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89282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docx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docx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业

晋城市古矿小学程静惠

一、从改革开放到新课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经历哪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怎样的特点?

答:

从改革开放到新课改,就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来看,学生学业评价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是改革开放初期,以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进行观察为主的贴标签式的终结性评价阶段。

特点:

着重体现的是评价的筛选甄别功能。

与之相配合的是当时的教材说教意味十足,故事中人物道德形象过于高大,不够贴近学生生活,缺乏现实意义。

当时品德课程基本由班主任担任,教师主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来进行本课程的学业评价。

2、是开始将思想品德作为一门学科,以学生考试分数为主导的学业评价阶段。

特点:

注重用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明理,学业评价开始重视相关知识的积累。

但受唯分数论的影响,这个阶段产生了将品德课等同于一般的自然学科课程的倾向,学业评价过于关注学生测试卷上的成绩。

3、是素质教育理念引导下,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阶段。

特点:

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表现,看起来似乎又回到第一阶段的通过观察化的评价理念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对个性更包容,学生们能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受到激励。

评价主体也不再是仅由教师说了算,学生自我、同伴、家长、社会人员等都可以参与评价。

4、是基础教育新课改理念催生下的发展性评价阶段。

特点:

综合性、准确性、德育性与发展性。

二、现阶段学生学业评价有哪些新理念?

举例说明学业评价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答:

现阶段学生学业评价的新理念有:

(1)“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2)要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在大班集体教学的环境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行为中追求教育公平。

(3)评价要有利于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

(4)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5)评价要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新课程背景下,积极的学业评价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学业评价促进教师专业态度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态度就是高尚的师德,就是始终能保持着对成为成熟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

当教师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时,学生的心情就会很舒畅、很轻松;当教师一脸怒气地走近学生时,学生则会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教师的“枪口”上。

教师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学生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教师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会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

(2)学业评价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教师的劳动是一项复杂又极富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的了解。

善于从书中吸取前人经验,丰厚自己学识的教师,其课堂也必会因其知识面的广博与深入而大放异彩。

除了向书本学习,还得乐于向同行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和自然学习,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成为奋斗的人生、健康的人生、成功快乐的人生。

严谨体现在不盲从,敢于质疑。

创新是最高境界,要不断探求教育教学规律,以科学的普遍真理研究和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

三、如何理解“面向全体,以学生生命发展作为评价的终极目标”,谈谈应树立怎样的评价观?

答:

面向全体,即面向全体学生。

一个真正关爱学生的老师,不会仅仅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他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的变化、价值观的形成,以学生生命发展作为评价的终极目标。

即学业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发展和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取得进步,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动力。

针对《教育规划纲要》对于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改革,我以为作为教师应树立如下评价观:

1、要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

今天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输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

教师要实现这种转变,首要的前提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观的转变。

在学生观方面,正确的学生观的要义是要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来对待。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

 

2、在集体教学的环境下,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注个性发展是我们的理想,但是理想和现实还是有差距的。

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一个班里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

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社会人。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发动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要确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和价值,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是人才;在行为上,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负责,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工具。

教师要培养健全的生命个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才能在评价中体现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

3、在教学行为评价中,追求教育公平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对学生不公平的举动。

如习惯性地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喜欢表达的学生,一个老师一堂课从头自尾是叫举手的孩子回答,就缺失了一些教育公平。

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当然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不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但是作为教师,我们要克服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偏见,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并对自己以往不公平的教学行为做出反思,并适当调整,使其努力接近教育公平。

四、结合你的教学实践简析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

答:

品德与社会作业的类型:

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作业的设计既要以基础性为主,又要适当进行拓展,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自主,讲究合作,亲自实践,以引导他们转变其学习方式,学会学习,赋予品德与社会课作业更大的生命活力。

《品德与社会》题型的设计,可结合课标与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

作业类型包括口头表达式,书面式、实践式。

例如:

口头表达式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这类作业低年级较多。

书面式作业又包括问题式、制作式、调查、观察等。

这些作业有的是在课堂上能完成的,有的需要在课下完成,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灵活把握。

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布置行为练习、资料搜集和阅读调查访问等课外延伸活动。

课外延伸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注意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实践性活动需要考虑可操作性与安全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业的特点:

要明确作业的目的,从根本上讲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业的设计要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挖掘潜能,并成为他们成长的履历。

教师要本着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结合的教学原则,设计学生喜闻乐见、贴近生活实际的练习作业,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们求真向上,用一双聪慧的眼睛去认识和观察世界,从而理解真善美,以此来规范和健全自己的行为。

活动性很强,例如,在教授“交通安全有学问”这一课之前,要求学生在放学的路上观察记录交通安全的标志、关注交通警察以及十字路口的红绿灯规则等。

五、举例说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作业设计的过程。

答:

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科特点,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时的体验与经验,在类型、方式的选择上,应尽量避免单一的、机械的、重复的作业出现,作业应尽可能地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一、注重儿童特征,突出作业的简易性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家庭作业不能设计得太复杂,这样会提高难度,达不到好的效果,为此,作业设计应该力求简单易行。

而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家庭作业的难度也不能太高。

二、发挥学生特长,突出作业的多样性

课程整合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利于展示个性,有利于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家庭作业的内容紧扣教材的三维目标之外,形式则应丰富多彩,这样,就可以突破传统作业的练习形式,彻底改变以往的单调、枯燥、乏味的作业。

在教学中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性作业,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课堂讲授效果,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三、给予想象空间,突出作业的趣味性

兴趣是儿童注意力产生的源泉,也是儿童主动探知的心理基础,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趣味性的活动参与性特别强。

而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是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也是人的创造力的基础。

因此,教师布置的作业应该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同时也应该有趣味性的,这样学生就能乐意去认真完成。

而且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团结协作的愉悦。

四、利用课程资源,突出作业的开放性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课程资源丰富多彩,文本资源、音像资源、网络资源、社会资源等,都有助于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同时也给家庭作业的设计提供更开放的空间,作业的形式可以是资料调查式、行为践履式、专题研究式等。

这些都是由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的,致力于丰富道德认识、促进道德内化、达到知行统一的学习活动。

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作业类型:

预习作业、实践作业、学科关联作业、讨论作业、调查作业、个性作业。

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包括哪些内容?

评价主要采用怎样的方式方法?

答: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包括的内容:

(一)学业评价关注过程。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学业评价应该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因此,评价不仅要在学习结束后进行,更要伴随教学的全过程,重视过程性评价。

特别重视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学生在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关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个人体验,关注学生获得的发展,而不仅仅重视达成预设的学习目标。

(二)关注过程性学业评价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落实:

(1)围绕课程目标,解析评价本质。

在价值取向上,过程性评价既重视学习成果的价值,又注意学习的过程,强调过程的价值,采取过程性与目标性并重的取向。

在评价内容上,过程性评价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主张对学习的态度、过程和效果进行三位一体的评价,这种理念由于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而得到落实。

在评价方法上,过程性评价既支持从外部对学习成果进行“量化”的测量,同时倡导并更加重视“质性”的方法,强调内部的、开放的评价过程,将评价“嵌入”到教学的过程中,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包含了多样的方法和策略。

在评价主体上,过程性评价主张评价主体和客体的整合,通过师生间共同的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来共同判断这种渗透于学习过程中的成果价值。

(2)关注学习情感,实施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全面关注,重视学生发展的成长历程,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学生,做到既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结果,又注意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而且对行为表现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结合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实际做法,透过教学案例,或许可以看到过程性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以及教师的有利影响。

(3)关注个性特长,强调综合评价。

新课程目标体现了多元化的要求,因此,在过程评价中也必须从多元化的角度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方法的选用、评价结果的呈现,不仅要反映对学生的普遍要求,而且要反映不同个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力发展的不同需求。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思维发展、团结协作、行为规范、知识增长、技能提高等多方面变化的学习历程,因此,针对不同的个体,对具有个性特长或不足的学生应及时给出能充分反映其相关特征的合理评价,就是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评价主要采用的方式方法:

(1)观察记录。

观察就是应用观察记录表,有意识地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然后加以整理和分析。

对正确的给予鼓励和强化,对错误的给予指导与矫正,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对学生突出的一、两个方面做出记录,有针对性地解决。

(2)成长记录袋。

建立成长记录袋来记录学生学习或检测的过程。

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建立成长记录袋可以有效地记录正规考试所测验不出的内容。

它向学生传递了学习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信息,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3)多主体参与评价。

新课程强调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应多方参与,以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

同时,过程评价要把评价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初步学会自我调控。

七、探究性作业设计应体现哪些理念?

为什么说它是回归生活的作业?

答:

探究性作业设计应体现的理念: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应该更多地用无形的探究性作业来代替有形的说教。

之所以称为无形,是指这种回归生活的作业,可以极其自然地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感悟,并使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它不同于过去那种外加的、灌输式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也要求教师要转变相应的教学和学习方式,重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交流与合作的全新的教育观念。

我们从探究性作业的具体实施模式就可看出探究性作业是回归生活的作业:

(一)探究性作业的系统性。

活动与活动之间是有联系的,活动与课堂是有联系的,活动与生活是有联系的。

每一个活动都不是孤立的。

(二)探究性作业的生成性。

生活不会按照你事先的预设而发展,作为以生活为基础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实践活动,更是如此。

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们的体验,触摸学生们的心灵,始终关注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和体验。

(三)探究性作业的开放性。

如何把教学开展得生动丰富,富有成效呢?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四)探究性作业的体验性。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们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五)探究性作业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学生发展的核心部分,主体性的发展需要通过主体的活动来实现。

我们的探究性作业,更应以学生作为主体来参与,并且以主动积极地参与为基础,以创造性为最高境界。

(六)探究性作业开展的可操作性。

探究性作业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它突破了原来教育的封闭状态,使学生们走出了教室,走出了校园,走入了社会这个广阔的空间。

探究性作业形式上的开放性、活动内容的不确定性、学生反应的个体化差异、活动结果的不可预见性使实施过程中的不可控制因素大为增加。

(七)探究性作业的养成性。

课标中指出: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我们也知道,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

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

所以我们说,它是回归生活的作业。

八、先导性作业在品德课中很重要,如何让学生完成好先导性作业?

答:

先导型作业并不存在具体的模式,探究型的、实践型的、访察型的,都可以作为先导型作业布置。

之所以单独列出,是因为,如果没有课前材料的搜集、情感的体验,课堂丰富的案例、思想的碰撞,感情的升华就难以实现,对于品德课,先导型作业格外重要。

让学生完成好先导性作业要做到:

1.做好课前准备

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任课教师应认真落实好学生的课前准备,包括课前应搜集调查的资料或其他准备,如果课前不认真准备,课内教学有许多知识点是无法完成的。

如,一年级上册第十二课,要求调查爷爷、奶奶小时候是怎样过新年的,如果教师事前不布置学生调查,课内交流或作业肯定是没法完成的。

每次教学课尾,就应提出下节课相应的先导型作业。

2.坚持课前调查

教师必须重视课前调查,无论是问卷还是采访,都应该在让学生课前有所了解,课上才能有的放矢。

教师应当让学生自由结组调查、讨论自己关注的某一方面问题,把了解到的、收集到的汇合起来,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汇报,等等。

这种热烈交流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能使他们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合理确定作业时间

充分实践就要给足实践的时间,引导学生制定详细的实践计划,掌握实践的方法。

那种为了实践,匆忙地布置任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如有的教师第二天要上该主题,前一天晚上才布置作业,这样的实践只会流于形式,因为学生晚上要回家料理自己的生活事务,完成相应学科的纸笔作业,没有办法安排出时间进行调查。

这样的实践也容易引起家长的误会,最终得不到家长的支持。

提前计划的实践,有计划的实践,也有利于部分学生们在没有完成实践任务时,通过教师和同学的提醒再认识。

4.重视学生的负面体验

在先导型活动中,课前的负面体验也有助于学生对情感的消化,对真理的认同。

如在学习“规矩方圆”这一堂课时,教师可以不定规则让学生玩游戏,让学生在不断的争执中体验没有规则带来的不愉快,从而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九、探究性作业开展的可操作性应关注哪些方面?

答:

探究性作业的方案是开展探究性作业的必要前提,一般的作业不需要详细的书面方案,但是大型的、户外的、时间跨度较长的作业就一定要认真制定书面方案。

方案一般包括:

活动名称、成员、指导人、活动时间、组织形式、组内分工、活动实施步骤、预期收获、展示形式等。

方案要力求具体细致,如时间的安排、组织形式、人员的分工合作、每一步的目标,都要一一细化,便于在活动中有的放矢。

外出考察作业的大致过程为“查找资料——调查访问——实地考察——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由于学生自控能力差或者兴趣的转移,常常使活动半途而废或难以为继。

因此,如何采取督促手段,落实方案,确保作业的有效实施,是教师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组长的监督作用。

其次,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

通过交流,了解作业的进展情况;通过交流,监督学生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通过交流,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从而形成一种师生的良性互动。

十.个性化评价有哪些特点?

列举一个您教学中所做的个性化评价案例。

答:

评价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内在发展需要,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差异。

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师生之间、同伴之间对彼此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鉴赏,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和机会,以便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

评价的刻板,严重挫伤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创造的积极性。

所以,我们给予学生的综合探究活动的评价要宽容,给学生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舞台。

特点有:

个性化的评价更宽容。

(1)允许和鼓励不同个性的学生,不同个性风格的合作小组,制定自己的评价方案。

(2)注重“纵向”的评价。

在关注小组间对比和学生间对比的横向对比的同时,注重每个小组和每个学生的纵向评价。

(3)注重“延时”评价、“远距离”评价。

遇到与其他同学或预定目标有一定差距时教师要给予宽容,放弃现时地的评价,给予学生更充裕的时间,期待下次更精彩的结果。

(4)注重选择性评价。

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评价项目、标准、尺度、方法、时间、场合等,甚至自己设计评价方案,对自己的表现加以评价。

(5)注重对新奇和独特性的评价。

要留出弹性空间允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中显现个性,这也是尊重差异的一种表现。

记得在一堂课上,我提了个问题,可能由于紧张等原因,没有学生举手来回答问题。

在我一再的鼓励下,终于有一个学生举手了,可是她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小,我想应该鼓励她一下,于是我说:

“你很有想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声音再洪亮些就更好了。

”紧接着我又鼓励其他跃跃欲试的学生,“大家有什么想法大胆地讲出来,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呀?

”“几句简单的鼓励,使学生信心十足。

原来只有零零星星的几个学生举手,在我的鼓励下,小手纷纷举了起来。

对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肯定和鼓励,对他们来说是暖意、亲近,是成就感和自信心。

后来,通过几次课堂上的实验,我真的发现,越是鼓励他们,学生越是有信心,相反越是冷言冷语,学生越是缩手缩脚,我觉得教师的评价语言就像一根指挥棒,时时刻刻指挥着学生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

同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个性化、多元化评价对学生成长的重要。

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十一.简析教师在评价中的角色及教师的评价应针对哪些方面?

答:

教师在评价中应是以下角色:

(1)学生的学习伙伴。

做“朋友式”的教师。

(2)深受学生影响的人。

教师尊重与学生年龄的差异,融入学生的世界,淡化这种差异。

(3)学生观点的探寻者。

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掘他们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的生活素材作为学习资源,交流的话题。

(4)“寡言少语”者。

教师的语言应精练,起到画龙点睛、贯穿始终的作用。

(5)学生学习的共同遭遇者、学生的“学习共同体”。

(6)学生的创造同盟。

教师应相信自己有创造潜能,也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潜能。

教师的评价应该针对:

学生的态度、方法、情感表现、问题等方面。

具体来说,就是针对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对待问题的认真程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讨论中的表达、资料收集的质量、需要改进或加强的地方。

教师评价的指向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不同,学生采纳的程度也不同,因而,教师在给予反馈时,要更多的指向学生的表现,降低学生的戒备心理,促进学生的行为改变。

十二.举例说明成长记录袋评价在您教学中的应用。

答:

成长记录袋致力于寻求学生成长过程的证据,而不是达到最终结果的证据。

所以,它要求学生提供他们从起始阶段到完成阶段的每一步成果证据。

如调查问题的提出、第一份方案的提纲、修正方案、实施方案、实施后的反思等,凡是学生成长的证据都可提供。

新课程倡导对学生的评价应采取质性的评价方法,不但要关注评价的结果,更要注重评价的过程。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结合学生实际,开始创建和使用成长记录袋。

开学时,我给班里的每个学生发了一个档案袋,让他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设计封面。

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为了让学生明确努力和发展的方向,我首先让学生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值得发扬的优点和应该改进的缺点,即确定努力的方向。

到了一个学期结束时,让同学们自己拿出来,看看自己有没有长进。

在学生的这些成长袋中,学生获得的荣誉和奖励、教师在课堂上对自己激励的话语、被展示的作品、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活动录音磁带、资料搜集记录卡、辩论、演讲、实验、表演等原始资料都是成长记录袋的优质资源。

而我主要是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家长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资料,学生的作品与反思,及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

它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

另外在这个成长袋里,还有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这样既有学生课堂表现又有学生学习兴趣、方法、习惯等校外表现的评价。

不但有家长的评价,还有教师的评价、学生自己的反思等内容,是及时、全面记录学生成长与进步过程的有效凭据。

具体做法是:

开学时,先召开一次家长会,给每位家长发一本小册子,要求家长记录孩子一周内在家里的主要表现和学习情况。

星期一由孩子交给老师,老师阅后又将孩子的在校情况写在联系册上,星期二再由孩子将册子返还到家长手里。

这样架起校内外沟通的桥梁,不但有助于教师、家长的情感交流,而且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同时,学生也能从中不断发现自我、反省自我、改正自我,真正地促进了学生的不断进步和健康成长,因而很受家长欢迎。

就这样每过一个学期,我会让学生把各自的成长记录袋带到教室里互相看一看,评一评,展示自己的收获,同时感受那份成功的喜悦。

也可以让家长参与到孩子展示、交流成长记录袋的活动之中,使家长不仅能了解自己子女的成长状况,也能展开比较,学习别人好的做法,在参与课改实验的同时,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这样,每个学期开始前大家都会有个合理的规划,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