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概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751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文学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概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概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概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概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概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概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概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清代文学概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代文学概述.docx

《清代文学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文学概述.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清代文学概述.docx

清代文学概述

清代文学概述

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朱明王朝瞬间奔溃。

此时已经在东北地区称帝立国号的清朝统治集团,乘机挥军攻入山海关,宣布定都北京,揭开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帷幕。

清王朝统治中国共267年。

它从定鼎北京起,经过40年的征服战争,统一中国。

为了巩固政权,它采取了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的措施,一度国势增强,社会繁荣,版图辽阔,出现过史家所称的“康乾盛世”。

随着社会的发展,统治阶级的腐朽,社会矛盾加深,便又走向了衰落。

待到19世纪中叶的道光年间,中国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清王朝的架子虽然没有倒塌,社会性质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历史就进入了近代。

对于清代文学,结合政治与社会变化的情况,大致地分为三个时期:

自清入关至雍正末年(1644-1735)为前期,自乾隆初年至道光十九年(1736-1839)为中期,自道光二千年鸦片战争至宣统三年辛亥革命(1840-1911)为后期。

一、清代社会特点

清朝统治者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镇压了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消灭了南明政权,残酷地屠杀反抗的汉人。

为了巩固统治,清王朝对于知识分子,严禁结社,大兴文字狱。

表面上,内阁六部,满汉官员分设复职,实际上,权力掌握于满族议政王大臣之手,最后裁决于皇帝,形成带有种族歧视的封建专制。

国内地主阶级的剥削制度依然存在,初期又有朝廷亲贵与旗兵的大规模掠夺汉人土地的“圈地”行动。

这一切,形成了统治者和汉族及各族人民之间的尖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但同时,清朝统治者又采取一些缓和矛盾和怀柔笼络的措施,如经济上免除明末加收的“三饷”;奖励垦荒,屡次豁免灾区的多年赋税;康熙亲政以后,下令禁止“圈地”;改进明朝的“一条鞭”地丁税收制度,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使农民减轻负担。

在政治、文化上,继续推行科举考试,另开博学鸿词科,以功名利禄笼络知识分子,提倡程、朱理学,宣扬纲常名教,以削弱人们的反抗意识。

康熙后40年出现了安定局面,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首先,从政治上看,清朝统治国家的是一个民族征服者的政权,不仅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有所加强,同时也带有强烈的民族统治的色彩。

一方面,它残酷镇压各民族的反抗,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就是这种血腥屠杀政策的集中表现;另一方面又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和宗教,麻痹人民斗志。

一方面大兴文字狱,严厉压制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反抗;另一方面又承袭明代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不但扩充录取名额,还增定捐纳制度,康熙时又开设“博学鸿词科”.来罗致“名士”,以更广泛地羁糜知识分子。

因此,清代社会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就有其新的特征。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充分地暴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性。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市民与封建势力的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非常激烈。

这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主题,也给作家们的思想以深刻的影响。

从经济方面说,清王朝统一中国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赦罪14税,招民恳荒,劝生丁口,兴修水利以及禁圈土地等等。

这样,人民在多年的战乱之后,有丁喘息的机会。

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耕地面积扩大,人口逐步增加,农业经济欣欣向荣。

随之城市工商业也活跃起来,一度被摧残的资本主义萌芽又开始发展。

封建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十八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一方面给当时戏曲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一方面也促进新思想的出现,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以及戴震等对程朱理学的批判等等。

这些,对清代的文学理论和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二、清代文学概况

清代是中国最后的一代封建王朝,一个少数民族贵族集团经过武力征服而建立的封建王朝。

而清代文学也是集封建时代文学发展之大成,是古代文学的一个光辉总结。

各种文体无不具备,诸多样式全面繁荣。

诗、词、散文等传统文学样式,在清代得到复兴;小说、戏曲、民间讲唱等新兴文学样式,在清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诗歌:

清代诗人提倡兼学唐宋诗歌的长处,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风格多样,流派林立,在数量上和总体成就上都超过了元、明两代,使已经走向衰微的古代诗歌又呈现出“中兴”的局面。

清初的遗民诗人,抒写家国之痛,张扬民族气节,关注民生疾苦,铸就了一代史诗。

另外一些诗人则在诗艺方面有所拓新,如:

钱谦益(江苏常熟人)主盟的虞山诗派,吴伟业领袖的娄东诗派等。

虞山诗派是明末清初以常熟虞山命名的东南诗坛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是钱谦益。

虞山诗派最大的特点是学古而不泥古,积极主张诗歌革新并能取诸家之长而自成风格,对东南诗坛的繁荣作出了一定贡献,开创了有清一代新的诗风。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领袖的娄东诗派(娄东是江苏太仓旧称,故称“娄东诗派”或“太仓诗派”),吴梅村的诗把李商隐色泽浓丽的笔法与元稹、白居易叙事诗善于铺张的特点结合起来,用工丽的语言,多变的章法,贴切的典故,来叙述新的题材,表现新主题,世称“梅村体”。

其他如以王士禛为首的标榜神韵的神韵派;沈德潜力主格调,效仿汉魏、盛唐的格调派;翁方纲为首的倡导肌理,注重义理和考据的肌理派;袁枚为首的标举性灵,追求诗歌解放的性灵派等。

各派之间相互争胜,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词:

清代的词又出现了中兴的气象,清代的词,可以说是词人云集,词派纷呈,高潮迭现,流光溢彩,远超元、明,直追两宋。

如,清代初年,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词派(陈为江苏宜兴人。

宜兴古名阳羡,故世称其词为阳羡派。

),其创作风格豪迈奔放,接近苏轼、辛弃疾;朱彝尊(浙江秀水人[今浙江嘉兴市],位于浙江西部)为代表的浙西词派(因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者都是浙江人,故称之)。

其创作风格醇雅、清空,以婉约为正宗;纳兰性德推崇南唐二主,纯任性灵,卓然自成一家。

清代中期,张惠言、周济提倡词的比兴、寄托,强调词的社会作用,开创了常州词派,代表了词风的转变,其影响直至清末。

  散文:

清代散文上承秦汉唐宋,蔚为大观。

清初散文可分两类:

一类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学人的政治散文,以学术修养为根本,以政论、史论见长,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一类是号称“清初三大散文家”的侯方域、魏禧、汪琬等为代表的文人的散文,主要以传记文学为主,文风各具特色,表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

清代中叶出现了影响最大、延续最长的散文流派――桐城派,代表人物是方苞、刘大櫆、姚鼐,号称“桐城三祖”,他们提倡义理、考据和辞章,使古文理论系统化、规范化,在创作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嘉庆年间,恽敬、张惠言等自立门户,开创阳湖派,他们既承认桐城派的正宗地位,又不满其束缚过严,欲有所突破,他们强调在学习唐宋古文的同时,还主张兼学诸子百家、史书禅书,主张文章要合骈散两体之长,增强文学性等。

他们的文风以博雅放纵取胜,可以称得上是一支别开生面的生力军,但影响远不及桐城深广。

  戏剧:

清代戏剧是在明代戏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如以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文人化剧作家,往往是借剧中的故事和人物,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寄寓国破家亡的哀思,他们以文字为剧,以才学为剧,案头化倾向严重。

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关注社会政治,紧贴现实生活,注重舞台的表演性和戏剧性,开创了戏曲创作的新局面。

另外,戏剧艺术家李渔重视戏剧的本体价值和娱乐作用,专演才子佳人故事,对我国喜剧艺术的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熙年间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是两部传奇杰作,它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代表了清代戏剧的最高成就。

清代中期,传奇、杂剧的创作皆转入低潮,就戏剧发展的总体趋势而言,杂剧、传奇已经走完了它们的历史行程,代之而起的是根植于民间的地方戏曲。

花部地方戏(乾隆年间的戏剧有花部、雅部的区分,雅部专指昆曲,花部即指各种地方戏)的蓬勃发展和京剧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小说:

清代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全面成熟期,也是清代文学辉煌的标志。

清代的文言小说在明代传奇复苏的基础上又更进一步,获得了巨大成功。

清代初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成为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的艺术典范。

清代中期,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笔记体小说的代表作品;袁枚的《子不语》表现出向六朝志怪回归的趋势。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

据说作者蒲松龄在写这部《聊斋志异》时,还专门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

请喝茶的人给他讲故事,讲过后可不付茶钱,听完之后再作修改写到书里面去,写成此书。

《聊斋志异》顾名思义是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

“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二是人与人或非人之间的友情故事;三是不满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抗故事;四是讽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训诫故事。

清代白话短篇小说在局部方面也有所创新。

长篇章回体小说,可以说是清代文学的骄傲。

清代初年,英雄传奇小说有了新的收获,产生了《水浒后传》、《说岳全传》等寄托民族意识、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才子佳人小说也风行一时,如《好逑传》、《平山冷燕》等;在《金瓶梅》的影响下,还产生了《醒世姻缘传》、《林兰香》等一批世情小说。

清代中叶,《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两部巨著把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推到了顶峰。

《儒林外史》将讽刺艺术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红楼梦》的出现,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把不仅是古代小说的最高艺术典范,而且是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吴敬梓创作的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二百个人物。

小说假托明,实际描写了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

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

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作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

有的外国学者认为:

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

《儒林外史》对八股取士的封建考试制度的摧残人才,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它虽采用夸张的手法,却体现“讽刺的生命是真实”的深刻的现实性。

它的具有幽默感而又朴素的语言艺术,也能做到“戚而能谐,惋而多讽”,富有含蓄性。

它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映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

加上它那准确、生动、简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属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

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

作者曹雪芹。

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

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和贾府由盛到衰的故事情节,反映了官僚地主生活的腐朽,表现了具有叛逆性格青年的民主思想与传统意识形态的冲突,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趋势,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红楼梦》在流传初期是通过名为《石头记》的手抄本形式流传。

现流传至今的手抄本仅有八十回(根据有些学者的研究,流传下来的手抄本实为79回,今存手抄本的第80回仅仅只是79回后半节,被后人割裂,以凑足八十回的整数;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今79、80二回本均为续作混入)。

自乾隆年间始,各种关于《红楼梦》的续作纷纷出笼。

据有关学者统计,《红楼梦》的续书种类高达百余种。

【它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提炼描写,塑造了一大群具有深刻典型意义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它以思想和艺术的伟大成就而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总之,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全面繁荣的时期;但清代文学毕竟是三千年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尾声。

到了道光、咸丰以后,中国文学进入了近代文学的新阶段。

 

清诗概况:

清初诗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抗清爱国志士,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他们的诗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气节。

另一类是仕清又忏悔者,如钱谦益、吴伟业,他们的晚年在痛苦中度过,思想矛盾都表现在诗中。

康熙年间的诗坛领袖王士祯创立神韵说,影响极大。

乾隆年间的袁枚创性灵说,沈德潜创格调说,翁方纲创肌理说,他们的创作和理论都有各自的特点。

清词概况:

清代的词人、词作、词论均多于前代,被称为文学史上的“词之中兴”。

以陈维崧为宗主的阳羡词派、以朱彝尊为领袖的浙西词派、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以及被称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己”的纳兰性德,在词创作方面都极有建树。

清散文概况:

清初散文沿着明代“唐宋派”的路线向前发展,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学者主要写经世致用之文。

另外较重要的散文作家有侯方域、魏禧、汪琬都较有成就。

康熙至乾隆年间产生的桐城派,是清代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它的代表人物是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的古文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清戏曲概况:

清代戏剧作家作品数量都十分可观。

杂剧数量1300种左右,传奇数量约在1100种左右。

杂剧数量虽多于传奇,但清代戏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传奇方面。

代表清代戏剧最高成就的是被称为"南洪北孔"的历史剧作家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

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

蒲氏虽非名门大族,却世代多读书人。

父亲蒲槃,自幼习举子业,乡里称博学洽闻,科举失意,遂弃儒经商,累积二十余年,赢得家资颇丰实。

待经过明清易代之际的战乱,年纪渐老,无心经营,加以子女较多,食指日繁,家道便衰落下来。

他无力延师,亲自教孩子读书,将科举功名的希望寄托儿子们的身上。

蒲松龄兄弟4人,只有他勤奋读书,且文思敏捷,19岁初应童子试,便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进学,受到当时做山东学政的文学家施闰章的奖誉。

但此后却屡应乡试不中。

他在科举的道路上挣扎了大半生,直到年逾古稀,方才取得了个岁贡生的科名,没有几年也就与世长辞了。

蒲松龄一生位卑家贫。

他25岁前后与兄弟分居,只分得几亩薄田和三间老屋。

他志在博得一第,常与同学研讨时艺,无暇顾及家计,子女接连出生,生活便陷入困窘。

他19岁中秀才,31岁做幕僚,后来又极不甘心,仅仅一年便辞幕返家。

后来又在39岁开始在毕家坐馆,既可以教他们的几个子孙读书,又可以研习举业,代馆东写书札,应酬贺吊往来。

蒲松龄诗文俱佳,且与宾主相处融洽。

在毕家,他感觉生活安适,受到礼遇,还有东家丰富的藏书可以读,还可以继续写《聊斋志异》,按期去济南应试。

所以,他尽管时有寄人篱下之感,有不能亲自教子孙读书之叹,但也别无更佳处境,何况与东家老少有了感情。

所以他在毕家整整呆了30个年头,70岁才扯帐归家,终其余年(71岁取得岁贡生科名,76岁与世长辞)。

注:

“三元及第”表示在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都取得第一名。

事实上,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历经改革,到明清时期形成了最为正规的科举程序。

以清朝为例,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要参加秋闱的人需要先通过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通过考试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成为秀才才能参加乡试,通过乡试后称为举人,举人中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

参加会试的是通过乡试的举人,通过会试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通过会试的贡士,通过后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在乡试、会试、殿试均取得第一名,也就是连续考取解元、会元、状元,被称为三元及第。

《聊斋志异》总共近五百篇,体式、题材、作法和风格多种多样,思想和艺术境界也是不平衡的。

就文体来说,其中有简约记述奇闻异事如同六朝志怪小说的短章,也有故事委婉、记叙如同唐人传奇的篇章。

清代学者纪昀讥其“一书而兼二体”,鲁迅称之为“拟晋唐小说”,指的都是这种情况

二、题材来源:

《聊斋志异》就取材来说,其中有釆自当时社会传闻或直录友人笔记者,篇首或篇末往往注明某人言,某人记;也有就前人的记述加以改制、点染的,如《续黄粱》很显然脱胎于唐人传奇《枕中记》;还有并没有口头传说或文字记述的依据,而是完全或基本上由作者虚构的狐鬼花妖故事,如《婴宁》、《公孙九娘》、《黄英》等等。

注:

《聊斋志异》的结构故事的一种模式是人入天界,入冥间,入仙境,入梦,入奇邦异国。

另一种模式就是狐、鬼、花妖、精怪幻化进入人世间。

三、思想内容:

1、反对腐败,赞扬反抗。

《促织》、《窦氏》、《席方平》

2、批判科举。

《司文郎》、《叶生》、《贾奉稚》

3、爱情故事。

《婴宁》、《聂小倩》、《青凤》、《阿宝》

4、反映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

《崂山道士》、《口技》、《狼》

四、艺术成就:

1、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给动植物赋予了无限人情。

《黄英》

2、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

《画皮》

3、典雅活泼的语言风格。

《狼》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一、关于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

安徽全椒人,晚年自号文木老人。

他出身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

在少年时代,过了几年安逸的读书生活。

13岁丧母,14岁跟着父亲到赣榆住所,后来父亲因为被罢除县学教渝而抑郁而死。

父亲一死,族人们都欺负他家两代单传,近族、亲戚相互勾结,纷纷来侵夺祖遗财产。

后来,在家乡亲友的讥笑和世俗舆论的压力之下,他在33岁时,怀着绝望的感情,变卖了在全椒的祖产,移家南京,开始了卖文生涯。

吴敬梓的生活陷入困境之后,常常依靠典当度日,甚至断炊挨饿。

由富贵跌到贫困的逆境里,他备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对社会有了更清醒、更冷峻的观察和认识,但艰难的生活并没有使他屈服。

吴敬梓生活的最后几年常从南京到扬州访友求助,常诵“人生只合扬州死”的诗句。

最终不幸言中,在乾隆十九年农历十月二十八日在扬州与朋友欢聚之后,溘然长逝。

《儒林外史》所写人物,大都实有其人。

吴敬梓取材于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的亲友、相识相知者。

如杜甚卿、牛布衣等等。

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

他的主要事迹与吴敬梓基本相同,而且是按照生活中原有的时间顺序安排,如杜少卿在父亲去世后的“平居豪举”,借病不参加博学鸿词的廷试等,作者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素材,通过想象虚构,加以典型化,取得了很大成功。

《儒林外史》是饱含着作者的血泪,熔铸着亲身的生活体验,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的作品。

二、思想内容

(一)否定科举制度,批判功名利禄观念。

1、通过书中的理想人物否定之;(王冕)

2、通过众多的“科举迷”形象否定之;(周进、范进)

(二)揭露社会的黑暗

1、贪官污吏形象,王惠;

2、土豪劣绅形象,严贡生,严监生;

(三)描绘正面人物,表现进步理想。

三、艺术成就

(一)卓越的讽刺艺术

1、善于把当时社会中很多司空见惯的现象加以提炼和概况,塑造成鲜明的艺术典型。

使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现实高度统一。

(范进、严监生)

2、合理的夸张,冷静的描述有机结合,使讽刺通过情节的发展自然流露出来。

例如,范进服丧期间的表里不一。

3、善于写人物言论和行为自身的矛盾,让人物处在自我暴露、自我嘲讽的地位,已取得讽刺效果。

4、应用讽刺手法时,能秉持公心,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方式的讽刺。

(二)独特的结构特点

鲁迅:

“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三)杰出的语言艺术,准确洗练,明快通俗,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

鲁迅:

“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儒林外史》将中国小说提升到与世界讽刺名著并列而无愧的地位,这是吴敬梓对中国小说史的巨大贡献。

 

席方平,东安县人。

他父亲名叫席廉,生性憨厚。

与同乡姓羊的财主结了怨,姓羊的先死;过了几年,席廉也病倒床上,临危时对人说:

“姓羊的买通阴间差役来打我了。

”顷刻全身红肿,惨叫几声便断了气。

席方平看到父亲惨死,悲痛得连饭也吃不下,说:

“我父亲老实忠厚,钝嘴钝舌的,今天遭到恶鬼欺凌,我要到阴间替父亲申冤去。

”从此不再讲话,时而呆呆地坐着,时而傻傻地站住,象是得了痴癫病。

原来,他的灵魂已经离身了。

席方平自己觉得刚走出家门,茫茫然不知该往那儿走。

只要见到过路人,便打听县城的去处。

不多久到了城里。

他的父亲已经被关进监狱。

他赶到监狱门口探望,远远看见父亲已经躺在屋檐底下,看上去已被折磨得不成样子。

席廉抬头瞥见儿子来了,眼泪禁不住扑簌簌地往下掉。

便对席方平说:

“监狱里的差役全都得了姓羊的钱,没日没夜地打我,我这两条腿都给打坏了。

”席方平一听火冒三丈,大骂狱吏说:

“我父亲就是有罪,自有王法,哪里能由你们这伙死鬼任意摆布。

”说完走出监狱,挥笔写好了一纸状子,趁着城隍坐早堂,闯进衙门,大声喊冤,送上状子。

姓羊的害怕,里里外外用钱打通关节,才出庭对质。

那城隍得了贿赂,便说席方平告的不是事实,没有道理,不准他的状。

席方平一肚子冤气没处伸诉,于是连夜赶了一百多里,到了府城,把城隍差役们受私枉法的事向郡司申诉。

拖延了半个月,才开庭审理。

郡司扑面就给席方平一顿毒打,又把状子批给城隍复审。

席方平到县里,受尽种种酷刑,满肚子冤气,郁结得解不开。

城隍怕他再次上告,派差役押送他回家。

差役把他送到家门口就走了。

席方平不肯走进家门。

又偷偷跑到阎王府,控告郡司、城隍的贪赃枉法。

阎王立即下令,把郡司、城隍传来对质。

那两上狗官暗地里差心腹向席方平讲情求和。

答应送给他一千两银子。

席方平不理睬。

又过几天,客店主人对席方平说:

“先生你太执拗了。

当官的向你求和,你硬是不肯,现在听说他在阎王面前都送了礼物,恐怕事情不妙了。

”席方平认为这是道听途说,还不很在意。

一会儿,一个穿黑衣的差役来传他去过堂。

上了公堂,只见阎王怒容满面,不容申诉,劈面就喝令打他二十大板。

席方平厉声责问:

“我到底犯了什么罪?

”那阎王象没听见似地理也不理。

席方平被打,大喊:

“挨打活该,谁叫我没有钱啊!

”阎王更加恼怒,喝领带下去受火床的刑罚。

就有两个鬼役把他揪下公堂。

只见东厢台阶上有架铁床,下面烧着熊熊烈火,烤得铁床火红火红的。

鬼役剥光席方平的衣服,将他提起来掼到火床上,又翻来覆去地揉他捺他。

席方平痛极了,筋肉都给烧焦了,巴不得早一点死去。

这样折磨了一个时辰左右,只听鬼役说:

“行了。

”就把他扶起来,催他下床穿上衣裳,幸亏一跛一拐地还勉强走得动。

又回到公堂。

阎王问:

“还敢再告吗?

”席方平凛然地说:

“大冤还没昭雪,我这颗心是不会死的,如果说不再上告,那是欺骗你老爷。

一定要告!

”阎王又问:

“你告什么呢?

”席方平说:

“亲身遭受的痛苦,通通都要说出来。

”阎王更加恼火,下令用大锯锯开他的身子。

席方平被两个鬼卒拉去,见那里竖立着一根木头柱子,高八九尺,还有两块木板平放在它的下面,木板上下血迹模糊。

鬼卒刚要把席方平绑起来,忽然听得堂上大声呼叫:

“席方平!

”两个鬼卒立即把他押回堂上。

阎王问说:

“还敢再告吗?

”席方平回答:

“一定要告!

”阎王喝领起来快捉去锯。

席方平被拉下公堂后,鬼卒用那两块木板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