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之资源配置理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88675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之资源配置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经济学之资源配置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经济学之资源配置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经济学之资源配置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经济学之资源配置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经济学之资源配置理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经济学之资源配置理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经济学之资源配置理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经济学之资源配置理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经济学之资源配置理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经济学之资源配置理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经济学之资源配置理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经济学之资源配置理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经济学之资源配置理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之资源配置理论.docx

《经济学之资源配置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之资源配置理论.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学之资源配置理论.docx

经济学之资源配置理论

一、西方经济学研究传统是研究有关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科学

  1、重商主义

  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因此撇开金银的开采,只有发展贸易才能增进财富。

顺差的对外贸易是增加一国财富的唯一方法。

  2、古典学派(最著名的两个代表是英国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1776出版《国富论》)和大卫·李嘉图(1817年出版《赋税论》),他们认为财富的本质是劳动,一切领域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由此创立了劳动价值论。

  对如何增进财富,斯密认为:

一是发展分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资本积累以提高雇佣劳动总量,而把这两点做好,不必依赖政府政策,仅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完全可以了。

  而李嘉图认为:

资本家、地主、工人三大阶级的收入取决于对新创造价值的分配。

既然新创造的价值在量上已既定,那么,三大阶级对既定价值的分配就不能不处于一种此消彼长或对立的关系之中。

唯独资本家阶级的收入与发展相联,将一部分收入转化为资本积累,购买更多的机器、雇佣更多的工作,以提高生产规模,而地主、工人的收入用于个人消费,因此,从增进财富上,当三大阶级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资本家的利益必须得到维护。

  3、庸俗学派

  著名代表是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1803年出版《政治经济学概论》)。

  萨伊认为:

财富的基础是效用,生产的意义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

而效用是劳动、资本、土地三者的作用与协力。

结论:

三大阶级应和谐相处。

  4、边际学派

  三个奠基人:

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1871年《国民经济学原理》),英国的威廉·斯坦莱·杰文斯(1871《政治经济学理论》),瑞士的里昂·瓦尔拉(1874《纯粹经济学要义》);

  边际学派认为财富的基础是效用,但效用是从主观角度考察的,且消费量与边际效用呈相反方向变化,对财富的评价取决于边际效用的大小。

至于如何才能获得最大效用?

边际学派认为充分竞争的市场交换的双方都得到最大的效用。

  各派对财富的本质及增进财富的问题答案各异,但都没有离开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流通、消费。

 

 

财富的本质

如何增进财富

重商主义

货币

流通

古典学派

劳动

生产(分配)

庸俗学派

效用

生产、分配、消费

边际学派

边际效用

交换

 

  二、现代微观经济学研究重点转变为:

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

  现代经济学是指由马歇尔创立新古典经济学以来的经济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分别吸取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边际学派的理论,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折衷的理论。

  现代经济学认为:

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生产和消费间的关系是全部经济研究的出发点。

  事实:

生产表现为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消费表现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终点,生产是消费的手段,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生产的本质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只有投入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原材料、机器设备等,才能生产出产品。

  资源(生产要素或要素):

为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

  资源通常包括:

①人力资源,即劳动;②土地、矿藏、森林、水域等自然资源;③由这种初级资源生产的为生产所必需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资本资源。

  资源的两个特点:

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二是资源的多用性。

  消费的实质是对产品的需要。

  需要的两个特点:

一是需要的无限性;二是需要的层次性。

  经济学的基本矛盾:

资源是稀缺的,需要又是无限的。

这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由基本矛盾产生经济问题:

如何最优地或有效的配置资源。

  资源配置:

一定量的资源按某种规则分配到不同的产品的生产中,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生产可能性曲线显示了用既定资源量所能生产的极限,所以生产可能性曲线又叫作生产可能性边界。

如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分析一个社会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问题,那么这条线又叫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

  资源配置效率:

经济体系应该力图让实际产出组合点尽可能接近社会需要的产出组合点,越接近说明资源配置效率超高。

(如何才能使得实际产出组合点尽可能接近社会需要的产出组合点,即达到资源配置效率尽可能高,是微观经济学最为重视的,更是宏观经济学最为重视的吧?

  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至少包括两个内容:

①稀缺资源应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②稀缺资源应尽可能多地由生产效率高的生产者使用。

  现实经济中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的两种表现:

①部分产品滞销和部分产品脱销并存;②低效率生产者得到较多的稀缺资源。

  动态效率:

指由技术进步带来生产能力提高所实现的效率,这种情况可以表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

  三、选择与机会成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学就是选择的科学。

  机会成本:

一定量资源用于某个领域(即某种用途)的机会成本就是因此而放弃的将它用于其他领域(或用途)可能带来的效益。

  严格地讲,资源任何选择的机会成本只有一个;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决策主要是以机会成本考虑为基础的。

  四、任何经济体系必须作出的基本选择

  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2、如何生产?

一是对生产要素投入的选择;二是对生产规模的选择;三是对生产技术的选择;

  3、为谁生产?

指产品的销售收入如何在参与生产的各部分人之间进行分配。

  五、不同经济体制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经济体制是指由社会建立的解决生产、消费和分配方面的经济决策的机制。

  分散决策与集中决策是两种重要的经济体制。

  1、分散决策经济体制的资源配置问题

  现代经济正是研究分散决策经济体制即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源配置问题。

  2、集中决策经济体制的资源配置问题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主义的方法

  所谓实证的方法,简单说,就是在研究或文字表达中,撇开次要的因素,抓住主要的因素,建立起一个抽象的理论结构,赋予经济发生的经济现象一种确定的即理论上的意义,以此概括复杂的经济现象。

在这种确定的即理论的意义上,实证研究主要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它怎样以及为什么变化,其后果是什么这一类问题。

  所谓规范分析,简单说,就是研究判别事件优劣的标准,标准一经确认,就拿它与事件进行对照,以判断事件的优劣。

  二、经济理性主义假定

  所谓经济理性主义假定是指在经济实证分析中,总是假定当事人非常明确行为目标,具有充分的信息知识,在经济决策时,善于深思熟虑地进行权衡比较,找到最佳方案,以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

  三、均衡分析方法

  经济均衡:

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对立的经济变量不再改变其数值的状态。

  客观均衡:

指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主观均衡:

指当事人的获得最大利益的状态,例如消费均衡、厂商投入均衡、厂商产出均衡等。

  静态均衡分析:

指对均衡状态本身及其实现条件的分析;

  比较静态均衡分析:

指对两个均衡状态的比较分析;

  动态均衡分析:

指从时间序列角度对经济现象的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

指在假定其他全部产品和要素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对一种产品(或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

指对全部产品和要素同时达到市场均衡状态的分析。

 

第三节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一、价格体系与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经济中如何通过价格体制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两个商品中共有四类当事人:

商品需求者、商品供给者、要素需求者、要素供给者。

  市场经济是一种分散决策经济体制。

在分散决策经济体制中,资源配置的调节就是市场,或者说,就是价格。

价格的变动调节着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流动。

  目前为止,市场机制仍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是价格机制或价格体系的作用。

微观经济学就是要描述作为资源有效配置方式的市场机制是如何运行的,其主要部分就是说明价格体系即市场机制是如何运行的。

微观经济学所要问答的问题都关系到价格,关系到价格的形成、价格的变动、关系到价格形成与变动过程中对买卖双方行为的影响,因此,微观经济学又叫“价格理论”。

  古典学派认为价格取决于供给(劳动价值论);边际学派认为价格取决于需求(边际效用论);而新古典学派认为价格取决于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线索:

当事人行为――供给与需求――价格――资源配置

据一项调查显示:

通常一个人到73岁,他的时间是这样分配的:

睡觉21年,工作14年,个人卫生7年,吃饭6年,排队6年,旅行6年,学习4年,开会3年,打电话2年,找东西1年,其他3年。

  这项调查的权威性暂且不说,其启发意义不可不让人深思。

我们的生命时间基本是有一个稳定的范围的,但为什么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却差别距大。

时间对我们都是平等的,如何在时间上走在前面,加强时间利用率也许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与重视的问题。

  如果我们的读书速度快一倍,那么我们的学习时间可能相当于8年,工作时间相当于28年......想有所作为就要跟时间作较量吧。

  

 

   文学泰斗、国家大师鲁迅说过,时间就象海锦一样,挤一挤就有了。

35岁前成功6条黄金法则

发布时间:

2006-11-14

年龄对于生活中的女人是不可轻易说破的秘密,但在职场,年龄却绝对透明。

对于行走职场的女子来说,年龄很多时候会促成升职的瓶颈。

试想,一个女人如果芳龄35,而仍然是一个平板小职员,那一定是职场新生代恐龙了。

所以,聪明的女人应该懂得并务必赶在35岁前成功,才能从此一劳永逸,一览终山小。

一个目标

一艘没有航行目标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1、你为什么是穷人,第一点就是你没有立下成为富人的目标

2、你的人生核心目标是什么?

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的根本差别并不是天赋、机遇,而在于有无目标。

3、起跑领先一步,人生领先一大步:

成功从选定目标开始

4、贾金斯式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成功?

真正能完成自己计划的人只有5%,大多数人不是将自己的目标舍弃,就是沦为缺乏行动的空想

5、如果你想在35岁以前成功,你一定在25至30岁之间确立好你的人生目标

6、每日、每月、每年都要问自己:

我是否达到了自己定下的目标

两个成功基点

站好位置,调正心态,努力冲刺,35岁以前成功

(一)人生定位

1、人怕入错行:

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2、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

3、从三百六十行中选择你的最爱

人人都可以创业,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创业成功

4、寻找自己的黄金宝地

(二)永恒的真理:

心态决定命运,35岁以前的心态决定你一生的命运

1、不满现状的人才能成为富翁

2、敢于梦想,勇于梦想,这个世界永远属于追梦的人

3、35岁以前不要怕,35岁以后不要悔

4、出身贫民,并非一辈子是贫民,只要你永远保持那颗进取的心。

中国成功人士大多来自小地方

5、做一个积极的思维者

6、不要败给悲观的自己

有的人比你富有一千倍,他们也会比你聪明一千倍么?

不会,他们只是年轻时心气比你高一千倍。

人生的好多次失败,最后并不是败给别人,而是败给了悲观的自己。

7、成功者不过是爬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

8、宁可去碰壁,也不要在家里面壁

 

克服你的失败、消极的心态

(1)找个地方喝点酒

(2)找个迪厅跳跳舞

(3)找帮朋友侃侃山

(4)积极行动起来

三大技巧

1、管理时间:

你的时间在哪里,你的成就就在哪里。

 把一小时看成60分钟的人,比看作一小时的人多60倍

2、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3、自我管理,游刃有余

(1)创业不怕本小,脑子一定要好

(2)可以开家特色店

(3)做别人不愿做的生意

 四项安身立命的理念

35岁以前一定要形成个人风格

1、做人优于做事

做事失败可以重来,做人失败却不能重来

(1)做人要讲义气

(2)永不气馁

2、豁达的男人有财运,豁达的女人有帮夫运

35岁以前搞定婚姻生活

3、忠诚的原则:

35岁以前你还没有建立起忠诚美誉,这一缺点将要困扰你的一生

4、把小事做细,但不要耍小聪明

中国人想做大事的人太多,而愿把小事做完美的人太少

 五分运气

比尔·盖茨说:

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

1、人生的确有很多运气的成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中国的古训说明各占一半

2、机会时常意外地降临,但属于那些不应决不放弃的人

3、抓住人生的每一次机会

机会就像一只小鸟,如果你不抓住,它就会飞得无影无踪

4、智者早一步,愚者晚一步

六项要求

1、智慧

(1)别人可你以拿走你的一切,但拿不走你的智慧

(2)巧妙运用自己的智慧

(3)智者与愚者的区别

2、勇气

(1)勇气的力量有时会让你成为"超人"

(2)敢于放弃,敢于"舍得"

3、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领袖气质"

(1)激情感染别人

(2)"三o七法则"实现领袖气质

(3)拍板决断能力

(4)人格魅力

4、创造性:

不要做循规蹈矩的人

25-35岁是人生最有创造性的阶段,很多成功人士也都产生在这一阶段

5、明智

(1)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定向聚焦

(2)尽量在自己的熟悉的领域努力

6、持之以恒的行动力:

在你选定行业坚持十年,你一定会成为大赢家

引子:

关于资源

  在氏族形成之前,人类社会还处于混沌状态。

那时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基本是各种自然资源:

阳光,空气,水,绿树,鲜花、各种飞禽走兽以及人类自身的体力等。

人类与之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包括吃、穿、住、行等。

步入氏族社会,尤其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伴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成熟和发展,“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全面的扩充。

除了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社会权利和社会地位等社会资。

后者无论形式还是内容或层次都比之前要深刻和复杂得多,而自然资源,也因人类的设计和加工,带有不同程度的人文色彩。

  人类在这个地球上不是孤独的,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必定要与特定的资源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离开了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从谈起。

小至个人,大到民族、国家,都是如此。

人类从太阳和地球那里可以得到满足个体生存以及种族维持的足够的,甚至可以说过剩的能量。

但是,人的需求是无限的,相对于人的需求来说,任何资源都可能是稀缺的。

资源的稀缺性是被人类自身“制造”出来的。

人类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这种追求本身会遇到时间、空间和各种资源的限制,于是人们也就不断的为自己制造出了更多的难题和更大的麻烦,于是又要花力气发展自己以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难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稀缺性在人类生存的意义上可能不成其为问题,但相对人们的“过度需求”时,稀缺性的假定无疑是成立的了。

  从逻辑上来说,资源的稀缺性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命题。

资源的稀缺性所带来的种种理论与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和困惑一直为学术界和实务者所关心和研究,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各个角度和层面,本文将尝试着探讨资源的稀缺性引起的权力寻租问题。

二 资源的政府配置

  对于人类来说,资源是重要的,也是稀缺的。

正因为这种稀缺性,节约才成为必要,才产生了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这个问题。

从古至今,资源有种种配置方式,如最初的“习惯”,以及后来的排队,抓阄等。

在理论界,根据资源配置的主体的不同主要将其分为两种类型:

  1.市场配置。

即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

鼓励市场形成价格和自由交易,强调效率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2.政府配置。

即政府发挥宏观调配的作用对资源进行配置。

所采取的手段往往是管制,许可证,配额,指标,投标等。

  市场配置方式是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及公共选择学派等所推崇的资源配置方式。

其理论假设是经济人,X理论等,强调效率优先的原则。

而关于政府配置在理论界最有影响的系统性理论是凯恩斯针对1923年经济危机提出的,主要强调政府干预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并后来为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政府所采用,成为其加强宏观调控的有力的理论依据。

  事实上,政府的资源配置功能由来已久,自国家形成,政府建立之日其在实际中就承担着这一功能。

从内容上看,政府主要从事两种资源的配置工作:

  1.部分自然资源。

这包括在市场配置下失灵的自然资源和准自然资源。

前者指一些矿藏、水域等,不包含人为的成分;后者是指铁路、公路等经过人力加工的资源。

这部分资源之所以称之为准自然资源,是因为就其实质来说还是自然资源,只是物质结构、形态以及组合方式发生了变化,例如铁路实际上还是一些自然界的物质材料。

这些自然资源和准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垄断、产权难以界定等特征,由于市场的缺陷难以对其进行有效配置,而拥有公共权力的政府从理论上讲,又能克服这些不足,所以理所当然承担其它们的配置功能。

  2.大部分社会资源。

它是在自然资源基础上形成的,主要以公共产权的形式出现。

其关系比自然层面上的资源复杂得多。

具体形式有使用权、许可权、配额、指标等。

社会资源复杂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与人类行为发生了各种更直接的联系,牵涉了至少两者的利益(在现实中,往往是两方以上)。

凡事与利益扯上关系便总是有无穷无尽的麻烦。

本文下一部分所要重点分析的权力寻租也主要是由这部分人为制造的稀缺资源引出。

三资源稀缺下的权力寻租

  前面,我们已经得出的结论是:

资源对于人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种资源都是稀缺的,政府掌握两种在市场配置下失灵的资源,即某些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配置;这些资源在产权上表现为公共产权,下面我们将论述的权力寻租行为也是在配置这些资源的过程中形成的。

  政府所履行的资源配置的功能即是对具有公共产权属性的稀缺资源进行分配。

其最终涉及用何种方式将资源分配给谁的问题。

人们的利益需求是有差异的,资源却是有限的。

显而易见,资源分配给谁,谁就取得了某种潜在收益。

由于政府对资源的分配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往往是部分人从中获得了较多的潜在收益,另一部分人却不能获取或者甚至丧失了原来的已经获得的收益。

  政府的这种资源配置过程成了一种利益分配过程,按照传统政治学所赋予政府的正义、公正的特点,通常意义上,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目标是:

  1.体现效率。

将资源分配给那些能够更大效率的利用资源的地区、部门、企业等,以便实现更大的收益。

同时,还有利于良性资源循环的形成,有利于资源流向增值大的地区、部门和企业,具有良好的导向功能。

如中国实行的经济特区政策,划出一定区域,给予人才、物质、资金、技术以及政策等各方面的特殊待遇和支持。

  2.实现公平。

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可以运用手中的公共权力,运用一定的制度和政策,采用税收、转移支付、补贴等手段,在取得效益的前提下,兼顾弱势地区、群体的利益,防止贫富差距过大,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资源是稀缺的;政府手中掌握着一定的稀缺资源;那些有需求的群体或个体在现实中的利益需求从来都不是一致的。

在这样的条件下,不可避免的产生对稀缺资源有需求的群体或个体对政府手中的稀缺资源展开竞争。

政府如何在这些竞争的群体或个体中分配资源呢?

所有的政府官员以及一般公务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严格按照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去分配吗?

答案是否定的。

在规则具有科学、严谨、清晰、透明等特征,并且政府官员和一般公务员具有高尚的人格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这两个目标才能得以良好的贯彻和实现。

但现实中,这两个前提是不成立的。

并非每个政府官员和一般公务员都那么道德高尚,实际上,他们也是一群理性个体,也具有人性中非常自私的一面,作为个体或某个集团的内在利益需求驱使他们力图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尤其是在各种规则以及外在约束(即各种监督制约机制)存在大量漏洞的情况下(也就是寻租空间的问题,我们将在文章的第五部分进行详细的论述),他们会自觉不自觉的利用手中掌握的分配资源的权力或多或少的为自己取得合法收入之外的利益。

于是,权力寻租的出现就理所当然的了。

  关于寻租的概念最早是由安·奥·克鲁格在1974年在探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形成原因的论文《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首次提出来提出的。

该文认为,人们竞相争夺进口权,从而获取进口垄断权的租金,这种竞争活动对社会是一个损失,必须纳入分析。

该论文使克鲁格成为寻租理论的鼻祖之一。

其实,在所有场合,租都来源于该种要素的需要提高而供给因种种因素难于增加,从而产生的差价。

这里,我们只讨论权力寻租的问题。

我们知道,资源是稀缺的,人们从事谋利性的活动需要资源;其中一部分必不可少的自然、社会资源为政府所掌握,即政府的执行者:

政府官员和一般公务员具有处置这部分资源的权力。

但稀缺性的存在,导致资源的天然供给不足,加之制度和规则方面的原因(制度造成的寻租空间过大等,本文的第五部分进行详细论述)以及政府官员和一般公务员在道德方面的失败,权力寻租就产生了。

这里,我们可以得出关于权力寻租的定义:

政府官员及一般公务员依靠掌握的垄断性的强制权力,在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阻止供给增加,形成某种生产要素的人为供给弹性不足,造成权力个体获得非生产性利润;另一方面,个体利用合法或非法的手段获得特权以占有租金,这样就构成了设—寻租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通行的“寻租”一说就包含了设租和寻租两个方面,所以,本文以下出现的寻租就包含了这样一个双方(设租方和寻租方)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