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留守某市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1967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透视留守某市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透视留守某市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透视留守某市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透视留守某市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透视留守某市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透视留守某市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透视留守某市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透视留守某市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透视留守某市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透视留守某市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透视留守某市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

《透视留守某市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透视留守某市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透视留守某市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

(一)留守妇女的基本特点

务工收入仍是留守妇女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有65.6%的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以务工收入为主,有20.7%的留守妇女认为丈夫外出打工后,家庭经济状况有很大变化,64.2%的留守妇女认为家庭经济状况有一定改善。

照顾家人成为留守主要原因。

留守妇女中,曾经有过外出打工经历的占留守妇女总数的85.5%。

导致她们结束务工回家的最主要原因是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占80.1%;

其次是因为工资太低,找不到合适工作,占11.11%;

接下来是要回家生小孩,占2.9%。

也就是说,因为照顾家庭的需要,必须要有一个人留在家里的情况下,往往是妇女选择了回归家庭。

留守妇女对家庭和丈夫的满意度比较高。

在调查中可以看出,留守妇女虽然独自在家承担着照顾老人小孩和从事家务劳动的责任,但是她们对当前家里的状况是比较满意的。

有31.8%的妇女认为跟家里老人相处十分融洽,有64.2%的妇女认为相处一般。

有17.9%的妇女对丈夫的家庭责任心很满意,有70.5%的妇女选择满意。

留守妇女成为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在“留守妇女的日常劳动主要包括哪些”这一问题中,我们设置了“务农、家务、照顾老人孩子、副业养殖”等几个可多选的选项,选择的比例分别为69.6%、57.9%、75.6%、23.2%。

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妇女在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还有些留守妇女甚至当起了种植养殖大户,在家也干出了一番事业。

因此,虽然在农村收入较高人群中,大多数外出务工丈夫的绝对收入高于妻子,但如果把留守家乡妻子所承担的家务劳动,以及抚育孩子和赡养老人所付出的劳动价值化的话,妇女为家庭所作出的贡献与男子比较,应该评价为平分秋色,甚至更胜一筹。

(二)留守儿童的基本特点

基本生活有保障。

父母外出务工,带给留守儿童经济上的改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83.8%的孩子有零花钱,有46.9%的孩子每月零花钱在100元以上。

由此可见,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物质上的需求已在较大程度上得到满足。

自理能力较强。

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现状,使留守儿童不得不学会自立自理,能够较为独立地生活和照顾自己,已经成为留守儿童的明显特征。

有47.9%的留守儿童希望在父母外出期间,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

有77.6%的留守儿童既会做饭又会洗衣服。

很多留守儿童不仅要照顾自己,有些还要照顾年迈或有病的祖辈,在家里负担着主要责任,心理和身体上的压力过早地压到了他们稚嫩的肩膀上。

能够理解父母打工的行为。

当“留守”在农村社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加上学校教育的引导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留守儿童们大多数都能够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行为,而且在精神上给予了父母一定的支持。

有30%的孩子表示对外出的父母很满意,有93.4%的留守儿童明白父母为什么打工,有近90%的孩子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是为了给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有个孩子在问卷中写道:

“父母打工,辛苦是为了我,我以后要有出息,让我的父母不用那么辛苦,让我的父母没有白辛苦。

二、问题

(一)丈夫长期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责任,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

留守妇女问题主要存在于五个方面:

第一,劳动强度大。

留守妇女劳动强度大这一现象是非常突出的。

在多项选择“你认为当前生活的主要压力是什么”一题中,选择“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占66.2%,高居各项选项之首,有39.1%的妇女在每天干完活以后,感觉“十分疲惫空虚”,有40%的妇女认为目前的劳动强度和压力对自己来说“很重,难以承受”,有51.7%的妇女认为“还算正常,基本能接受”。

开江县甘棠乡一名妇女,丈夫外出务工,她独自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外,养了12头母猪,还承包别人闲置的土地种了1亩烟叶、5亩稻谷和2亩玉米,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

但是,她表示,自己感觉非常疲惫非常累,常常有一种坚持不下去的感觉。

正是这些留守妇女,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责任和压力,在默默地为家庭为社会奉献。

第二,精神负担重。

一是独自面对责任的压力大。

38.2%的留守妇女认为丈夫不在家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有52.2%认为有一定影响;

有32.9%的留守妇女认为丈夫不在家,自己没有安全感;

有82.1%的留守妇女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会感觉压力很大,很需要依靠。

有的留守妇女表示,一到天黑就不敢出门,而且听到风吹草动就会非常害怕,担心被骚扰,担心小偷。

二是牵挂丈夫的忧心大。

有63.8%的妇女担心丈夫的健康,有28%的妇女担心丈夫变心,有8%的妇女担心丈夫在外受气。

三是夫妻情感交流的影响大。

由于大多数留守妇女的丈夫是跨省务工,所以一年中,她们少有与丈夫团聚的机会。

妨碍留守妇女去探望丈夫的原因主要是费用太高、没有时间、家庭责任重走不开等。

夫妻长期分居两地,导致夫妻感情疏远,精神上得不到相互的慰藉。

四是生理需求的焦虑大。

虽然在问卷调查中,仅有25.1%的留守妇女选择了自己要面对生理需要带来的焦虑,但是座谈和走访中了解到,留守妇女的生理需求已经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有村干部反映,近年来,农村留守妇女婚外情时有发生,有时候还会演变成为纠纷和刑事案件,农村家庭离婚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第三,卫生保健差。

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重荷,留守妇女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农业生产上,放在赡养老人、教育子女上,无暇或无经济能力顾及自己的身体状况,加之文化素质偏低,缺乏自我保健意识,这个群体普遍存在卫生保健较差的现象。

有28.5%的留守妇女在感觉身体不适的时候仍不会去及时就医,有63%的留守妇女对妇女生理健康常识与保健知识了解一些,但不全面,有27.5%的留守妇女表示知道一点。

坚持每年参加妇科检查的妇女基本没有,有40.4%的妇女表示自己只会在身体不适的时候参加妇科检查,有59.6%的妇女则表示只要组织检查,自己会参加。

第四,致富能力弱。

留守妇女感到生产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由于家庭的牵绊,她们不能外出挣钱,在家也只能从事传统农业,收入较低,劳动强度大。

有49.2%的留守妇女认为当前创业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创业目标和经济实力”,有70%的留守妇女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能够引进居家就业项目,使她们能够既照顾家庭又挣到钱。

第五,维权意识有待提高。

有85%的留守妇女对于国家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政策了解很少,很多妇女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维权,也不知道怎么维权。

受到伤害时,有的死缠烂打,有的忍耐承受,有的茫然无措。

(二)务工带来的经济上的宽裕使农村留守儿童对物质的需求已经不再重要,心理问题、安全问题等正悄然成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的难点。

首先,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为主要问题。

一是亲情严重缺失。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2.8%的留守儿童父母一年或一年以上回家一次,一年之中,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日子也就屈指可数的10来天。

72.4%的孩子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应该是能和父母在一起,78.3%的孩子希望父母早日回家,让自己感受被关心的滋味。

有个孩子在日记中说:

“如果可以换来妈妈的爱,我可以献出一切,包括生命。

”这些稚嫩但充满强烈情感的语言,表达出了留守儿童对于亲情的无比渴望。

难以想像,大批留守儿童在经历这种与父母长期分离、情感上长期缺乏交流的亲情之后,对于亲情的理解和认识会不会有偏离,会不会影响到下代甚至更后一代对于亲情的理解。

二是人格性格发展出现障碍。

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正确教育引导,加上有些孩子总认为自己是留守儿童而显得自卑,有事不爱与人交流,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在自我保护上容易出现过激行为。

部分由祖辈照顾的留守儿童,由于祖辈的溺爱、纵容,在性格上表现出来自私、霸道、蛮横,有些由其他监护人照顾的孩子,则相对比较内向,有心事不愿意倾诉,过多压力和想法没有正常的渠道来疏导,必然会造成人格和性格的扭曲。

有超过50%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的性格变了;

在问到“如果做错一件小事,被老师和家长批评时,你会怎么样”,有32%的孩子选择了“心里气愤”、“无所谓、听完就算”和“当面顶撞,对着干”。

三是漠视亲情友情。

亲情的缺失,导致了情感上的冷漠。

留守儿童往往在现实中朋友显得比较少,有事喜欢闷在心里。

有34.4%的留守儿童有心事不愿意向他人倾诉,有59.3%的孩子对父母没什么感情,认为与父母交流有困难,有的孩子在问卷中写道:

“父母因为我是累赘,就把我留在家里,父母打工,对我没有影响,希望他们走得越远越好。

”“我是七个月的时候被父母抛在家里,他们现在回来,我就象看见了陌生人一样。

”“他们打工,让我们生活逐渐变好,但是对父母的感情不是很好,对他们不熟,不知道怎么跟他们沟通。

其次,留守儿童安全缺乏必要的保障。

未成年人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对于留守儿童,监护人和学校肩负着主要安全责任。

但是,一方面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祖辈,他们年纪大,精力有限,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孩子的照顾,一般仅限于满足其温饱;

另一方面,学校面对的是未成年人群体,不是哪一个两个孩子,不可能事无巨细。

这种状况造成学校、家庭之间存在留守儿童安全管理衔接上的“真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留守女童被拐卖、被性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媒体。

第三,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盲区。

父母的长期缺位,导致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监护人的能力问题。

作为主要监护人的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根本无精力教育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缺少道德上的教育引导。

二是家长的价值取向问题。

很多务工族因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孩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

第四,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爱体系还不够成熟。

目前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帮扶,主要通过爱心大使、爱心妈妈等结对帮扶,但在推行过程中,我们仍发现存在一些弊病。

比如,“爱心妈妈”的帮扶往往只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过节日送送礼物、问问生活,对孩子平时的心理、生活学习细节不了解;

有的“爱心妈妈”、“爱心大使”不能坚持关爱行为,有始无终的现象时有发生;

整个关爱行动,对孩子的心理问题重视不够,解决具体问题不够,关爱行为的具体化、日常化、长期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对策

(一)抓住机遇,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项惠农政策。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一是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出台有利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象XXX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入,使农民能够实现就近劳务输出,使“留守”现象从源头上得到缓解。

据省发改委透露,四川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将把川南和川东北地区纳入规划重点,川东北经济区重点实施以交通、水利为主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于XXX来说将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是农民工就近劳务输出的重大契机。

二是积极引进居家就业。

各地党委政府应加大对外界信息的吸纳力度,多方寻找合作伙伴,努力引进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联系一些例如加工、编织等适合居家从事生产的产品订单,使农村留守妇女能够就近挣钱,有效减轻她们的劳动强度。

三是出台有利于农村创业的政策。

增设农民创业贷款项目,放宽限制,减化贷款手续,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相关职能部门、群团组织要用好用活政策项目,财政部门、金融机构要按照政策规定给予全力配合,使对农村自主创业的资金支持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从已有经验看,在家创业有资金、有路子,务工人员往往都会选择结束在外务工,回乡创业。

四是推行农民工休假制度。

这项制度将有利于农民工避开春节等返乡高峰,合理安排回家探亲时间,提高农民工返乡探亲频率,有更多时间关心关注家庭,增进夫妻、子女感情。

(二)充分发挥村级妇女组织在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妇联组织能否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服好务,重点是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配齐配强农村妇代会主任则是抓好基层工作的关键,抓住农村两委换届契机,确保妇代会主任在村级组织换届中100%进“两委”,争取政策,合理提高村妇代会主任政治和经济待遇,真正做到农村妇女工作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和凝聚力覆盖,把农村妇女组织建设成为“坚强阵地、温暖之家”。

农村妇代会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要组织留守妇女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

村妇代会应定期组织留守妇女,通过看农科片、组织农村娱乐队、开展节日庆祝活动、依托农村阵地建立聊天室等,搭建留守妇女活动平台,把组织的温暖送给留守妇女。

二是建立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织。

交换劳动是农村在农忙时节普遍采取的方式,针对某些留守妇女家庭劳动力短缺问题,村级组织应该组建互助组织,把农村自发交换劳动的行为转化为有组织的互助行动,村干部身先士卒,对一些家庭特别困难和劳动力特别少的留守妇女家庭给予帮助。

三是对有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农村家庭实行档案化管理。

摸清工作对象,建立起相关资料档案,联系经常化,及时反映和解决这些家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充当起党和政府与这部分弱势群体联系的桥梁。

(三)建立农村妇女健康保健长效机制。

建议政府加快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特别是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投入力度。

财政、卫生、计生、妇联等部门要整合项目经费,把农村妇女免费健康普查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措并举,确保农村妇女能够至少每两年接受一次免费的健康普查。

在安排普查活动时,避免随意性和选择性,充分实现无缝隙覆盖。

同时,加大对农村妇女的健康知识宣传,妇联应联合卫生、计生、社会健康公益团体等,经常性组织健康知识讲座团深入到农村宣讲,特别是加强对一些健康常识、妇科保健知识的教育,有效提升农村妇女的健康意识,使她们能够主动关注健康、关爱自我。

(四)强化留守妇女维权意识。

加强对留守妇女维权知识培训,加大《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妇联系统维权服务热线12338的宣传力度,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较为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法律指导。

妇联要汇同劳动、农业、国土、司法、计生等部门,筛选农村适用的法律法规,通过组织宣传队宣传、印制实用法律法规手册等方法,将维权知识送到留守妇女家中。

加大对农村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力度,制作以案说法、法律讲堂等教材片送到农村,组织观看学习。

(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

第一,淡化“留守儿童”观念。

社会在关注和关爱留守儿童时,要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比如在农村学校要多开展各类交流互动活动,特别是利用各种节假日在农村要多举行一些歌诵亲情、感恩生活、人格教育、安全常识等方面的教育娱乐活动,由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构建一个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大环境。

第二,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研和针对性举措。

各政府职能部门应组织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加大对本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成因的调研,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心理介入和疏导方面的措施,避免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六)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肩负着未成年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我市教育部门在如何关爱留守学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于今年出台了八大举措:

一是全面掌握留守学生基本情况;

二是大力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三是全力保障留守学生安全;

四是强力推行留守学生教育矫正;

五是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六是设置亲情;

七是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

八是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这些举措非常全面,而且涵盖了留守儿童教育、安全、心理需求等多个方面,但是实施起来,肯定会有很多的问题。

特别是在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要将以上措施实施并落实,我们认为,一是要着力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投入力度,改善其办学条件、寄宿设施和容纳能力;

二是要充实农村教师队伍,确定专门教师负责留守学生工作,加强农村教师心理疏导能力建设;

三是要逐步规范完善工作机制,及时总结好的做法、经验并加以推广,有些还要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

另外,我市农村1-5岁的留守儿童有10.3万,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当务之急,要抓好对农村幼儿园的规范化建设,着力改善当前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水平较低、办园条件较差的现状,要给予政策支持,使偏远地区农村幼儿园能够满足学前教育的需要,能够在留守儿童的启蒙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

(七)引导农村家长强化家庭教育责任和义务。

一是强化农村家长的责任意识。

利用媒体,在农村加大对留守儿童现状及个案的宣传,提升农村家长的责任感。

二是利用农忙或者春节务工人员集中返乡的黄金时节,由村委会联合乡镇、村学校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要求父母要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

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

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如果条件允许,尽量将孩子带在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三是学校要与留守儿童家长建立联系平台。

与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互留,经常交换意见。

现在很多留守儿童的家长还会上网,可通过网络建立QQ群,通过聊天、群博客交流教育方法,报告孩子情况等,督促家长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

(八)加大社会关爱留守儿童体系的建设。

一是继续完善工作机制。

形成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的一整套工作体制。

改变当前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各自为政的局面,由政府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定期交流、总结经验,定期统筹部署,使这项工作长抓不懈,收到实效。

二是在政策层面上给予支持,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出台一些举措。

比如:

可指导各地降低入学的户籍、成绩、费用等门槛,让务工人员的孩子能够享受跟随父母外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这项工作很多地方已经在探索并实施,但与现实的需求还是有一定距离。

三是加大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建设,构建社会参与关爱行动网络。

除了继续招募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以外,可由各地关工委牵头,发动退休的老干部、老教师、老职工等参与这项工作。

这些老同志思想觉悟高、时间充裕、精力充沛、热心公益事业,可以成为关爱留守儿童的主要力量,让他们充当爱心大使,与留守儿童牵手结对。

对这些爱心人士,相关部门要对他们进行较为专业的教育学和心理疏导技能培训,让他们具备一定的教育专业能力和沟通技巧,关爱帮扶方式要从传统的简单给钱给物,向充当孩子心灵朋友的角色转换。

(九)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投入,广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和美德在农家创建活动,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大对传统美德的宣扬,对农村家庭教育、农村创业发展、农村敬老爱亲方面的优秀典型,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引导农村社会群体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努力营造有利于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生存的和谐健康的社会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