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5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88547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5篇.docx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5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5篇.docx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5篇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5篇

理想的风筝教案篇1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

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

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

“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

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

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

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

(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

(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为什么这样写?

作者热爱、尊敬、怀念刘老师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

(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

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

(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

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

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

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上课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刘老师

放风筝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理想的风筝教案篇2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知识技能:

1、学习写人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

讨论法情景法朗读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思路:

一、导语激趣

二、学生质疑

三、自学放风筝部分解疑

四、学习讲课情景时空对话五、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1、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望着满天飞舞的风筝,我常常会想起一个人。

学生描述人物外貌。

2、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学习放风筝部分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自学课文9——13自然段,划出最感动的地方,交流体会。

当我看到“-------------------”时,我很感动,我觉得----------

2、交流体会,解疑

3、指导朗读重点句,理解含义。

一个五十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

4、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三、学习讲课情景。

1、划出最感动的地方。

2、时空对话:

假如我是一位普通的学生、考入历史系的学生、得五分的学生、胆小的学生,我会对您说————

3、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4、学生解疑。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指导朗读重点句:

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交流资料

板书:

14理想的风筝

讲课放风筝

身残志坚

收集感想:

本节课以自学为主,通过采用学生质疑解疑,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的。

本节课的优点是1、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学能自己解决,而且各抒己见,使答案丰富具体。

如:

为什么一个残疾的老师会喜欢放风筝?

这正是体现了老师坚强、乐观、有崇高理想,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

学生通过自学,朗诵感悟深刻,突破重点。

2、自学效果良好,对课文的理解到位。

3、本课力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通过自学、时空对话、有感情的朗诵等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情感的`触动与体验,在不自觉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本节课的不足是1、重点句的朗读不够到位,对重点句应再深究。

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结尾仓促。

3、应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学生质疑解疑。

理想的风筝教案篇3

这篇课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的情景,体现出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用结构严谨,典采用倒叙的方法,来逐步展开作者对老师的回忆。

通过对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态度。

这篇这篇文章也是写人文章典型的范文。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

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

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

自主学习。

二、学法:

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体会刘老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20某某年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

(奥运会开幕)那你们知道20某某年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

(可能有许多同学不知道)

20某某年9月6日,是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日。

这其实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而这当中又许多人身残志坚,在与自己的命运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可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可他身残志不残,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命运挑战,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是一位老师,他没有张海迪、霍金那样闻名,可他同样用他顽强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的学生。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理想的风筝》。

2、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这个老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自由读文。

三、读后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感悟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老师的品质

四、再次读文,深入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围绕“阅读提示”内容探究

(1)本课“阅读提示”中为我们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2)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

(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4、围绕“阅读提示”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①、从作者回忆的两件事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

怎样理解课题?

③、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按照提出的问题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①、从中我们体会到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体会到他那顽强执着的精神。

②、从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体会到:

放风筝除了代表刘老师对生活的向往执着追求,还寄托着老师对学生寄托的希望。

③、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五、品读课文

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

读读,谈谈你为什么感动?

1、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

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2、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

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3、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

地喊着:

“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4、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

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六、总结

1、感情读文。

2、谈读后感。

七、作业

搜集有关“身残志不残”的有关故事,下节课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附:

板书设计

上历史课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顽强执着、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情回忆,深刻反映了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而又感人,读后无不让读者为之感动。

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来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体会人物品质。

内外通过朗读、品读来更深层次的感悟文中的人情美。

理想的风筝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语言加深体悟刘老师的人物形象。

2.进一步体会浓浓的师生情,弄清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

3.理解“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4.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

品味典型事例,感悟刘老师的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教学媒体:

课件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伙伴。

培养学生搜集课外资料的习惯,运用补充的课外资料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充分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设疑,引入。

1.学生齐读课题。

2.师述: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用它作题目?

这节课我们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设计理念:

由上节课学生的疑问引入,学生学起来会更专注。

3.文中,作者深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三件事?

教师引述:

一是(谈腿疾),二是(写板书),三是(放风筝)。

这位刘老师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为什么作者会如此深情地思念他呢?

让我们深入研读这三件事,走进刘老师的内心深处。

二.感悟刘老师形象,理解“理想的风筝”的一层含义。

1.请自由读这几部分的描写,画出最能表现刘老师特点的句子或圈出相关的词语,把你读到的刘老师的特点写在旁边。

2.说说你从文中读懂的刘老师。

别人发言时要耐心倾听,倾听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有不同收获可以发表。

学生交流过程中相机出示句子,引导进一步体会,练习感情朗读。

(1)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

“……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

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

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

”(风趣、幽默、乐观)

抓住“笑着”体会刘老师的幽默源自对生活的乐观。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为什么不写呢?

引导学生明白围绕中心选材。

(2)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

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圈出描写刘老师写板书动作的词,仔细体味,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的跳跃旋转多少次。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想想为什么要对“写板书”描写得如此细腻?

刘老师工作上认真,坚强不屈的个性还可以从哪句话看出?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

“站上好几个小时”说明什么?

为什么他不坐下来?

透过这几个字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师?

(工作认真、坚强不屈、严于律己、一丝不苟、乐于奉献、意志顽强等)

你此时有什么感受?

把你对刘老师的敬佩之情带进去读。

文中像这样细腻的描写还有多处,我们要细心体会,只有会读书的人能够成为它的知音。

一个残疾教师对工作如此认真,对自己的要求这样严格,为什么?

(3)他的风筝各式各样:

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

(心灵手巧、热爱生活、乐观)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引导从“绝不肯”来体会。

指导读出刘老师的坚强不屈。

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乐观、开朗)

理解“漾”的表达效果,体会刘老师的乐观坚强。

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

“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乐观坚强、自强不息)

刘老师去抓风筝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对刘老师说什么?

他为什么还非要自己去拿?

想象师生对话,揣摩刘老师的内心。

出示想象题:

看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刘老师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他一定在想:

理想的风筝教案篇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

春天,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

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

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

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

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

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

(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师导入:

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

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

3.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

4.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

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生字

(二)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三)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1.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2.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3.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1.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

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2.教师系统地小结。

3.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上课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