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模拟冲刺卷带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312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高考模拟冲刺卷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浙江省高考模拟冲刺卷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浙江省高考模拟冲刺卷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浙江省高考模拟冲刺卷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浙江省高考模拟冲刺卷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浙江省高考模拟冲刺卷带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浙江省高考模拟冲刺卷带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浙江省高考模拟冲刺卷带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浙江省高考模拟冲刺卷带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浙江省高考模拟冲刺卷带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浙江省高考模拟冲刺卷带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浙江省高考模拟冲刺卷带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浙江省高考模拟冲刺卷带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浙江省高考模拟冲刺卷带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浙江省高考模拟冲刺卷带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高考模拟冲刺卷带答案.docx

《浙江省高考模拟冲刺卷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高考模拟冲刺卷带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高考模拟冲刺卷带答案.docx

浙江省高考模拟冲刺卷带答案

2014年浙江省高考模拟冲刺卷(提优卷)

(一)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学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抹布(mā)维系(jì)拎包(līn)为虎作伥(chānɡ)

B.眼睑(jiǎn)占卜(pǔ)泊车(bó)长吁短叹(xū)

C.毗邻(pí)剥皮(bāo)猝死(cù)无稽之谈(jī)

D.抓阄(jiū)瘦削(xuē)揩油(kāi)不着边际(zháo)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或许,我的牵挂与担忧不是一如继往地针对某一个人。

但无论是他还是她,都仅仅是个未曾谋面,素昧平生的网络人!

B.截至目前,有关部门已将追缴的大量赃款赃物返还受害人。

这一举措极大震慑了不法分子,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C.在“限娱令”二度加码、各大卫视纷纷为歌舞选秀转型的背景下,央视近期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收视犹为火爆。

D.得提前准备好户外装备,蹬山鞋、冲锋衣、户外背包、户外水壶是必备的装备,露营的还要带上帐篷、睡袋、垫子等装备。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总有些人会陷入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尴尬,或在令人窒息的竞争态势中,理想与情志发生了逆转,产生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恐惧。

B.节日到了,驴友们热情高涨,一批批如约而至,轻车熟路奔赴各大旅游景点。

这时候最容易疏忽的是户外运动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C.今日的繁华、整洁、有序,让我不敢相信,这就是故乡。

曾几何时,因为脏乱差出了名,所以一提到故乡,就有一种耻辱感。

D.被化工区改变的,不仅是杭州湾的捕鱼业,还有人们的生活,更让我们大眼瞪小眼的是这个昔日的渔村早已面目全非。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些游人叩拜祈福之余,总喜欢攀爬到几米高的弥勒佛像上,在佛像的裙裾,甚至大肚子上雕刻歪歪扭扭的“某某某到此一游”字形。

B.“首长专供”矿泉水的出现,不仅是媚权行为,而且用“首长专供”字样满足一批人的虚荣心,公然欺骗消费者,等于要钱不要脸。

C.我们应该有个安全网,让每一个人,不光是老人,还是老人的子女,吃饭、住房、看病都不需要求人,都有尊严的活着,即使他们没有房产。

D.汽车限购令早已有许多传闻,非但没有为城市治堵,倒是激发了许多购车族的欲望,提前加入有车族,城市道路更加拥堵不堪。

5.依次填入下面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因为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坏人,一切为了自己就是真理。

▲,因为他要以好人自居,才能做他更坏的坏人。

▲,因为他认为做人本该如此一生,平平凡凡就是真善美。

▲,因为他懂得应该怎样去做人,淡淡定定才是为人的真谛。

①好人不说自己是好人②坏人都说自己是好人③坏人不说自己是坏人④好人不说自己是坏人

A.②③④①B.④①②③C.③②①④D.①④③②

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文字的寓意。

不超过20个字。

(4分)

法国巴黎市郊区,有一家名叫“黑暗滋味”的餐馆。

这家餐馆与其他普通的餐馆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令人称奇的是这家餐馆在营业时,里面没有用来照明的灯;而且该店雇用的侍者,也大都是经过“特殊”培训的盲人。

在这家“黑暗滋味”餐馆里,曾经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情。

有一对感情濒临破裂的夫妇,在离婚之前,决定在一起吃最后一顿饭。

他们为了避免尴尬,便选择了这家“黑暗滋味”餐馆。

在用餐的时候,妻子不慎被打碎的酒瓶划破了手指。

丈夫一边安慰着她,一边疼惜地掏出手帕来,摸黑为即将与他分手的妻子包扎伤指。

当他俩一起走出餐馆的时候,妻子才发现丈夫的一个手指也在朝外渗着血,原来刚才他急于给她包扎伤指,自己的手指也触在了那些碎玻璃碴上。

不知为什么,她紧紧地抱住了丈夫……

□□□□□□□□□□□□□□□□□□□□□□□□□

7.根据《我心中有一支歌》的诗意,在空缺处补写喻体,使诗意完整连贯。

(5分)

我骄傲,我是白天。

我拥有阳光,

我展示光彩。

活力是我,

磊落是我。

时光里或许有不少,

阳光下容不得半点罪孽。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参加完一场气氛感人的民俗活动后脑袋里跳出一句话:

诗心是爱自己,世俗心是爱社会。

诗心对自我的敬重是它的本有之意,我此处强调的是,过于追求诗心的人多半自恋并自私,而世俗心并非只和冷漠有关。

诗心的核心诉求是纯美与自由,这两点都是大地上的稀有的元素,因此诗心一般是朝着虚空生长的,以摆脱地心引力和红尘的干扰。

它的孕育过程具有粲然的审美效果,但是极致的诗心可能是通过血迹来呈现的,一般是用自己的血——自古至今,这样的诗人和艺术家太多了,非艺术人群中因极致的诗心而自杀者数量更众。

因为逐渐洞察了诗心的诸多褊狭之处,我已不喜欢被人用诗意之类的词来定义,哪怕以此类词汇评判我的作品,我也觉得这种标准过于肤浅和俗套了。

相反,在日常生存中,世俗心所包藏的人群中的温暖渐渐从偏见中浮现出来。

作为世俗心的文化载体,那些流传了千百年的风俗、伦理、道德表达的更多的是对群体形象与利益的尊重。

20多岁时只注意到风俗中市侩、庸俗的一面,而忽视了一个重要方面,一切风俗的本质意义在于:

本着互帮互助的原则对同类表达关怀和祝福。

我注意到一些被精英们视作芸芸众生的小人物,因为基因和成长环境的影响。

他们一生的使命就是熟悉、适应、征服社会,不仅在自我价值实现上如此,经营亲情、爱情、友情时也秉持这个原则。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他们能做到不过于自私伤害他人利益,不过于世故伤害自己的形象,他们的世俗心同样令我感动。

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亲戚和朋友,有的人,从未成年起就帮助父母挑起家庭重担,在规划人生时,不仅放弃了诗心,且完全割舍个人志趣,以自我牺牲换得弟弟妹妹的成长与成才。

过去,很少去体味他们的言行细枝末节处的人性,当我也补上必要的世俗心后,开始意识到他们的舒服与美好。

这样的人也许有些乏味,甚至,缺乏一定的自我意识和尊严感。

不过,我并不会站着说话不腰疼地假想,他们的世俗心里要是添加些诗心就好了。

有人类社会以来的现实生活证明,做到这点的难度,不亚于要求那些以诗心自诩的人爱自己甚于爱大众。

这世上是否有那种把诗心的超拔、浪漫同世俗心的务实、宽厚冲兑得比例恰当的人呢?

当然会有,据我活到四十岁的观察,比例很小,因为这要得益于基因、家庭条件、教养、运气、个人修炼等各方面恰到好处的配合。

这样的境界,类似于酒中绝品,一般酿酒师难以企及,只能远远地闻闻香气。

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把这当做理想去探寻,虽然达不到,却可能无限接近。

(摘自2011年5月6日《人民日报》范晓波的《诗心与世俗心》,有删改)

8.下列不能支持“世俗心是爱社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风俗中有市侩、庸俗的一面,但一切风俗的本质意义在于:

本着互帮互助的原则对同类表达关怀和祝福。

B.小人物一生的使命就是熟悉、适应、征服社会,不仅在自我价值实现上如此,经营亲情、爱情、友情时也秉持这个原则。

C.有的人,从未成年起就帮助父母挑起家庭重担,以自我牺牲换得弟弟妹妹的成长与成才。

要做到这点其实也很难。

D.把诗心的超拔、浪漫同世俗心的务实、宽厚冲兑得比例恰当要得益于基因、家庭条件、教养、运气、个人修炼等各方面恰到好处的配合。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心对自我的敬重是它的本有之意,过于追求诗心的人多半自恋并自私,而世俗心并非只和冷漠有关。

B.自古至今,诗人和艺术家都用自己的血呈现极致的诗心,非艺术人群中因极致的诗心而自杀者数量更众。

C.人们对世俗心存在一些偏见,其实,作为世俗心的文化载体,所表达的更多是对群体形象与利益的尊重。

D.把诗心的超拔、浪漫同世俗心的务实、宽厚冲兑得比例恰当是好的,但要做到难度很大,能做到这样的人比例很小。

10.概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不超过50字)(3分)

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吃在过年

苏叶

①世上的事,你不在意它,它也就不能左右于你。

但每每岁尾年终,看着腊月将尽,寒梅戴雪而开渐入佳境;看着马路上行人日日增多,街头新摆了卖各色花炮的摊子;茶叶店的柜台上,有了第一盆用红丝线绾束起碧叶银花的水仙;商贾贩夫将“春节大酬宾”几个金字和大红灯笼一齐挑上门楣的时候,心中便开始无端地骚动:

要过年了!

②你看那满载鸡鸭鱼肉的卡车,白天黑夜运出运进。

如果是晴天,五色的人流在呛人的灰雾中摩肩接踵,嗡嗡营营,熙来攘往;如果是天不作美,人们就在雨水与泥浆中推推搡搡,你顶我抗,挤挤擦擦。

街头时见手涂蔻丹,发挽汉唐之式的摩登女子很不礼貌地用大网兜、破报纸拖了带鱼、猪肝、大骨头……挤上车去。

满世界里的人如过江之鲫,如聚食之虾,如粘浆之蚁……这时节,谁要是还有几分钟空闲看书也会坐不安定,由不得地要蹦起身来再去添补点料酒味素之类的回来不可。

③走在路上,只见到处是一派吃相。

真的,这也许与我操持家中庖厨有关,在我感觉中,什么过年,简直就是一个吃字罢了!

④直到大年三十近午过分,这烈火烹油的阵势才倏地冷清下来。

街上的行人都已是仓皇之色了。

家家户户储备停当,开始了烹、煎、蒸、煮、炒、爆、炖……,单等华灯大放,向口中清扫那一桌丰盛馔肴。

尔后,嗑点瓜子,用点清茶,看那人间万姓仰头瞩目的电视文艺晚会,商量着明日,后日,大后日,太后日,太太后日吃的节目和吃的人员!

”“年啊,年啊,你不过是一个日月更新的计算日程吧,怎得能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包揽乾坤的自信,福荫天下的仁慈,腆着大腹,张着哈哈大口,将十多亿炎黄裹进你的大红袍中去浓醉几日?

你好不客气啊!

⑤年三十的深夜,我听着倾城的鞭炮声,嗅着空气里的硫磺味,看着花炮用迷离的色彩将人们的祝福与希望涂在暗蓝色的天幕上,我揉着天亮要下锅的糯米粉,想:

难道这样就叫普天同庆,万象更新吗?

⑥民以食为天本是不错的,然而,难道我们可以据此将它溶化为“人以吃为乐”吗?

⑦我们真是太重视口福了,我们过去有个灶王爷,可见吃的地位之重要。

结婚、祝寿、添子要大摆宴席不说,就是死了人,坟前供供倒也罢了,偏偏还有路祭。

受尊敬的亡灵在半路上要受用好几顿。

亲朋送行要设宴饯别;远道而来要摆酒接风或曰洗尘。

布衣百姓相互致意:

“吃过了?

”“吃过了。

”“还没吃啊?

”“还没吃。

”帝王们有帝王们的华宴,梁山泊好汉打了胜仗也是要在聚义厅大啖一回的。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故事发生在吃上:

孔融让梨;鸿门宴;曹操煮酒论英雄。

乃至于贵妃醉酒,吕布戏貂婵;武松在狮子楼杀了西门庆……也都发生在食桌上。

我们的老祖宗,干脆把青铜炊器——鼎,升华为王权的象征。

“鼎之轻重,未为问也。

⑧“当个宰相,被称为“调和鼎鼐”,可见本事之大。

称赞君主有政治才能,则说他“治大国若烹小鲜。

”发展到现在,以吃为名,举行各种暗地交易的事就不胜枚举了。

民间有歌谣道曰:

“筷子一提,可以可以;酒杯一端,好办好办……”。

有时我觉得,“吃”字的魅力之大竟如传染病一般。

比方,我们说人有办法,叫“吃得开”。

嘲人无能,叫“吃蹩”。

走运,叫“吃香”。

倒霉,叫“吃苦头”。

还有什么吃惊,吃紧,吃罪不起等之类的词儿。

最妙的莫过于骂人太笨,大吼一声:

“你是吃屎的啊?

”连屎都没得吃的时候还有一句精彩的预备着,叫做:

“喝西北风去啵!

”那是有吃之人对无吃之人十分得意地嘲弄和鄙视了。

⑨唉,吃吧,吃啊,这吃字如此生动,如此傲慢,又如此低贱。

中国向以吃字甲天下而骄喜不禁,这新春大节之时,这辞旧迎新之际,吃,大吃,变着法子吃,任劳任怨地吃,岂有疑哉?

⑩怕只有如我这样的不省之人才无事而烦恼,有福而哀叹。

我真想解脱身上的围裙,甩掉臂上的袖套,从油香辣呛,五味调和,箸勤杯满,晕乎乎,迷澄澄的重围中冲出,跑到一处高高的山岗,让四野的长风吹我一个眼明心彻!

让我在清明与坚韧中,开始我新的一年里的生命!

(本文有删改)

11.开头两段突出年关什么样的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分)

12.赏析第④段加点词句。

(4分)

(1)“这烈火烹油的阵势”:

(2)“将十多亿炎黄裹进你的大红袍中去浓醉几日”:

13.作者通过那些“发生在吃上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

请任选第⑦段画线句中两例作简析。

(5分)

14.第⑨段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请简析。

(4分)

15.结合最后一段,谈谈你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4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

邪正辨

曾巩

正者一,邪者十,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

曰:

考其实焉尔。

言者曰:

“某,正人也。

”必考焉,其言与行果正也,犹曰无乃其迹然欤?

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

曰:

“某邪人也。

”必考焉,其言与行果邪也,亦曰无乃其迹然欤?

必也本其情,情果邪也,斯邪人也。

抑未尽于是也。

孰谓未尽?

任与责之之谓也。

正者曰:

“天下未治也。

”以天下之事考之,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

邪者曰:

“已治矣。

”则思曰:

我之天下未治也。

正者曰:

“用是策可以治。

”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见可以治焉,安得不用其策邪?

邪者曰:

“彼策也,不可用。

”则思曰:

我考之可用也,必也待其终而质其效。

不戾于其始也有赏,戾则有咎。

未至于其终而质其效,赏与咎无所委焉。

不苟然而易也,任与责之之术如是也。

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考之其实尔,此之谓也。

不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岂异焉?

不此之尚而已。

……正者曰:

“天下未治也。

”邪者曰:

“已治也。

”邪者胜正者十常八九。

以天下之事考之耶?

则未尝也。

任正者之策,邪者曰“可置”,则必置之。

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

则未尝也,其于是非用舍苟焉而已也。

夫然,故正者不得尽其道,邪者得间之于冥冥之间,于计无必定也,于信用轻以蔽也,于号令也二,于赏罚也不明,于治也疏矣。

正与邪两尊焉,一日而有败,乌有职其责者欤?

或曰:

“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

”曰:

子之言不可以考其实者,不以大贤之为贤,大佞之为佞,或无其迹欤?

吾固言之也,无其迹则孰由而知之欤?

必也本其情之谓也。

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

然则子之言者,恶其迹之难知也。

吾云尔者,以其情而知之也,其意易者鲜矣。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赏与咎无所委焉依托

B.不苟然而易也容易

C.于信用也不轻以蔽受蒙蔽

D.其意易者鲜矣少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抑未尽于是也当其欣于所遇

B.以天下之事考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C.于赏罚也明谁得而族灭也

D.一日而有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8.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辨明审定邪人、正人的方法,论述了对待邪人、正人的态度。

B.作者认为要确定一个人的正邪,必须“考其实”。

具体说来,就是既不轻信别人的论断,也不轻信其外在的言行,而一定要深入考核其内情。

C.作者认为既能明辨邪正,就应当善于任用方正的人,并责成他治理好国家。

而做到这点并不难,正者往往取胜。

D.文章采用了正、反两方面重复论述的形式,从而使其观点得到了反复强调。

在论述过程中,又时时以问句点明其所论之旨。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⑴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

(4分)

⑵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

(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21—22题。

(7分)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①娟娟净,雨裛②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筱:

细小的竹子。

娟娟,秀美。

②裛:

通“浥”,滋润。

冉冉,阵阵。

21.用自己的话概述横线处的内容:

本诗写“狂夫”,如果没有前半部分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

(2分)

22.请结合尾联赏析诗人“狂夫”的形象。

(5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

颜渊死。

子曰:

“噫!

天丧予!

天丧予!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

子曰:

“不可。

”门人厚葬之。

子曰:

“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渊死,颜路①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②。

子曰:

“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注释】①颜路:

颜渊的父亲。

②椁:

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

23.孔子为什么不赞成厚葬颜渊?

(2分)

24.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行为,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3分)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不愤不启,。

,则不复也(《论语》)

(2)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

(白居易《琵琶行》)

(3),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王勃《滕王阁序》)

(4),。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欧阳修《秋声赋》)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李白《将进酒》)

四、作文。

(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一个走钢丝跨越峡谷的杂技演员,谈到他走钢丝时的体会时说:

“当一个人走在钢丝上时,他并不是非常刻板地僵硬不动的。

虽然他基本上保持可能直立的姿势,但为了保持运动中的整体平衡,他的身体总是轻轻地摆动和弯曲。

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他的脚只朝着一个方向移动,向着眼睛紧盯着的目标——钢丝的另一头前进。

对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

④不得抄袭、套作。

2014年浙江省高考模拟冲刺卷(提优卷)

语文测试卷

(一)参考答案

1.C〔A项,维系(xì)B项,占卜(bǔ)D项,不着边际(zhuó)〕

2.B(A项,一如既往;C项,尤为;D项,登山。

3.A(B项“轻车熟路”原意是赶着装载很轻的车子走熟悉的路,现比喻事情又熟悉又容易。

C项“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此处可以换用“曾经”。

D项“大眼瞪小眼”指调侃时说的话,形容当时很尴尬,没法解决问题。

此处意在表述很惊讶,可以改用“目瞪口呆”。

4.C(A项“雕刻歪歪扭扭的‘某某某到此一游’字形”搭配不当,可以改为“歪歪扭扭刻下‘某某某到此一游’”;B项“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但具体内容递进不明显,有强加之嫌;D主语暗中转换,可以在“提前”之前加上“使他们”。

5.C(注意前后照应)

6.只有品尝黑暗,才能真正感受阳光的珍贵。

(答“患难见真情”得2分)

7.生命的标签坦荡的胸怀黑洞(前两空格各2分,第三空格1分。

连贯得体即可。

8.D(这是针对“诗心”和“世俗心”恰到好处的配合而言的,不能支持“世俗心是爱社会”。

9.B(观点绝对化,原意是说“极致的诗心可能是通过血迹来呈现的,一般是用自己的血”。

10.给世俗心正名,警告一贯以诗心自居自傲的人:

没有基本的世俗心做底子,诗心就会没有意义,甚至有害。

11.写出了年关的热闹和忙碌,暗示过年将给人们带来“无端地骚动”,为下文写吃铺垫蓄势。

12.

(1)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家家户户为准备年货奔波忙碌的情形。

(2)用拟人手法,将年比拟成一个身穿大红袍的人,写出了过年让所有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在吃喝当中度过的情形。

13.吃只是一种表面文章,它的背后都暗藏着极为尖锐的矛盾冲突或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鸿门宴”,历史上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却暗藏杀机,意在借此除掉刘邦。

后来泛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又如“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懂得谦让。

14.这一段表面在劝“吃”,实际是对“吃”文化的否定和批判。

文中运用了两组排比句,“这吃字如此生动,如此傲慢,又如此低贱”“吃,大吃,变着法子吃,任劳任怨地吃”,以愤激的语气谴责了“吃”的陋习。

又以反问句“岂有疑哉”,结束这一段,加强了对“吃”的嘲讽。

15.作者自叹“不省之人”,自嘲“无事而烦恼,有福而哀叹”,是对以“吃”为俗的过年的否定和批判。

作者期盼从吃的“晕乎乎,迷澄澄的重围中冲出”,形象委婉地表达了摆脱繁杂困扰的人生,向往纯真清明生活的愿望。

16.选B,应为“更改”

17.D都是连词,如果(A到;对B根据;因为C句中助词;句末语气词,表反诘。

18.选C,“而做到这点并不难,正者往往取胜。

”错,应为“而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邪者往往取胜”。

19.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

20.⑴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那措施是否对,等他施行有了结果再评议是否有成效,然后对方正的人实行赏或者罚呢?

⑵看到确实还没有治理好,为什么不任用他去补救那些还没有治理好的地方呢?

附参考译文

有一个方正的人,有十个奸邪的人,怎么知道方正的人方正在什么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么地方呢?

回答道:

“考察他的实质就是了。

有人说:

“某人是个方正的人。

”一定要考察,如果那人的言论行动果然是方正的,还要说不会是表面现象吧?

一定还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用心果真也是方正的,这就是方正的人了。

有人说:

“某人是个奸邪的人。

”一定也要考察,如果那人的言论和行动果然奸邪,也还要说会不会是表面现象如此呢?

也一定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用心果真是奸邪的,这就是奸邪的人了。

或许只到这一步还不够。

怎么说还不够呢?

我是指的任用和责成。

方正的人说:

“国家还没有治理好。

”根据国家的情况考察,看到确实还没有治理好,为什么不任用他去补救那些还没有治理好的地方呢?

奸邪的人说:

“国家已经治理得很好了。

”那么就得想一想,我们的国家恐怕还没有治理好。

方正的人说:

“用这些办法可以使国家得到治理。

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看出他的办法确实可以治理好国家,为什么不用他的办法呢?

奸邪的人说;“他的办法不可用。

”那么就得想一想:

我考察过,是可以用的,一定要等待他实施的结果再评议他的成效。

如果一开始似乎没有什么妨害就行赏,有了妨害就怪罪,没有等到她施行的结果而去评议其成效,赏与罚就都没有依据。

不随便更改当初的决定,任用和责成的方法就是如此。

这样,方正的人便能完全推行他的措施,奸邪的人便不可能暗中让他的挑拨离间得逞。

在决策上要连续稳定,在信任使用上既不轻率,也不受人蒙蔽,发号施令要前后一致,赏罚要分明,那么治理好国家,便差不多可以实现了。

考察他的实质,就是指的这些。

不知道方正的人方正在什么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奇怪呢?

不善于这样去考察罢了。

方正的人说:

“国家还没有治理好。

”奸邪的人却说:

“已经治理好了。

”奸邪的人战胜方正的人,十回常常有八九回。

用国家的实际情况去考察谁是谁非呢,自己却没有作过。

采用了方正的人的措施,奸邪的人说“可以放弃”,于是便一定要放弃。

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那措施是否对,等他施行有了结果再评议是否有成效,然后对方正的人实行赏或者罚呢,自己也没有这样作,对于谁是谁非、用与不用,随意决定而已。

就这样,所以方正的人不能将他的治国措施推行到底,奸邪的人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搞挑拨离间,决策无法确定,在信任使用上轻率而容易受蒙蔽,号令不统一,赏罚不分明,想求国家得到治理,怕就差得远了。

方正的和奸邪的两者都得到重用,有朝一日如果败了事,谁又负主要责任呢?

有人说:

“大贤人、大奸佞这两种人,不能考察到他的实质。

”我回答道:

你所说的不能考察到他的实质,是不是认为大贤人的贤,大奸佞的佞,或许连一点儿迹象都不表露呢?

我本来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