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运小儿推拿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的经验介绍.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438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开运小儿推拿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的经验介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刘开运小儿推拿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的经验介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刘开运小儿推拿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的经验介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刘开运小儿推拿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的经验介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刘开运小儿推拿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的经验介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刘开运小儿推拿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的经验介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刘开运小儿推拿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的经验介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刘开运小儿推拿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的经验介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开运小儿推拿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的经验介绍.docx

《刘开运小儿推拿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的经验介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开运小儿推拿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的经验介绍.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刘开运小儿推拿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的经验介绍.docx

刘开运小儿推拿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的经验介绍

彭进赵卫

(湖南省怀化医专针灸推拿系,湖南怀化医专附属中医针灸推拿医院怀化418000)

【摘要】刘开运推拿独具特色、疗效显著,尤其是对小儿常见疾病的治疗常常是立竿见影、手到病除。

细究起来,刘氏小儿推拿特别强调从整体入手、辨证施治,特别注重五行生克制化、阴阳调和、标本兼治,特别要求手法纯熟、操作到位。

本文整理了刘开运教授小儿推拿治疗几种小儿常见疾患的基本经验,供广大推拿医务工作者学习和参考。

【关键词】刘开运;小儿推拿;常见疾患;补法;清法

我国著名推拿大师刘开运教授的小儿推拿颇具中医特色、理论与操作非常独特、临床疗效十分显著,尤其是对小儿常见疾患,如发热、肺炎喘嗽、咳嗽、百日咳、夏季热、腹痛、呕吐、泄泻、痢疾、厌食、夜啼等,只要从整体入手、依照归经施治和五经相助相制的原则、结合穴位的特定作用辨证施治,注重五行生克制化、阴阳调和、标本兼治,操作手法纯熟到位,往往立竿见影、手到病除。

本文整理了刘开运教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最常见的疾患,如发热、咳嗽、泄泻、厌食、夜啼的基本经验,供广大推拿医务工作者学习和参考。

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基本手法

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有:

推、拿、按、摩、揉、运、搓、摇诸法,简称"八法其它还有掐法和捏法也为临床常用手法。

在手法操作的顺序上,按照取穴及部位,一般是从上而下,自前而后。

即先头面,次上肢,再次胸腹及下肢,最后腰背;二是先重点后一般;对于一些刺激较强的手法操作则尽量放在最后,以免小儿哭闹而影响治疗。

推法

用拇指面或其他指面在体肤上进行。

推法有直推、旋推、分推三种形式。

直推即是以拇指梅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旋推是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推推动;分推是用双手拇梅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分向推动(即方向相反,如一左一右分开)。

推法是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之一。

一般操作时都需用介质。

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每分钟200—300次。

用力宜柔和均匀,始终如一。

在某些穴位上推动的方向与补泻有关,应根据不同部位和穴位而定。

拿法

拿法是用拇指指端和食、中二指指端、或用拇指指端与其余四指指端相对用力提捏筋腱。

后者又称为五指拿。

拿法常用于肌肉深厚之处,如拿肩井、拿肚角、拿承山、拿风池等。

使用拿法的动作要领应掌握:

腕要放松灵活,用指面着力,揉捏动作要连绵不断,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

拿法的刺激较强,常配合其他手法应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部穴位,治疗头痛、项强、四肢关节及肌肉酸痛等症。

临床应用时,拿后常继以揉摩,以缓和刺激。

按法

用拇指或食、中指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按法。

多用于某一待定穴位,如按肩井、按百会等。

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称摩法。

本法多用于胸腹部,操作时手法要轻柔,速度均匀协调,压力大小适当,频率大约每分钟120—160次。

揉法

是以中指、食指或拇指之端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称揉法。

如揉脐、揉中胱、揉外劳宫等。

揉法也是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之一。

揉作时压力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

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每分钟大约200-280次。

运法

是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部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运动,称运法.

运法与揉法相似,但又有区别,运法是在体表上轻轻摩擦而行,不带动深层组织,用力宜轻宜缓,频率一般以每分钟80-12。

次为宜。

揉法则要使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用力稍重,频率较快。

搓法

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的部位,作快速搓揉,同时兼上下往返运动,或两指相对捻搓,称搓法。

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如搓胸肋、捻搓手指关节、搓上肢等。

摇法

使关节作被动的环转活动或往返活动,称摇法。

摇法动作要缓和,用力要稳,摇动方向及幅度须在患者生理许可范围内进行。

本法适用于四肢关节及颈项部屈伸不利、关节强硬等症。

掐法

用指甲重刺激穴位称掐法。

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掐时要逐渐用力,达深透为止,注意不要掐破皮肤。

掐后轻揉局部,以缓解不适之感。

临床上常与揉法配合应用,称掐揉法。

如掐人中、掐中冲等。

捏法

用拇指、食两指或拇、食、中三指提捏某一部位称捏法。

动作与拿法相似,只是用力较轻,适用于浅表的肌肤组织。

捏法应用于脊柱部的称为“捏脊”(或称捏积)。

捏脊法的操作步骤如下:

用两手拇指桃侧面顶住脊柱两侧皮肤,食指和中指前按与拇指相对分别捏起皮肤,随捏随提,双手交替捻动并向前推进,部位自腰阳关穴起沿脊柱向上至大椎穴止。

临床运用时,一般每治疗一次要连续操作3—5遍(自腰阳关至大椎每捏操作一次算作一遍)

捻法

用拇指、食指螺纹面捏住一定部位,作对称地用力搓转动作,为捻法。

临床运用时,一般适用于四肢小关节。

具有滑利关节、消肿止痛作用,常配合其他手法,治疗指(趾)间关节的疼痛,肿或屈伸不利等症。

滚法

用手背小指侧面附着于穴(部)位上,使腕关节作屈伸外旋的连续滚动,称为滚法。

临床运用时,滚法的功能特点,舒筋活络,.调气血之功能,由于手法的接触面积较大,压力亦较强,适用于肩部、腰臀及四肢等有较丰富的部位。

对肢体麻木不仁,肢体瘫痪运动功能

障碍等疾患常用本法治疗,如小儿肌性斜颈,小儿麻痹后遗症等病证。

擦法

用拇指外侧缘或中指指面在体表来回摩擦;或用手掌、大鱼际、小鱼际等部位擦之,分别称为指擦、掌擦、鱼际擦法。

临床运用时,擦法的功能特点是,擦以温之,即具有温经通络、行气和血,消肿止痛,和胃,提高局部的体温,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和淋巴液循环的作用,其中指掌擦法的温热度较低。

多用于胸腹及腹部,对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腕腹疼痛及消化不良病证,常用本法治疗;小鱼际擦法的温热度较高,多用于肩、臀及下肢部,对风湿疫痛,肢体麻木,伤筋等常用本法;大鱼际擦法的温热度中等,在胸腹、腰背、四肢等均可应用,适用于外伤红肿、疼痛剧烈者。

三种方法可以配合变化使用,不必拘泥。

擦法使用时要注意:

①治疗部位要暴露,并涂些润滑油,既可防止擦破皮肤,又可增高局部温度;②擦法适用后,不要再该部再用其他手法,否则容易引起破皮。

所以一般在治疗最后使用擦法。

刮法

用汤匙或钱币的光滑边缘,或用拇指外(楼侧)缘,紧贴着皮肤由上往下或向两旁用力移动的方法,■称刮法。

临床运用时,刺激较重,一般用时可隔一层绸绢或蘸取油类进行,以防破皮。

本法的功能特点是刮以散之,即散发郁热,疏解外邪之功,常用于眉心、颈项、胸脊肋间,肘弯、膝弯等处,多用于风热郁结之痞证。

捣法

用中指指端叩击穴位,称捣法。

临床运用时,本法相当于“指击法"或相当于"点法”中轻手法一类,常用于小天心穴,以安神宁志。

“捣天心,翻上者,捣者打也,……翻下者,捣上强,左捣右,右捣左,

二、 常用穴部的主治及手法操作(略)

三、 治则

1、 归经施治的治则

咳嗽、流涕、气喘、痰鸣、发热等,归属肺经。

呕吐、腹痛、腹泻、食谷不化、痢疾、便秘等,归属脾经。

心悸、怔中、贫血、蛇舌(吐舌),高热昏迷,直视等,属于心经。

抽搐、烦躁、气逆、胁痛、弄舌、口苦等,属于肝经。

腰痛、下肢萎软、小便赤涩、尿频尿急、遗尿、盗汗等,属于肾经。

由于肺与大肠,脾与胃,心与小肠,肝与胆,肾与膀胱互为表里,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运用归经施治治则推治时,亦常用表里兼治之法或论经施治。

2、 经相助与相制的治则

(1) 脾病

虚证:

主补脾、兼补心(补后要加清)。

补肺,清肝,(补肾),这样的治疗法则叫“补三抑一法”。

实证:

主清脾,兼清肺,清肝,稍清心,补肾,这样的治疗法则叫“清四补一法”。

(2) 肝病

虚证:

主补肝,兼补肾,稍补心,略补肺。

实证:

主清肝,次清心,稍补脾。

(3) 心病

虚证(血虚):

主补心,次清肝,稍补脾,略补肾。

实证(实热):

主清心,次清肝,稍清脾,略清肺,补肾。

(4) 肺病

虚证:

主补肺,次补脾,再补肾,稍清心,兼清肝。

实证:

主清肺,兼清肝,重清心。

稍补脾,略补肾。

(5) 肾病

虚证:

主补肾,次补肺,稍清肝,略补脾。

实证:

主清肾,重清肝,稍清心,兼补肺,略补脾。

四、 常用穴位主治作用的归类

1、 退热类

揉太阳、掐内劳、清脾、清心、清肺、揉外劳、推三关(表)、推六腑(里)、水底捞月、推天河水、打马过天河、揉按涌泉、揉推肺俞、推脊、按肩井。

2、 止咳化痰类

推膻中、揉按乳旁、揉按乳根、补脾、清肺、补肺、补肾、按揉肺俞、揉创新、推揉耳后高骨。

3、 止腹痛类

清脾或补脾、清肝、按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掐揉四横纹、揉中腕、揉肚脐、揉丹田、揉按足三里。

4、 止呕吐类

清脾或补脾、清肝、推揉膻中、揉按乳旁、揉中腕、揉按足三里、揉按涌泉、推擦肺俞(或刺肺俞、少商放血)、推天柱、推板门(从横纹推向板门)。

5、 止泻类

清脾或补脾、清肝、推大肠、揉中胱、揉肚脐、揉龟尾、推七节、揉按足三里、揉按涌泉、推擦肺俞(或刺肺俞部放血)。

6、 镇惊风、止抽播类:

百会、印堂、人中、承浆、掐小天心、掐中冲、掐老龙、拿肩并、掐大敦、掐昆仑、太溪、按仆参、顶申脉、拿承山、按委中。

小儿疾病每次推治时,均须先行常例推法,即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按总筋、分阴阳。

以上推法总称“开窍,每一疾病推五经的手次,适用以1-5周岁小儿,不足1岁或超过5岁者,可酌情增减。

每一疾病推治结束,均须按肩井2—3下,称为“关窍”。

五、 常见外感疾病推治举例

(一〉发热

发热在小儿疾病中极为常见,以体温超过正常者而称之。

但亦有体温正常而用手触摸体表有灼热感或伴有其他发热证象而诊为发热的。

发热有表里虚实之分,表热乃为外邪侵犯体表所引起;里热多因食积内伤之故;虚热多由体虚气弱、营卫不和所致;实热则多是肺气壅塞,胃气不和所造成。

由于发热的病因病机不同,临证一般将其分为外感发热、脾胃实热、阴虚内热三种推治。

[辨证推治]

1、外感发热:

证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咳嗽,痰液清稀,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治则:

以解表宣肺,散寒清热为主,兼治痰咳。

处方:

常例。

推五经:

补脾经250下,清肝经200下,清心经100下,清肺经300下,补肾经150下,配穴:

推三关90下,推六腑30下,揉膻中、中院120下,推揉肺俞兼盐擦发红。

按肩井2—3下。

说明:

上列推法每日一次,多数小孩只需推一至二次即热退,诸证悉除而痊愈。

2, 肺胃实热:

证见高热(体温在39°C以上),口渴引饮,面赤唇红,口鼻干燥,气息喘急,便秘浬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数实,指纹深紫。

治则:

清解肺胃实热

处方:

常例。

推五经:

清脾经400下,清肝经300下,清心经250下,清肺经350下,补肾经200下,配穴:

清大肠120下,清后溪150下,推六腑150下,推三关50下,水底捞明月,推天河水,推揉膻中100下,揉中腕150下,推擦肺俞发红。

按肩井2—3下。

说明:

1、推后24小时内可全部退烧,一般于当晚子时后2—3小时发热即可退除,如有余热未退者,次日再推一次即可。

2、如系其他原因的高烧大热,或发热日久不退者,俱可按上列推法治之。

若为5岁以上小孩,则推五经手次可适当增多。

3、 阴虚内热:

证见发热不高,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自汗,食欲减退,形瘦肉削,脉细数,舌质红嫩,指纹红而沉。

治则:

以补脾、肺、肾三经为主,达到壮水制火,养阴清热的目的。

处方:

常例。

推五经:

补脾经300下,清肝经250下,先补心经200下,再清心经100下,补肺经350下,补肾经400下。

配穴:

推大肠120下,清后溪150下,推内劳150下,推揉膻中60下,揉中腕150下,推揉肺俞发红。

按肩井2-3下。

说明,按上法每日推治一次,连推三至五次,大多数患儿可以获愈。

(二)咳嗽

咳嗽是小儿疾患中一个常见的症状。

无论外感,内伤诸因素,凡能导致肺失清肃,肺气壅遏不宣者,皆可发生咳嗽,临床上可将其分为外感咳嗽,内伤咳嗽、喘咳三种类型推治。

[辨证推治]

1、外感咳嗽:

证见咳嗽频作,痰白或黄稠,发热,头痛,鼻流清涕或浊涕,面色苍白,唇干红,舌质淡或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指纹青紫。

治则:

以宣肺、止咳化痰为主。

处方:

常例。

推五经:

先清脾经100下,再补脾经200下,清肝经250下,清心经150下,清肺经300T,补肾经100下,配穴:

清大肠80下,揉外劳60下,推三关150下,推六腑50下,全推揉膻中120下,揉中胱100,推揉擦肺俞发红,按肩井2-3下。

说明:

外感风寒或风热致咳,俱按上列推法治之,多数经推一次后,即热退而咳嗽减轻,连推2至3次,既可痊愈。

2、 内伤咳嗽:

证见咳嗽频作或阵作,尤以早晚为甚,干咳无痰或痰稠难咯,神乏气短,胸闷纳呆,自汗或盗汗,面色眺白,唇舌淡红,无苔或白腻苔,脉细或细数,指纹青蓝。

治则:

以健脾益气、宣肺养阴为主。

处方;常例,推五经:

补脾经250下,清肝经200T,清心经100下,先清肺经100下,再补肺经300下,补肾经150下,配穴:

推大肠50下,揉外劳100T.清后溪60下,全推揉膻中150下,揉中胱120下,推揉擦肺俞发红,按肩井2-3下。

每日推一次,连推三至五次可愈。

3、 咳喘:

证见发热、咳嗽频作、气息喘息,胸动鼻煽,胸中痰鸣,面色苍白,嘴唇干红,舌质红,苔黄厚腻,脉谓数,指纹青紫。

治则:

以清肺健脾为主,从而达到止咳平喘目的。

处方:

常例。

推五经:

先清脾300下,再补脾100T,清肝经350下,清心经200下、清肺经400下、补肾经150下,配穴:

推大肠100下,清后溪80下,揉外劳60下,推六腑120下,推三关40下,水底捞明月,全推揉膻中150下,揉中脱120下,推揉擦肺俞发红,按肩井2-3下.

说明;多数患儿经推1次后,即热退喘平,咳嗽减轻,连推2、3次即可治愈。

(三)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便下稀薄,或便如水样为特征的小儿常见病之一。

四季均有发生,但多见于夏秋两季。

四时外感,饮食内伤等都可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而致泄泻。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可分为热泻,寒泄和脾虚久泻三种,由于泄泻常与呕吐并作,亦可分为一个证型,故在此一并讨论。

{辨证推治}

1、热泻:

多呈急性,便泻每日数次至十余次,稀水样,或有少许粘液,肛门灼热发红,小便量少加色黄,中等度发热或不发热,烦热口渴,唇红,舌尖通红,苔黄腻,脉数,指纹深红。

治则:

以清脾胃湿热为主。

处方:

常例。

推五经:

清脾经300下,清肝经250下,清心经200下,清肺经100下,补肾经150下。

配穴:

推大肠200下,清后溪150下,推六腑120下,推三关40下,揉按足三里60下,揉中胱150下,揉脐200下,揉龟尾100下,推上七节50下,推擦肺俞发红,按肩井2-3下。

说明:

每日推一次,连推二至三次可愈,如有些患儿泻势急迫而病情较重者,可在推擦肺俞发红时,结合用针刺肺俞放血法治之。

多数一次即可治愈。

2、 寒泻:

患儿每日大便数次,便稀多沫,色淡或色绿,腹胀、肠鸣,或腹痛,或伴有低热,轻咳,不口渴,舌淡苔白润,脉浮缓或浮紧,指纹淡红。

治则:

以疏风散寒,温中化湿为主。

处方:

常例。

推五经:

补脾经300下,清肝经250下,清心经100T,补肺经150下,补肾经200下。

配穴:

推大肠150下,揉外劳100下,推三关70下,推六腑50下,揉按足三里60下,揉中魔150下,揉脐200下,揉龟尾100下,推上七节50下,推揉肺俞,按肩井2-3To

3、 脾虚久泻:

每天泻五、六次或八、九次。

便多呈水状,或便质稀薄,但量不太多,食欲不振,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苍白,嘴唇淡红,舌质淡,光滑无苔,脉沉细,指纹淡红。

治则:

以健补脾胃为主。

处方:

常例。

推五经:

补脾经400下,清肝经250下,先补心经300下,后清心经150下,补肺经200下,补肾经350下。

配穴:

推大肠150下,揉外劳100下,逆时针方向揉中胱300下,揉脐200下,揉龟尾120下,推上七节60下,推揉肺俞,按肩井2-3下。

说明:

每日推一次,连推三至五次,可治愈。

4、 吐泻兼作:

每日腹泻数次至十数次,稀水样便。

呕吐每日数次或十余次,烦渴狂饮,饮后即呕吐,或乳后即吐,中等度发热、烦躁不安,腹胀肠鸣,失水不明显,面色苍白无华,嘴唇干赤,舌尖,边红,苔黄腻,指纹深红,脉洪数。

治则:

常例。

推五经:

清脾经400下,清肝经300T,清心经250T,清肺经350下,补肾经200下。

配穴:

推大肠200下,清后溪130下,揉外劳100下,推六腑150下,按揉足三里80下,揉龟尾,推上七节60下,推擦肺俞发红,按肩井2-3下。

说明:

如吐泻严重者,推后可用三棱针点刺背部膀胱经的大杼、风门、肺俞穴(两侧均用)以及双手拇指少商穴,放血数滴,此为实则泻子法,如此推、针结合治疗,大多2一3小时即止呕吐,5—6小时可止泄泻。

(四)厌食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食欲不振,进食不多,甚至拒食的一种病证。

以1-6岁小儿多见。

本病主要由于饮食喂养不当而导致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健。

患儿的精神状态一般均较正常。

病程长者,虽然也可出现面色少华,形体消瘦等,但与疳证所致者有所区别,因疳证还可见到肚腹胀大,脾性急躁,或精神萎靡等一系列证候。

临证时应注意辨证,加以鉴别。

本病要多见有因脾运失健,肾因不足,脾胃气虚所产生的以厌食、拒食为主的证候,但可概为虚寒与实热两型分别推治之。

[病因病机]

1、虚寒型多由于体质素弱,复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以致脾胃受伤,中阳不振,运化失司,阴寒内生,寒湿困脾而厌食。

2、实热型亦可由于喂养不当,或暴饮暴食、或偏食煎、炸、香腻之品,以致脾胃受损,纳受运化失权,饮食停积中州,积久化热,湿热内蕴困脾而厌食。

[辨证推治]

1、 虚寒型:

证见形体偏瘦,精神较差,面色萎黄不华,厌食或拒食,若稍进食,大便常夹有不消化残渣,或大便不成形,舌质淡,苔薄白,或舌光无苔,脉细弱,指纹淡红。

治则:

以温中散寒、补强脾胃为主。

处方:

常例。

推五经:

补脾经400下,清肝经300T,清心经100下,补肺经200下,补肾经300配穴:

推大肠120下,揉外劳200下,按揉足三里60下,揉中皖200下,揉脐100下,揉丹田200下,揉龟尾80下,推揉肺俞、按肩井2—3下。

2、实热型:

证见形体偏瘦,精神尚好,面色少华,口干多饮,厌食或拒食,皮肤干燥,缺乏润泽,或伴有低热,手掌心热,容易汗出,大便多干结,嘴唇干红,舌质红,苔薄黄或无苔少津,指纹深红,脉细数。

治则;以清热养阴、健脾益气为治。

处方:

常例。

推五经:

先清脾经400下,再补脾经100下,清肝经300下,清心经200下,补肺经150T,补肾经350下。

配穴:

推大肠150T,揉外劳100T.推六腑120下,推三关30下,水底捞明月,揉按足三里60下,揉中胱200下,揉脐100下,揉龟尾60下,七节推下80下,推揉擦肺俞发红,按肩井2—3下。

(五)夜啼

夜啼是指半岁以内小儿每于晚上烦躁啼哭不止,甚至通宵达旦;或每夜定时啼哭不止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凡能扰动心神的各种因素均可致小儿躁动不安而发生夜啼。

由于夜啼有不同的致病因素,临证可分为心脾伏热型、脾寒心热型和惊恐恫吓型三中,具有尤以心脾伏热型多见。

[病因病机]

1、心脾伏热型与脾寒心热型:

由于冷热不均,寒热之邪侵入人体,潜伏于脾。

若感受热邪,复加患儿素体心火过甚,外热内火相并为患儿扰动心神,以致患儿入夜啼哭不安,此为心脾伏热型;若感受寒邪,但仅以患儿素体过甚之心火为主,扰动心神而致夜啼不止的,此为脾寒心热型。

2、 惊恐恫吓型:

肝藏魂,心藏神,都与精神情志活动有关,小儿神气怯弱,若是受惊恐恫吓,可致肝不藏魂,心不藏神,入睡后即可常常惊啼,再难如眠。

[辨证推治]

1、心脾伏热型与脾热心热型;此两型主要表现均为入夜烦躁啼哭,甚则通宵达旦,但两者之一般表现(证象)往往不明显,甚至全无,全凭推治后的效果来分辨证型。

当明确此两型主要症状后,先以心脾伏热之推治法推治,若有效,则为此型。

若不效,则按脾寒心热型之推法治之。

治则:

心脾伏热型:

以清心脾伏热为主;脾寒心热型,则以温中和健脾,清心除烦为主。

处方:

1、心脾伏热型:

常例。

推五经:

清脾经200下,清肝经150T,清心经300下,清肺经200T,补肾经100To配穴及手法:

推大肠60下,推后溪80下,揉外劳50下,推三关20下,推六腑60下,揉中腕120下,推擦肺俞,按肩井2-3下。

说明:

按上法每日推一次,大多数推1-2次即可治愈。

如经上法推治1-2次无效者,则属于脾寒心热型,可按下法推法。

2、 脾寒心热型:

常例。

推五经:

补脾经200下,清肝经150下,清心经250下,补肺经100T,补肾经120To配穴及手法:

推大肠60下,揉外劳80下,推三关20下,推六腑60下,揉中脱100下,推揉肺俞,按肩井2—3下。

3、 惊恐恫吓型:

表现为受惊后,每晚于睡中惊啼,或睡中怏怏不安,突然哭闹,再难入睡。

治则:

以疏肝清心,镇惊安神为主。

处方:

常例。

推五经:

补脾经150下,清肝经250下,清心经200下,补肺经80下,补肾经120下。

配穴及手法:

、推大肠80下,揉外劳50T,推三关20T,推六腑60下,揉中腕100下,推揉肺俞,按肩井2-3

说明:

每天推治一次,连推2-3次即可治愈.

从上可知,刘氏小儿推拿强调五指五经的手法操作,注重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并以此作为治本之法,同时不忘标症的治疗,其多采取相对应的穴位和脏腑的推治标症。

如此标本兼治、脏腑生克制化,既能在推治一两次之内就取得很好的近期疗效,也能从根本上祛除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彻底把疾病治愈,并能防止复发,获得很好的远期疗效。

刘氏小儿推拿同时注重从整体入手调治、辨证施治,其清补因时因人因地而变,其操作次数更是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

总的来说,刘氏小儿推拿具有典型的中医特色,是真正的传统的经典的小儿推拿,其操作起来不厌其繁,这在当今这个凡事强调快速、效率和眼前利益的时代中,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但这并不能否认它科学的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