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必修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3242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2.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必修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必修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必修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必修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必修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必修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必修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必修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必修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必修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必修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必修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必修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必修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必修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必修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必修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必修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必修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必修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必修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必修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必修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必修部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

7.(2012年浙江卷)(此题难度较大)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2012年海南卷)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9.(2012年广东卷)“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

10.(2012年广东卷)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

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部制

11.(2012年四川卷)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2.(2012年四川卷)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

24.(2012年新课标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13.(2012年安徽卷)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14.(2012年山东卷)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15.(2012年海南卷)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16.(2012年山东卷)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表1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7.(2012年北京卷)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18.(2012年天津卷)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19.(2012年新课标卷)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20.(2012年新课标卷)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2012年北京卷)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

“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2.(2012年大纲卷)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

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2012年重庆卷)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

“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4.(2012年大纲卷)张謇评论某人时说:

“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

”张謇评论的是

A.曾国藩B.李鸿章C.张之洞D.袁世凯

5.(2012年海南卷)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

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6.(2012年江苏卷)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

“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

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

”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7.(2012年上海卷)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故伎重演,在侵略华北的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国守军坚决予以反击,爆发了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

8.(2012年浙江卷)右边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

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9.(2012年海南卷)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

(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

(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

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A.生产关系的变革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D.金融资本的发展

10.(2012年海南卷)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

“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

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

”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A.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B.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2012年重庆卷)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

“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

战其即败。

”这位将领是

A.秦日纲B.陈玉成C.李秀成D.石达开

2.(2012年四川卷)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

……亦可鉴也”。

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3.(2012年江苏卷)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

“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

“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4.(2012年福建卷)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2012年安徽卷)图5为民国年间的漫画,画中人物指的是

图5

A.袁世凯B.段祺瑞C.张勋D.溥仪

6.(2012年山东卷)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

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7.(2012年新课标卷)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

“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8.(2012年上海卷)右图是一张黄埔军校的毕业证书,它颁发于

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

9.(2012年重庆卷)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军神速,威震全国。

1927年初,全国革命中心也随之北移至图6中的(C)

图6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局部)

10.(2012年北京卷)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  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11.(2012年大纲卷)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

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

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

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

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

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

12.(2012年四川卷)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刊封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

这反应映出《时代》周刊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

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D.关注中国局势,短信中日战争

13.(2012年重庆卷)1936年,沈钧儒等人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强调“中国共产党于去年……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

该“主张”最早见于

A.“八一宣言”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C.“国共合作宣言”D.《论联合政府》

14.(2012年江苏卷)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

”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15.(2012年四川卷)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

“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

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

”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16.(2012年海南卷)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2012年浙江卷)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于多消灭一个敌人”;

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上述场景出现在

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

2.(2012年广东卷)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3.(2012年江苏卷)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4.(2012年天津卷)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5.(2012年江苏卷)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

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

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

》,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

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6.(2012年天津卷)“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D.中国国力的强大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2012年北京卷)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

其主要表现为:

非洲发展中国家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2012年福建卷)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3.(2012年上海卷)“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

”这段话出自

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

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

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

4.(2012年山东卷)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5.(2012年江苏卷)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6.(2012年天津卷)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1.(2012年上海卷)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

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

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

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

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2012年上海卷)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

“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

”“这座城市”是

A.君士坦丁堡B.雅典C.威尼斯D.麦加

3.(2012年天津卷)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下列司法理念中,明显违背罗马法原则的是

A.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B.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

C.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

D.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

4.(2012年新课标卷)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

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

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

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5.(2012年安徽卷)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

“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

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6.(2012年江苏卷)“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

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

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

”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7.(2012年海南卷)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

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该法的制定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

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1.(2012年北京卷)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

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A.筹集税款B.干预立法C.招募军队D.任命大臣

2.(2012年上海卷)以下哪一情景最贴切地反映了“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A.国王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由议会就税收问题展开辩论

B.议会起草有关税收的法律文本,提请国王裁决

C.议长宣布议会开会,并主持讨论本年度国家税收

D.国王每年盛装莅临议会,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与闭幕

3.(2012年海南卷)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

“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

”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4.(2012年山东卷)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