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复习第一节 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3209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第一节 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第一节 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第一节 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第一节 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第一节 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第一节 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第一节 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第一节 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第一节 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第一节 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第一节 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第一节 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第一节 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第一节 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第一节 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第一节 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第一节 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第一节 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第一节 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第一节 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第一节 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第一节 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散文阅读复习第一节 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第一节 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

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三、散文选料内容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对乡土文化、农业文明的思考。

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乡土情结》。

2、对历史人物的抒写。

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文赤壁》。

3、对传统或历史文化的思考和感悟。

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泰山之思》。

4、对人类生存状态(或人与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快乐的死亡》。

5、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感悟。

如《天地有大美》。

6、对人与人关系的思考。

2005年高考浙江卷《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四、浙江省高考已考的散文

2004年刘长春的《白鹤翔集的记忆》(人与自然)

2005年李汉荣的《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人与人)

2007年蔡家园的《泰山之恩》(对文化的感悟)

2010年李丽娟的《静流》(人成长经历的思考)

五、考试命题类型

1、作用分析题

2、原因概括题

3、体会含意题

4、鉴赏表达特色题

5、探究题

六、散文的命题涉及点(方向)

1、词语

2、句子

3、文章(信息概括、要点归纳、结构)

4、形象(景象、物象和人物形象)

5、表达技巧

6、探究

七、阅读散文关注点

1、文章脉络(思路)

2、作者情感指向

八、解题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九、答题关注点

1、文本内容

2、行文结构

3、专业术语(所学知识)

第二节题型分析

一、作用分析题

1、语句作用题

2、段落结构作用题

3、艺术技巧作用题

4、人称作用题

5、标题作用题

6、景物描写的作用

7、写作内容作用题

(一)、语句作用题

例1:

(10年高考浙江卷)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

(5分)

答案:

①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

②独立成段,过渡自然简洁;

③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

解析:

分析句子的写法主要从句子的内容、手法(修辞)和语言的风格方面考虑。

分析句子的作用主要从表达效果和在文段(行文)结构上的作用两个方面去分析。

例2:

(10年高考全国卷二)文中说:

“此地指行业为客。

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淘客子。

”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6分)

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

②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

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

看语句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二)、段落作用题

(10年高考浙江卷)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

(2分)

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做铺垫。

这是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是为下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铺垫。

答题模式:

文首:

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10年高考全国卷二)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6分)

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

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本文前三段,第一段点出题目含义;

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出主题,预示下文;

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抒发情感。

语句、段落命题特色

1、作用分析题是指题干带有“作用”或“好(妙)处”等词语,命题指向于分析综合的一种常见题型。

2、这种题型具体的命题指向有二:

一是某处句子(位置或在开头或在结尾)的作用;

二是文中所用材料,如详写的内容、引用的材料或其他穿插性材料。

3、这种题型考查角度分单向和多向两种。

单向考查为只考内容或结构或表达技巧。

多向考查为同时考查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用,或结构表达和表达技巧两方面作用。

单向考查题干中直接出现“结构(内容)作用”,双向考查题干只笼统地问“有什么作用”或“对文章的表达作用”。

4、常见提问方式

(1)、句、段作用分析:

画线句子(或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

在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变式提问:

开头为什么从×

×

写起?

作者写这些句子(节)的用意是什么?

(2)、文中材料作用分析:

文章写×

内容有什么作用(好处)?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无论哪种命题指向或提问角度,答题时必须

联系文章整体,答案要具体、周全。

语句、段落作用分析题总结:

作用分析题主要是针对分析综合考点而设置的常见题型。

要做好这种题型,须从三个方面建立模式:

1、知识模式(储备)

(1)、句段常见作用:

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

或总结上文,眉目清楚;

或引出下文,脉胳有致;

或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或前呼后应,结构谨严;

或点明(深化、升华)主旨,激人深思。

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

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

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2)、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

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2、思维模式

(1)、位置定位。

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

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

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

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3、答题模式

结构上:

常见的表现手法

1.承上启下:

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由……转而写到……

2.引起下文:

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3.总结上文:

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4.线索:

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X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内容上:

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

(2)、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的答题模式。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②对全文的作用;

③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

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三)、人称作用题

(10年高考全国卷一)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特点:

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

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

作用:

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

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文章在第二、九段使用了第二人称“你”,其余各段使用第一人称“我”或“我们”。

内容方面,不同的人称便于叙事和抒情;

表达效果及阅读心理方面,使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读者易于接受。

人称作用题【知识储备】

三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

有亲切感;

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

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

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

其实是“我”在向“×

(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

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

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

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

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

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

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

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四)、标题作用题

(10年高考北京卷)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分)

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

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愁,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借物抒情类散文的“物”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多是行文线索。

借物抒情类散文的“物”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是承载作者的情感。

(10年高考湖南卷)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

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

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本题考查标题的“午”的含义。

这是非常典型的“炼字型”题,答题就从其本义和象征义入手来答:

“午”的本义是指这朵荷花是在午后这个时间看到的,而其象征义则是这朵荷花像时间停留在午后,永远不会凋谢。

这两点是很容易答出来的。

例3:

(10年高考全国卷一)文章最后一段说: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①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

②灯火下的祖孙相连,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

③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散文标题作用【知识储备】

1、线索作用。

2、突出叙述的对象(人、物)

3、点明主题、承载作者情感。

4、象征意味、寓意。

5、技巧(主要是修辞手法)

6、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五)、景物描写作用题

(07年高考广东卷)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景物描写作用题总结【知识储备】

景物描写——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

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B、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

奠定情感基调。

C、烘托叙述对象(人或物)某种特征。

D、象征、暗示作用。

(六)、写作内容作用题

(10年高考全国卷一)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①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

②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一身临其境的感受;

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文章第1、2段中,作者说煤油灯“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那段时光”即作者无比留念的童年时光。

今天,煤油灯已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它,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5?

3》P281《家家有明月清风》第1题:

文中多次提到“奉水(茶)”,分别有何作用?

答案:

①文章开篇写“我”在台北近郊登山,见山腰有人“奉水”,让“我”感到人情的温热,也让“我”意识到忙碌的社会中依然有从容的人存在,引出下文的回忆与议论。

②文中“我”回忆童年时路口或偏僻的荒村常见“奉茶”,贫困的生活中依然有人与之间的关怀,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命与土地真正的关怀付出。

而至山顶时,见人“奉茶”,更让“我”进一步思考奉献着的内心。

③结尾写下山时“我”想做一个为众生奉茶供水的人,表明“我”愿恒久保有对人间有情的胸怀,保持对生活从容的步履。

呼应开篇,卒章显志。

“奉茶”二字多次提到,“分别”二字表明它的多义性,答题要注意这一点。

文中有五六处提到“奉茶”,实际上可归为三类:

第一类是现在眼前所见的“奉茶”,第二类是回忆中曾经见到的“奉茶”,第三类是指升华人生层面的“奉茶”。

写作内容作用题【知识储备】

1、对文章内容表达的作用,如使内容丰富、充实,具体、生动等,更富有文化性、文学性、诗情画意等。

2、情感寄托或象征、寓意等。

3、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贯穿全文的线索。

5、照应(呼应)

6、突出主旨,升华(深化)主旨等。

二、原因概括题

1、分条列出依据题

2、由果溯因题

3、简述概括题

例1:

(2007年高考浙江卷)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

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

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

②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封禅。

(或:

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福)

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

答题指导要理解第3段的这句话,需要认真阅读相关联的上下文,可以看出该句主要承上,要从1、2段中找出答案,只要抓关键词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2009年高考江苏卷)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因为都江堰的建造:

①理念正确:

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

②方法科学:

“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

③功效长久:

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

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从上文看,文章谈到了都江堰与“上善若水”思想的某种契合,谈到了作者作出评价的直接依据(第3段);

从下文看,第4、5段,倒数第2段从不同方面解释了作者评价的原因。

筛选并整合这些信息,答案就出来

了。

原因概括题命题特色

概括内容要点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

这类题多以问“为什么(或原因、理由是什么)”形式出现,故选“原因概括题”为代表。

内容概括有整体概括和局部概括两种,而“原因概括题”则是全文内容要点的概括。

这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

①作者这样说(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②综观全文,概括×

的主要原因。

③概括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2008年全国卷Ⅰ)

其他提问方式:

①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请简要概括。

(2008年重庆)

②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

(2009年广东)

“原因概括题”虽说难度不大,但答案组织要求高:

既要关注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且不要遗漏要点。

原因概括题总结:

原因概括题是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

这种题型建模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关注提问模式(常见提问模式见前面“命题特色”部分)

2、把握思维模式

(1)、思考方法:

由果溯因、一果多因。

很多散文,作家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

这些“果”从何而来?

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

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故这类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

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这多“因”的数量找全。

(2)、思考原则:

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

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其上下文,往往是答案要点最密集的地方。

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

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

这时,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

原因概括题满分答案是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的结合,隐性要点易疏漏,作答时要有挖掘隐性要点的意识和原则。

3.规范答题模式

它无固定的答题模式,但根据题目要求不同,一般有几种具体的答题方法:

(1)、引述,即择用原文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作为试题的答案。

(2)、整合,即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相关语意重新组合。

(3)、概括,即不能用文中的现成的词句作答,必须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另外,原因概括题答案组织最好规范,可用:

因为①②③……这种形式回答。

三、体会含意题

1、语句的理解题

2、语句意蕴题

(10年高考江西卷)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

(每种不超过15个字)(6分)

1、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

2、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

3、屈原殉国之处。

(任选两点)

“汨罗江”在文中出现的次数较多,随着语境的变化,其具体含义也有所不同。

第二段“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实际上就赋予了特定时间——端午节,饮的不是普通的水,而是与屈原相关的一种“精神寄托”。

第五段“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是运用了“苦”的多重含义,代指一种“苦难”。

第十五段中列举的人物实际上就指出“汨罗江”应为殉难所。

(10年高考全国卷一)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1)、①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

②灯下的温暖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

(2)、①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

②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

第1题结合上段“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一句,可见当时它对一个普通家庭的重要性;

而祖孙牵系,灯下苦读的温馨画面,更是作者倍感珍惜的精神财富。

第2题“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作者独对万家灯火,怅然若失;

而今万灯闪亮,但却“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

(10年高考天津卷)文章结尾说“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

这句话有那几种含义?

请概括回答。

(1)故乡是世界的缩影

(2)作者对故乡的爱是永恒的

(3)童年在北极村学到的一切,奠定了坐着人生基础

(4)故乡是坐着人生思考与创作精神之源

(5)故乡使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得以升华

本文先是通过对故乡物与人的回忆,写出了故乡对作者人生与创作的影响,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又在结尾处将童年时把故乡当做世界,与成年后,世界只是一个北极村,用“回过头来一想”贯联在一起,旨在重申主题。

分析概括时,要从故乡与作者的相互关系出发。

体会含意题命题特色

体会含意题主要是针对考点“体会主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而设置的题型,意在考查句子内容的思想性。

体会含意题总结:

体会含意题主要考查对句子丰富含意的体会能力。

对这种题型:

1、关注提问模式

体会句子含意题提问直接而明显,主要有以下提问

方式。

①对这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②请简析该句的内容。

③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把握思维模式

对这种题型,要建立起“六看”思维模式。

所谓“六看”,指句内三看,句外三看。

句内三看,一看句子关键词语;

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

三看句子本身表达特点。

句外三看,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

二看相邻句;

三看段、章的中心。

3、规范答题模式

体会含意题设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但不同的句子还是有各自的答题特点。

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

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

生动具体的句子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语作抽象化处理。

表达有特点的句子突出其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