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4380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Word格式.docx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Word格式.docx

从今天起: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3

  读此书前,唯爱辛弃疾,读此书后,最爱苏东坡。

  对东坡的印象,是他写与亡妻的词和他写的那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我也颇爱吃荔枝,当时差点没羡慕死他,但看完他的传记之后才知,他在晚年被贬谪到海南,而此地非常不易居住,夏天潮湿高温,原住友人家,后友人因此受连累,倾囊盖屋,数月无米,煮青菜除饥,但他却能写出这样诗句…我想世人之所以这么敬爱东坡,大抵敬的是他为人的豁达,不绝的才情。

他虽一路遭弹劾,但每到一处都能受到百姓爱戴,都能结交挚友,都能吸引一波当地的读书人。

  当然他也不是无为,只享受这种拥戴,建水库和医院,解决饮水和看病问题。

行至此,笔下尤乱,不知所词,在每个睡不着的夜晚断断续续看完这本书,了解了他的这一生,他的行踪足迹已然在我脑海的地图上留下印记。

  此后,我再去四川峨眉,靖江,常州,广州,海南,都绝不会只是享受美食了,但我又能何所为?

我觉得他的很多诗词写出了我的感受,而我才疏学浅,只愿此后有此境遇有所感,能吟诵两首,也算穿越千年与他对话了!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4

  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是去年遗留了一半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一定不是因为小时候背了很多他的诗词,所以对他一直抱有好感。

是因为爱慕他骨子里的豪放豁达,洒脱不羁。

  过去对苏东坡的印象,停留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细腻情感,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

  通读全书后,他的形象更立体了一些。

  天纵奇才,这点毋庸置疑,在我心中,苏东坡是继李白之后中国第二位天赋卓绝的诗人。

早上刷帖子看到一篇问为什么写诗很多人学杜甫不学李白,这简直无需提问,因为形制好模仿,才气难以复制。

但是才华不仅仅是老天爷给的灵光一闪,更是博古通今后智慧的贯通。

书中有两处让我震撼于苏东坡的厚重积累。

一为苏东坡起复之后一度负责草拟圣旨,由他手中所出圣旨不少于七八百道,他用典娴熟,辞藻优美,一时为人称道。

后又一官员任此职,自负也是才华横溢,便询问草拟处伺候过苏东坡的老仆人,我比之苏轼如何?

老仆答曰,内容可能相去不大,但是苏轼从不用翻书。

高下立判。

  二为苏东坡已被贬谪到海南儋州,此时苏东坡已约6旬,是个老人家了,陪在他左右侍奉的是他的三子过,三子在父亲的教导下,也是学问大家,书法绘画五一不精,常在父亲身侧背《唐书》《汉书》,苏东坡在一旁听,他读过的每一行史书都记得。

且不说人到晚年记忆力会衰退,又有几个人能将这许多书倒背如流呢?

  读到此处不经惭愧,不论自己是否有才气,但是确实还没努力到,需要去比拼才气的地步吧。

  虽然一直从苏东坡的诗词里感受到他是个洒脱的人,可更深入了解他一点点,就更为他这份乐观豁达感到可爱。

贬谪到黄州就做老农种地,和周围的乡里乡亲做好朋友。

贬谪到广东惠州,这时他也老了,自觉北回无望,却没有沉浸在郁郁不得的不快乐中,还在给友人的信中写,我已经决定做个惠州人啦,我没离开过惠州,出生在西蜀不过是梦一场。

读到这里,虽然心酸他的际遇,但是又实在感叹他的可爱。

可此时的宰相章淳读到苏东坡在惠州所作的诗,说看来他在惠州过得很好?

遂又把苏东坡贬谪至海南儋州去了。

豁达洒脱的他永远不是他的敌人想看到的,他们希望苏东坡郁郁不得志而苦闷,但是一个人可以被拿走所有身外之物。

地位,金钱,被迫与家人分离,充实丰满的内在却永远不会被夺走,伟大的诗人会着眼于民生,沉浸于自然风光,追寻这万事万物的哲理。

  浪漫洒脱是他的天性,可是他也有极高的人道主义的精神。

不论他在何处为官,担任多小的官职,他都在尽力改善民生,想方设法帮助在青苗法的压迫下贫穷的百姓减免债务,设置古来第一所公立医院,预防饥荒。

任京官时候,他又想尽办法让皇上太后广开言路,力陈王安石排他的弊端。

在黄州做老农时,他发现当地很多穷苦人家有杀婴的做法,特别是女婴,他看到此心甚痛,虽然此时无圈职在身,他还是想尽办法组建了一个慈善会,去救济当地穷苦人家,只要不杀婴,就可以得到一些抚恤金,帮助他们一起抚养孩子。

很多传奇话本子里都有苏东坡为官时候的小故事。

如在杭州任上,一书生家中做折扇生意,却因故积累债务,求得苏东坡帮助,苏东坡在他折扇上作画题词,让他拿去变卖,苏东坡是当时备受追捧的诗人,一下子就卖完了,还清了债务。

  谈到做官,他绝对是一个有能力有责任心的能吏,谈到艺术,他又是才思敏捷,书画均佳,谈到哲学,他又参研儒释道三家,胸中自有丘壑。

  越是回顾这本书,回顾他的一生,发现越是喜爱钦佩这个人。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在听曾国藩的家训,也曾暗暗的比较过二人,其实是没什么可比的。

可也会忍不住想,如果他有一些曾国藩做人的隐忍智慧,会不会有更好的一生呢?

可我想我是多虑了,正因为他的锋利,他才是他,也许他的际遇,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他。

他便中国的大江南北,看遍自然风光,体会世情冷暖,却还是那个他。

  想到他那篇小品__,长大后再读却觉得充满着大智慧。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5

  苏东坡作为文坛诗文大家,写作“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传世经典作品自然浩如烟海,不是我这十分之一吊子能读全的,也不是我想在这篇小短文中所能列举全的,仅就我熟悉的文字材料中常看到的在这做个记录,算是对自己对这些__的温故知新吧。

  东坡为一性情中人,寄人怀人__自然情真意切。

而说到人,弟弟子由不得不说是苏东坡最亲最思念的人。

有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博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婢娟。

  这首“水调歌头”是熙宁九年(一0七六)在密州时作的。

在神宗熙宁七年(一O七四)九月,苏东坡在杭州的三年任期届满。

他弟弟子由那时正在山东济州任职,苏东坡于是呈请调到山东去。

他所请照准,这次他是升任密州太守。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词序写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兼怀子由”就可看出对弟弟的思念,东坡曾经这样感慨自己和弟弟的关系:

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深情自不待说,留待后人慢慢咀嚼。

  对待女人苏东坡的态度一直是“乐而不淫”,在当时的社会能做到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的,伟大如欧阳修也有丑闻,观念中才子好像都会与风流搭档。

东坡一生三任妻子,首任妻子王弗是最让旷达豪放的东坡断肠的人。

婚姻父母做主,结婚时东坡18,妻子王弗小他3岁,美貌贤慧,机敏贞静,知书达礼,两人相亲相爱,可惜王弗早逝。

王弗逝世十年后,苏轼还难以忘怀,依旧梦见她,写一首凄美哀怨的“悼词”《江城子》,据说,这首《江城子》是宋词史上第一首“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里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堂妹,读书不多,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

王润之与苏轼共同生活25年,跟着他享受了荣华富贵,也吃足颠沛流离之苦。

是陪伴苏东坡青壮年时期生命最旺盛时的伴侣。

  第三任妻子朝云原本是妻子的买的丫鬟,后来成为侍妾,绍圣元年(1094年)八月,苏轼59岁,被贬往荒凉之地惠州。

他想到朝云才三十出头,漂亮聪慧,没必要跟着自己受罪,就劝她也离开改嫁。

朝云非常生气,第一次对他大发脾气,然后收拾行李,跟着他长途跋涉来到惠州,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苏轼对朝云既怜爱又感激,称她为“天女维摩”,晚年给她写了许多诗词,视为真正的知己。

朝云初到惠州时,见霜露已降,落木萧萧,不禁肃然而惊,悄然而悲。

苏轼就作了一首《蝶恋花》,让她歌唱快乐: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朝云歌喉将啭,声音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泪满衣襟。

两年之后,朝云得了重病,不治身亡。

临终之际,朝云握着苏轼的手,念着《金刚经》上的谒语: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意思是自己死了就死了,要他不必太伤心,倒要多多保重。

苏轼把朝云葬在惠州的西湖孤山栖禅寺大圣塔的松林里,在墓边筑了“六如亭”,撰写了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

他还作了一首《西江月》,表面咏梅,实则悼念朝云: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年过六旬的苏轼,一生旷达大度,从未曾为生活的苦难掉过一滴眼泪,却在朝云的墓前,追忆往事,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万丈红尘,吾谁与归?

  印象中,苏东坡少有写父亲的诗文传世,不知为何,这成为我读这传记的一大疑问,期待以后有所印证。

  人事外,历史也是东坡吟咏的对象之一。

其中我们不得不提咏史经典《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词豪迈的一塌糊涂。

只要你是男人,一读,丹田没有不涌起一股叫豪气的,这豪气直冲霄汉,再猥琐的人读它时也会挺直腰杆成为伟丈夫。

词从苏轼由婉约变的豪气干云,开了一代词风。

不知后世有多少英雄豪杰是有此词撑起的!

是男人都要读一读,并且要好好的读!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6

  依然有余情

  ——读《苏轼》有感

  他名震京师,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他仕途曲折,既是噩梦,也是命运。

撇开“官场深似海”,我最想谈“情”。

谈苏轼,这一旷世才子,给我们留下的情感共鸣。

苏轼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赠予苏辙,手足之情可见深矣。

  几十年来寒窗苦读,踏青嬉戏,进京赴考,乃至于深陷囹囵,总有一人站在苏轼身后,心甘情愿舍己救兄。

贬谪又如何?

在两兄弟身上,我深深懂得了“情”的永恒,千里之隔仍有情。

“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

”是为友情而高歌。

苏轼喜欢与各种身份的人交往,包括默默无名的读书人和平民白丁。

广泛的不论阶级的“情”才使得苏轼的诗词丰富多彩,贴近生活。

可垂老时,在海南儋州,只有儿子苏过陪伴过春节。

一轮孤月静静地悬挂在海外他乡的天穹,月光便化作无限的寂寞和苍凉袭过苏轼心头。

“搔首凄凉十年事”,苏轼是重情的,三个一生缘牵的红颜虽离他而去,他却始终对她们怀着眷恋与思念,直至生命的尽头。

千丝万缕的“情”织就了苏轼的人生。

于是,再回顾乌台诗案,黄州谪居等官场变故,原来依然有“情”。

  苏轼为官,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

到了徐州,刚想安定下来,就碰到一场铺天盖地而来的洪水。

苏轼穿着草鞋,拄着木杖,一身泥水,向禁军求援。

他的情系百姓,感动了禁军,他们筑起长堤,终于使徐州脱险。

与徐州共存亡而结缘,难怪改任时,徐州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深情挽留,“暂别还复见,依然有余情。

”啊。

百姓爱戴的父母官,才是好官!

接踵而至的冤案正是因为有“情”,他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九死一生中,被贬黄州,反而出现创作的黄金时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这是他面对逆境的淡然心态。

“鬓微霜,又何妨”多么豪迈。

有时他感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倒觉得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苏轼,足当“英雄”。

  苏轼的每段“情”都与传奇联系。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时间的流逝褪不去才子的光华。

如今,依然有余情。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7

  “猿鸣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苏轼,一个天真纯朴、终身不渝的诗人、画家、人民之友,一个本该翱翔于天际的鸟儿,却活在了错误的时代,羽翼尽折,匍匐在地。

  如今人们赞叹苏轼,赞赏他的才华,称赞他的诗作,惋惜他的结局。

  无疑地,苏轼具备能受人欣赏的一切能力。

  他能书会画,诗词文赋样样精通,散发着如同熠熠生辉的宝石一般的光芒,吸引着人们。

  他有着天才的魔力,他善于社交,上至天子皇后,下至黎民百姓,他都有结交。

  他自己说: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足见其胸襟之博大。

  不仅如此,他还靠自己的直言不讳赢得了不少赞誉,这直言不讳也成了他的一大特色。

  然而,他成于此,也败于此。

  变法这种东西,是必须得到支持的,反之,反对者要么消失,要么就让他无法形成势力。

  苏东坡的直言不讳,使他成了王安石必须处理的对象,王安石用了第二种方法。

  自此,苏东坡被一贬再贬。

  在颠沛流离中,他创作了一批传世佳作,靠着自己闲下来的心,他醒悟了,他说:

“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

”他有了闲心去看那片竹柏那轮明月,有了逸致去“月色中欣然起行”。

  心闲下来了,手脚渐渐忙起来了。

  当年苏轼初被贬、再被贬的神态、心境,我们已不得而知。

  今天,我们只要能轻声吟诵着“何夜无月?

”听着淡淡的自嘲,眼前仿佛浮现出那片空明的月光,风吹过,竹柏犹如水中藻荇一阵摇曳。

  这月、这竹、这柏,成了一位受贬政客、脱俗诗人在最艰难的岁月里闲暇时,保存千年的风景!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8

  苏东坡在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共草拟了八百道圣旨,无不铿锵有声,妥帖工巧,简练明确。

往往引经据史,富有例证譬喻,写来轻巧易举。

东坡去世后,一个姓洪的接替他的位职,对自己的文采颇自期许,问当年侍候东坡的老仆,他比东坡如何?

老仆答曰:

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

  苏东坡非常敬重的朋友范镇死了,先生这样评价自己的朋友:

“范景仁平生不好佛,晚年清慎,减节嗜欲,一物不芥蒂于心,真是学佛作家,然至死常不取佛法,某谓景仁虽不学佛而达佛理,虽毁佛骂祖,亦不害也。

”比起那些“阿弥陀佛”不离口、骄奢淫逸挂在心之人,哪一个离佛心更近。

  苏东坡曾上朝廷奏章反映百姓疾苦:

“臣自颍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

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

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

‘丰年不如凶年。

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

’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

”苛政猛于虎啊。

  苏东坡是被贬谪到广东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人,被罢黜的理由竟然是当年罢黜改革派王安石时,他奉太后之命代拟了罢免圣旨。

太后死后,东坡失去了保护伞,宋哲宗小皇帝就在一帮反苏派的唆使下给东坡安了个罪名:

“乃代予言,诬诋圣考。

乖父子之恩,绝君臣之义,在于行路,犹不戴天,顾视士民,复何面目?

  苏东坡终于被贬谪到海南岛去了。

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日子。

环视无边的大海,先生也曾发出“何时得出此岛”的慨叹,但转瞬就乐观如初,“天地在积水中,九洲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

有生孰不在岛者?

”他可以与身份高低的各色人交往,席地而坐,闲谈为乐。

  苏东坡对事不对人,他曾对弟弟子由说: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宿敌章惇在哲宗死后被流放,他的儿子章援怕苏轼像他父亲那样反过来报复,苏轼则说:

过去的事情,没什么必要再提了。

……我自己也命不久,准备归隐田园,等死呢。

苏轼心中化去了恨,放下了心墙,所以快乐、无所畏惧的,像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

  苏东坡被贬谪海南岛时,海南还是蛮荒之地,哪象现在令人趋之若鹜,找个谈心的朋友都很难。

无聊时先生带着一条大狗四处游荡,硬拉住路边干活的农民在槟榔树下闲谈,庄稼汉说:

我们不知道说什么。

东坡说:

那就谈鬼,给我讲几个鬼故事。

人家说:

俺们不知道有什么有趣的鬼故事。

他就说:

随便说点什么也行。

  苏东坡死前突然想开了很多,第一,他认为自己生平未尝作恶,所以不会下地狱;

第二,不去祈祷了,因为他知道祈祷也于事无补;

第三,不去勉强自己,他觉得无论做什么,勉强就错了。

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死前未留遗教。

他有个好友吴复古,在他之前死。

死的也很简单:

苏轼在复古死前问他有何嘱托,复古笑了下,就闭上了眼睛。

  苏东坡的船偶尔驶过一个孤立的茅屋,只见那茅屋高高在上侧身而立,背负青天,有时看见樵夫砍柴。

看那茅屋孤零零立在那里,足可证明居住的人必然是赤贫无疑,小屋顶仅仅盖着木板,并无瓦片覆盖。

苏东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劳苦,忽然瞥见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得那么悠然自在,似乎丝毫不为明天费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盘算,为了功名利禄而使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铐镣的夹锁,是否值得?

在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后的象征。

  苏堤和西湖之与杭州,正如美女花容月貌上的双眸。

我常想,倘若西湖之是空空的一片水——没有苏堤那秀美的修眉和虹彩般的仙岛,一画龙点睛增其神韵,那西湖该望之如何?

几百年来的中国游客,春季到来之时,向西湖蜂拥而至,度蜜月者,在湖上泛舟垂钓,或在垂杨之下的堤上散步,以消磨时光。

有名的西湖十景包括东岸上的柳浪闻莺;

另一景是在湖上的小岛上,由苏东坡兴建的,叫“三潭印月”。

的确是,湖的四周没一个角落不使游客觉得美丽出奇而感到荡气回肠的,晴天也好,在与众也好。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

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

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

  苏东坡在潮洲韩文公庙碑中说:

“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苏东坡一生坎坷多舛,浩然之气用尽。

他的伟大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世间偶然呈形,昙花一现而已。

他那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才是万古不朽的。

  经过无数个的案头灯下,《苏东坡传》终于读完了,仿佛完成了一次穿越,随先生度过漫长又短暂的坎坷岁月。

先生的吟哦声于耳边久久不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9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是我最喜爱的苏东坡的一首词——《定风波》。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的人生品格。

以前知道苏东坡是因为他的词,而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之后,才真正认识苏东坡。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才有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

“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

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

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