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只发一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654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只发一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只发一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只发一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只发一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只发一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只发一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只发一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只发一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只发一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只发一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只发一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只发一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只发一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只发一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只发一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只发一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只发一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只发一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只发一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只发一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只发一次.docx

《初中语文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只发一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只发一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只发一次.docx

初中语文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只发一次

初中语文2017年全国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真题汇总!

只发一次!

(2017·泉州中考)古代诗歌阅读。

(5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岑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下列对本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岑参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题中的“歌”是古诗的常见体裁。

B.一二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

C.从“中军”到“辕门”再到“轮台东门”,清楚表明地点转移,脉络分明。

D.最后两句直接抒情,作者独自看着身后雪地上的的马蹄印,感慨万千。

4.请简析作者反复描写雪景的原因。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3.(3分)D4.(2分)得2分示例:

渲染惜别氛围,抒发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得1分示例:

反复点题,与诗题形成呼应。

(2017年·福建中考)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4-5题。

(5分)木兰诗(节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4.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用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5.“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答案:

4.(3分)C5.(2分)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说明:

意思答对即可。

(2017·兰州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金城北楼①高适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④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

金城,在现今的兰州。

②磻(pán)溪老:

指姜太公吕尚③体道:

是指体悟道理。

④更:

经历。

(1)诗歌前四句写了晴空万里、、湍上急流、的金城美景。

(2)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

B.“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做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

C.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

D.尾联写对边关形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深沉情感。

答案:

(1)积水连山,城头残月。

(2)C。

译文:

在北楼上往西望去,满眼是晴朗的天空,浩浩的流水依傍着连绵的山峰,那秀丽的景色胜过图画。

湍濑之上,急奔的水流好像离弦之箭的破空声;高挂在城头上空的一弯月亮形同一张悬着的弯弓。

垂下钓竿我不由十分羡慕姜太公的际遇,当我深刻地领会到人事变化的规律时,又不由深深思念起塞上那位通达世事的老翁。

想知道边陲地带到底还发生了什么事,但知道如今回荡在那边陲上空的还是一片羌笛的哀怨之声。

(2017·庆阳中考)阅读纳兰容若的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沈?

,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注释】①浮沈:

即“浮沉”。

意谓消息隔绝。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B A.忆江南B.如梦令C.天净沙D.沁园春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B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妻子)的相思之情。

或:

因不得与亲人(妻子)相聚而生的愁苦之情。

译文:

窸窣飘零的透着微黄的叶子,纷纷飘落在词人的归路上。

那晓风吹动,西天残月,某一个地方,同是弯弯的新月和初秋的寒风,牵挂的人,你还好吗?

秋雨被西风吹散,就像我的一半心思,也被西风吹走了,也随远方的人儿。

(2017·张掖中考)阅读下面李白的两首诗,完成19—21题。

(8分)【甲】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②。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①杜二甫:

即诗人杜甫。

②徂徕:

山名2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B.【甲】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乙】尾联以“且尽手中杯”结束全诗,干脆有力,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D.【乙】诗用语绚丽飘逸,融叙事、绘景、抒情为一体,诗情画意与深情厚谊跃然纸上。

21.【甲】诗中一个字是“”,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乙】诗中的两位诗人临别把酒,一个“”字,抒写了诗人豪迈、洒脱、豁达的情感。

这两个字都表达了对故乡、对友人充满了之情。

(3分)22.同是表达的送别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

(3分)答案:

20.D21.怜重依依不舍22.“送”字直接点题(扣题),【甲】“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乙】诗人借此明媚之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即将分别时豁达的情感。

(2017·柳州中考)古诗鉴赏(共4分,每小题2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4.诗歌标题的“酬”字本义是指“答谢”,在诗中的具体含义是①。

颔联中使用“闻笛赋”和②“”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回归之后的感受。

(2分)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2分)答案:

14.①以诗为赠(回赠)(1分);②烂柯人(王质烂柯)(1分)15.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1分)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1分)12.(2017·广州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

请选择一个回答。

(2分)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3分)答案:

(1)宦游:

出外做官无为:

无须,不必

(2)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解析:

先翻译句子的意思,然后按照要求答题。

(2017·六盘水中考)阅读古诗词,完成9—10题。

(4分)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玻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9.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

B.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的一幅淡远的画面。

C.下片结合“惊起沙禽掠岸飞”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

D.“无风水面玻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来源:

学科]10.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答案:

9.(2分)C10.(2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或悠然自得闲适)之情。

(2017·黔东南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

(1)—

(2)题。

(7分)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阕一个“”字写出了作者心绪不宁,无心做事的愁苦心情;下阕作者通过“”“”和“只恐”六个字凸显了词人一波三折的心绪,层层虐心,这样的构思与表现手法堪称新鲜奇特。

(3分)

(2)这首词的主旨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历来被公认为写“愁”名句,请作简要赏析。

(4分)答案:

(1)(3分)倦,闻说,也拟

(2)(4分)运用形象的比喻,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比作可用小船来承载的具体的东西(2分),形象地写出了内心哀愁的沉重(2分)。

(或:

作者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2分),形象写出了愁思的浓重(2分)。

)(2017·海南中考)古诗词阅读(5分)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7.诗的第二联用“”和“”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2分)8.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分)答案:

7.(2分)风飘絮雨打萍【评分标准:

每空1分】8.(3分)示例: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评分标准:

“经历”1分,“思想感情”2分,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2017·河北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6—7题。

(6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

C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D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答案:

A7.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分)乐观豁达,积极向上,意志坚定。

(2017·河南中考)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8-19题。

(共4分)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8.“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19.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答案:

18.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19.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2017·大庆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自问自答,其中“青未了”三字写出了泰山苍翠和连绵不断的特点。

B.颔联“钟”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晓”三字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写到了极致。

C.颈联写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心胸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

D.全诗八句没有一个“望”字,但作者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由远望写到近望,再写到凝望。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案:

(1)B;

(2)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017·农垦中考)阅读古诗文,回答第10——13题。

(共10分)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答案:

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评分标准:

(2分)内容体现爱国即可得分。

读古诗文,回答第10——13题。

(共10分)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千古传诵,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2分)答案:

以落红和春泥为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虽已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

(2017·鄂州中考)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9—10题。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9.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诗。

(2分)10.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3分)答案:

9.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2分。

修辞1分,赏析1分)10.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民族气节。

(3分。

抒情方法1.5分,内容分析1.5分)(2017·黄冈中考)阅读下面两首陆游的诗,然后回答26—28题。

(8分)【甲】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

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

②蓟北:

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26.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

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

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来#@源*:

中~国教育出版网%]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

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om]27.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2分)28.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4分)答案:

26.B(2分)27.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2分)28.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

(2分)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2分)(2017·黄石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唐代)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荆门:

指荆门山。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2)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D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颈联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译文:

远渡荆门之外的西蜀,来到了楚地游览。

大山随着原野地势渐平,长江流进无边的原野。

月影下垂像飞来的天镜,云层幻化出海市蜃楼。

依然怜爱这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漂送我的行舟。

(2017·随州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①,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注释】①五更鸡:

天快亮时,鸡啼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题目中的“劝”是勉励的意思,起统领全片的作用。

B.首句写读书时间﹣﹣从“三更”读到“五更”,极言读书之刻苦勤奋。

C.“黑发”、“白首”借指青年,老年,两相对照,突出年少勤学的可贵。

D.诗的语言平实质朴、自然流畅、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

(2)补写下面的“劝学”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

(《汉乐府·长歌行》)(2017·咸宁中考)阅读杜甫《望岳》,完成1~2小题。

(6分)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割”字炼得极好,请赏析“割”字的好处。

2.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全诗紧扣“望”字,从朝至暮,由近及远,句句写向岳而望,热情讴歌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雄伟气势。

B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高耸入云,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C颈联写细望所见,对仗工整。

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广阔,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尾联似写登山,实为明志,点明全诗主旨,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答案:

①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景象。

②A。

(2017·郴州中考)古诗鉴赏(4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9.“今日听君歌一曲”中的“君”指的是,“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的意思是。

(2分)10.本诗中颔联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答:

答案:

9.白居易(乐天)振作评分标准:

2分。

每空1分。

10.写作手法:

用典(1分)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1分)评分标准:

2分。

手法1分,情感1分,意近即可。

(2017·衡阳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4分)《渡荆门送别》·李白(唐代)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标题中“送别”二字怎么理解?

(2分)8.“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运用了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的景象。

答案:

7.“送别”是说故乡的水恋恋不舍,满怀深情地一路送诗人远行,从另一角度显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8.对偶。

气势磅礴。

(2017·娄底中考)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5.词中画线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场面?

有何表达作用?

(4分)答:

16.“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答:

答案:

15.

(1)场面:

将军率领铁骑,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2)作用:

表达了词人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的愿望。

(4分)16.词的前九句通过描绘幻想中雄壮的兵营生活场面、摹写战争的惊险场面,以及想象完成抗金大业的重大意义,抒发了词人渴望收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可怜白发生”一句回到冷酷的现实,表现了词人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

(4分)(2017·湘西州中考)阅读《行路难》,完成下列各题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以下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借典故,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行船路上必能安全到达彼岸的坚定信心。

(2)通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是一个积极、乐观、执着的诗人。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2017·益阳中考)阅读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完成10~11题。

(9分)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1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6分)答案:

10.(3分)D(地名的双关,不是拟人。

)11.(6分)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1分),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2分)。

“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1分),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分)(2017·长沙中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0题至第11题。

折杨柳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

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

②西尘丝:

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0.全诗写了哪些意象?

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4分)11.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答案:

10.写了杨柳、春风等意象。

(评分说明:

只要写出了此两者就给2分)。

表达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意思相近便可。

)(2分)11.拟人:

作者将“春风”当做人来写,使得本是无情的春风,看上去也变得有情了,更好地表达了情感。

(2分)比喻:

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更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地表达了情感。

(2分)(2017·株洲中考)论诗(南宋)戴复古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

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

25.

(1)根据全诗,作者推崇的是的诗歌。

(从诗歌内容角度作答)(2分)

(2)诗歌三、四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

(1)忧国伤时。

(2分)

(2)作者将忧国伤时、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歌比作高亢清亮的鹤鸣,将大量与之相反的诗歌,则贬为残阳下群蝉乱哄哄的聒噪,(2分)对比鲜明,分别表达了作者对这两类诗歌的推崇与厌恶之情。

(2分)(说明:

理解了三四句中的比喻得2分,理解了作者对两类诗歌对比鲜明的情感态度得2分)(2017·岳阳中考)阅读杜甫的《绝句》,完成20—21题。

(4分)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杜甫经过两年的流离奔波回到成都草堂之后,面对浣花溪一带的春光而作。

②迟日:

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