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教师资格证说课稿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7863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老师教师资格证说课稿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老师教师资格证说课稿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老师教师资格证说课稿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老师教师资格证说课稿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老师教师资格证说课稿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老师教师资格证说课稿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老师教师资格证说课稿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老师教师资格证说课稿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老师教师资格证说课稿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老师教师资格证说课稿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老师教师资格证说课稿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老师教师资格证说课稿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老师教师资格证说课稿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老师教师资格证说课稿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老师教师资格证说课稿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老师教师资格证说课稿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老师教师资格证说课稿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小学数学老师教师资格证说课稿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老师教师资格证说课稿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老师教师资格证说课稿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在本节课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法的体现:

(1)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了创设生活情境,设疑引入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2)在探究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熟悉的具体情境中,通过探究和体验,感受新知;

联系生活经验,构建新知;

小组合作交流,扩展新知;

创新活动设计,超越新知。

(二)说学法

坚持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学习数学的终结所在。

让学生感到数学的有趣和可学,我们还应注重将数学知识提升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教学教程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1复习我们前面学习了很多的平面图形,老师这里有一些图形大家认识一下。

多媒体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图形。

并回答那些图形的面积会计算。

2以校园风景图为引入,绿色文明指示牌为的图形为疑问,说说他们的面积,猜想,设疑。

引发兴趣。

这样设计,由生活中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探索,推导公式

1、数方格法求面积(课件出示)数完后,问问学生结果如何?

你发现了什么?

这样设计,让学生掌握用数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进一步证实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它的底和高有关系,并得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2、转换法

教师启发谈话,如果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经常用数方格这种方法方便吗?

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

我们已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然后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边形,每四人一组,想一想,动一动,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呢?

学生动手若干分种,教师要注意巡视,可选择做得对的小组派一名学生给全班演示,说说你们的想法。

然后教师再重点的演示和完善的叙述平移(可能学生说得不准确)。

3、归纳:

提问:

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了什么图形?

它们的面积有变化没有?

拼成的这个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用字母怎样表示?

S=ab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这样做完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三)实际应用:

1.计算停车场的面积。

2.变式练习。

3.拓展练习。

四)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问学生: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盘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长方形面积= 长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高

S=ah

课后反思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对学生的学习,必须赋予真实性的学习任务。

这种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可以驱动学生迅速产生学习的需要。

基于这一认识,本课创设的问题情境是以校园风景图为引入,绿色文明指示牌为的图形为疑问,说说他们的面积,猜想,设疑。

在学生探索活动开始之前,教师没有任何帮助,但正是这种没有铺垫的教学,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得到了体现,问题解决的策略不再像前述教学整齐划一,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教学过程充满了生命活力。

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成长并不需要教师迫不及待的帮助,他们需要经历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正确与错误的考验,他们需要的是探索的时空、交流的机会和心理安全的、富有激励性的学习氛围,这些才是学生需要的帮助。

在操作探索,推导公式中。

先启发谈话,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边形,每四人一组,想一想,动一动,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呢?

学生动手若干分种,教师要注意巡视,选择做得对的小组派一名学生给全班演示,说说你们的想法。

这样让学生凭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互评的渐进过程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在亲历和体验中初步感悟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这样设计,让学生经历从特殊问题到一般问题的过程,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做到重点突破,为后面进一步学习面积公式作好铺垫。

当然,在这个环节中不管是操作还是汇报,感觉还不够到位。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说课稿3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

它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

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

如:

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比如:

教材重点组织学生探索笔算的方法,先告诉学生可以把竖式中的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来计算,再结合直观图示讨论,按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有的数?

启发学生理解,把两个因数看成整数,等于把原来两个因数分别乘以10得到整数,因数扩大100倍,积也就积也就相应扩大100倍。

因此要得到原来算式的积,应用整数相乘的积反过来除以100。

除此以外,学生可以通过单位换算把米化成分米得到的积后再换算成平方米。

学生可以通过对笔算结果与估计结果的比较,判断笔算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四、说教学程序

为充分体现以上的一些设想,本课的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问:

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可以体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

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

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

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

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

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

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

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实践题:

一种西装面料,每米售价58.5元。

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

(先估算的数,在计算)并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计算出物品的总价。

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说课稿4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平均数。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

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

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而现行教材中应用题往往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

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出示这样的情景:

星期天,三个好伙伴一起去钓鱼。

他们分别钓了6条、11条、4条。

请你想个办法,使他们的鱼同样多。

[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

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火柴棒,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摆出结果,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反思刚才的操作过程,概括出移多补少的方法。

再用多媒体继续演示又来了一个同学,他钓了11条,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移的过程并交流。

[我们知道平均数与平均分是不同的概念。

因为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却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

因而在教学时,我并未让学生进行操作,而是通过让学生在交流与想象中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为随后的深化作好预设。

学生的认识刚刚获得平衡,我又用多媒体巧妙设置冲突:

又来了四个同学,分别钓了10条、7条、9条、8条,仍旧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学生觉得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太麻烦了,该怎么办呢?

[迫使他们自觉突破思维定势,换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即先合并再平分,并要求列式计算,[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

最后,让学生为操作后得到的结果7起个名字,从而引出平均数及其含义。

(二)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后,我又联系学生熟悉的买半票引出身高的话题,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身高,随意抽取几位作比较。

接着,我又请第一排和最后一排同学起立,比较身高并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太容易了,因为坐在最后的同学往往个子比较高。

我又请第3小组和第4小组同学起立,再进行比较,学生发现高矮不一,不好比,想到把每人的身高加起来再比,又发现两组人数不一样,还是无法比较。

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我抓住时机设疑: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准确地比较出这两组同学哪组更高一些?

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总结出最佳方法是通过求他们的平均身高来比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明确了探究方向即求每一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后,我便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要求每一小组的平均身高,要作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

让学生懂得要先收集每个同学的身高才能计算。

[源于学生身边真实的数学问题,正好激发了学生开展研究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进行合作,以取得小组竞赛的胜利。

在音乐声中,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始了活动。

允许学生离开座位,独立收集小组内每个同学的身高填入统计表中,计算出平均身高,然后在组内交流计算方法,统一结果,由组长填入汇总表中。

[这儿,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活动空间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教师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他们的活动中,和他们平等相处,热心帮助他们处理突发事件,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在投影仪上展示交流各种计算方法,一一加以肯定,鼓励简便算法,并总结基本方法:

总数/份数=平均数。

紧接着激发学生思考:

第1小组的平均身高为138厘米,所以他们组每个同学的身高一定是138厘米。

对吗?

[通过辨析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比较第3小组和第4小组哪组更高,使学生体验用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成功。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挖掘表格中隐藏的信息,交流体会,提出新的问题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让学生估算,再通过笔算验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知道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后,我又顺势出示全国四年级小学生10年前和现在的平均身高统计表,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比较,教育学生要积极锻炼,并且珍惜幸福的生活!

(四)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

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又引入了以下现实情境:

1、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厘米。

2、上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强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可以说小明一定比小强高吗?

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

为什么?

4、老师发现我们家第二季度用电情况是这样的(投影电费单),你能用刚才学到的本领,帮我预测一下我家这个月的用电情况,好吗?

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用途广泛,我又让学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平均数,再通过报刊新闻开扩学生的视野,体会平均数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用途。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课末,我让学生当评委给这节课打分,当学生为最后得分争论不休时,及时设疑:

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呢?

什么分数是最公正的?

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看似随意一笔,却足见教师的匠心。

通过给教师打分及平均分的计算,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老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馈,同时还为随后的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可谓一举三得。

最后,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打算如何运用。

[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对课堂的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说课稿5课题:

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第九册128页例6。

一、对教材的分析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在第七册学习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共分四个层次,首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其次教学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本课内容是第三个层次,第四是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

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是第一次出现在全国统编教材上。

例6的内容,在算术中称为和倍和差倍问题,由于是逆向思考题,解法特殊,不易掌握,现在用方程来解,不仅思路较简单,而且这两类问题的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