。

它就是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⒀我过去的生活的一切,无论是快乐和幸福的,还是忧愁和不幸的,都留在桌上了。

哪怕我忘了,它也会无声地提醒我。

⒁它就摆在我窗前。

从窗子透进的光笼罩着它。

我窗外是一棵大槐树的树冠。

这树冠摇曳婆娑的影子总是和阳光一起投照在我这小小的桌面上。

⒂每当这树冠的枝影间满是小小的黑点点时,那是春天;

黑点点儿则是大槐树初发的芽豆豆。

这期间,偶尔还有一种俗名叫做“绿叶儿”的候鸟,在枝间伶俐地蹦跳的影子出现在桌面上。

夏天来了,树影日浓,渐渐变成一块荫凉,密密实实地遮盖住我的小桌。

等到这块厚厚的荫凉破碎了,透现出一些晃动着的阳光的斑点儿时,秋风还会把一两片变黄的叶子吹进窗;

像几只金色的小船,落在我这如同无风的水面一般平光光的桌面上。

随后该关窗子了,玻璃蒙上了薄薄的水蒸气。

那片叶无存、光秃秃、只剩下枝丫的树影,便像一张朦胧模糊的大网,把我的小桌罩住…… 

⒃我终于失去了它。

⒄在地震中,塌落下来的屋顶把它压垮。

我的孩子正好躲在桌下,给它保住了生命。

它才是真正地为我献出了一切哪!

等我从废墟中把它找出来,只是一堆碎木板、木条和木块了。

我请来一位能干的木匠,想把它复原。

木匠师傅瞅着它,抽着烟,最后摇了摇头。

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碎损的稀世古物。

⒅它就这样在我的生活中没了。

⒆我因此感到隐隐的忧伤。

不由得想起几句话,却想不起是谁说的了:

⒇“啊,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

哪怕是愧悔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

(有删改)

5.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晦黯()②摇曳()③荫凉()④废墟()

6.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在朴实的叙述中恰切地表达了独特的内心感受。

说说下面的加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①每当坐在小桌前就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②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碎损的稀世古物。

7.本文以书桌为线索贯穿全文,选材详略得当,质朴情深。

从文章内容上看,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哪几件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8.写作中,语言的前后照应会使文章行文紧凑,脉络清晰。

第⑧段中,“用毛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一句与前七段中哪句话相照应,把该句抄写下来,并请分别指出这两句话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9.文章写到我与书桌的关系时,多处用语饱含深情。

请你从下列两小题中任选一题,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①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

我一排排地晾干弹弓子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

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②它听着,不吭一声。

10.古人说: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表现了人物置身于环境中的感受。

文章第⒂段对四季景色的描写似与书桌关系不大,但仔细想来却很有韵味,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11.文章结尾一段含蓄深沉,耐人寻味,浸透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请联系与书桌有关的内容谈一谈“啊,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

哪怕是愧悔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这句话的含义,并结合自己的所爱之物写出你喜爱它的理由。

四、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却说玄德同行军民十馀万,大小车数千辆,挑担背包者不计其数。

路过刘表之墓,玄德率众将拜于墓前,哭告曰:

“辱弟备无德无才,负兄寄托之重,罪在备一身,与百姓无干。

望兄英灵,垂救荆襄之民!

”言甚悲切,军民无不下泪。

忽哨马报说:

“曹操大军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赶来也。

”众将皆曰:

“江陵要地,足可拒守。

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

倘曹兵到,如何迎敌?

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

”玄德泣曰:

“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百姓闻玄德此言,莫不伤感。

12.选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

1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情节。

14.刘备自幼家贫,以织席贩履为业,而最终雄霸一方。

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得以成就蜀汉大业的原因是什么?

【试题答案】

一、

1.穆旦查良铮诗人、诗歌翻译家

2.郑敏九叶

3.普希金俄,俄国文学《致大海》、《自由颂》、《致恰达耶夫》

二、4.qì

è

shù

diānmè

ihuá

ixù

wǎng

三、5.①huì

②yè

③yì

n④xū

6.①心旷神怡:

原指心情舒畅,精神愉悦。

这里表达了我坐在书桌前的喜悦心情。

②莫名其妙:

原指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这里表达了木匠师傅对我想要复原书桌的做法感到奇怪,不能理解。

7.①借书桌发泄自己对李老师的怨恨(或回答“在书桌上写下辱骂李老师的话”)

②借画画的事例来写书桌(或回答“在书桌上画画”)

③书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8.照应句:

“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或“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对原句的分析,围绕“表达了对冒犯老师和同学的后悔或愧疚之情”回答即可。

对照应句的分析,围绕“表达了作者对幼年往事的珍惜或眷恋之情”回答即可。

9.选①句:

围绕“此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小桌陪伴我度过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之意回答即可。

选②句:

围绕“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桌以人的情感,亲切生动,就像老朋友一样宽容大度,忠诚可靠,表达了我对小桌的喜爱”之意回答即可。

10.这段文字写岀了小桌陪我度过了美好的四季生活,渲染了有小桌相伴的温馨气氛,烘托了我对小桌的喜爱之情。

11.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