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成全球化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89665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海成全球化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周海成全球化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周海成全球化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周海成全球化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周海成全球化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周海成全球化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周海成全球化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周海成全球化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周海成全球化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周海成全球化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周海成全球化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周海成全球化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周海成全球化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周海成全球化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海成全球化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分析.docx

《周海成全球化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海成全球化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分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周海成全球化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分析.docx

周海成全球化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分析

人民网>>地方>>黑龙江>>地方要闻

未来国家数量逐渐减少将以和平融合的方式走向世界大同

周海成:

全球化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

周海成伞金福

2006年10月28日16:

46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公元前3000年,农耕畜牧取代采集狩猎,社会生产出现一次大的飞跃。

剩余产品导致人口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人类的社会组织也由氏族、部落发展到国家这一形式。

从最初的城邦和城市国家,历经奴隶国家、民族国家、帝国等国家形式。

纵观人类5000年的文明史,随着人类自身及借助交通工具运动的速度增快,国家的平均面积也逐渐增加;国家正处在不断融合和统一的过程中,国家的数量逐渐减少;国家正处在消亡的过程中。

  一、国家发展的三个基本规律

  1.人类自身及借助交通工具运动的速度决定了国家的平均面积。

  纵观人类文明史,可以发现人类自身及借助交通工具运动的速度和国家平均面积的相关性。

即人类自身及借助交通工具运动的速度越快,人类活动和可控制的领域越广,国家的平均面积也就越大;反之亦然。

  古代人类只能徒步行走(速度4~6公里/小时),人类的族群与动物世界的其他物种一样,拥有自己的领地和边界,那只是一个能够基本保证族群生存和活动的空间。

活动范围在方圆几十公里。

公元前4000年左右,筏和独木舟的出现,人类可以穿越河流或沿河上下,使人类活动范围有所扩大。

大约公元前3000年,马(速度15~25公里/小时)被驯服并开始作为人类的运载和代步工具,人类进入畜力时代。

这时人类的活动范围可达百公里以上。

公元前1000年以前,人类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东亚的黄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领域、西亚的两河领域、地中海沿岸、北非的尼罗河领域、中南美洲的墨西哥和中安第斯地区。

  约公元前700年,人类已经能够造出可远距离航行的大型古代船只。

由于马匹、车辆和船只的广泛应用,人类活动范围更大,可以实现洲际往来,促使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如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波斯帝国、公元前3世纪前后的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元年前后的罗马帝国等)和大面积统一封建国家(如中国秦朝和汉朝等)的形成。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在远征波斯、印度时,曾动用了上万名骑兵和160多艘战舰,行程逾万里,仅靠人力这是根本无法达到的。

  公元前6~7世纪,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完成了环非洲航行并已达到英吉利海峡;公元前334年~前325年马其顿人东侵至中亚和南亚的印度;公元前139年~前126年中国西汉的张骞曾到过中亚的篮氏城;公元166年罗马人经红海沿印度洋沿岸到达中国广州。

  中国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已能造出实用的战车和百吨的大型船只,并在开疆拓土的战争中发挥关键作用。

秦朝拥有战车千辆,骑兵万匹,步兵百余万,一面利用外交攻势粉碎六国诸侯的“合纵”,一面推行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以秋风扫落叶的兵势先取韩国,接着破赵燕、灭魏楚,最后灭齐,十年之间统一六国。

又乘胜北却匈奴,南平百越,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史记》中曾记载:

秦以战车开路,箭矢如蝗,步骑大军随后掩杀,匈奴大溃。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南方的战争中组织过一支能运输50万石粮食的大船队。

  2世纪时,由于马匹、车辆和船只的广泛应用,亚非欧之间的商业往来也非常频繁。

  6~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7~9世纪的阿拉伯帝国、7~10世纪初的中国唐朝、13~14世纪的中国元朝、16~17世纪的奥斯曼帝国等统一的大面积国家的出现,与骑兵、战车、船只等制造和使用水平息息相关,充分印证了人类借助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决定了国家面积的大小。

  在继承和发扬秦汉和唐宋的造船技术的基础上,明朝的航海造船业达到了第三个高峰,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明代建造五桅战船、六桅座船、七桅粮船、八桅马船、九桅宝船的性能远远优越于阿拉伯船,这才会有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远航壮举。

1405~1433年间,郑和曾到达印尼、印度、阿拉伯和非洲东部等地。

  15世纪,三角帆与横帆混合的新型帆船的问世,促使迪亚士、达?

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进行新航路探索和环球航行,也为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外扩张奠定了基础,从此人类足迹可以遍布全球。

  1803年,随着蒸汽机船和铁路蒸汽机车的问世,人类告别自然动力时代,进入机械动力时代,使人类的运动速度可达40~50公里/小时。

1883年,德国戴姆勒发明了现代实用汽车,人类运动速度近百公里/小时,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

  1905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实用飞机,人类实现了空中飞翔的梦想。

自此人类运动速度达300公里/小时以上、活动范围达几千公里。

  20世纪50~70年代,随着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这些飞行器的速度达20000公里/小时以上)的问世,人类踏上了太空之旅,活动范围也由地球延伸到太空。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了108分钟后安全返回地面,人类首次进入太空;1969年7月20日,载有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阿波罗11号飞船降落在月球上,人类首次登上月球。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汽车、轮船、火车、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相继出现,人类社会的交通进入机械动力时代。

国家间政治、经贸、文化、科技交往更加频繁,联系更加紧密,整个世界被有机的连在一起。

尤其是现代交通、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家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国家的面积越来越大。

  2.国家逐渐在融合和统一,国家数量逐渐减少。

  5000年的人类文明史,是国家逐渐在融合和统一、国家数量逐渐减少、国家平均面积不断增大的过程。

公元前1000年时地球上约有2180个国家,经过了3000年消失了90%的国家,目前只剩下214个国家;国家平均面积也由公元前1000年时的0.675万平方公里增加到目前的75万平方公里。

在当今一个国家之内,历史上曾经有成千上万个部落、城邦和小国,通常都是由一个强势国家不断以武力或其他手段,吞并周边的弱势国家。

随着国家的逐渐融合和统一,国家数量也因此不断减少。

  中国西周时期大小诸候多达800个,到春秋时期诸候国的数量也有140多个,经过无数次的战争,仅剩下13个,最后全部为秦国吞并。

中国东汉时期,西域有55国(且末、于阗、莎车、疏勒、姑墨、温宿、龟兹、乌垒、大宛、渠勒、尉犁、危须、焉耆、精绝、皮山、戎卢、小宛、扜弥、乌和国、乌孙、婼羌、鄯善、西夜、无雷、依耐、蒲犁、休循、捐毒、尉头、乌贪訾离、卑陆、卑陆后、劫、狐胡、山国、桃槐),北方有匈奴、丁零、夫余、挹娄、鲜卑、大幕夫、沃沮、坚昆、高句丽等9个部落和国家,西南青藏高原地区有唐旄、发羌2国,加上东汉政权,这一时期中国境内共有67个小国。

东晋时期,中国境内有17个主要国家,稍后又出现了南北朝并立,先后出现了10多个政权,最后为隋王朝统一,200年间近30个国家全部消亡了。

  据《汉书?

地理志》记载,约公元前后,日本各地共有100多个小国,到公元4世纪中期,只剩下一个统一的大和政权。

  英属殖民地时期的印度依然小国林立,当时英国直接控制的地区面积约占印度的三分之二,另一部分是受英国保护的几百个土邦,称“土邦印度”,占印度的三分之一。

二战后印度独立,在原有英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主权国家。

  3.国家进化中的“滚雪球”效应,促使国家逐步消亡。

  国家进化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制度的不断演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家疆域犹如雪球滚动一样,越滚越大。

在这个过程中,各国文化、宗教、民族、政治、经济等逐渐融合,同时意味着原有国与国之间边界的消失和部分国家的消亡,国界失去了对经济发展、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限制,随之而来的是这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相互交融、吸纳后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当时的领土仅限于今河南全部以及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和山东的部分地区,面积不足百万平方公里。

以后历代不断扩大,到西汉时期已达到568万平方公里,唐朝时期达1076万平方公里,元朝时期面积达1372万平方公里,清朝时期为1216万平方公里,统一的中国疆域得到巩固和发展。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13世纪时,莫斯科公国开始强大,先后征服其他公国,16世纪时建立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当时统治区域仅限于东欧的部分地区,国土面积约280万平方公里。

此后,历代沙皇不断对外扩张领土。

从16世纪开始的400年中,俄国国土以每天平均13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版图已扩大到2280万平方公里,扩大了7.8倍。

  美国的例子也比较典型。

在新航路未开辟前,美洲的居民一直是印第安人,17世纪初,荷兰、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相继在这里建立了一些殖民地。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实际控制的国土面积约为214.7万平方公里,在此后的100多年里,美国通过购买、占领等方式,先后获得了法属路易斯安娜、佛罗里达、得克萨斯、俄勒冈、阿拉斯加等地区,以及太平洋的一些岛屿,国土面积增加了70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独立战争初期领土的3倍多。

  事实证明,历史上的强国都是在融合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中国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历史上始终处于民族相互融合之中。

秦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少数民族国家,秦国统一中国后,中国历史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政治经济文化融合,特别是秦统一度量衡和货币、规范建设全国道路等措施,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又一次大规模的融合期,随后建立的隋、唐帝国,使这种融合达到了顶峰,不但中原地区与西藏、新疆、蒙古等地的交流和联系超过以往,而且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的政治、经贸往来也空前活跃,中国在此期间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盛世局面。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分裂后的统一,都会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经济社会的繁荣。

美国的发展也是融合的结果,人才、科技、资本等的融合一直是美国的发展优势。

美国建国后不久,随着领土的扩张,占有了丰富的资源,也积累了充足的资本,国力明显增强,到1860年,工业总产值已居世界第四位。

南北战争后,大量移民涌入美国,制造业迅速发展,科技发明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19世纪末,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首位。

英国在16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殖民地遍布亚、非、美洲,通过海外贸易、殖民贸易和国内的圈地运动,英国完成了资本积累,科技进步加快,促使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确立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在此后100多年的时间里,英国一直是世界上的头号强国。

  当今世界上的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几乎所有国家都处在不断融合中,都是通过这样“滚雪球”的方式,实现发展进化的,人类的文明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二、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解决人类共同面临问题的根本途径。

  1.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世纪90年代,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

世界已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是全球政治经济框架人类活动环境特征的最高模式。

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复杂的历史过程,包括经济、科技、政治、文化、宗教等诸多领域的变革。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股强劲潮流。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及由此掀开的近代史上殖民主义扩张,以互通有无为目的的商品贸易从早先的欧洲拓展到亚洲、美洲和非洲,世界市场的雏形初步形成,并通过世界市场这个经济纽带把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连结起来,促进了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国际化发展。

随之而来的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大大超过历史总和的物质财富,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动力。

近年来,占世界经济总量近一半的跨国公司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资源得以冲破国界在世界范围内合理配置,使国家间的互动依存程度增强,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

(1)贸易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市场逐渐融为一体,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增大,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2002年,世界贸易总额达到了78400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为62720亿美元,分别是1953年、1983年和1993年世界货物贸易额的74.7倍、3.4倍和1.7倍。

  

(2)生产全球化。

国际分工的深化使得全球生产联为一体,各国的生产活动相互依赖、相互交叉,形成一个完整的全球生产体系。

如一辆日本产的汽车,它的设计在美国的加州完成,负责制造汽车的公司在东京的金融市场上获得生产所需的资本,汽车的原型完成后在英装配,最后在日本组装完成。

这样一来,整个地球就变成一个大工厂了。

世界性的分工使各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

  (3)研发全球化。

为了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加速产品升级换代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研发设计本土化已成为跨国公司的一种战略选择。

截至2004年6月,外商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已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研发资金约40亿美元。

  (4)投资全球化。

国际直接投资(FDI)是资本在国际流动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迅速扩大,2002年全球FDI流入量占当年世界GDP总额和固定资本形成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了2.02%和10.14%,而1982年和1992年这两个比值分别为0.55%和2.58%、0.94%和4.21%"。

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使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更加密切,各国经济相互交织,融为一体。

资本流动从单向发展为双向,过去只有发达国家输出资本,现在发展中国家也对外输出资本。

  (5)金融全球化。

随着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增大、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跨国界按同一规则动作和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

目前全球90%的金融市场获得开放,全球外汇市场平均日交易量从1989年的6200亿美元扩大到1998年的2万多亿美元。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世界各国产生了共同的政治利益和追求――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使政治全球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政治全球化主要表现在:

(1)国家的界限变得模糊。

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网络日益成为人们联系的纽带,网络活动是无国界的,网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世界公民,原有的国家界限不再渭泾分明。

  

(2)国家经济管理和决策能力的削弱。

随着国际组织的增多,对世界政治产生了持久深刻的影响,国际组织为国家实现许多目标提供了手段,成为了政治全球化的外在推动力,国家的部分职能被国际组织所取代。

  (3)国家主权地位的弱化。

国家主权受到普遍接受的国际行为准则和尊重人权准则的制约,如关税税率,过去被认为是体现国家主权的主要标志之一,可以自主决定关税税率,可处在全球化环境下的今天,各国为了参与国际竞争,必须遵守国际惯例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逐步削减关税税率。

  (4)国际经济政治化和政治经济化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重要发展趋势,在国际冲突中出现了普遍的经济冲突解决手段政治化和政治冲突解决手段经济化的倾向。

  经济的变化必然反映到上层建筑上来。

随着文化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如期刊、报纸、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等),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文化的全球化是指文化的认同化和一体化,不是强势文化压倒弱势文化,而是世界各民族多元文化冲突的融合,犹如好莱坞电影、迪士尼娱乐、快餐文化风靡世界。

文化的冲突形成文化的活力,正是在冲突和融合过程中发展成为新的全球性文化。

宗教的融合也在加速进行,宗教信仰早已打破国家界限,宗教同化的过程,虽然缓慢,但相互吸纳、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趋势日渐明显。

  现代信息和交通通讯技术突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把全球都联系起来,社会生产和生活已经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消亡的前兆和表现形式。

  2.全球化是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

  人类通过改造自然获得了自身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社会本身、人与自然之间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人口和贫困问题敲响人类社会发展的警钟。

目前,全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而且每年还以7800万人的速度递增。

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将达到93亿。

人口过度增长带来了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据统计,1950年世界人均耕地有0.23公顷,1996年减至0.12公顷,预计到2030年可能不足0.08公顷,到2050年,地球将没有可供人类利用的新的土地资源。

由于现有狭隘的国家和民族利益观念、全球政治秩序和经济制度严重影响全球财富和收入的分配而造成的贫困问题,使地球人口危机更加严重。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贫困问题出现全球化的趋势。

最近20年,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由29个增加到48个,最富有国家与最贫穷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差数百倍。

据亚行贫困数据库显示,亚洲贫困人口达到20亿,占全球贫困人口的70%,拉美地区贫困人口2.2亿,占该地区总人口的43.4%,非洲贫困人口占到50%。

全世界有29个国家面临严重饥荒,1/6的人口食不过腹,衣不蔽体,10亿人处于文盲状态。

1966年,世界上最富的20%人口与最穷的20%人口收入比为30:

1,1996年这个差距扩大到61:

1。

按目前这个速度,到2015年,世界极端贫困人口将达到4.2亿人,比目前的3.07亿上升40%。

  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人类的未来发展。

现在人类已耗尽了地球三分之二的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有的已经枯竭。

20世纪,世界人口增加了2倍,用水却增加了5倍,世界许多国家面临水资源危机,12亿人用水短缺,每年有近400万人死于和水有关的疾病,到2025年,水危机将蔓延到48个国家,35亿人口将为水所困,水资源危机带来的生态系统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

现在全世界耕地面积每年以7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森林以1600万-20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再过70年,天然森林将全部被人类消耗殆尽,被称为“地球之肺”的亚马逊森林最终也将变成一片荒漠。

人类的生产生活,在消耗地球资源的同时,也在破坏着生态环境。

进入20世纪80年以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年-1990年10年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48℃,气温变暖导致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海平面上升,自然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此外,大气臭氧层破坏、有毒化学品污染、酸雨范围扩大、土地荒漠化、垃圾成灾等问题,也日益加剧,人类已处于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中。

  人类在疾病和灾害面前仍然束手无力。

目前疾病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艾滋病以来,短短20年间,全球已有6000万人感染,其中2200万人死亡,1300万儿童因此成为孤儿。

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是21世纪新出现的传染性疾病,曾一度引起国际社会的严重恐慌,给世界政治、经济、外交带来巨大损失,现在虽然沉寂,但与艾滋病一样,仍然是悬在人类头顶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此外,应对天花、炭殂等恶性传染病大爆发,也是考验人类的难题。

自然灾害既是大自然运动的结果,也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据统计,全球最近50年来巨灾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20起猛增至90年代的80起,经济损失增加14倍。

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都是近年来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的重大灾害。

  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问题是没有国界的,单个国家或国家简单的联合已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面临的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面对。

但是,只要有国家、有不同的利益集团存在,各国的行为都会不可避免地带上国家利益的痕迹,实现真正和完全意义上的全球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使许多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狭隘的国家利益不但使许多问题越来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人类对抗各类问题的能力,更为严重的是许多问题正是由于国家的存在、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产生的。

比如,战争问题,就是不同利益集团、不同国家间的利益争夺的结果,人类自诞生之日起,战火就从未熄止过,这不仅是人类的灾难,也是生态的灾难。

人类为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成效甚微,可以断言,在国家和国界没有消失前,在世界没有真正融合前,这些问题不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为了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人类必将携起手来,彻底打破国界限制。

总而言之,全球化是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人类社会的曙光――世界大同

  追求世界大同是人类的共同理想。

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柏拉图等先哲们对大同世界进行了种种设想。

19世纪时,各国的思想家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大同世界的理解,中国的谭嗣同认为是“有天下而无国”的“地球之治”;康有为设计出了大同社会的发展路径,提出“破除九界”的理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思想家也对理想的社会进行了研究和描述,并在美国印第安那州等地进行了建立“新和谐”公社的实践。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在当时条件下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必将以一种更新的形式实现。

在下一个千年到来之前,地球将真正融合为一个人类共同的家园。

  现在,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世界大同的希望。

二战后,国际组织广泛建立,这些超越国家和国界的各类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近7000个,它们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工作。

这些国际组织,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世界各国和全世界人民要求加强合作的共同愿望,也让我们看到了世界走向融合的曙光。

  1.联合国的成立开创了全球性合作的新局面。

  联合国从1945年成立到现在,成员国已由51个发展到近200个,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加入了联合国,已成为当代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组织。

联合国通过专门机构以及世贸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30多个附属机构开展工作,范围几乎涉及所有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

几十年来,联合国历经国际风云变幻,在曲折的道路上成长壮大,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的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现全球非殖民化、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人类的和平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不可或缺。

近年来,联合国在应对国际恐怖主义、人道主义危机、艾滋病、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等诸多新的严峻挑战中,也发挥了核心作用。

联合国这种超国家主义的组织形式将成为人类未来管理的新范式。

  2.欧洲统一指日可待。

  欧洲文化源于希腊-罗马文明,长期以来,这种文化共源的属性,使欧洲尤其是中、西、南欧的国家间始终具有一种文化的亲和力。

在欧洲思想史上,很早就有“统一”的构想。

14世纪的意大利诗人但丁在其《论世界帝国》中,就倡导对欧洲现状进行改革;18世纪法国的圣?

皮埃尔发表《给欧洲永恒和平的方案》,提出建立“欧洲联邦”的设想;同时期的康德在《在永久和平论》中,主张建立和平联盟;1849年第三届万国和平大会上,法国作家维克多?

雨果在致开幕词时,提出“欧洲合众国”的响亮口号,他说,“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在四分五裂的中世纪,基督教会又扮演了推动统一文明的角色,实现了“一个上帝、一个基督和一个教会”的理想。

这种文化的认同,必然会成为一种诉求统一的政治理念。

特别是千百年来的战争和冲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