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论述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5173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论述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论述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论述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论述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论述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论述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论述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论述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论述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论述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论述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论述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论述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论述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论述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论述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论述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论述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论述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论述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论述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论述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论述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论述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①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和全部理论的基础,它既反对了世界统一于意识的唯心主义世界统一性原理,即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唯心史观,又反对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

②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实践方法论的理论根据,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指导自己的行动。

3.意识能动作用有哪些具体表现?

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和途径是什么?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自觉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要有: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从事意识活动时,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这种目的性和计划性,是意识根据已有的认识和现存的客观条件形成的。

人们的实践活动,也都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这是意识对实践指导作用的具体表现。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的创造性。

意识的创造性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在认识过程中,意识能够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制作,创造性地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把握事物的本质;

二是在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性地探索过去、探测未来;

三是在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改变和创造客观存在的形式。

(3)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地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意识的这种能动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人们能够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外化为人的活动.引起对象的某种改变,被人利用和占有,为人类服务。

(4)在一定条件下影响、控制、调节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因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它必须通过人脑才能反映客观存在、因而,它也可以通过人脑,对人体的生理活动进行能动的影响、调节和控制.

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条件与途径

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使观念形态的意识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必须通过和借助物质的条件和途径。

(1)意识能动作用实现的条件,这里所说的条件,主要是指客观物质条件。

它包括两个方面:

①必须掌握和遵循的客观规律。

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只有掌握客观规律。

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②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物质手段主要是指实践过程中的物质资料,例如:

在生产劳动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工具等。

没有这些物质资料,意识就不能发挥对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2)意识能动作用实现的途径。

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意识能动作用实现的途径。

①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意识才能发挥认识世界的能动作用。

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新的认识,并以实践来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②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意识才能发挥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在实践过程中,用意识武装群众,把意识变成物质力量,实现意识的能动作用。

由此可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要以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为前提,就必须尊重并认识客观规律。

无论何时何地.都坚持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出发,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这是正确地认识世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条件。

4.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行动,促进事物合乎规律地发展;

错误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行动,阻碍和破坏事物的发展。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要根据客观实际,按规律办事,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

(2)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

反之,从主观愿望和书本出发,必然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只有不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5.试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由于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和肯定因素的斗争,事物的发展,不可能直线地前进,而要经过迂回的道路。

这种发展的特征就是发展的曲折性。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的运动,即发展的前进性。

这是因为:

①否定是质变,是新质代替旧质.这就决定了事物是向上发展的。

②发展是否定,是扬弃,即克服消极的因素,吸取积极的因素,并补充进了新的积极因素、把事物的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

(3)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否定之否定,在内容上表现为事物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在形式上表现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

①事物发展的历史总趋势是前进的,我们要树立前进的信心.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所以,我们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

第一,反对循环论。

只承认发展的曲折性,否定发展的前进性,把螺旋式运动看作是封闭的而不是上升的运动。

第二,反对直线论。

只承认发展的前进性,否认发展的曲折性。

把前进运动看作是平面型的而不是波浪型的。

6.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这个原理的内容包括:

①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和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各个矛盾之间和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以及它们在各个不同的发展过程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2)矛盾的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

这些普遍原理是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概括,对一切国家都是普遍适用的。

坚持这些原理,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即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3)矛盾的普遍性只能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各国社会主义建设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承认矛盾的特殊性。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性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坚持这个理论,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①反对教条主义,即脱离本国实际,空谈马克思主义,空谈社会主义;

②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即否认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鼓吹全盘西化。

7.试述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

(2)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因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

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生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8.阐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就是通过量变和质变表现出来的.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中搞建设,不能急于求成。

必须实干苦干,稳步前进,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方面进行长期的量的积累。

当事物经过量变的准备而面临质的飞跃时,要敢于并善于抓住机遇.推动事物走向新的阶段、跃向新的台阶。

只有二者辫证结合起来。

才能早日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

9.试述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区别,并说明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1)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区别:

①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而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

②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第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

第二,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成长起来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保留了其中积极的因素,辩证的否定又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

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消灭,是发展的中断。

③作为发展环节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辩证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否定一切,全盘抛弃.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具有重要意义。

对待历史文化遗产,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的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必须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同时也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

在对外开放中,要积极吸收外国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必须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同时也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10.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上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1)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真理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因而真理具有绝对性。

真理又是不断发展的。

它日益逼近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这也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扩展,因而真理具有相对性。

(2)任何一个真理,它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因而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个真理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属性。

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绝对真理.

(3)坚持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统一,必须反对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

相对主义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夸大真理的相对性,从而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抹杀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

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

否认真理的相对性,使真理成为绝对不变的教条,走向主观和客观的分离.

(4)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

①坚持真理是发展真理的前提,只有坚持真理,才能发展真理;

②发展真理是坚持真理的必然要求,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条件的变化和认识范围的扩大,必然要求我们探索新的真理性认识。

(5)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包含绝对真理的成分,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相对真理,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既不能以相对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

同时也不能以绝对上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把它看作是不变的教条。

11.怎样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第一个根据是真理的本性。

即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而只有通过主观和客观的中介,即实践,才能证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②实践的特点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中介和桥梁,它能够说明主观和客观是否相符合,因而可以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2)实践标准其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也就是它的确定性、唯一性,其含义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也就是不确定性,它是由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所决定的。

(3)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因为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因此,在特定历史阶段上的实践,都要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这是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它不能对人类的全部认识的真理性都作出彻底的检验。

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实践。

包括全社会的、全部历史上的实践,这是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将来的实践和全社会的实践,肯定能够检验人类全部认识的真理性。

12.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关于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理论思想路线,是哲学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化,即作为指导思想而体现于实际工作各个方面的哲学路线。

思想路线和认识路线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最精练、最简要的概括。

也就是说。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表现在实际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具体化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实践,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和群众的实践活动作为党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为了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4)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能动的反映论,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理论依据。

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和目的,就是要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5)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们是否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

同时,通过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真理的过程.

(6)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根据。

历史的经验证明,党的思想路线是否正确,是否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

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13.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曲折上升的过程。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是:

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理由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的观点。

“从群众中来”,表明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正确思想的来源,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和出发点;

其实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到群众中去”,就是检验、修正和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

其实质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指导实践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理性认识的过程。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是认识无限曲折上升式发展的过程。

14.试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1)唯物史观首先肯定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同时也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它可能超越社会存在,也可能滞后于社会存在。

在我国当前社会中,既存在着封建主义思想,成为滞后的社会意识;

也存在着共产主义思想,成为超越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低,与此相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高。

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受到历史上的社会意识的深刻影响。

我们今天弘扬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就是对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继承。

④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其中的某种社会意识形式得到了优先的发展。

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或者能动性,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2)懂得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①既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对社会发展的消极阻碍作用,做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②既然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完全同步、完全平衡的,那么我们就要有充分的信心创造高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③既然社会意识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那么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尊重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律,重视精神生产各领域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特别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

15.试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1)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内容,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化,一旦社会存在有了发展、变化,社会意识或迟或早也会发生相应的发展、变化。

第三,社会存在的阶级性决定社会意识的阶级性,社会存在中出现了阶级现象,必然反映为社会意识中出现阶级意识。

(2)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内容,那么一方面要懂得社会经济、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是社会文化、社会精神生活发展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关注贫困的物质生活导致贫困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要重视良好的社会经济运行状况、良性的社会经济秩序、富足稳定的物质生活对社会精神文化领域的正面作用与积极影响,关注经济生活、物质生活中不健康、不合理、不公平的丑恶现象对社会精神文化领域的负面作用与消极影响。

第二,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化,那么一方面要重视改革推动下,我国经济长时间持续高速增长对精神文化生活发展带来巨大促进作用和发展机遇,关注由于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滞后带来的整个社会生活失衡,另一方面要重视开放过程中,外来经济因素的进人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给我国精神文化领域带来的巨大变化,关注人们的精神家园与核心价值观,兴利除弊。

第三,既然社会存在的阶级性决定社会意识的阶级性,那么就应该懂得,我国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经济领域中完整意义上的剥削阶级在我国已经不复存在,但剥削阶级的残余还长期存在,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消失,再加上复杂国际环境的影响,我国上层建筑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类似劳动光荣还是不劳而获这样不同阶级意识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还会长期存在,不能高枕无忧。

16.试述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l)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这是因为:

①社会基本矛盾规定了各个不同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从而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

②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发展过程中,并存在于一切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发展。

③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其他动力都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一根本动力的规定和制约。

(3)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主要的矛盾,它处于支配的地位和起着决定的作用,规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次要的矛盾,它处于从属的地位。

但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而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

社会基本矛盾内部的这种制约关系,推动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激化和不断解决,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由“基本不适合”到“新的基本适合”的发展,由此推动社会的进步。

17.试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

(1)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是无产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