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宗教信仰的动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部分县市区为例.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620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宗教信仰的动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部分县市区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青少年宗教信仰的动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部分县市区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青少年宗教信仰的动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部分县市区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少年宗教信仰的动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部分县市区为例.docx

《青少年宗教信仰的动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部分县市区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宗教信仰的动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部分县市区为例.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少年宗教信仰的动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部分县市区为例.docx

青少年宗教信仰的动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浙江省部分县市区为例

郑海友

(丽水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受到国际国内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青少年信仰宗教的人数呈现增长趋势。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部分地区调查研究,分析了当代青少年的宗教信仰状况,总结青少年信仰宗教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青少年;宗教信仰;动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B844.2;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259^2011)100061-06

本文是浙江省丽水学院2010年校级科研项目“宗教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的调查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

KY201007。

宗教作为一种传统的精神和文化资源,越来越成为敏感而热点的话题。

这固然与当今时代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因素息息相关,但也必然有其内在的理由和根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传播媒介的增多,宗教活动日趋活跃。

信不信教是《宪法》赋予公民的自由权利,然而,青少年尚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发展阶段,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不高,还没有独立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形成或正在形成之中,宗教思想极易对他们造成影响,这对于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尤其对于我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组织或个人向他们灌输宗教观念,诱迫他们从事宗教活动,更不许诱迫他们加入宗教团体。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部分县市区进行调查走访,深入调查研究青少年信仰宗教的各种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调查情况

整个社会调查的时间是从2010年7月到2011年2月,课题组成员主要通过对浙江省部分县市地区的宗教场所、社区、农村、学校等进行实地调查,以当地的青少年、家长、教师等群体作为对象,以座谈会、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相关情况。

我们的调查问卷共发出1000份,有效问卷为900份。

从问卷上看,信仰佛教的占20.82%,信仰基督教的有5.47%,信仰伊斯兰教的有2.17%,信仰其他宗教的有1.45%。

从接触宗教的时间上看,36.13%的人是在幼年接触宗教的,40%的人是在小学阶段接触的,17.92%的人是在中学阶段接触的。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58.23%的青少年的宗教信仰源于自己的父母,18.94%的青少年宗教信仰源于同学、朋友、亲戚。

在问及正规的宗教是否会有迷信成分这一问题时,68%的人认为有,16.53的人认为没有,15.47的人认为说不清O50.98%的青少年认同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并不能代替正常的生活。

对于像宗教迷信那样的活动,他们持反对态度,他们也认为应该坚决摒弃危及到人们心灵与身体健康的宗教活动。

二、青少年宗教信仰的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信仰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信息沟通不断加强,网络传播快速发展,人们普遍存在着浮躁情绪,功利心较强,家庭注重物质积累,学校偏重应试教育,社会各界同样忽视青少年的精神需求。

而青少年科学信仰的树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整体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这种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严重缺乏的情况下,造成了青少年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也很难形成科学的信仰。

相反,一些国内外宗教组织不断地利用宗教团体、宗教书刊、宗教电台、宗教网络等将宗教思想和文化不断渗透到我国社会各阶层,包括青少年。

他们在青少年的家庭、接触的社会环境甚至在少数学校里营造浓厚的宗教信仰氛围,不断地从思想上占领我们的青少年,使得部分青少年受其影响,通过参加宗教组织来满足其精神需要。

(二) 宗教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青少年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宗教情况比较复杂。

目前,在我国规模较大的宗教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这些宗教有的在我国已经沿袭了上千年,时间短的在我国也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土壤。

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理论和特有的仪式,并以不同的方式诠释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这些诠释建立在超自然、超人力的基础上,通过神秘的故事文本,给予了信众自身直接体验所不能获得的观念、意识、心态和情感U],加上宗教的传说、典故、音乐、建筑、器物等往往伴随以精美的艺术形式呈现,这对于追求理性的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宗教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宝贵的文化,宗教的宗旨一般都是教人追求真、善、美,宗教的一些教义会表现出一定的哲理性、伦理性、情感性1%这对于处于社会化初期的青少年来说具有很大的魅力。

(三) 宗教传承特点使得宗教家庭的青少年成为信徒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宗教信仰人士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宗教信仰往往具有家族型或者是家庭性,就是整个家庭成员往往都是同一个宗教的信徒。

宗教家庭的孩子在幼年时期就开始被动地接受来自父辈的宗教观念,受到他们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

我们知道,人们在社会化的早期就会对信仰开始做出选择。

大部分宗教信仰人士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信教,这是因为当一个人成年后,他的思想已经成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宗教的影响力相对他来讲比较小,其从众和顺从的可能性降低。

而父母长辈对孩子的身传言教,对他信仰的接受、形成、巩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在家庭中从小接受的宗教熏陶奠定了他们终生的信仰基础,并把信仰体系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去。

同时,也为他们对后世进行教育以及宗教的代代相传打下了基础叫

宗教信仰甚至影响了年轻人的择偶观,一些宗教信徒在择偶时会优先考虑同一教派的对象,对他们而言,这样更有助于他们组建宗教家庭。

我们发现不少年轻的父母甚至抱着吮吸着奶嘴的孩子在教堂里参加宗教活动。

我们在调查走访中还发现,许多地方出现了家庭教堂,这对于宗教的传播和发展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直接解决了宗教发展的物质局限性和活动便利性问题,同时也直接将这些家庭的青少年加入宗教组织。

这些宗教家庭出来的青少年和其他信徒相比显得特别虔诚,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培养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难度十分大。

(四)青少年阶段的心理特征,使得他们容易接受宗教

青少年阶段是人们在心理上逐步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建立起自己稳定的人格结构的时期。

在这样一个发展的过渡阶段,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首先,青少年在学业问题、就业问题、社交问题等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压力,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很大的困扰。

而我国目前校内外心理干预机制建设还不完善,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和排除青少年面临的这些心理压力,他们却可以通过参加宗教活动减轻这种压力。

其次,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矛盾、冲突和竞争异常激烈。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青少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方面的挑战和压力,这种优胜劣汰的社会机制,造成了不少青少年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安全感,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就通过宗教信仰来满足这种缺失的安全感。

再次,社会贫富差距悬殊造成了部分青少年心理严重失衡,仇官仇富心理现象的普遍存在,充分表现了青少年的这种失衡心理。

他们中很多人认为社会的不公让他们尤其难以忍受,而宗教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以精神安慰和开导。

最后,我国对宗教知识教育缺乏,特别在青少年中很少开展或者根本没有开展正确认识宗教的知识教育活动,而宗教对青少年来讲普遍存在着一定的神秘感,再加上他们追求新异、好奇的特性,也方便了宗教思想的渗透。

总之,宗教可以减轻青少年心理压力,给予青少年一定的心理寄托,缓解青少年的心理冲突,平衡青少年失衡的心理,使他们获得心理安慰。

因此,人们在青少年这一阶段特别容易接纳宗教。

三、应对青少年宗教信仰成因的建议和对策

(一)搭建青少年精神文明建设平台,满足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

青少年的成长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学校要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少先队和团组织的团结引导功能,加强青少年思想阵地建设。

坚持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的发展思路,不断普及科学知识,营造科学的环境氛围,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文化活动,满足广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他们形成和树立科学的信仰。

在对待宗教家庭方面,特别是宗教家庭家长,既要保护他们合法信教的权力,又要加以科学引导,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青少年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探索搭建青少年精神文明建设平台的机制。

社区和农村的社会群团组织要尽量整合青少年居住地的行政资源、社会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组织青少年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主题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二) 关注弱势群体,构建青少年社会保险机制及救助服务机构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宗教家庭的产生都和家庭的一些重大变故紧密相关。

一般来说,弱势群体更加容易被吸纳到宗教团体中,因为他们在宗教组织里能够感受到温暖。

所以我们的各级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要加大力度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特别是青少年,要想方设法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帮助他们正确对待挫折,避免他们因为一时的困难改变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甚至寻求宗教神灵的庇护,形成不利于他们健康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人数众多,但力量薄弱,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也正因为这样,他们也极易受各种社会不良因素影响。

社会各界尽可能构建并完善青少年社会保险机制及救助服务机构,以促进青少年积极健康成长。

(三) 关注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逐步建立并完善青少年心理干预机制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指出:

“对有些人来说,青春期的压力特别大。

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经常要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在心理上更易与社会、家庭、自我发生冲突,一旦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他们就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继而出现心理问题。

”从我们的调查走访中发现,青少年宗教信仰心理原因很复杂,但并非不可掌握。

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要善于抓住青少年各个时期的心理变化规律,引导他们正确对待青春期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

我国在2010年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把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学校又是青少年比较集中的场所,应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

社会各级组织要重视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及时有效地对出现心理危机的青少年进行干预,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顺利渡过心理危机。

(四)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加强对青少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我们要努力学习贯彻我党制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正确理解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简言之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坚持宗教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抵御境内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宗教历史、宗教文化等,使广大青少年能够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及我国的宗教管理法规。

同时也要重视对宗教观及宗教知识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研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少年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做贡献。

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的中坚力量和希望,他们的信仰问题事关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相关部门对青少年信教原因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深刻领会国家宗教事务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寸云激.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宗教信仰研究叮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⑴.

〔2〕金武州.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分析及启示叮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

(1).

〔3〕宋美玉,陈昌文.论宗教传袭方式对宗教信仰的影响[JJ.才智,2009(25).

(责任编辑张海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