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优化高考化学一轮精品讲义第九章 2 第二讲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4727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7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优化高考化学一轮精品讲义第九章 2 第二讲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新优化高考化学一轮精品讲义第九章 2 第二讲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新优化高考化学一轮精品讲义第九章 2 第二讲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新优化高考化学一轮精品讲义第九章 2 第二讲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新优化高考化学一轮精品讲义第九章 2 第二讲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新优化高考化学一轮精品讲义第九章 2 第二讲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新优化高考化学一轮精品讲义第九章 2 第二讲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新优化高考化学一轮精品讲义第九章 2 第二讲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新优化高考化学一轮精品讲义第九章 2 第二讲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新优化高考化学一轮精品讲义第九章 2 第二讲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新优化高考化学一轮精品讲义第九章 2 第二讲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新优化高考化学一轮精品讲义第九章 2 第二讲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新优化高考化学一轮精品讲义第九章 2 第二讲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新优化高考化学一轮精品讲义第九章 2 第二讲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新优化高考化学一轮精品讲义第九章 2 第二讲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新优化高考化学一轮精品讲义第九章 2 第二讲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新优化高考化学一轮精品讲义第九章 2 第二讲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新优化高考化学一轮精品讲义第九章 2 第二讲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新优化高考化学一轮精品讲义第九章 2 第二讲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新优化高考化学一轮精品讲义第九章 2 第二讲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优化高考化学一轮精品讲义第九章 2 第二讲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新优化高考化学一轮精品讲义第九章 2 第二讲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优化高考化学一轮精品讲义第九章 2 第二讲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优化高考化学一轮精品讲义第九章 2 第二讲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

(1)(2017·

高考全国卷Ⅱ,10B)乙醇和水都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说明乙醇分子中的氢与水分子中的氢具有相同的活性。

(  )

(2)(2017·

高考全国卷Ⅱ,10C)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说明乙酸的酸性小于碳酸的酸性。

(3)(2016·

高考全国卷Ⅰ,7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

(4)(2016·

高考全国卷Ⅲ,8C)乙醇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溴乙烷。

(5)(2016·

高考上海卷)CH3COOH溶液与Zn反应放出H2,能证明乙酸是弱酸。

(6)钠与乙酸、苯均不发生反应。

(7)乙醇与溴水反应生成乙酸。

(8)乙醇、乙酸与Na2CO3均能反应产生CO2。

(9)向乙酸溶液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2.(2018·

潍坊一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乙醇与金属钠反应时,乙醇分子中羟基中的O—H键断裂

B.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可加入少量无水硫酸铜,若变蓝则含水

C.禁止用工业酒精配制饮用酒和调味用的料酒

D.甲烷、乙烯、苯、乙醇都是无色不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

解析:

选D。

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生成乙醇钠,是乙醇分子中羟基中的O—H键断裂;

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可用无水硫酸铜作检验试剂,若变蓝则表明乙醇中含水;

工业酒精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甲醇,因此禁止用工业酒精配制饮用酒和调味用的料酒;

甲烷、乙烯、苯都不溶于水,但乙醇却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

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羟基的关系

(1)与钠反应时,只断裂a处键。

(2)发生催化氧化时,断裂a和c两处键,形成碳氧双键。

醇催化氧化时,只有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至少含有两个氢原子时,才会生成醛;

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只含有一个氢原子时,生成酮;

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不含有氢原子时,不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

(3)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时只断裂a处键。

 (2018·

南通高三模拟)柠檬中含有大量的柠檬酸,因此被誉为“柠檬酸仓库”。

柠檬酸的结构简式为

,则1mol柠檬酸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最多可消耗Na的物质的量为(  )

A.2mol       B.3mol

C.4molD.5mol

[解析] 羟基和羧基都能与金属钠反应,因此1mol柠檬酸最多消耗Na的物质的量为4mol。

[答案] C

(1)1mol柠檬酸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最多可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说明理由。

(2)1mol柠檬酸与足量的Na2CO3溶液反应,最多可消耗Na2CO3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1)3mol。

1mol柠檬酸中含有3mol羧基,故可消耗3molNaOH。

(2)3mol。

1mol柠檬酸与足量的Na2CO3溶液反应生成NaHCO3,消耗的Na2CO3的物质的量最多为3mol。

题组一 乙醇、乙酸的结构与性质

1.(2018·

哈尔滨高三模拟)下列关于乙醇和乙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醇和乙酸均可发生取代反应

B.乙醇和乙酸均可与钠反应,二者水溶液均呈酸性

C.乙醇在一定条件下可直接氧化生成乙酸

D.可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鉴别乙醇和乙酸

选B。

乙醇和乙酸可发生酯化反应,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A说法正确。

乙醇的水溶液呈中性,B说法错误。

乙醇可被强氧化剂如酸性KMnO4溶液直接氧化生成乙酸,C说法正确。

Cu(OH)2可溶于乙酸生成蓝色溶液,与乙醇不反应,因此可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鉴别乙醇和乙酸,D说法正确。

2.等质量的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分别插入下列溶液中,放置片刻,铜片质量不变的是(  )

A.硝酸         B.无水乙醇

C.石灰水D.盐酸

2Cu+O2

2CuO,铜片质量增加,而CuO与HNO3、HCl反应,CuO+2H+===Cu2++H2O,且HNO3还与Cu反应,使部分Cu形成Cu2+,Cu片质量减少;

CuO不与石灰水反应,铜片质量增加;

CH3CH2OH+CuO―→CH3CHO+Cu+H2O,铜片的质量不变。

题组二 结合信息考查—OH、—COOH的性质

3.乳酸的结构简式为

,下列有关乳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乳酸中能发生酯化反应的官能团有2种

B.1mol乳酸可与2molNaOH发生中和反应

C.1mol乳酸与足量金属Na反应生成1molH2

D.有机物

与乳酸互为同分异构体

乳酸中含有的官能团是羟基和羧基,都能发生酯化反应,所以A正确。

1mol乳酸只含有1mol羧基,只能和1molNaOH发生中和反应,而羟基不参加反应,所以B错误。

羧基和羟基都可以和Na反应产生氢气,所以C正确。

与乳酸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所以D正确。

4.莽草酸可用于合成药物达菲,其结构简式如图,下列关于莽草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式为C7H6O5

B.分子中含有两种官能团

C.可发生加成和取代反应

D.在水溶液中羧基和羟基均能电离出H+

选C。

A项,根据莽草酸的分子结构及C、H、O原子的成键特点可知,其分子式为C7H10O5,错误。

B项,分子中含有羧基、羟基和碳碳双键三种官能团,错误。

C项,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可发生加成反应;

含有羟基和羧基,可发生酯化反应(即取代反应),正确。

D项,在水溶液中,羧基可电离出H+,但羟基不能发生电离,错误。

乙酸、水、乙醇、碳酸分子中羟基氢的活泼性比较

碳酸

分子结构

H—OH

C2H5OH

与羟基直接相连的原子或原子团

—H

C2H5—

遇石蕊溶液

变红

不变红

变浅红

与Na

反应

与Na2CO3溶液

水解

不反应

羟基氢的

活泼性强弱

CH3COOH>

H2CO3>

H2O>

 乙酸乙酯的制备

1.原理(写出化学方程式)

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其中浓硫酸的作用为催化剂、吸水剂。

2.反应特点

3.装置(液液加热反应)及操作

(1)试管向上倾斜45°

,试管内加入少量碎瓷片,长导管起冷凝回流和导气的作用。

(2)试剂的加入顺序为乙醇、浓硫酸、乙酸,不能先加浓硫酸。

(3)要用酒精灯小火均匀加热,以防止液体剧烈沸腾及乙酸和乙醇大量挥发。

4.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及现象

(1)作用:

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消耗乙酸、溶解乙醇。

(2)现象:

在饱和Na2CO3溶液上方有果香味的油状液体出现。

5.提高乙酸乙酯产率的措施

(1)用浓硫酸吸水。

(2)加热将酯蒸出。

(3)适当增加乙醇的用量。

6.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

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均可发生水解反应。

CH3COOC2H5+H2O

CH3COOH+C2H5OH(可逆)

CH3COOC2H5+NaOH

CH3COONa+C2H5OH(完全)

(1)制备乙酸乙酯时可用热的NaOH溶液收集产物以除去其中的乙酸。

(2)用Na2CO3溶液不能区分CH3COOH和CH3COOCH2CH3。

(3)在酸性条件下,CH3CO18OC2H5的水解产物是C2H5OH和CH3CO18OH。

济南高三检测)下列关于制取乙酸乙酯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除去乙酸乙酯中含有的乙酸,最好的处理方法是用足量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后分液

B.制乙酸乙酯时,向乙醇中缓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

C.可将导管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收集反应生成的乙酸乙酯

D.1mol乙醇与1mol乙酸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不能生成1mol乙酸乙酯

收集乙酸乙酯时导管不能插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应置于液面上方贴近液面处,以防止倒吸。

 (2016·

高考上海卷)乙酸乙酯广泛用于药物、染料、香料等工业,中学化学实验常用a装置来制备。

 

完成下列填空:

(1)实验时,通常加入过量的乙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入数滴浓硫酸即能起催化作用,但实际用量多于此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浓硫酸用量又不能过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结束后,将试管中收集到的产品倒入分液漏斗中,________、________,然后分液。

(4)若用b装置制备乙酸乙酯,其缺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b装置制得的乙酸乙酯粗产品经饱和碳酸钠溶液和饱和食盐水洗涤后,还可能含有的有机杂质是________,分离乙酸乙酯与该杂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和脱水性,会使有机物碳化,降低酯的产率,所以浓硫酸用量不能过多。

(2)由于生成的乙酸乙酯中含有乙醇和乙酸,所以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反应乙酸、溶解乙醇、减少乙酸乙酯的溶解。

(3)乙酸乙酯不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因此反应结束后,将试管中收集到的产品倒入分液漏斗中,振荡、静置,然后分液即可。

(4)根据b装置可知由于不是水浴加热,温度不易控制,因此用b装置制备乙酸乙酯的缺点是原料损失较大、容易发生副反应。

由于乙醇发生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所以由b装置制得的乙酸乙酯产品经饱和碳酸钠溶液和饱和食盐水洗涤后,还可能含有的有机杂质是乙醚,乙醚与乙酸乙酯的沸点相差较大,则分离乙酸乙酯与乙醚的方法是蒸馏。

[答案] 

(1)增大反应物浓度,使平衡向生成酯的方向移动,提高酯的产率(合理即可) 浓H2SO4能吸收生成的水,使平衡向生成酯的方向移动,提高酯的产率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和脱水性,会使有机物碳化,降低酯的产率 

(2)反应乙酸 溶解乙醇 减少乙酸乙酯的溶解 (3)振荡 静置 (4)原料损失较大 易发生副反应 乙醚 蒸馏

(1)a、b两个装置中,干燥管有什么作用?

(2)a装置中,水浴加热有什么优点?

(1)防止倒吸。

(2)受热均匀,温度容易控制。

实验室里制取乙酸乙酯的注意事项

(1)加入试剂的顺序为C2H5OH→浓硫酸(或CH3COOH)→CH3COOH(或浓硫酸),特别注意不能先加浓硫酸。

(2)导管不能插入到饱和Na2CO3溶液中(防止倒吸)。

(3)对反应物加热不能剧烈,以减少反应物的挥发。

题组一 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

1.某课外兴趣小组欲在实验室里制备少量乙酸乙酯,该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四个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其中正确的是(  )

选A。

B和D中的导管插到试管b内液面以下,会引起倒吸,且C和D中的试管b中的NaOH溶液会与生成的乙酸乙酯反应。

2.某学生在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在大试管A中配制反应混合液;

②按图甲所示连接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用小火均匀加热大试管啊A5~10min;

③待试管B收集到一定量产物后停止加热,撤去导管并用力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

④分离出乙酸乙酯层,洗涤、干燥。

物质

熔点/℃

沸点/℃

密度/g·

cm-3

-117.3

78.5

0.789

16.6

117.9

1.05

乙酸乙酯

-83.6

77.5

0.90

浓硫酸(98%)

338.0

1.84

(1)配制反应混合液的主要操作步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必指出液体体积);

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实验中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

a.中和乙酸和乙醇

b.与乙酸反应并吸收部分乙醇

c.减小乙酸乙酯的溶解度,有利于其分层析出

d.加快乙酸乙酯的生成,提高其产率

(3)步骤②中需要小火均匀加热,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温度过高会发生副反应,另一个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步骤③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化学课外小组设计了图乙所示的装置(图中铁架台、铁夹、加热装置均已略去)制取乙酸乙酯,与图甲装置相比,图乙装置的主要优点有____________。

a.增加了温度计,有利于控制反应温度

b.增加了分液漏斗,能随时补充反应混合液

c.增加了冷凝装置,有利于收集产物

d.反应容器容积大,容纳反应物的量多

(1)浓硫酸与乙醇或乙酸混合时,会放出大量的热。

本实验配制反应混合液时,应先在大试管A中加入乙醇,然后分别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边加边振荡试管。

也可先在大试管A中加入乙醇、乙酸,然后边振荡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

(2)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有三个:

①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以便分层析出;

②与挥发出的乙酸反应;

③溶解挥发出的乙醇。

(3)本实验中的反应物乙醇和乙酸的沸点(分别是78.5℃和117.9℃)都比较低,若加热温度过高,乙醇和乙酸来不及反应就可能被蒸出,会降低原料的利用率。

(5)比较两套装置的不同之处:

图乙装置有温度计、分液漏斗、冷凝管,答题时抓住这三个方向即可。

d项不正确,因为反应容器容纳液体的量多对实验并无影响。

(1)在大试管A中加入乙醇,再分别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边加边振荡试管使之混合均匀(只要不先加入浓硫酸均正确) 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 

(2)bc

(3)反应物中乙醇、乙酸的沸点较低,若用大火加热,大量反应物会随产物蒸发而损失 (4)试管B中的液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无色油状液体,可闻到水果香味,下层为红色液体,振荡后颜色变浅,有气泡产生

(5)abc

有机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加热方面

①用酒精灯加热:

教材中的实验需要用酒精灯加热的有乙烯的制备、乙酸乙酯的制备、蒸馏石油的实验、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

②水浴加热:

银镜反应(温水浴)、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水浴)、蔗糖的水解(热水浴)。

(2)蒸馏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烧瓶中加碎瓷片防暴沸;

冷凝管一般选用直形冷凝管,冷凝剂的流动方向与被冷凝的液体的流动方向应相反。

(3)萃取、分液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

萃取剂与原溶剂应互不相溶;

萃取剂不能与溶质发生反应;

分液时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上层液体应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4)冷凝回流问题

当需要使被汽化的物质重新流回到反应容器中时,可通过在反应容器的上方添加一个长导管达到此目的(此时空气是冷凝剂);

若需要冷凝的试剂沸点较低,则需要在容器的上方安装冷凝管,常选用球形冷凝管,此时冷凝剂的方向是下进上出。

(5)在有机制备实验中利用平衡移动原理,提高产品的产率常用的方法:

①及时蒸出或分离出产品;

②用吸收剂吸收其他产物,如水;

③利用回流装置,提高反应物的利用率。

题组二 酯的组成和性质

3.(2015·

高考全国卷Ⅱ,8,6分)某羧酸酯的分子式为C18H26O5,1mol该酯完全水解可得到1mol羧酸和2mol乙醇,该羧酸的分子式为(  )

A.C14H18O5        B.C14H16O4

C.C16H22O5D.C16H20O5

由1mol酯(C18H26O5)完全水解可得到1mol羧酸和2mol乙醇可知,该酯为二元酯,分子中含有2个酯基(—COO—),结合酯的水解反应原理可得“1molC18H26O5+2molH2O

1mol羧酸+2molC2H5OH”,再结合质量守恒定律推知,该羧酸的分子式为C14H18O5。

 基本营养物质

一、糖类

1.组成与分类

(1)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2)分类

类别

单糖

双糖

多糖

特点

不能再水解成更简单的糖

一分子双糖能水解成两分子单糖

一分子多糖能水解成多分子单糖

示例

葡萄糖、果糖

麦芽糖、蔗糖

淀粉、纤维素

分子式

C6H12O6

C12H22O11

(C6H10O5)n

相互关系

同分异构体

 淀粉和纤维素尽管可用一个化学式表示,但其中的n值不定,所以淀粉和纤维素不是同分异构体。

2.性质

(1)葡萄糖[结构简式为CH2OH(CHOH)4CHO]

(2)双糖

在稀酸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如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3)多糖

①在酸或酶的催化下水解,生成葡萄糖。

②常温下,淀粉遇单质碘变蓝,可用于检验淀粉的存在。

(1)糖类物质可给动物提供能量。

(2)葡萄糖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医疗输液、合成药物等。

(3)淀粉可作食物,可用于生产葡萄糖和酒精。

(4)纤维素可用于造纸,制造纤维素硝酸酯、黏胶纤维等。

二、油脂

1.组成和结构

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反应所生成的酯。

2.性质——水解反应

(1)酸性条件:

水解生成甘油、高级脂肪酸。

(2)碱性条件:

水解生成甘油、高级脂肪酸盐,该反应又称为皂化反应。

(1)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能量。

(2)用于生产肥皂和甘油。

三、蛋白质

1.组成

蛋白质由C、H、O、N、S、P等元素组成,蛋白质分子是由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1)蛋白质是人类必需的营养物质。

(2)蛋白质在工业上有很多用途,动物的毛、皮,蚕丝可制作服装。

(3)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催化剂。

高考全国卷Ⅱ,7A)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

高考全国卷Ⅲ,8B)淀粉和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

高考全国卷Ⅰ,7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

(4)纤维素在人体内可水解为葡萄糖,故可用作人体的营养物质。

(5)食用花生油和鸡蛋清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1)√ 

(2)×

 (3)√ (4)×

 (5)√

2.有关有机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聚乙烯塑料的老化是因为发生了加成反应

②利用粮食酿酒经历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化学变化过程

③淀粉、油脂、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④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⑤淀粉遇碘变蓝色,葡萄糖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发生反应

⑥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CuSO4溶液,均有固体析出,所以蛋白质均发生盐析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⑤D.②⑤⑥

①聚乙烯塑料的老化是因为发生了氧化反应,错误;

②利用粮食酿酒经过了淀粉水解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分解转化为乙醇的化学变化过程,正确;

③淀粉、油脂、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水解反应,正确;

④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为氨基酸,错误;

⑤淀粉遇碘变蓝色,葡萄糖含有醛基,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发生反应,正确;

⑥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CuSO4溶液,均有固体析出,其中前者是盐析,后者是变性,错误。

(1)糖类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之比并不都是2∶1,且并不是以水分子形式存在,如鼠李糖(C6H12O5);

有些符合Cn(H2O)m通式的有机物也不是糖类,如甲醛(HCHO)、乙酸(CH3COOH)等。

(2)糖类物质不一定有甜味,如纤维素;

有甜味的物质不一定是糖类,如甘油。

(3)多糖和蛋白质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但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4)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多种氨基酸的混合物,不是纯净物。

最新改编题)下列关于常见营养物质的转化,说法正确的是(  )

A.蔗糖、淀粉、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

B.糖类、蛋白质、脂肪都是人类需要的营养物质

C.纤维素在人体内最终水解为葡萄糖之后被细胞利用

D.大米富含淀粉,大米煮成粥后淀粉全部变成了葡萄糖

[解析] 蔗糖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A错;

人体不能消化纤维素,C错;

大米煮成粥后淀粉部分变为淀粉糊,并没有发生水解反应,D错。

[答案] B

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可以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炊具上的油污?

热的纯碱溶液因水解显较强的碱性,可促使炊具上的油污水解变为可以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

糖类物质的常见转化方式

题组一 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性质

荆门模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淀粉、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B.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C.葡萄糖既可以与银氨溶液反应,又可以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

D.天然油脂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所以天然油脂是混合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