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帽计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885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帽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草帽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草帽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草帽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草帽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草帽计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草帽计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草帽计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草帽计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草帽计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草帽计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草帽计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草帽计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草帽计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草帽计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草帽计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草帽计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草帽计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草帽计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草帽计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草帽计教案.docx

《草帽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帽计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草帽计教案.docx

草帽计教案

第五单元智谋

草帽计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英勇作战巧计破敌的情况,学习贺龙同志沉着冷静、随机应变的品格。

默读课文,在理解第三、四节意思,理清层次的基础上,详细复述这两节。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隐蔽、踪影、凌乱、举世闻名、人困马乏、争先恐后”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理解贺龙同志巧计破敌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着、镇静,足智多谋的品格。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详细复述课文片断。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

二万五千里长征。

“草帽记”就是长征途中发生的许许多多小故事中的一个。

2.出示课题:

《草帽计》,师点出“计”,组词:

计划、计算、计谋、计策。

问:

什么叫“草帽计”?

(利用草帽设计的计谋。

3.你知道这个草帽记是谁想出来的吗?

(贺龙)你对贺龙了解多少?

交流资料

简介贺龙:

原名贺文常,字云卿。

湖南省桑植县人。

一九一四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

一九二七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长征中担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致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回答问题。

2.检查朗读。

指名分节读正音。

回答问题。

三、整体进入

1.自由朗读课文,谈谈你觉得“草帽计”这个计策怎么样?

那贺龙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又是怎样使用“草帽计”的呢?

2.课文中也有一句话写了“草帽计”怎么样,请你用直线划出来,并读好它。

3.出示:

贺龙的“草帽计”真神。

师点出“神”,请同学查字典解释“神”。

(不平凡的,特别高超的)

4.课文中从哪些语句中看出贺龙的“草帽记”真神呢?

请同学分别从——贺龙、红军、敌机、白军这几个角度来考虑。

在书上找找圈圈划划,分小组讨论。

5、交流:

1)贺龙:

★贺龙仔细观察了地形,然后命令全体指战员把草帽随手扔掉。

(“仔细观察地形”看出贺龙的指挥才能,从他作出的命令看出他胸有成竹。

★贺龙笑了笑,指挥部队迅速转移。

(“笑了笑”一词传神地写出当时贺龙同志对自己的巧计有充分的把握。

2)红军:

★红军战士虽然都戴着画有红五星的草帽,还是热得汗流浃背。

(为下文贺龙实施“草帽计”作了铺垫。

★战士们感到很奇怪,但还是服从命令,把草帽丢在路边。

(一是红军训练有素,服从命令。

二是对自己的指挥员绝对得信任,按照命令去做定会胜利。

★顿时,红军的草帽凌乱地扔了一地。

(“凌乱”的反义词是什么?

整齐。

“凌乱”一词写出当时红军战士对贺龙的命令执行得很好。

诱敌:

让敌人以为是红军逃跑时扔下的。

3)敌机:

★走着,走着,忽然敌机来了。

(“忽然”一词写出敌机盯得很紧,来去无常,形势对红军非常不利。

★敌机飞了好几圈,没有发现红军的踪影,便飞走了。

(说明红军隐蔽得好,这是一支具有服从命令听指挥的素质良好的军队。

★敌机发现了戴着红五星草帽的部队,立刻呼啸着俯冲下来,一阵狂轰滥炸,把白军炸得死的死,伤的伤,叫苦连天。

(敌人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中计。

4)白军:

★不一会儿,侦察员跑来报告:

“有一个团的白军赶上来了。

”(“一个团”说明敌人兵力之多。

“赶上来了”说明敌人来的速度之快。

这给正在行军的红军带来威胁,眼看一场“遭遇战”不可避免。

在这样的情况下,贺龙同志指挥若定,充分看出他的坚毅果断。

★他们已晒得人困马乏,发现路边有草帽,自然满心欢喜,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捡起草帽往头上戴。

6、敌人是怎么中“草帽计”的?

地面上的白军不知是计,戴上了红军的草帽,空中的敌人以为发现了红军的队伍狂轰滥炸。

四、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草帽计

丢草帽捡草帽

戴草帽炸草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分节读文;

2.简要地说说“草帽计”神在哪儿?

二、学习课文

(一)复述课文

1.复述课文的方法

首先,我们就要熟读课文

第二步,就要来归纳要点

第三步,复述课文

2.各自准备,同桌互相复述,指名复述。

3.小结:

刚才我们用了“熟读课文、归纳要点、复述”这三步法来详细复述课文。

(二)自读课文

1、找出课文中的成语,说说那些成语讽刺了白军的丑态?

2、同位交流,集体交流

三、总结并朗读全文

1.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

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

长征正是依靠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和广大指战员的聪明才智,以及勇敢、顽强的精神,而胜利地完成了。

长征,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它永远是铭记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地球上的红飘带。

2.让我们齐读课文,再一次地体会贺龙“草帽记”的神妙之处。

板书设计

草帽计

复述课文的方法

首先,熟读课文

第二步,归纳要点

第三步,复述课文

课后反思

 

包公审驴

教学目标

认识课文的生字新词。

理解“审”、“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猜猜我是谁”

  每个小组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人来说,一人来猜!

说的同学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但不要说出所猜的人的名字里所含的字。

(出示:

“福尔摩斯(柯南)”、“包公”、“马”、“驴”)猜完学生板书。

  随即采访:

  1.“包公”他性包名公?

就像“关公”一样,这是古人的尊称。

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一学生谈、小组可以旁边补充。

唱歌也可。

  2.“马”和”驴”有相同点吗?

(识途)

  一、导入新课

1.擦掉“福尔摩斯(柯南)”、“马”。

今天,我们要讲的小故事,就是和“包公”、和“驴”有关。

2.那“包公”和“驴”又有什么联系呢?

(先写“申”,一起案件里都有申诉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告”,当然也要有“被告”了。

在一间屋子里,也就是过去的衙门里,解决原告和被告的纠纷,也就是“审案”了。

把字补充完整。

3.读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感觉?

(奇怪、有趣,包公为什么要审驴呢……)那好,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小故事。

二、初读概括

1.在预习中有没有遇到影响大家阅读的字?

可以互相提醒一下。

2.那我们就一起读读这个故事,看到底讲了个什么事。

(师生读)

3.谁来说说讲了个什么事?

(学生概括,师指导)

4.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再精练一些,能不能给经过加一个小标题。

(调换驴〈如果说“丢驴”就加以引导〉——告驴——审驴——找到驴)

5.质疑:

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你觉得奇怪,或者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说一说!

(随机板书)

三、细读探究

(一)引导略读“调换驴“部分

1.在学习上即使有一点疑惑,咱们也千万不能放过,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好吗?

刚才,为什么说“丢驴”不准确呢?

2.既然没丢,好坏还有一头驴,干嘛要去“告驴”呢?

(两头驴相差太大、唯一的财产)

⑴差别有多大?

(学生读书比较)

⑵差别再大不就是一头驴嘛,万一告到公堂又找不到那多丢人呀?

(理解“唯一“的财产)

3.顺势引导、朗读:

难怪王五会有那样的反映……谁想读读王五的表现?

想想王五当时的心情!

什么心情?

再读。

小结:

原本荒唐的事,细细分析起来,有时倒也顺理成章。

就这样,一桩不大不小的案子摆在了包大人面前。

(二)学习“审驴“部分

1.刚才,大家对“审驴”的部分也颇感兴趣,有的还有疑惑。

咱们像小侦探一样也仔细分析分析好不好?

提出要求:

包大人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你不懂的问题,发现了先自己想想能不能解决,能解决的话一会儿可以考考组里的同学;不明白也不要紧,小组里其他同学思考完之后大家可以一起讨论,看看集思广义能不能解决。

最后还可以拿问题考考全班同学,考考老师好吗?

2.小组合作研究讨论。

3.交流汇报提问

(1)有没有挺难解决但你们小组齐心协力解决的很精彩的问题,和大家汇报一下。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谁来提个问题考考大家?

(一生问,其他思考、回答)

学生汇报中抓住包公的表现:

“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驴”被告的案子很奇,开始也犯难,但马上找到了解决办法。

“关上三天、痛打四十大板”——驴的本性慢、比较迟钝,为了让驴“受够了惊吓”,才能飞奔回家。

“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

”①这么多人来看,万一审不好怎么办?

——了解驴的本性、胸有成竹。

②不怕罪犯知道,把驴藏起来?

——制造“审驴”的假象,可以让小偷放松警惕。

四、小结:

看来,我们的包大人确实是遇事冷静、足智多谋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深入阅读课文、走进文本,了解包公审驴的过程中的深思熟虑,从而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你认为这是一位()的包公。

2、我也认为包公是位足智多谋的断案高手,我们也来学学包公,运用我们的智慧从这些句子中找出藏逆其中的成语。

(你最感兴趣课文中的哪个句子?

为什么?

)看来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能成为学习上的包公。

二、创设情境

1、在古代有一种官叫“提刑官”,专门负责检查各县所办案件。

今天,老师就来当一回提刑官,准备去查查开封府的包公所办的案件,各位是否一起前往?

那我们就出发吧!

2、各位,我们日夜兼程式,终于到了开封府。

(课件:

开封府的图片)一路上不知各位是否听到沿途百姓称包公为“包青天”?

我听说这位包青天最近办了一件离奇的案子,叫什么什么——审驴?

还听说通过一头驴找到了小偷?

这可真让本官好奇不已,我真想知道包公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本官决定聘请你们专案调查员,(举起手中的书)深入这个最好的现场去调查本案的来龙去脉,不知各位是否同意?

3、非常感谢各位的配合,请各位专案调查员从以下几点进行调查:

(课件:

)①包公审的是一头什么样的驴?

②包公是怎样通过驴找到小偷?

③旁人是怎样看待此事的?

4、在这里本官先谢谢各位了,不过本官还有一些特别提示:

在深入现场调查时,要尊重事实、多听多问。

建议从当事人、衙役、围观群众等方面调查这案件始末,还要特别注意要了解他们当时的感受。

(如:

丢驴的人心情如何?

衙役及围观群众做何感想?

)你们可以单独进行调查,当然也可以几个人合作调查。

希望各位都有收获!

5、各专案调查员深入“现场”进行调查。

(各自读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三、反馈调查情况

1、各位辛苦了!

本官对此案有颇大的兴趣,更好奇当时在场的人的反应,如当事人、衙役、围观群众等。

谁先来说说从这些人身上调查到的情况?

2、各专案调查员进行反馈。

3、结合学生反馈情况,进行以下点拨:

王五方面:

①你调查得真细致,不仅调查到事情的真相,还询问了当事人的感受。

②你刚才说那个当事人叫什么名字?

那你是否调查了王五丢失的驴长什么样子?

现在的驴又是什么样子的?

你是否询问了王五他发现驴丢时的感受?

一头毛色光亮的好驴,却换来了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也难怪王五又气又恨,懊恼极了。

衙役方面:

①有哪位是从衙役方面进行调查的?

你是否询问了衙役为何发笑?

②哈哈!

如果我当时在场,肯定也会笑出来的,哪有这样审案的呀!

还有谁调查到了其它信息?

围观群众方面:

①那么围观群众又是怎样看待此事?

谁从这方面进行了调查?

②“审问驴子”这种驴子不用说老百姓了,连你我都很少听说,也难怪他们好奇了。

4、从各位反映的情况看,大家调查得都很认真,这点本官非常高兴。

那么,现在谁能来总结一下包公到底是怎样审驴的?

①说得是很详细,但可能是本官年纪大了,听起来有点乱。

能否用表示顺序的的词来说说。

(比如:

先……然后……最后……)

②还有什么办法更直观明了?

(比如:

画示意图)

5、这位包公办案还真有一套。

但令本官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包公为什么要审驴,不审人?

(包公怎么知道通过审驴能找到小偷的呢?

)哪位愿意解解我心中的疑问?

(看来各位调查还不够全面,没关系,再次进入这一现场,相信有更多的收获。

赶快再去调查吧!

6、原来包公了解动物习性,懂得毛驴一旦遇到危难,本能地逃回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样一来就能抓到小偷了。

唉!

这一点老夫也自叹不如呀!

不知各位还从包公身上学到了什么?

7、本官非常认同大家的观点。

这位“包青天”认真观察事物、办案足智多谋,这些可都值得我们学习呀!

四、智慧延伸

1、本官还听说过包公审石头的故事呢!

各位刚才都亲耳目睹了包公的破案机智,为官就考考你们,若是你们会如何破此案?

2、课件出示案情前半部分。

3、若时间充足就当场说说,若来不及就另找时间。

(本官很高兴看到各位也能够发挥智慧解决问题了,请记住:

智慧是一把金钥匙,能帮我们解决各种问题!

(本官很高兴看到各位也能够发挥智慧解决问题了,可惜时间有限,本官得前往另外一知州调查案件,不过请记住:

智慧是一把金钥匙,能帮我们解决各种问题!

(本官相信各位一定能破此案,时间不早了,我们先作歇息,再来说说怎样破案,不过请记住:

智慧是一把金钥匙,能帮我们解决各种问题!

五、总结全文

1.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

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

小偷也使用了计谋:

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

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

2.其实,包公不仅审过“驴”,还审过“石头”,还有很多奇案呢?

大家想再读一些包公审案的小故事吗?

提供网站、书籍。

板书设计

包公审驴

王五急中生智

小偷偷梁换柱

课后反思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

1.借助已经掌握的方法自主学习生字词,并能够用摘录笔记或批注笔记等形式完成对课文的初步阅读。

2.学习用比较的方法阅读课文,通过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意思,能够概括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话简述课文内容。

5.能够针对某个问题与同学展开讨论,讨论时尽量围绕一个中心议题发言。

6.习作时学习斟酌语句,努力把句子写好。

7.继续练习为习作写评语,做到语句通顺,有条理。

8.继续练习做单元小结,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主评价。

教学难点

能够针对某个问题与同学展开讨论,讨论时尽量围绕一个中心议题发言。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拓展阅读

《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本课叙述了诸葛亮少年时代非常喜欢听先生讲书,为了延长听书时间偷偷喂米给打鸣的公鸡,弄巧成拙,被先生发现,撵出了学校,非常后悔,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在得到了先生原谅后,更加尊敬先生,先生也更喜爱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学问都教给了诸葛亮,为后来成为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了基础。

二.畅所欲言

围绕“把聪明用在正地方”这一主题安排了口语交际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育学生对人要讲诚信,对坏人要用智谋,培养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聪明才智。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使学生能够以“把聪明用在正地方”为话题,进行交流。

教师不要让学生只谈论一方面内容,尽可能引导学生展开不同的话题,比如:

和家长、老师、同学等交往的时候,什么是聪明?

当你遇到坏人的时候,你要用什么样的办法?

当你面对学习的时候,什么是聪明智慧?

当你面对困难、面对失败、面对游戏、面对自己的缺点……在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判断怎样才是真正的聪明做法?

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的外延等于学生生活的外延,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情况,对学生所说的内容、语句、口气等做以适当的点评,鼓励学生个个参与表达,形成乐于表达的氛围,提高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显身手

找关于智谋的典故和成语是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关于智谋的有趣的故事,拓宽知识面。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智谋的故事,形成了很多有趣的典故和成语。

比如:

围魏救赵、空城计、破釜沉舟、隔岸观火、调虎离山……教学前,教师要认真做好动员和布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查找资料。

课上,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查找结果。

比如个人表演的活动有讲故事、猜故事等,小组汇报的有分角色朗读、课本剧等,全体同学要在对表演的同学及时进行评价。

二.笔下生花

本单元的习作是让学生模拟“少年法庭”对事件做出评判,并设想评判结束后,案中人物的不同想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习作空间,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自由表达主题。

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这项活动虽是写的练习,但是,一定不能只进行写的活动。

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要讨论的文字,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从人物的处境入手,分别分析他们各自做了什么?

为什么这样做?

现在他们都是怎样对待这件事情的?

让学生大胆展开讨论,将他们的想法一一展示出来,然后选择自己认为最有道理的写下来。

注意将语句写通畅、简洁,意思明确。

写完后,组织同学读一读,评一评,看看谁的语言最简练,不但把话说通,而且把话说好,争取做到字斟句酌。

讲评时可按不同的评判结果分组,学生互评,教师巡视指导,逐渐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小组评议后,选出有代表性的习作,在班上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金钥匙

课堂讨论,大家应该围绕一个议题发表意见。

如果自己准备的发言,不符合大家的议题,就暂时等一等。

这两个要求,都是学生在分组讨论时应该注意的。

但是,教师们不要在本单元最后单独地将这个学习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果能够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适时地提出来,再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讨论活动加以巩固,学生一定会比较自然地掌握,提高课堂讨论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本单元的“金钥匙”,可以不单独出现,渗透在每节课中,提示学生围绕主题发表意见,如果自己的发言不符合大家的议题就先等一等。

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别人的优点、自己的不足,提高课内外语文综合学习的能力。

二.课堂练习

1.读准每课生字、词的音。

不理解的词查查词典。

2.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6单元:

眼睛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教学目标

1、认会写会8个生字;理解“蜿蜒、忧郁、濒临、丰碑”等词语。

2、图文对照,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结合第一段和查找的有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作者由此联想到的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抄写课文中的“精彩段”。

教学重点

学会查找资料、筛选资料、使用资料。

教学难点

通过大眼睛女孩的眼神,感受贫困地区的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借课文中的插图进行说话练习,导入课文。

1、活动:

“开火车”说一说有关描写眼睛的词语。

2、出示书中的图片,让同学们运用自己积累的描写眼睛的词语来描述一下图片中这位小姑娘的眼睛。

(师:

我们来看看作者为什么要描述这双眼睛?

他又是如何来描述这双眼睛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

2、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熟读课文。

3、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指名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习课文之前,先向同学们推荐课后的“金钥匙”栏目。

)师:

找找课文中的哪一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课文第一段。

读完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张照片从哪里拍到的?

山里的孩子上学条件是怎样的?

等等。

(2)再读课文,并谈谈当你知道这张照片是这样拍到的以后,你对小姑娘的这双眼睛有新的看法了吗?

能否描述一下?

(师:

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这双大眼睛的。

2、重点学习课文2-5自然段。

在读读、说说、议议中体会贫困地区的孩子是多么渴望上学、渴望读书。

(1)朗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作者联想到的内容,然后相互交流。

生:

作者联想到这双大眼睛正在专心地听课呢。

生:

作者联想到这双大眼睛渴望读书,可是却担心着什么。

师:

她会担心什么呢?

生:

她可能担心没钱继续上学吧。

生:

作者还联想到这双大眼睛在看着很多人,希望我们帮助像她这样的孩子。

(2)从课文中的两个“生怕”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悟小女孩对知识的渴求。

生:

我体会到小女孩听课十分认真。

生:

我体会到小女孩很爱学习。

生:

我还体会到小女孩很珍惜学习的机会。

……

(3)从课文中的两个“虽然”和一个“可是”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山区孩子学习条件的艰苦,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以及他们内心充满忧郁的原因。

生:

我体会到小女孩为了上学不怕条件差。

生:

我体会到小女孩怕迟到连头发都没梳。

生:

我体会到小女孩上学不容易。

生:

我想小女孩只要能上学什么都不顾了。

(4)作者为什么能从这双眼睛联想到小女孩对知识的渴求,山区孩子学习条件的艰苦,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呢?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因为了解了山区孩子上学的不易,才会由此联想到这些内容的,从而知道了解背景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方法,也是习作表达的一种方法。

(5)你看到这双大眼睛还联想到了什么?

生:

我想这个小女孩平时的作业一定完成的很认真。

生:

我想她的作业本一定用的一点地方都不剩才不用了。

生:

我想她的铅笔用的都拿不住了才不用了。

生:

我补充,我从电视上看到那些山里的孩子平时都舍不得用铅笔,都是在地上用树棍写,只有写课堂作业时才舍得用铅笔。

……

(6)有语气地朗读2-5自然段,把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画出来,并试着读一读。

(7)在2-5自然段中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

3、学习课文6-7自然段。

(1)读了这部分内容后,你都了解了这张照片发表后在社会引起了哪些关注?

其他人看到这张照片会怎样呢?

边读边画出有关内容。

作者运用了什么方式介绍的?

(引导学生找出这张照片的巨大反响。

作者运用了具体的数据来真实地报道了这张照片的社会作用。

(2)朗读课文6-7自然段,思考:

“大眼睛”为什么能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

(引导学生理解这双大眼睛的照片在社会上引起的关注,以及因此激起了海内外千百万人的爱心,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使得许多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

(3)看到“大眼睛”这张照片在社会上引起的关注,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结合本校搞的“百日节俭献爱心”活动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

我觉得我的学习条件太好了,我以后要节约用本子和铅笔。

生:

我不再乱花钱了,把零用钱积攒起来寄给贫困地区的学生。

生:

我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建学校,让那些穷孩子也能上学。

……

三、课外延伸:

再查找一些关于这双“大眼睛”的资料,更加详细地了解关于“希望工程”或是照片中的这位姑娘的情况。

四、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虽然……虽然……可是……

“希望工程”

努力学习

课后反思

 

我只看见你的眼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在“非典”肆虐时期,医护人员都得戴着口罩,病人与医护人员的各种情感交流都来自于“眼睛”,从而体会到医护人员救死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