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4876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文档格式.docx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文档格式.docx

国内特色重点专业1个。

到2050年底,把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品牌专业群。

三、建设基础:

本校该学科的优势特色、重大成就、国际国内以及区域或行业影响、发展潜力以及面临的机遇挑战等。

1.专业群概况

智能制造专业群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四川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专业。

专业群从2004年至今已有14年的办学历史,为企业培养了1,700多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探索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校企合作、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技术精、能力强

智能制造专业群师资力量雄厚。

建成了双师素质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教学团队。

现有专业教师30名,其中高级职称21人,占70%;

专业带头人5人,骨干教师9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2人;

聘请企业兼职教师10人,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1名,“双师”型教师为100%,来自企业的教师占80%以上。

3.建构了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通过省示范建设,重构了“五位一体”的“校企协同,工学交融”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方法中,从以往的“理论+实践”,理论和实践分开上课,到后面的项目化教学,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提理论,直至现在的有效课堂,使教学项目与企业要求挂钩,与工作岗位和技能挂钩,同时进行“以赛促学”的改革,与全国各地高职院校相互学习,促进学生学习。

通过改革专业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4.人才培养模式渐日趋成熟

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改革,实施了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即新生入学后,前2年主要在学校进行基本理论、专业基础、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训,最后1年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课程设计。

目前已经与日立电梯等企业建立了十余个校外实训基地,并形成了稳定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

强化技能训练,注重职业素质培养,实行“双证书”制度,毕业生专业职业技能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毕业生“双证率”90%以上,一次就业率达100%,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7%以上。

5.实践教学条件渐日趋完善

建有融“教、学、做一体”的校内实习工厂,有中央财政支持的数控实训基地以及省示范项目支持的实训基地。

现有逆向工程实训室、可编程控制器与传感器实训室、CAD/CAM实训室、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实训室、单片机应用技术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电机与电力拖动实训室、液压与气动实训室、数控机床维修实训室、机械设备维修实训室等十余个实训室,主要设备100台(套),价值近一千万元。

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责任共担方式合作共建了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保障了实践教学的实训基地需求。

与达州经开区及7个县级工业园区校地合作,把园区的企业作为专业的实训基地。

综合实训条件良好,并已具备一定生产规模,为全面实施“工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6.本专业在全省及国内的行业的影响

智能制造专业群是达州欠发达区域工科职教的龙头,坚持“植根老区、面向秦巴、对接产业、服务民生”的办学理念,在整个区域职教领域内起着引领带头作用。

同时,作为达州唯一的高职工科专业,因此本专业群有责任和义务去争创一流,为川陕革命老区和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同步小康做出积极贡献,努力为川陕革命老区、秦巴连片特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服务。

本专业群建设的“达州市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产学研基地”把学院、政府和企业联系起来,用项目和服务的形式使学院和企业的资源得到共享,进而培养能接地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真正做到“产、学、研、用”一体化。

7.本专业群建设的突出特色和重大成就

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有效课堂,让项目化教学中的项目设计与企业挂钩,与工作岗位和生活技能挂钩。

目前已有《计算机辅助设计(UG)》《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机械制造工艺学》《单片机应用技术》《机械设计技术》五门课,通过了有效课堂认证。

同时本专业群进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形式,与全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地高职院校相互学习,促进学生成长。

仅2016年至2017年,专业群参加的技能大赛获国际二等奖1项(3D打印造型技术)、国家二等奖1项(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机械行业国家二等奖1项(逆向建模创新设计与制造)、四川省一等奖1项(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四川省二等奖1项(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在社会服务方面,依托本专业群建设的达州煤矿安全培训中心,达州市驾驶员继续教育中心,先后为达州市培养人才共2,256人。

承办了2016年四川省农民工技能大赛数控加工项目,2017年四川工匠杯技能大赛钳工及数控车工共2个工种达州赛区选拔赛。

8.本专业群发展的潜力及面临的机遇挑战

(1)工业4.0背景下,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在此新常态下,社会供需矛盾的主要方面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学校作为社会生产力与人力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新常态下面临着如何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基本社会职能的新挑战,同时也给学校在创新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技术研发、管理运营方式等方面带来了新机遇。

(2)国家战略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制造2025”、“工业4.0”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加快发展中国工业的重大改革与战略部署,迫切需要大批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国际化的技术技能人才。

对于职业院校的专业与课程建设、系统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高要求和新挑战,同时也为学校完善智能制造体系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良好机遇。

(3)达州市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达州加快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迫切需要智能制造技术高端的技术技能人才。

作为立足达州服务川东北的高校,面临着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协同创新、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新挑战,同时也给学校建设有区域特色一流智能制造专业群带来了新机遇。

四、建设内容:

2018-2020年专业在建设思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情况及创新创业等的具体举措及进度安排。

1.专业建设思路

2018-2020年建设期内,把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成为四川省行业内高度认可、省内一流的专业群。

对接“中国制造”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升智能制造专业群专业内涵,把“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精准扶贫”、“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作为专业建设的“指南针”;

达州作为川东革命老区,属于欠发达区域,根据达州市十三五规划,达州将向高度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快速发展,在智能制造领域培育更多产业集群,打造更具先进生产力特征的“达州智造”。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的人才,因此本专业群建设立足欠发达区域产业需求,根据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本专业群建设成为四川省行业内高度认可,在全国成为适合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工科建设标杆。

具体措施如下:

(1)激活达州市光机电研究中心,促进应用技术研发

通过“达州市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产学研基地”和“达州市光机电研究中心”把学院、政府和企业联系起来,用技术项目的形式将学院和企业联系起来,使资源得以共享,进而培养能接地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真正做到“产、学、研、用”一体化。

(2)积极参与相关学术联盟

积极参与社会上的学术联盟,与全国各地的企业联系,了解最新科技,最前沿的知识。

同时和全国各地其他学院联谊,借用他山之石来完善自我。

深化“校企协同,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共育“海尔联合培养班”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海尔集团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合作建立“达州市家电设备检测维修中心”,承担达州及周边家电维修检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任务。

加大与北汽银翔、日立电梯等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与ABB、华数知名智能制造企业的合作,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优化“校企政协同,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参与全国以及“金砖”国家技能大赛。

目前参与了全国及“金砖”国家的“三维制造”技术技能竞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后将继续参与该项赛事。

同时将会以参与“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相关赛事为契机,与全国以及国际最新技术接轨。

开展国际交流,增加国际视野。

通过增加师生国际互访互换交流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和四川省建设战略,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

在建设期内,专业教师和学生将通过网络积极与德国、加拿大等就智能制造技术在世界前沿的高校进行交流和互访。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一流建设的引领带动下,完善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校企协同、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工学交融一体化”教学方法,在生产性、准市场化工厂环境中,实施树立企业文化、提升职业技能、形成团队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贯彻工学一体的重要思想,树立以“企业文化、企业标准”为宗旨的教育教学理念,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套够用的智能制造专业知识、有一手职业化的智能制造专业技能、有一身终身可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中实施“以赛促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已建立“兴趣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想学、愿学的学生进行加大量化技术技能培养,优选种子选手参加省内外技能竞赛,以此来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同时在校内进行多方面的校内竞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1)完善课程体系

围绕达州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结合中小微企业标准,以智能制造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宗旨,参照国家技能鉴定要求,将智能制造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程,建立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任务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与内容,确立适用于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岗位和岗位群,校企共建岗位能力目标,形成三个课程模块:

文化素质课程模块、岗位基本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岗位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模块。

文化素质课程模块的教学,以校园文化、社团活动为依托,主要在课堂与社会实践完成岗位基本素质培养;

岗位基本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岗位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模块,按照“工学交融”方式,在学院实训室、校内实习工厂、校外实训基地完成课程模块的教学。

根据企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开展以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保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

深入开展教学研究,进行“生产性加工实训基地的研究与实践”。

(2)校企共建专业核心课程

围绕智能制造系统典型生产环节设计、仿真、加工、控制和维护等,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设计教学内容,以项目、机电产品制作、工作任务为载体展开教学,保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建立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库,规范课程开发流程、课程内容建设标准,将《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数控机床维修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建设为体现“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特色教程。

通过教学改革,带动工学结合的精品共享资源课、精品教材、多媒体课件建设。

至2020年,把“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数控机床维修技术”两个学习子模块建成的院级精品共享资源课,同时将《单片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UG)》、《机械制造技术》等编写校企协同、工学交融的优秀教材。

(3)实行“多证书”培养

围绕“一专多能、一生多证”,建立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大能力模块为主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职业技能鉴定与工科特殊工种的要求,鼓励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得相应专业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

参加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特殊工种准操资格考核,并获得相应工种的准许操作证书,确保毕业生持获证率100%。

4.师资队伍建设项目

(1)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设立特聘教授岗位,依托“千人硕博进达州”等人才计划,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建设期内,培养四川省及达州市认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累计达到10名。

(2)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创立“下(下企业)、访(访问工程师)、挂(企业挂职)”制度,建立专业教师到对口单位定期实践制度,校企合作共同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

制定专任教师企业顶岗培训管理办法,争取从企业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

所有专业教师必须每学期至少有一周的时间下厂实践,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工作,采取1~2个月的挂职锻炼。

完善以赛促学教师管理机制。

(3)实施师资队伍国际化推进计划

加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培育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外语应用水平,加大访问学者和短期出国岗位培训等出国力度;

拓宽与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等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路径,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开展高新技术国外短期培训。

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有选择性的适当参加必要的国外高新技术国外短期培训,掌握国际机电高新技术。

举办高新技术讲座。

不定期聘请国内外机电行业知名专家在基地内组织高新技术讲座,或者教师参加国内举办的机电行业相关的高新技术讲座。

5.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新建智能制造汽车零部件生产链、集成自动化控制实训中心、电气技术培训中心、工业管理实训中心、虚拟仿真中心、化工设备操作仿真实训室,扩建增材智能制造共享实训中心1个,工业机器人操作工职业资格培训中心1个。

(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工学交替、校企循环、引企入院、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和教学质量过程监控机制。

到2020年,在现有18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建5个(2018年2个、2019年3个),使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达到23个,完成岗位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的教学任务、顶岗实习、教师实践锻炼、机电技术应用研究和项目开发。

在现有10多家企业的基础上,再与10家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满足顶岗实习要求,确保100%学生有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工作经历。

(3)职业技能鉴定

保证毕业学生“双证书”100%获取率,提高双证书的层次和拓展专业技能考核门类,增加工种培训鉴定范围4个。

(4)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制定完善实训基地设备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学生校内实训管理制度、兼职教师实训指导管理制度、实训教学组织管理制度、教师校内实训与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制度。

编写技能训练指导教材1部,开发技能培养项目,完善考核标准。

6.自主学习环境的数字化平台

(1)资源数据库建设模式

资源数据库建设采用三层建设模式。

第一层为专业层面,专业层包括与专业相关的人才需求调研报告、行业企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咨询材料等。

行业企业标准主要包括与专业相关的各工作岗位任职资格、考核和评价标准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

专业教学标准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招生类别、学制、主要就业岗位、主要就业企业、课程方案、主要课程内容描述、教学条件要求、教学建议等内容。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涵盖部分专业教学标准的内容,但要突出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第二层为课程层面。

课程层面提供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标准,以学习情境为主要形式描述的课程内容,进一步细化为学习单元。

每个学习单元应当包括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企业案例、评价与考核标准、学习手册、测试题、任务工单等。

第三层为辅助材料或素材层面。

提供教学需要的各种素材。

主要包括视频、音频、动画、文本等资料。

素材主要为课程服务,素材的组织应当根据课程的教学需要来组织。

(2)共享性教学与学习平台功能

共享性教学与学习平台主要用于将专业资源、课程资源、教学素材和其他辅助资源发布到互联网上,通过互联网进行更新与管理,它包括前台和后台资源管理软件。

前台管理软件用于将各级各类资源以形象、生动、直观、易与浏览的格式和友好的界面提供给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

后台管理软件主要面向资源管理人员,用于将资源上传到资源服务器,便于资源的更新。

实现教学资源的展示和处理、教学应用、维护与管理、学生综合测评、师资队伍管理以及校内外实践环节管理等功能,可以实现用户管理、系统维护管理、资源上传、资源下载、资源审核、资源删除、资源使用率的统计分析等功能。

7.专业群建设

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重点专业的建设,带动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形成一个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龙头,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共同发展的智能制造专业群。

通过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带动其它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优质核心课程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8.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对口支援

利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及先进的办学资源,对口支援所属区域内1所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并协助支援学校在本区域发挥辐射作用,扩大办学成果的影响面和示范效果,并接受相关院校代表的考察,真正实现本专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2)技术培训

依托生产性实训工厂与达州市光机电研究中心,为达州市中小微型工业企业培训机电等特殊工种作业人员,为达州及周边工业园区等企业新进智能制造作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

(3)技术服务

深入区域内中小微型企业调研,剖析企业技术瓶颈,解决技术难题,提供良好的服务。

五、预期成效:

2020年该专业的预期建设成效,主要包括星级专业全国排名,专业认证通过情况,各类省级及以上取得的教学成果奖励情况,教学质量工程类项目及荣誉称号、创新创业以及其他相关的人才培养成效(如学生取得显性成果及就业),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品牌等。

到2020年底,把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成为四川省行业内高度认可、省内一流的专业群。

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及创新创业大赛获奖6项;

完成教改项目3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