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作文指导田园风光)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5367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4.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作文指导田园风光)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作文指导田园风光)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作文指导田园风光)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作文指导田园风光)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作文指导田园风光)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作文指导田园风光)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作文指导田园风光)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作文指导田园风光)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作文指导田园风光)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作文指导田园风光)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作文指导田园风光)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作文指导田园风光)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作文指导田园风光)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作文指导田园风光)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作文指导田园风光)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作文指导田园风光)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作文指导田园风光)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作文指导田园风光)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作文指导田园风光)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作文指导田园风光)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作文指导田园风光)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作文指导田园风光)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作文指导田园风光)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六作文指导田园风光)课件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a:

11:

{i:

0;s:

2031:

"第四单元习题@#@一、三个小朋友在观察长方体纸箱。

@#@@#@这个纸箱有()个面。

@#@三个小朋友每人最多可以看到()个面,最少可以看到()个面。

@#@@#@二、看一看,连一连。

@#@@#@⒈是谁看到的?

@#@(在括号里填动物名称。

@#@12分)@#@(小鸡在车的右侧)@#@猴在车尾@#@狗在车的左侧@#@()@#@()@#@()@#@⒉是谁画的?

@#@(在括号里填人物名称。

@#@12分)@#@红红@#@兰兰@#@东东@#@()@#@()@#@()@#@⒊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

@#@(在括号里填方位名称。

@#@12分)@#@⒋连一连,这几幅图都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

@#@(12分)@#@@#@从左面看@#@从正面看@#@从右面看@#@从上面看@#@⒌哪个图是小朋友从正面看到的?

@#@在这个图上打“√”。

@#@(4分)@#@()@#@()@#@()@#@正面@#@左侧面@#@右侧面@#@上面@#@⒍他们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

@#@请你连一连。

@#@(12分)X@#@⒎请你填一填。

@#@(9分)X@#@①@#@②@#@③@#@A@#@B@#@@#@@#@⑴从侧面看是图A的有()。

@#@@#@@#@⑵从侧面看是图B的有()。

@#@@#@@#@⑶从正面和上面看都是图B的有()。

@#@@#@@#@⒏看图画出它的正面和左侧面图形。

@#@(12分)X@#@上面:

@#@@#@正面:

@#@@#@左侧面:

@#@@#@三、猜一猜,可能是什么形状.(答案不唯一。

@#@共6分)@#@⒈我在正面看到的是,它可能是()。

@#@@#@⒉我在正面看到的是,它可能是()。

@#@@#@新课标第一网@#@四、我是小小智多星!

@#@(附加10分)@#@兄弟二人举行100米赛跑,当哥哥到达终点时,弟弟才在95米处。

@#@如果让弟弟在原起点起跑,哥哥后退5米起跑,两人的速度仍和原来一样,那么谁将获胜呢?

@#@@#@";i:

1;s:

3793:

"解决问题

(1)@#@姓名:

@#@______________@#@1.小朋友们在游乐园玩碰碰车,每辆车可以坐2个人,4辆车可以坐几个人?

@#@@#@2.同学们在操场上跳绳,每3个人一组,分成了2组,一个有多少人在跳绳?

@#@@#@3.每个筐里放了5个苹果,一共放了5筐,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4.有4辆车,每辆车限坐5人,19个人够坐吗?

@#@@#@5.一件衣服需要5个扣子,那么4件衣服要多少个扣子?

@#@@#@6.可乐:

@#@5元汉堡包:

@#@6元薯条:

@#@3元冰淇淋:

@#@2元@#@

(1)买5瓶可乐要多少钱?

@#@@#@

(2)买1个汉堡包和1包薯条要多少钱?

@#@@#@(3)买3个冰淇淋和1瓶可乐要多少钱?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7.一只手有5个手指,那么一双手有几个手指?

@#@@#@8.把一根木头锯成3段,每锯一次要5分钟,一共需要几分钟?

@#@@#@解决问题

(2)@#@姓名:

@#@______________@#@1.同学们参加合唱比赛,每排站5名同学,站了3排,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

@#@@#@2.有23个同学去划船,每条船限坐4人,6条船能坐下吗?

@#@@#@3.小红买了一块橡皮擦5角,买了一把铅笔2角,一共花了多少钱?

@#@@#@4.每个小朋友吃了3个苹果,5个小朋友吃了多少个苹果?

@#@@#@5.小朋友们画五角星,每个人画5颗五角星,6个小朋友共画了多少颗五角星?

@#@@#@6.有三种图形@#@

(1)5个一共有几条边?

@#@@#@

(2)1个和1个一共有多少条边?

@#@@#@(3)3个和1个一共有多少条边?

@#@@#@(4)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7.一只青蛙4条腿,5只青蛙多少条腿?

@#@@#@8.把一根木头锯成4段,每锯一次要5分钟,一共需要几分钟?

@#@@#@解决问题(3)@#@姓名:

@#@______________@#@1.花店里有郁金香,每枝6元,买5枝需要多少钱?

@#@@#@2.一颗五角星有5个角,4个五角星有多少个角?

@#@@#@3.有2个盘子,一个盘子里有5个杯子,另一个盘子里有6个杯子,一共有多少个杯子?

@#@@#@4.小朋友们折纸鹤,每人折了5只纸鹤,6个小朋友折了多少只纸鹤?

@#@@#@5.一共有19颗糖,每个人分4颗糖,5个人够分吗?

@#@@#@6.5个小朋友分31块饼干,每人能分到6块吗?

@#@@#@7.一双筷子有2根,4双筷子有几根呢?

@#@@#@8.一头大象有4条腿,4头大象有几条腿?

@#@@#@9.一只青蛙有2只眼睛,6只青蛙有多少只眼睛?

@#@@#@10.有一根木头要锯成6段,每锯一次要4分钟,锯完这根木头需要花多少分钟?

@#@@#@11.摆一个△需要3根小棒,摆4个△需要几根呢?

@#@@#@12.一张桌子4条腿,5张桌子几条腿?

@#@@#@解决问题(4)@#@姓名:

@#@______________@#@1.小朋友们摆卡片,每2个卡片一组,一共摆了6组,一共多少个卡片?

@#@@#@2.同学们参加跳绳比赛,每3名一组,一共分了5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

@#@@#@3.3只小兔子去森林里采蘑菇,它们每人采了6个,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

@#@@#@4.同学们进行拔河比赛,分成2组,每组里有4个人,一共有几个参加比赛?

@#@@#@5.2个4相加是多少?

@#@@#@6.1辆三轮车有3个轮子,1辆小汽车有4个轮子@#@

(1)5辆三轮车有多少个轮子?

@#@@#@

(2)3辆三轮车和1辆小汽车一共有多少个轮子?

@#@@#@(3)1辆三轮车和1辆小汽车一共有多少个轮子?

@#@@#@7.小明到书店买故事书,一本故事书是3元,小明买了5本要花多少钱?

@#@@#@8.一束花里有3朵花,4束花一共有多少朵花?

@#@@#@9.同学们分3组去种树,每组种了6棵树,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i:

2;s:

29727:

"各位老师大家好!

@#@@#@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

@#@对于这册教材,在座的老师有的可能听过,有的可能教过,我欢迎大家随时提问,提出你的困惑,大家互动交流,这对我们走进课堂更有价值。

@#@学习本册教材要初步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等图形的变换,理解乘法与面积的联系,体验统计平均数的必要性,以及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体验可能性的大小等等,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与统计意识,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数学活动的经验。

@#@本册还安排了一定篇幅的总复习内容,帮助学生对三年来所学的数学进行回顾、总结与反思,以期达到这一学段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

@#@下面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我要分三部分对本册教材进行辅导。

@#@@#@第一部分:

@#@本册教材内容的整体介绍@#@本册教材共安排了6个单元。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四个领域的单元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

@#@@#@  

(一)数与代数(共3个单元。

@#@包括)@#@  1.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主要内容是@#@  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  2.第三单元“乘法”,主要内容是@#@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  3.第五单元“分数”,主要内容是@#@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  

(二)图形与几何(共2个单元。

@#@包括)@#@  1.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主要内容是@#@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  2.第四单元“面积”主要内容是@#@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包括(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计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  (三)统计与概率(1个单元。

@#@)@#@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除了安排“森林旅游”“旅游中的数学”和“体育中的数学”等3个较大的实践活动外,还在正文或练习中提供了如下的实践活动:

@#@@#@  1.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并做好记录。

@#@教材安排在第5页练习之后。

@#@可以建议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分别去不同商店调查三种相同商品的价格,作好记录,然后由小组发布信息,去那家商店买哪种商品便宜,这样的活动能增进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

@#@@#@  2.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教材安排在第11页第一单元学完之后。

@#@目的是加强对小数的认识,可以给孩子们选择熟悉的身高、体重、时间等相关内容,作为进一步认识小数的素材,进而加强小数的读写,让学生了解生活中许多地方都需要小数。

@#@@#@  3.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并说一说自己的设计过程。

@#@教材安排在第23页,通过这一活动,除了让学生感受图案的美,还要比较各个图案的设计方法和特点,为自己的图案创作提供借鉴。

@#@@#@  4.用纸剪出一个喜欢的图形,通过对称、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

@#@教材安排在第23页,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图案创作全过程,包括三个主要环节:

@#@1、选择基本图形2、确定设计方案3、绘制图案@#@  5.设计旅游计划。

@#@教材安排在第37页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旅游的路线、景点、费用等活动,提高他们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  6.厨房铺地砖的设计方案。

@#@教材安排在第52页,这个活动是结合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知识设计的。

@#@通过地砖选择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数学计算与现实应用的联系。

@#@@#@  7.制作七巧板。

@#@教材安排在第65页,学完分数知识之后,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强化分数的知识。

@#@@#@  8.调查你和同学的身高,计算你们组的平均身高约是多少。

@#@@#@9.在报刊上找出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并与同伴交流。

@#@@#@这两个活动教材安排在第70页,一是学会统计测量的结果,统计交流测量的过程,以及交流怎样计算平均身高。

@#@二是加强对平均数的理解以及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  经历以上一系列观察、操作、制作、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并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按照教育部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比例,数学课程占总课程时数的13%——15%,每学期可安排数学课68-79课时,本册教科书安排六个单元,包括整理与复习共58课时,留有机动课时至少10节,教师可根据需要灵活选用。

@#@@#@第二部分各单元内容介绍与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是本套教材第一次正式编排关于小数的内容。

@#@但是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结合商品调查的实践活动,学生已经认识过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商品的标价,并且在学生现实生活中对商品价格的这种表示方式已经非常熟悉。

@#@本单元小数的认识就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通过对人民币元、角分之间的表示商品价格的生活基础上学习的。

@#@扩展了数及其应用的范围。

@#@@#@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物品单价的过程,掌握表示物品单价的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3、结合购物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如下:

@#@@#@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下面分课时介绍:

@#@@#@第一课“买文具”,也就是教材的第2、3页。

@#@结合购物的情境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初步建立小数概念。

@#@教材根据学生原有的对人民币的生活经验,设计了文具店情境图,呈现了学生熟悉的各种文具及其标价,在学生“买文具”时,会看到文具标价牌上用小数表示它们的价格,从而自然地引入小数;@#@然后通过同伴交流,促进每个学生去感受和理解每个文具标价牌上小数表示的意义。

@#@再经历把这些表示价格的小数改写为几元几角几分、再把几元几角几分改写为小数表示的过程,初步理解小数的具体意义,体会小数与它所表示的实际的量的单位之间的联系,体会小数的特征,并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  第二课“货比三家”,也就是教材的第4、5页。

@#@要建立小数大小的初步认识。

@#@在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学生自己的购物经验,交流比较两个小数(价格)大小的多种方法:

@#@既可以把两个小数都改写为几元几角后比较它们的大小;@#@也可以找到一个适当的整数为中介,通过它间接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切忌把老师认为更简单的方法强加给学生,更简单的方法可能更理性、更抽象,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不良后果;@#@如果更简单的方法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那应该鼓励。

@#@当学生对上述两个小数比较大小的过程有了体验后,鼓励学生根据主题情境提出新的问题。

@#@在进一步“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很可能提出“去哪个文具店买橡皮便宜”的问题,它涉及到比较3个小数的大小,要找出其中最小的一个,更具有挑战性。

@#@这个问题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答;@#@然后再引导他们体会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来解决的策略,即先比较其中两个数的大小;@#@再拿其中较小的数与第三个数比较,就能找出最小的小数。

@#@经历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体验进行有条理地数学思考的过程。

@#@@#@第三课“买书”与第四课“寄书”的问题情境,也就是教材的第6--9页。

@#@是为理解一位小数加减运算的意义及算法而创设的。

@#@前后这两节课的区别在于,前者学的是一位小数的没有进位的加法与没有退位的减法,后者学的是一位小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这两节课都把探讨小数加法的算法作为重点,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算法的基础上,独立去解决小数减法的算法问题。

@#@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关键环节是经历小数加减的竖式算法的抽象过程,理解其中小数点一定要对齐是由于单位相同的数值才能加减的缘故;@#@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数位对齐,把小数点对齐,小数加减的竖式计算就类似于学生已经熟悉的多位数加减的竖式计算。

@#@学生必须体会这一点,那么,小数加减法便可以融合到学生整数加减法已有的经验之中,学生对小数加减法不但不再感到陌生或有负担,而且能体会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  

(二)对称、平移、和旋转@#@“对称、平移和旋转”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与变换的重要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图形与变换的主要知识内容包括:

@#@“对称、平移和旋转,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也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最简洁的形式。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理解图形的位置与变换,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转化思想方法,探索解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都有很大作用。

@#@物体或者是图形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成是旋转现象。

@#@物体或者是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不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平移现象。

@#@@#@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实例感知身边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4、结合图案的欣赏与设计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与对称等图形变换在设计图案中的中的作用,培养对图形的知觉能力和审美情趣。

@#@@#@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如下:

@#@@#@前后联系@#@下面分课时介绍:

@#@@#@第一课“轴对称图形”,本课教材的内容呈现五个方面:

@#@一是让学生先观察、欣赏民间剪纸以及服饰、工艺品、建筑等美丽的图案从而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

@#@二是让学生在经历“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即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并知道这一折线就是对称轴。

@#@感知了什么是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三是在猜一猜、剪一剪的活动中,通过提供对称图形的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四是直观辨认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的分类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拓展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五是让学生在方格纸(钉子板)上画(围)出对称图形,用几种基本图形进行组合,摆出(构成)对称图形,从而初步形成对称图形的概念。

@#@@#@第二课“镜子中的数学”,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

@#@教材安排的具体内容分三个部分:

@#@一是利用镜子,让学生对一些熟悉的形状对称文字与字母进行观察,体会到镜子外的一半与镜子内的一半是相同的。

@#@二是使学生通过熟悉的照镜动作,发现镜子内外方向相反,三是让学生利用镜面对称现象,判断一些图形的位置与方向。

@#@课上教师最好让学生准备一面镜子,让学生实际对着镜子做做动作,以直观感受镜面对称现象的特征。

@#@模拟照镜游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镜面对称现象的特点。

@#@@#@第17页练习第1题“从镜子中看到的左边图形的样子是什么?

@#@”并给出3个答案供选择,很有挑战性;@#@其实这3种答案都有可能,取决于镜子放在适当的位置。

@#@经历这样的空间位置与图形的探索,空间观念是会大有长进的。

@#@@#@  第三课“平移和旋转”,平移和旋转”现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所以教材首先结合生活中具体的实例,如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国旗沿着旗竿徐徐上升、直升飞机起飞时的机翼运动、小风车迎风旋转等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帮助学生积累着方面经验;@#@进而通过区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两类运动,描述见过的平移或旋转运动等学习活动,以丰富关于平移和旋转的感性认识;@#@接着要求学生“试着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获得体验加深对平移与旋转运动特征的理解。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移,让学生观察在方格纸上简单图形平移前后的位置,通过“移一移”“说一说”让学生发现或体会到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要观察该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平移过程。

@#@通过“填一填”“画一画”等操作与交流活动,去逐步感悟这样一个道理:

@#@要确定图形平移后的位置,不仅需要知道图形平移的方向(上、下、左、右)还要知道平移的距离(几格)。

@#@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是平移的两个基本要素,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它,但不能也不必要把它归纳成知识点强加给学生们。

@#@@#@  第四课“欣赏与设计”,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体会平移、旋转与对称在创作图案中的应用,为学生展示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提供机会,获得创作图案的初步经验和体验。

@#@@#@(三)乘法@#@ 第三单元“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等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

@#@@#@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如下:

@#@@#@前后联系@#@下面分课时介绍:

@#@@#@ 第一课“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两个整十数的乘法就能口算得出结果。

@#@在发现规律之前,计算12×@#@40,120×@#@40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他们要把这些算式转化成熟悉的形式:

@#@12×@#@40=12×@#@5×@#@8=?

@#@120×@#@40=60×@#@2×@#@40=60×@#@80=?

@#@从中应让学生体会到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式子的变形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手段。

@#@@#@  第二课“住新房”,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没有进位的乘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乘法是两位数乘多位数竖式乘法的基础和生长点,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多位数的笔算方法就可以通过算理的类推、算法的迁移自主学习。

@#@所以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笔算方法,重点使学生理解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乘数相乘时积的定位。

@#@本课住新房选择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学生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后,首先让学生估算,最多是多少,最少是多少,结果是几位数,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直觉能力,回答“200本放得下吗?

@#@”再探索精确计算的各种算法,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但必须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  第三课“电影院”,结合电影院有多少座位的问题情境,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首先需要理解问题情境,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其次提高了对估算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解释自己估算的方法和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与习惯。

@#@至于“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座位”的计算,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尝试和交流的机会,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完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因为本课的算法与上一课类似,所不同的是需要提醒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注意进位问题。

@#@@#@  (四)面积@#@本单元是在学生观察、操作、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经历了不同方式测量物品长度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基础上来学习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模块:

@#@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思路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面积的认识中,突出对面积概念的认识和体验,重视用自选单位进行图形面积的测量。

@#@2、重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自主探索过程,两个面积公式的探索都是在学生小组合作中,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成的,鼓励学生自主尝试。

@#@3、对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学习,淡化计算,重视操作,让学生在铺地面的实际背景下,用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在边长1米的大正方形上摆。

@#@在这个摆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策略,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这样的设计首先淡化以计算为途径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面积知识水平上的建构,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学会交流、学会探索的方法。

@#@@#@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2、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前后联系@#@ 下面分课时介绍:

@#@@#@第一课:

@#@“什么是面积?

@#@也就是要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

@#@教材安排了三个主要活动。

@#@首先结合四对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体或图形,直观说明面积的含义。

@#@教学时,要把这层活动进行延伸,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随后在比较各种图形有大有小,获得对面积的感性认识。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理解面积中的封闭一词,可以举例或画图说明。

@#@背诵和记忆概念不重要,能再具体情境中准确应用,这才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概念。

@#@接着让学生从附页中剪下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比一比它们的面积大小。

@#@这两个图形不易比较,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操作性的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解决这个问题的挑战性在于单纯依靠观察难以判断,要鼓励学生尝试寻找其比较他的手段和途径。

@#@教材中提供了三种办法:

@#@剪一剪,拼一拼;@#@用相同的硬币摆一摆,再数一数;@#@把两个图形画成同样大小的方格,再数一数进行比较。

@#@在学生进行交流不同方法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使学生明白用画成同样大小的方格对两个图形比较的方法很科学,对任意图形都适用。

@#@这样不仅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而且摆硬币或画格子的办法所蕴含的思想,还为后继学习面积的度量埋下了伏笔。

@#@第三个活动在方格纸上画图,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即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  第二课,量一量。

@#@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有多大?

@#@这个活动是在学生经历画方格数方格的方法经验之上,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大小,要求学生用自选的格子进行测量,再交流各自测量结果的过程。

@#@在彼此交流不同的测量结果中,会产生这样的困惑:

@#@由于每名学生选择测量单位的格子大小不一,量出同一本书封面面积的数据五花八门,谁量的准,谁的误差大,难以判断。

@#@为解决这个困惑,需要统一面积单位。

@#@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在这个基础上,认识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使1平方厘米面积单位变得直观、具体,看得见,摸得着。

@#@学生有了对1平方厘米面积单位的体验后,让他们再估一估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并用格子纸量一量,检验估测得准不准。

@#@这样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估测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后续教材引导学生认识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等面积单位的活动,也要经历与认识1平方厘米大体相同的认知过程,特别要体会学习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这两个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获得它们所示的面积大小的具体体验。

@#@因为不同大小的面积单位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境或场合加以选择使用的。

@#@@#@  第三课“摆一摆”是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探索活动从估测3个长方形的面积开始,培养估测意识;@#@然后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这3个长方形上摆一摆,看需要摆几行几列,能够分别把这些长方形铺满,从而获得每一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相关数据;@#@把这些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进行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面积与乘法的联系,从而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个实验、探索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合情推理、建立数学模型的抽象思维的过程。

@#@这一过程对学生理解数学会有很大帮助,甚至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了建立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经验,经过类比推理,学生能够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  第四课“铺地面”,本课是把学习面积单位的换算关系(进率)安排在解决实际问题背景下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及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创设了“铺地面”的问题情境,探索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的换算关系。

@#@先让学生估计1平方米里有多少个1平方分米,再通过直观操作或合情推理来检验原先的估计是否正确,从而确认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的换算关系。

@#@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就可能类似地推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等结论。

@#@在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之后,再认识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例如,1平方米=10000厘米2、1公顷=10000平方米,这两个换算关系有相同的进率;@#@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这三个换算关系也有相同的进率――利用这种形式上的联系,也许有助于保持对它们的记忆。

@#@@#@  (五)认识分数@#@第五单元“认识分数”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

@#@在本单元,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来认识,这种认识又与平均分的经验分不开。

@#@其实,学生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

@#@本单元学习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1、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2、结合具体操作,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一些分数的大小@#@3、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的内容及课时安排是:

@#@@#@本单元的知识前后联系是:

@#@@#@下面分课时进行介绍:

@#@@#@第一课“分一分

(一)”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

@#@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

@#@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

@#@这个讨论过程,一方面学生可以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要另想办法表示“一半”;@#@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实是很多的。

@#@在这个基础上才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进而,让学生在“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等操作与描述活动的过程中,理解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  第二课“分一分

(二)”,是对分数意义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个部分,而这个整体的内涵是丰富的。

@#@单位1是一个整体,由许多事物组成的集合也是一个整体,分数更深层的意义是表示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从而运用分数可以描述现实世界的许多现象。

@#@教材创设的“试一试”的问题情境,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这一点;@#@第60页第3道思考题还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所具有的相对性,它不能撇开“这堆铅笔”这个整体的背景,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  第三课“比大小”,由于分数具有相对性,所以比较两个分数大小就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即这两个分数所表示的必须是同一(或相同)整体的两个部分。

@#@抽象的分数可以用图形直观表示,所以借助图形的直观可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种直观的比较分数大小的策略,符合低年级学生认";i:

3;s:

5201:

"北师大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长方体

(一)》测试题@#@填一、空题。

@#@姓名:

@#@@#@1、下列图形中()号是长方体,()号是正方体。

@#@在长方体与正方体中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

@#@@#@@#@①②③④⑤@#@@#@@#@2、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对的面完全()。

@#@@#@3、一个长方体的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棱长总和是()厘米。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a,棱长之和是()。

@#@@#@5、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2厘米,它的一条棱长是()厘米,一个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6、长方体的上面和(),前面和(),左面和(),都是相对的两个面,相对面的面积()。

@#@@#@7、一个正方体的底面周长是24,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8、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9、把棱长8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分割成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可以分割成()块。

@#@@#@10、需要()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才能组成一个棱长为9厘米的正方体。

@#@@#@二、判断题@#@1、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有4条棱,正方体有6个面,所以正方体有24条棱。

@#@()@#@2、如果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那么其余的四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放在桌子上,纸盒所占桌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4、把一个长方体木料锯成两个长方体,一共增加了4个面。

@#@()@#@看图完成下面各题@#@3@#@@#@1、在下面的8个面中找出6个面,使@#@它们能围成右面的长方体。

@#@这6个面5222@#@的编号分别是()5@#@@#@3@#@2@#@35@#@53@#@3③5@#@②2@#@①3④@#@3@#@25@#@22@#@5@#@52@#@⑤⑥⑦⑧@#@2、下图中能围成正方体的是()号图形。

@#@@#@@#@@#@@#@@#@①②③④@#@3、将4个棱长都是2厘米的正方体如下图摆放,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一、计算表面积(单位:

@#@厘米)@#@@#@5@#@4@#@@#@2@#@65@#@5@#@二、解决问题@#@1、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共需要用多少块木块?

@#@@#@2、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相等,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3厘米、2厘米、1厘米,那么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

@#@@#@3、一个长方体的棱长之和是60厘米,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长的和是多少?

@#@@#@4、做一个不带盖的长方体水桶,底面是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高是4分米,问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

@#@@#@5、有一房间,长5米,宽4米,高3.5米,要粉刷房子的顶面和四周墙壁,除去门窗的面积是18平方米,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把一个棱长为8厘米的正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切成的这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总和是多少?

@#@@#@7、两个棱长是5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i:

4;s:

76:

"@#@2012年春华阳艺术专修学校三年级数学讲义(3)@#@ @#@3@#@";i:

5;s:

5062:

"北师大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长方体

(一)》测试题@#@一、填空题@#@1、下列图形中()号是长方体,()号是正方体。

@#@在长方体与正方体中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

@#@@#@@#@①②③④⑤@#@@#@@#@2、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对的面完全()。

@#@@#@3、一个长方体的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棱长总和是()厘米。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a,棱长之和是()。

@#@@#@5、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2厘米,它的一条棱长是()厘米,一个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6、长方体的上面和(),前面和(),左面和(),都是相对的两个面,相对面的面积()。

@#@@#@7、一个正方体的底面周长是24,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8、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9、把棱长8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分割成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可以分割成()块。

@#@@#@10、需要()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才能组成一个棱长为9厘米的正方体。

@#@@#@二、判断题@#@1、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有4条棱,正方体有6个面,所以正方体有24条棱。

@#@()@#@2、如果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那么其余的四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放在桌子上,纸盒所占桌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4、把一个长方体木料锯成两个长方体,一共增加了4个面。

@#@()@#@三、看图完成下面各题@#@3@#@@#@1、在下面的8个面中找出6个面,使@#@它们能围成右面的长方体。

@#@这6个面5222@#@的编号分别是()5@#@3@#@2@#@35@#@53@#@35@#@2@#@3@#@3@#@25@#@22@#@5@#@52@#@2、下图中能围成正方体的是()号图形。

@#@@#@@#@@#@@#@@#@①②③④@#@3、将4个棱长都是2厘米的正方体如下图摆放,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四、计算表面积(单位:

@#@厘米)@#@@#@5@#@4@#@@#@2@#@65@#@5@#@五、解决问题@#@1、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共需要用多少块木块?

@#@@#@2、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相等,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3厘米、2厘米、1厘米,那么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

@#@@#@3、一个长方体的棱长之和是60厘米,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长的和是多少?

@#@@#@4、做一个不带盖的长方体水桶,底面是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高是4分米,问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

@#@@#@5、有一房间,长5米,宽4米,高3.5米,要粉刷房子的顶面和四周墙壁,除去门窗的面积是18平方米,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把一个棱长为8厘米的正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切成的这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总和是多少?

@#@@#@7.两个棱长是5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2@#@";i:

6;s:

2610:

"北师大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测试@#@第三单元测试卷@#@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12分)@#@1、0.6+0.6+0.6=()×@#@()。

@#@@#@2、0.8×@#@4=()+()+()+()@#@3、8.2×@#@1.54的积有()位小数,0.729×@#@8.1的积有()位小数。

@#@@#@4、将4.9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倍,结果是()。

@#@@#@5、3.9×@#@0.4的积一定比3.9();@#@4.5×@#@2.2的积一定比4.5()。

@#@@#@二、判断题。

@#@(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每题3分,共12分)@#@1、4个1和3个0.2组成的数是4.6。

@#@()@#@2、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3、0.6时等于6分。

@#@()@#@4、一个数的1.03倍比原来的数要大。

@#@()@#@三、计算下面各题。

@#@(第1题18分,第2题21分,共39分)@#@1、直接写得数。

@#@@#@0.9×@#@6=7×@#@0.08=1.92×@#@102=@#@0.25×@#@2=4×@#@0.25=60×@#@0.8=@#@1.6×@#@5=1.4×@#@0.3=0.13×@#@6=@#@2、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9.8×@#@250.78×@#@1011.50×@#@102@#@0.25×@#@0.7×@#@0.80.56×@#@99+0.56@#@@#@1.2×@#@2.5+0.8×@#@2.50.038×@#@5×@#@2.1@#@四、一个滴水的水龙头一天要白白流掉0.25吨水。

@#@如不及时修理,六月份会浪费掉多少吨水?

@#@(共12分)@#@五、松柏林能分泌杀菌素,可以净化空气。

@#@如果1公顷松柏林每天分泌杀菌素54千克,28.5公顷松柏林31天分泌杀菌素多少千克?

@#@(共12分)@#@六、小华家来客人了,妈妈让他上街买50元的菜。

@#@请你根据下面每种菜和价格,替小华设计一种买菜的方案。

@#@并算出共了多少钱?

@#@(共13分)@#@黄瓜@#@韭菜@#@胡萝卜@#@地瓜@#@猪肉@#@鸡肉@#@1.25元@#@0.75元@#@0.64元@#@1.05元@#@7.50元@#@11.04元@#@@#@一、1、0.63@#@2、0.80.80.80.8@#@3、三四@#@4、十49.5@#@5、小大@#@二、√√×@#@√@#@三、1、5.40.5600.514880.420.78@#@2、24578.781530.145650.399@#@四、7.5吨@#@五、47709千克@#@@#@";i:

7;s:

11210:

"@#@二年级加减乘除混合口算题1@#@6×@#@0×@#@3= @#@@#@63÷@#@7+19= @#@@#@59+4-40= @#@@#@2×@#@1+34=@#@8×@#@5+45= @#@@#@9×@#@2-10= @#@@#@51-19-0= @#@@#@8×@#@0+49=@#@3×@#@3×@#@9= @#@@#@7×@#@0+31= @#@@#@89-76-11= @#@@#@32÷@#@8×@#@6=@#@42÷@#@6×@#@2= @#@@#@12÷@#@4÷@#@3= @#@@#@36÷@#@9×@#@5= @#@@#@24÷@#@6÷@#@4=@#@9×@#@9-61= @#@@#@72÷@#@8-1= @#@@#@9÷@#@3+9= @#@@#@8×@#@5-14=@#@70-3+13= @#@@#@53-37-4= @#@@#@74+11-16= @#@@#@6×@#@8+3=@#@47-11-21= @#@@#@5×@#@3+75= @#@@#@6×@#@4+61= @#@@#@40÷@#@5-5=@#@48÷@#@8÷@#@3= @#@@#@8×@#@7-8= @#@@#@8÷@#@1-4= @#@@#@81÷@#@9×@#@5=@#@30÷@#@5+58= @#@@#@6×@#@0+56= @#@@#@62+26-70= @#@@#@30÷@#@5+65=@#@18÷@#@3÷@#@6= @#@@#@1÷@#@1+49= @#@@#@15-1-7= @#@@#@24÷@#@6+72=@#@4×@#@2×@#@7= @#@@#@4×@#@5-19= @#@@#@28+30+14= @#@@#@23-0-18=@#@5÷@#@1×@#@5= @#@@#@12÷@#@4÷@#@3= @#@@#@3×@#@7+68= @#@@#@11+86-1=@#@72÷@#@9-1= @#@@#@81÷@#@9-3= @#@@#@9×@#@2+16= @#@@#@6÷@#@1×@#@4=@#@26+73-52= @#@@#@0×@#@6-0= @#@@#@3÷@#@1+7= @#@@#@2×@#@5-2=@#@7×@#@7+2= @#@@#@35÷@#@5+7= @#@@#@98-47+0= @#@@#@32÷@#@4+8=@#@48÷@#@8-0= @#@@#@5×@#@3+65= @#@@#@61+7-8= @#@@#@1+1-2=@#@8×@#@3+69= @#@@#@1×@#@0×@#@9= @#@@#@80+15-52= @#@@#@12÷@#@2+18=@#@56+41-23= @#@@#@9÷@#@1+9= @#@@#@5×@#@6+4= @#@@#@1×@#@2+28=@#@57-13-42= @#@@#@72-17-24= @#@@#@82-74+72= @#@@#@16÷@#@2×@#@0=@#@7+0+94= @#@@#@17+71-66= @#@@#@30÷@#@6÷@#@5= @#@@#@16÷@#@4×@#@3=@#@38-7+69= @#@@#@4÷@#@1×@#@9= @#@@#@42÷@#@6+84= @#@@#@91-37+8=@#@12÷@#@4×@#@2= @#@@#@4+32+51= @#@@#@4×@#@6-5= @#@@#@2×@#@9÷@#@9=@#@32÷@#@8+38= @#@@#@86-73+1= @#@@#@8×@#@9-72= @#@@#@9÷@#@1×@#@1=@#@2×@#@8-8= @#@@#@48+43-21= @#@@#@24÷@#@8-1= @#@@#@21÷@#@7÷@#@1=@#@79-73-4= @#@@#@20÷@#@10+18= @#@@#@56+31+18= @#@@#@48÷@#@6÷@#@8=@#@二年级加减乘除混合口算题2@#@40÷@#@5-4= @#@@#@48÷@#@8-2= @#@@#@24÷@#@6-3= @#@@#@56÷@#@7-7=@#@1×@#@5+9= @#@@#@3÷@#@3×@#@7= @#@@#@4÷@#@1×@#@3= @#@@#@45÷@#@9-4=@#@54-35-4= @#@@#@27÷@#@9-3= @#@@#@4×@#@7+9= @#@@#@16÷@#@4×@#@4=@#@7×@#@6-22= @#@@#@9÷@#@3+9= @#@@#@1×@#@8+83= @#@@#@53+39-2=@#@36÷@#@4+23= @#@@#@0×@#@1+0= @#@@#@9×@#@9-25= @#@@#@12÷@#@2×@#@6=@#@4×@#@0+19= @#@@#@79+6-23= @#@@#@5×@#@8-6= @#@@#@5÷@#@1+23=@#@36-8-17= @#@@#@0×@#@3+9= @#@@#@7×@#@9-1= @#@@#@12÷@#@3+4=@#@44+32-2= @#@@#@18÷@#@2×@#@3= @#@@#@1×@#@2+29= @#@@#@0×@#@6+0=@#@28÷@#@4+28= @#@@#@33+9+42= @#@@#@49÷@#@7×@#@7= @#@@#@12÷@#@6-2=@#@6×@#@3-12= @#@@#@8×@#@6-6= @#@@#@14÷@#@2+43= @#@@#@0×@#@5+58=@#@16-6-2= @#@@#@9×@#@1×@#@1= @#@@#@61-50-7= @#@@#@8×@#@2÷@#@4=@#@59+22-0= @#@@#@16÷@#@2×@#@4= @#@@#@62+20-79= @#@@#@14÷@#@7×@#@9=@#@76-39-10= @#@@#@65-40-2= @#@@#@8×@#@7÷@#@1= @#@@#@48÷@#@8-3=@#@4×@#@0-0= @#@@#@4×@#@1+15= @#@@#@7×@#@7-2= @#@@#@36÷@#@9-4=@#@8÷@#@8+13= @#@@#@60+11+5= @#@@#@99-8+8= @#@@#@46-24-7=@#@27+19+8= @#@@#@39-32-3= @#@@#@4×@#@2×@#@2= @#@@#@51-6-10=@#@60-11-40= @#@@#@9×@#@8-72= @#@@#@40÷@#@5+82= @#@@#@2÷@#@1×@#@6=@#@76+12-40= @#@@#@9×@#@1×@#@4= @#@@#@77+9-57= @#@@#@8+40+18=@#@16÷@#@8+2= @#@@#@63÷@#@9÷@#@7= @#@@#@92-24+7= @#@@#@4×@#@6×@#@1=@#@0×@#@14÷@#@2= @#@@#@18÷@#@3+22= @#@@#@21÷@#@7-0= @#@@#@28÷@#@4×@#@4=@#@7×@#@2+10= @#@@#@53-17+6= @#@@#@46+31-37= @#@@#@2+81-62=@#@0×@#@8+3= @#@@#@36÷@#@6-1= @#@@#@2×@#@5-3= @#@@#@7×@#@1×@#@9=@#@1×@#@1+99= @#@@#@92-80-10= @#@@#@2÷@#@2+0= @#@@#@51-39-5=@#@1÷@#@1+52= @#@@#@8×@#@1+34= @#@@#@8÷@#@8+16= @#@@#@28÷@#@7-2=@#@30÷@#@5+58= @#@@#@6×@#@0+32= @#@@#@62+6+17= @#@@#@30÷@#@5+65=@#@二年级加减乘除混合口算题3@#@7+20+7= @#@@#@10÷@#@2+63= @#@@#@30÷@#@6+21= @#@@#@48-43-0=@#@18+35+4= @#@@#@10÷@#@5-0= @#@@#@10+40-9= @#@@#@10÷@#@2+60=@#@3×@#@7-21= @#@@#@42+33+8= @#@@#@5×@#@8-11= @#@@#@3×@#@2-5=@#@5×@#@4+47= @#@@#@58-30+65= @#@@#@38-11-6= @#@@#@1×@#@8÷@#@8=@#@24÷@#@4-3= @#@@#@4×@#@8-16= @#@@#@40+42-31= @#@@#@30÷@#@6+79=@#@84-63+0= @#@@#@7×@#@7-12= @#@@#@24-13+38= @#@@#@84+16-5=@#@7×@#@5-9= @#@@#@10-14÷@#@2= @#@@#@2×@#@5×@#@8= @#@@#@0×@#@1+71=@#@0×@#@6+3= @#@@#@40÷@#@5-7= @#@@#@2+95-79= @#@@#@92+7-97=@#@3×@#@6-3= @#@@#@14+51-4= @#@@#@3×@#@7÷@#@3= @#@@#@49÷@#@7+52=@#@4×@#@0+50= @#@@#@8÷@#@8-0= @#@@#@9×@#@8-61= @#@@#@6×@#@8-40=@#@72÷@#@8×@#@0= @#@@#@9×@#@3-24= @#@@#@36÷@#@4×@#@7= @#@@#@9×@#@1+0=@#@24÷@#@4-4= @#@@#@97-89+33= @#@@#@72÷@#@8÷@#@3= @#@@#@3÷@#@3×@#@5=@#@5×@#@1+6= @#@@#@9×@#@8+8= @#@@#@35+21+23= @#@@#@64÷@#@8-8=@#@13+40+7= @#@@#@30÷@#@5+42= @#@@#@4÷@#@1-4= @#@@#@83-13-3=@#@46-3+20= @#@@#@12÷@#@2-4= @#@@#@3×@#@6-5= @#@@#@3×@#@2-2=@#@40÷@#@5-1= @#@@#@5×@#@2-8= @#@@#@69+12-46= @#@@#@3×@#@4-9=@#@78-20+3= @#@@#@30÷@#@6+26= @#@@#@22+71-26= @#@@#@9×@#@0×@#@7=@#@69+9+14= @#@@#@12÷@#@3÷@#@4= @#@@#@7×@#@3-21= @#@@#@1×@#@6×@#@6=@#@57-33+45= @#@@#@64÷@#@8-0= @#@@#@6×@#@6×@#@0= @#@@#@2×@#@3-6=@#@23+22+2= @#@@#@21÷@#@3-3= @#@@#@8×@#@6-8= @#@@#@30÷@#@6-2=@#@7÷@#@1-5= @#@@#@20÷@#@5+72= @#@@#@57+8+16= @#@@#@7×@#@5-14=@#@8÷@#@1+77= @#@@#@91-12-34= @#@@#@8×@#@7-6= @#@@#@40÷@#@8-4=@#@42÷@#@6-2= @#@@#@65-1+25= @#@@#@2×@#@5×@#@3= @#@@#@64+6+3=@#@18÷@#@6÷@#@3= @#@@#@98-32-44= @#@@#@30÷@#@5×@#@9= @#@@#@2×@#@4-0=@#@8÷@#@8-0= @#@@#@87-42+5= @#@@#@80+20-1= @#@@#@89-1-31=@#@二年级加减乘除混合口算题4@#@93-9-46= @#@@#@70+2+3= @#@@#@73-38-31= @#@@#@2×@#@2×@#@2=@#@86-73+12= @#@@#@1×@#@4+66= @#@@#@3×@#@4-3= @#@@#@92+9+2=@#@8×@#@1+8= @#@@#@95-13-50= @#@@#@40÷@#@8-1= @#@@#@1×@#@0+52=@#@49÷@#@7-7= @#@@#@2×@#@2×@#@3= @#@@#@5×@#@2+24= @#@@#@2×@#@4×@#@2=@#@0×@#@30÷@#@5= @#@@#@7×@#@0-0= @#@@#@23+53+4= @#@@#@7×@#@9+28=@#@4×@#@4+14= @#@@#@73-62-7= @#@@#@4×@#@4-11= @#@@#@91+7-69=@#@4÷@#@2-2= @#@@#@7×@#@0+34= @#@@#@61-20+57= @#@@#@1×@#@7+16=@#@1×@#@27÷@#@3= @#@@#@6×@#@1+6= @#@@#@6+59+16= @#@@#@16÷@#@8-1=@#@9×@#@9-1= @#@@#@7×@#@4-7= @#@@#@67-53+6= @#@@#@98+2-32=@#@55-42+78= @#@@#@5×@#@3÷@#@5= @#@@#@1×@#@5-5= @#@@#@2×@#@4-2=@#@8×@#@2+52= @#@@#@5×@#@3÷@#@3= @#@@#@1×@#@1-0= @#@@#@9×@#@0×@#@8=@#@4×@#@2-0= @#@@#@40÷@#@8÷@#@1= @#@@#@0×@#@2×@#@9= @#@@#@5÷@#@5+34=@#@6×@#@7-24= @#@@#@63+1+20= @#@@#@21-3+6= @#@@#@20÷@#@5+5=@#@9×@#@1×@#@4= @#@@#@4×@#@2×@#@7= @#@@#@20÷@#@4÷@#@5= @#@@#@6÷@#@3-2=@#@10÷@#@5+6= @#@@#@0×@#@3×@#@0= @#@@#@40÷@#@5×@#@9= @#@@#@54-46-2=@#@18÷@#@6÷@#@3= @#@@#@98-32-44= @#@@#@30÷@#@6×@#@9= @#@@#@2×@#@4-4=@#@8÷@#@8-0= @#@@#@87-42+5= @#@@#@80+20-1= @#@@#@89-1-31=@#@53+40-85= @#@@#@90+1+2= @#@@#@40-10+11= @#@@#@8+79+3=@#@63÷@#@7÷@#@1= @#@@#@67-4-56= @#@@#@20÷@#@4+6= @#@@#@27÷@#@3÷@#@3=@#@60+3-42= @#@@#@35÷@#@7÷@#@5= @#@@#@2×@#@4+9= @#@@#@12÷@#@6-1=@#@3÷@#@3+3= @#@@#@6÷@#@3+39= @#@@#@12÷@#@4-3= @#@@#@36÷@#@9-3=@#@70-3+13= @#@@#@53-37-4= @#@@#@74-31-16= @#@@#@6×@#@8+3=@#@47-11-21= @#@@#@5×@#@3+15= @#@@#@6×@#@4+61= @#@@#@40÷@#@5-5=@#@40÷@#@8÷@#@5= @#@@#@8×@#@7-56= @#@@#@40÷@#@5-4= @#@@#@81÷@#@9×@#@5=@#@23+2+12= @#@@#@21÷@#@3+7= @#@@#@8×@#@6-9= @#@@#@43+30-10=@#@";i:

8;s:

8904:

"@#@六年级数学计算题过关练习一@#@1、直接写出得数。

@#@(20分)@#@×@#@=1÷@#@=÷@#@8=7×@#@=×@#@12=@#@×@#@=-=+   ÷@#@=14÷@#@=@#@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40分)@#@

(1)3--

(2)×@#@+×@#@(3)×@#@+÷@#@@#@(4)18×@#@(+)(5)(–)÷@#@(+)(6)[1–(+)]÷@#@3.5@#@3、解方程。

@#@(20分)@#@

(1)χ=

(2)χ×@#@(+)=(3)×@#@x+×@#@45=12@#@4、列式计算。

@#@(20分)@#@

(1)一个数的是30,这个数是多少?

@#@@#@

(2)比一个数多12%的数是112,这个数是多少?

@#@@#@六年级数学计算题过关练习二@#@1、直接写出得数。

@#@(20分)@#@12÷@#@=1÷@#@1%=9.5+0.5=+=0÷@#@×@#@2=@#@1-=×@#@=÷@#@=-=×@#@×@#@9=@#@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40分)@#@

(1)×@#@7+×@#@5

(2)(-)×@#@24-)(3)(×@#@+)÷@#@@#@(4)÷@#@[(+)×@#@](5)×@#@[÷@#@(+)](6)++@#@3、解方程。

@#@(16分)@#@

(1)χ-χ=  (2)6×@#@-χ=(3)X+–=@#@4、列式计算。

@#@(24分)@#@

(1)加上的和,等于一个数的,这个数是多少?

@#@@#@

(2)一个数的比它的2倍少28,这个数是多少?

@#@@#@六年级数学计算题过关练习三@#@1.直接写出得数。

@#@(16分)@#@4.9:

@#@6.3= += ×@#@= 1――=@#@+= ÷@#@= 9÷@#@= ×@#@×@#@=@#@2.解方程。

@#@(24分)@#@8x-×@#@3= (x-6)×@#@=25 x:

@#@=@#@3.脱式计算(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0分)@#@(32×@#@+17)÷@#@ (25+)÷@#@+ ×@#@+×@#@+@#@五、列式计算(30分)@#@1.与它的倒数的和的4倍加上,和是多少?

@#@@#@2.甲数是72,乙数是甲数的,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3.甲数的等于乙数的,甲数是60,求乙数。

@#@@#@六年级数学计算题过关练习四@#@1.直接写出得数。

@#@(20分)@#@=====@#@=====@#@2、解方程(16分)@#@15÷@#@X=@#@3、递等式计算(能简算的要写出简算过程)(40分)@#@()@#@8–÷@#@×@#@@#@4、列式计算(24分)@#@

(1)与的差除以,商是多少?

@#@

(2)9比一个数的少1,求这个数。

@#@@#@六年级数学计算题过关练习五@#@班级:

@#@姓名:

@#@总分:

@#@@#@1.直接写出得数。

@#@(18分)@#@×@#@=  ÷@#@= 2.5×@#@0.4=1.5÷@#@0.05= 45+÷@#@9=@#@1-÷@#@=3×@#@÷@#@3×@#@=25×@#@×@#@4=1-=@#@2、递等式计算(能简算的要写出简算过程)(36分)@#@①(21×@#@+×@#@21)×@#@②(99+)÷@#@9③×@#@÷@#@@#@④÷@#@[(+)×@#@]⑤(+)×@#@30⑥+3÷@#@@#@3、解方程(18分)@#@①χ+=②χ-χ=12③χ+10%χ=110@#@4、列式计算(28分)@#@①180减去它的是多少?

@#@    ②80的30%是什么数的1.2倍?

@#@@#@③吨的比吨的多多少?

@#@  ④的倒数加上除的商,和是多少?

@#@@#@六年级数学计算题过关练习六@#@1.直接写出得数。

@#@(16分)@#@×@#@=1÷@#@=÷@#@60%=×@#@15=@#@-=6.8÷@#@10%=4.5+=×@#@=@#@2.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48分)@#@×@#@-÷@#@4--×@#@58+×@#@41+@#@×@#@×@#@-×@#@+÷@#@÷@#@[(-)÷@#@]@#@3.解方程。

@#@(16分)@#@5X-3×@#@=+X=X+x=20@#@×@#@x+×@#@45=12=10X×@#@(1+)=25@#@4.列式计算。

@#@(20分)@#@A、一个数减去它的20%后,等于B、12乘的积,与12除以的@#@120的,求这个数。

@#@相差多少?

@#@@#@六年级数学计算题过关练习七@#@班级:

@#@姓名:

@#@总分:

@#@@#@1.直接写出得数。

@#@(20分)@#@301-199=0.24×@#@300=÷@#@=2.5+0.25=9.5-9.5×@#@0=@#@-=0.3÷@#@6=2.4×@#@=4.2÷@#@=1.25×@#@0.7×@#@8=@#@2.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40分)@#@235-135÷@#@18×@#@153–0.6×@#@53÷@#@9+×@#@@#@(+)÷@#@+10--+4–÷@#@–@#@3.解方程。

@#@(18分)@#@①χ+60%χ=28②1.6∶χ=0.125∶0.5③3X–1.4×@#@2=1.1@#@@#@三、列式计算。

@#@(22分)@#@①甲数比乙数大2.7,甲数与乙数的比是②用与的和去除4,商是多少?

@#@@#@5∶2,乙数是多少?

@#@@#@@#@六年级数学计算题过关练习八@#@班级:

@#@姓名:

@#@总分:

@#@@#@1、直接写出得数。

@#@(16分)@#@÷@#@30=1.4÷@#@3.5=×@#@1.3+×@#@3.7=(+)×@#@12=@#@(估算)49×@#@301≈350×@#@0.02=1.9×@#@4×@#@0.5=9×@#@÷@#@9×@#@=@#@2。

@#@计算下列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48分)@#@25×@#@÷@#@×@#@13.09-8.12-4.8812×@#@103-4500÷@#@75@#@×@#@[÷@#@(×@#@)](+)×@#@15×@#@1137.5+19.5÷@#@2.5×@#@4@#@3、解方程。

@#@(18分)@#@1.75x-0.5x=6.25x-=×@#@30%6:

@#@x=:

@#@@#@4、文字题。

@#@(18分)@#@①10减去6除1.5的商,所得的②一个数的80%比的倒数多4,@#@差乘6,积是多少?

@#@求这个数?

@#@@#@六年级数学计算题过关练习九@#@@#@一、直接写出得数。

@#@   @#@0.8×@#@0.6= 0.9+99×@#@0.9= 1÷@#@= ×@#@=9÷@#@=5∏=@#@7.2÷@#@8×@#@4= 3.25×@#@4=  3.3-0.7=  += 2-=8∏=@#@二、解方程或比例。

@#@@#@∶12=X∶    =5X+3.25×@#@4=17@#@三、能简便计算的就简便计算。

@#@@#@+-(+)×@#@453060÷@#@15-2.5×@#@1.04@#@(+)÷@#@+ +×@#@÷@#@2(—)÷@#@@#@4.67-(2.98+0.67)46×@#@20×@#@(+-)@#@+×@#@1330÷@#@(—)×@#@÷@#@@#@2014年小学数学毕业计算训练

(一)@#@班级姓名@#@一、直接写出得数。

@#@@#@636+203=568-198=0.6×@#@1.5=0.875×@#@24=@#@2.2+1.08=10÷@#@0.1=+=÷@#@=@#@15×@#@(1-)=(-)×@#@18=1÷@#@-÷@#@1=72×@#@=@#@二、解方程或比例。

@#@@#@1.25∶0.25=X∶1.6=30%X+X=42@#@三、能简便计算的就简便计算。

@#@@#@÷@#@(+)375+450÷@#@18×@#@251-[-(-)]@#@1—÷@#@÷@#@(3——)(+)÷@#@@#@3.6÷@#@[(1.2+0.6)×@#@5]×@#@(-÷@#@)×@#@+÷@#@9@#@2.375++5.625+ ×@#@+×@#@×@#@(+)@#@2014年小学数学毕业计算训练(三)@#@班级姓名@#@一、直接写出得数@#@0.77+0.33=16×@#@2.5=7÷@#@1.4=9+=1-0.09=32÷@#@53×@#@0=@#@÷@#@7=2.6-1.7=42÷@#@60%= @#@ @#@ @#@82=112=÷@#@2÷@#@=@#@二、解方程或比例@#@X∶=∶4=4X-2.5×@#@4=1.5 @#@三、能简便计算的就简便计算。

@#@@#@-+÷@#@÷@#@9 ×@#@56÷@#@@#@6+7344÷@#@36)×@#@2.4(+)÷@#@++++@#@49×@#@×@#@3.8-3.8×@#@45÷@#@0.8÷@#@1.25@#@+×@#@(+)×@#@÷@#@【—(+)】@#@";i:

9;s:

8148:

"比例单元练习@#@一、填空题:

@#@@#@1、( @#@ @#@)÷@#@24= @#@24:

@#@( @#@ @#@)=( @#@ @#@)%@#@2、在4:

@#@7=48:

@#@84中,4和84是比例的( @#@ @#@ @#@ @#@),7和48是比例的( @#@ @#@ @#@ @#@)。

@#@@#@3、用2、3、4、6写出两个不同的比例式:

@#@( @#@ @#@ @#@ @#@ @#@ @#@) @#@ @#@、( @#@ @#@ @#@ @#@ @#@ @#@ @#@ @#@)。

@#@@#@4、在一个比例中,如果两个外项的积是6.5,其中一个内项是0.5,则另@#@一个内项是( @#@ @#@ @#@ @#@)。

@#@@#@5、小林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他骑车的速度和所需时间成(  )比例。

@#@@#@6、在A×@#@B=C中,当B一定时,A和C成(   )比例,当C一定时,A和B@#@成(    )比例。

@#@@#@ @#@7、一种精密零件长5毫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2:

@#@1的零件图上,长应画( @#@ @#@)厘米。

@#@@#@ @#@8、在一幅中国地图上量得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4厘米,而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180千米。

@#@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 @#@ @#@ @#@ @#@ @#@ @#@ @#@ @#@ @#@ @#@ @#@ @#@ @#@ @#@)。

@#@@#@ @#@9、在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距离是38厘米,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10、甲乙两数的比是5:

@#@3,乙数是60,甲数是( @#@ @#@ @#@ @#@ @#@ @#@ @#@ @#@ @#@ @#@ @#@ @#@)。

@#@@#@11、糖水的重量一定,糖的重量和水的重量(   )比例。

@#@@#@二、判断题:

@#@@#@1、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两根同样长的钢筋,其中一根锯成3段用了12分钟,另一根要锯成6段,需要24分钟。

@#@ @#@ @#@ @#@ @#@( @#@ @#@) @#@ @#@@#@3、比例的两个内项互为倒数,那么它的两个外项也互为倒数。

@#@( @#@ @#@) @#@ @#@ @#@ @#@ @#@ @#@ @#@ @#@ @#@ @#@ @#@ @#@ @#@ @#@ @#@ @#@ @#@ @#@@#@4、在一幅地图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 @#@ @#@)@#@5、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扩大2倍得到一个新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同时5X—7Y=0,X和Y不成比例。

@#@ @#@ @#@( @#@ @#@ @#@ @#@)@#@7、如果3a=5b,那么a:

@#@b=5:

@#@3。

@#@ @#@( @#@ @#@ @#@ @#@)@#@8、分数值一定,它的分子和分母成正比例。

@#@ @#@ @#@( @#@ @#@ @#@ @#@)@#@9、在一定的距离内,车轮周长和它转动的圈数成反比例。

@#@( @#@ @#@ @#@ @#@)@#@10、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就成反比例。

@#@ @#@( @#@ @#@ @#@ @#@)。

@#@@#@三、选择题:

@#@@#@ @#@ @#@1、一条路的长度一定,已经修好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   )。

@#@@#@A.成正比例 @#@ @#@ @#@ @#@ @#@ @#@B.成反比例 @#@ @#@ @#@ @#@C.不成比例@#@ @#@ @#@2、《数学学习报》的单价一定,订阅份数与总价( @#@ @#@ @#@ @#@)@#@A、成正比例 @#@ @#@B、成反比例 @#@ @#@C、不成比例@#@ @#@ @#@3、比例尺1:

@#@800000表示( @#@ @#@ @#@ @#@ @#@ @#@)。

@#@@#@A、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 @#@B、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倍。

@#@ @#@ @#@C、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比为1:

@#@800000。

@#@@#@ @#@ @#@4、在比例尺是1:

@#@8的图纸上,甲、乙两个圆的直径比是2:

@#@3,那么甲、乙两个圆的实际的直径比是( @#@ @#@) @#@ @#@@#@ @#@ @#@ @#@ @#@A、1:

@#@8 @#@ @#@B、4:

@#@9 @#@ @#@C、2:

@#@3 @#@ @#@ @#@ @#@D、8:

@#@1@#@ @#@ @#@5、表示x和y成正比例的关系式是( @#@ @#@)。

@#@@#@A、x+y=k(一定) @#@ @#@B、=k @#@ @#@ @#@ @#@C、=k(一定) @#@ @#@D、xy=k(一定) @#@ @#@@#@ @#@ @#@6、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要10天,乙队要8天,甲乙两队工效比是( @#@ @#@)。

@#@@#@A、10:

@#@8 @#@ @#@B、5:

@#@4 @#@ @#@ @#@ @#@C、4:

@#@5@#@7、下面两种数量中不成比例的是( @#@ @#@)。

@#@@#@A、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 @#@ @#@B、某同学从家到学校的步行速度和所用时间 @#@ @#@ @#@ @#@ @#@ @#@C、圆周率和周长 @#@ @#@ @#@ @#@D、圆的直径和周长@#@8、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边长的比是2:

@#@7,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面积的比是( @#@ @#@)@#@A @#@ @#@2:

@#@7 @#@ @#@ @#@ @#@B、6:

@#@21 @#@ @#@ @#@ @#@ @#@ @#@C、4:

@#@49 @#@ @#@ @#@ @#@D @#@ @#@7:

@#@2@#@四、解比例:

@#@@#@3:

@#@x = 9:

@#@15 @#@ @#@ @#@ @#@ @#@ @#@x:

@#@25=1.2:

@#@75 @#@ @#@ @#@ @#@ @#@ @#@ @#@ @#@23:

@#@56=x:

@#@9@#@五、应用题:

@#@@#@1、农场收割小麦,前3天收割了165公顷。

@#@照这样计算,8天可以收割多少公顷?

@#@(用比例解)@#@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

@#@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用比例解)@#@3、一种农药,用药液和水按1:

@#@1500配制而成,现有3千克药液,能配制这种农药多少千克?

@#@(用比例解)@#@4、一间房子要用方砖铺地,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需要96块。

@#@如果改用边长是2分米的方砖要多少块?

@#@(用比例解)@#@5、一个晒盐厂用100g海水可以晒出3g盐。

@#@照这样计算,如果一块盐田一次放入585000吨海水,可以晒出多少吨盐?

@#@(用比例解)@#@6、车队向灾区运送一批救灾物资,去时每小时行60km,6.5小时到达灾区。

@#@回来时每小时行78km,多长时间能返回出发地点?

@#@(用比例解)@#@7、在一幅比例尺是1:

@#@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个城市之间高速公路之间的距离是5.5cm。

@#@在另一幅比例尺是1:

@#@5000000的地图上,这条公路的图上距离是多少?

@#@@#@8、小明读一本书,上午读了一部分,这时读的页数与未读页数的比是1∶9;@#@下午比上午多读6页,这时已读的页数与未读的页数的比变成了1∶3。

@#@这本书共多少页?

@#@@#@9.

(1)画出下图中三角形按1:

@#@3的比缩小后的图形;@#@@#@

(2)画出下图中平行四边形形按2:

@#@1的比放大后的图形。

@#@@#@4@#@";i:

10;s:

56:

"作文指导,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