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3诗词曲五首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5032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3诗词曲五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3诗词曲五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3诗词曲五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3诗词曲五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3诗词曲五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3诗词曲五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3诗词曲五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3诗词曲五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3诗词曲五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3诗词曲五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3诗词曲五首Word文件下载.docx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3诗词曲五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3诗词曲五首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3诗词曲五首Word文件下载.docx

(二)问题探究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

有何特点?

明确:

意象:

松柏、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

荒凉寂静,廖无人烟。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其返乡经历是:

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为:

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让我们从一个老兵的从军和回家的经历中看到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战争给一个老兵、一个家庭所带来的深重灾难。

那么,是不是只有这一个老兵、一个家庭承担着这种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痛苦?

(联系写作背景)(不是,不仅仅只有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同学们,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对人类的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作为地球的一份子,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珍爱和平。

二、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盛唐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世称岑嘉州。

著有《岑嘉州诗集》。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

2.学生自读诗歌,读准字音与节奏。

3.学生集体朗诵全诗,检查掌握情况。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其好在哪里?

这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

“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达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

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

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是一朵一朵,而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

一片银白的世界,在诗人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

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

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

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

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写作特点】

1.结构清晰,章法严谨。

在结构上,全诗开得好,收得好。

起始四句诗写风雪是外景,接着四句诗描写军营中的内景,进而又由内转向外,用两句诗写军营外的冰雪世界。

前十句诗重点在咏雪。

然后又由外景转向内景,写饯别宴席,再由内转向外,写送别时的情景,画面一个接着一个推出,如此大开大阖,奔腾跳跃,形成了诗的意境的波澜起伏。

2.内涵丰富,意境鲜明。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两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

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两句)。

诗歌再现了边塞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了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

诗歌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中的名作。

全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着笔,通过对特殊的环境和送别场面的描绘,从侧面反映出西北塞外的军旅生活情景,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三、学习《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词人。

其词以豪放为主,多收录于《稼轩长短句》中。

【相关背景】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整体感知词意,体会作者情感。

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

”的感叹?

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2.“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

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作者思绪之无穷。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的情感:

无奈,伤感,抑郁。

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

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

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作者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5.再读全词,概括本词的主旨。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的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1.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

围绕着“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

远眺只写风光无际,近处只写滚滚流水;

抒情则只集中于慨叹“千古兴亡”的悠远难追;

议论则也仅仅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极其宏大雄壮。

能在词中包含如此重大的题材内容,气势又如此壮阔,古今词中实不多见。

2.全词的层次极为分明。

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

3.活用典故成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过零丁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将。

以忠烈名传后世,被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其高尚气节为后世所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编《指南录》,作《正气歌》。

有《文山先生全集》。

本诗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

约作于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文天祥被元军俘获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之时。

元军元帅张弘范一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张世杰,他出示此诗以明志。

1.学生推选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范读这首诗。

2.教师提示:

注意把握重音。

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应重读加点字。

3.注意读出情感。

全诗交织着忧国之痛和愿为国捐躯的满怀豪情,语调慷慨激昂。

4.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1.这首七律诗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

①他在21岁时因科举步入仕途。

②他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已度过四年。

2.颔联的两句有何联系?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山河破碎风飘絮”写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

“身世浮沉雨打萍”写个人命运如风吹雨打的浮萍,无所依托。

这两句连用,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的“惶恐”“零丁”各有两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惶恐”“零丁”各有两层含义:

一指地名,二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惶恐滩头说惶恐”,追忆过去,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

“零丁洋里叹零丁”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飘浮在零丁洋上,深感孤苦伶仃。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三联抒写了国破家亡之痛,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尾联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

这两句诗激昂慷慨,表明了诗人为国献身的自豪与无畏,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硬性要求。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

6.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豪情。

【文章脉络】

首联: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

颔联:

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颈联:

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心忧国家的心情;

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尾联:

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首联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

颔联抒写国破家亡的悲哀。

颈联具体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

尾联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气节。

1.笔走龙蛇,纵横驰骋。

诗只八句,但却概括了诗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

3.直抒胸臆,毫无矫饰;

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过零丁洋》抒写了诗人对国事和自己身世的感慨,表达了忠君报国、视死如归的决心,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坚贞的气节。

二、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散曲作家。

其作品多描写弃官后隐逸田园的生活,对官场黑暗时时流露出不满。

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

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诗文集《归田类稿》。

【文体知识】

“山坡羊”,曲牌名。

“潼关”,在陕西东部,形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这首小令是张养浩调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关中旱灾,赴任途中写的。

作者通过怀古,表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历代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愤慨。

【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初步感知内容。

2.自由朗读散曲,整体感知曲意,体会作者的怀古之情。

3.学生自读散曲,结合注释,理解曲意。

【新课精读】

1.学生讨论散曲的朗读基调,三个部分的语调、语速变化。

全曲表达了作者的沉痛、愤慨之情,感情强烈、率直。

写景部分从大处着笔,意境开阔,要读出雄浑气魄;

抒情部分要表达“踌躇”“伤心”情绪,语调沉郁,语速稍缓;

议论部分是作者怀古伤今,情感喷发,应读出悲愤难当的语气。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运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3.“望西都,意踌躇”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写作者远望长安,曾几何时,长安是那样的辉煌,如今却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4.“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明了什么?

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一代王朝兴起,必大兴土木,建筑宫殿,劳民伤财,所以百姓——苦;

一代王朝灭亡,必定战火纷飞,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

这两句话点明主旨,揭示了无论朝代如何更替,受苦难的总是老百姓这一尖锐的社会现实。

这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

全曲可分三层。

第一层(前三句):

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间四句):

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第三层(后两句):

写作者的感慨。

1.以动写静,赋予物以波涛汹涌的气势。

2.情景交融,情由景生。

小令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形象鲜明,气势雄浑,立意深远。

读罢小令仿佛使人看到作者遥望长安,凭古吊今,关心人民疾苦的形象。

不管是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来看,都是元代散曲中的精品。

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地域远近数百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是思想感情。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背诵诗词曲五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