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技巧及练习(含答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995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阅读技巧及练习(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散文阅读技巧及练习(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散文阅读技巧及练习(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散文阅读技巧及练习(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散文阅读技巧及练习(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散文阅读技巧及练习(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散文阅读技巧及练习(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散文阅读技巧及练习(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散文阅读技巧及练习(含答案).doc

《散文阅读技巧及练习(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阅读技巧及练习(含答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散文阅读技巧及练习(含答案).doc

散文阅读技巧及练习

散文分类:

记叙散文:

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

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

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

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

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

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散文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

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

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

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

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

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

不能忽略了语言的揣摩,要调动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获得主观体验,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

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

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

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

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烘托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

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散文的思想内容

散文中深刻的意蕴是依附于含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

写人的散文,可以分析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叙事散文,可以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场面细节把握作品内容;写景状物抒情,要分析行文线索、写法、象征意义,从而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一)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

(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

(4)品味散文的语言。

(二)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

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

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比如,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

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例如:

《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

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

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

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3.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更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

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

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注意:

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

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

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②表达作用。

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种题型可以说“逢散文阅读题必有之”。

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

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

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表现手法还有:

对比衬托,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6.发展性考题

(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

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

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2)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

(1)对描写对象;

(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

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梭两可。

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

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练一练:

老水车旁的风景

梁晓声

其实,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

它是一处旅游地最显眼的标志。

旅游地原本是一个村子,两年前,这地方被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并相中。

于是在盖别墅和豪宅的同时,捎带着将这里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使之成了小型的周庄。

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城里人络绎不绝地驾车来到这里,吃喝玩乐,纵情欢娱。

村里人终日里耳濡目染,思想迅速地商业化着。

城里人成群结队地来到的时候,必会看到,在那水车旁有一老妪和一少女。

老妪七十有几,少女才十六七岁,都穿着清朝的衣裳。

老妪形容枯瘦憔悴;少女人面桃花、目如秋水,顾盼之际,道是无晴却有晴。

老妪纺线,少女刺绣,成为水车的陪衬,景观中的风景。

她们是景区雇来在那儿给观光客们看的,若有观光客与她们照相,或可得些小费。

老妪是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在村里有一间半祖宅。

村子受益于旅游业,有了些公款,每月亦给她50元。

少女是从外地流落到这儿的。

她的家在哪里,家境如何,身世怎样,没人知道。

只有老妪觉得她是个好女孩儿。

她们成为“同事”几天以后,老妪曾问过少女住在哪儿,少女说住在一家饭店的危房里,每天五元钱,晚上还得帮着干两个多小时的活。

饭店里面有老鼠,她最怕老鼠。

“就是每月150元,也花去了我半个月的工资,还得看主人两口子的眼色……”少女说得泪汪汪的。

“闺女,住我家吧。

我那儿就我一个人,我也喜欢有你这么个伴儿,不会给你气受。

”于是,少女作为老妪所希望的一个伴儿,住到了老妪家里。

少女脸上的笑容多了,老妪脸上的皱纹少了。

熟悉她那张老面孔的人,发现她脸上几条最深的褶子变浅了,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了。

她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那么歪歪扭扭的了。

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

指甲缝也不再黑黢黢的了。

她那身“行头”显然洗得勤了。

她的好心情让她的小费也多起来了。

有好心人提醒她:

“你让那小人精住你那儿去了?

千万防着点儿,万一你那点钱被她偷了,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

老妪不爱听那样的话,她爱听少女的话。

少女常对她说:

“奶奶,尽量想高兴的事儿,那样您准能活一百多岁。

经历了许多年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孤寡生活以后,忽然有了一个朝夕相处的女伴儿,老妪返老还童了似的。

然而有一天老妪忽然失明,接着咯血了。

村里不得不派人把她送到县医院,一诊断是癌症,早扩散了。

那么老的人了,也只有回家挨着。

村里的负责人就对少女说:

“她都这样了,你搬走吧,爱住哪儿往哪儿去吧。

少女哭着说:

“我不搬走。

奶奶对我好,我也要服侍服侍她……”

非亲非故,来历不明,还口口声声“奶奶,奶奶”叫得挺亲,就是不搬走,图什么呢?

村里的负责人想到了老妪的一间半祖屋。

于是,在老妪精神状态稍好的某日,村里的负责人带着一男一女来到了老妪家里,他介绍那男的是县公证处的,女的是位律师。

他开门见山地对老妪说,她应该在临死前作出决定,将一间半的祖屋留给村里。

那屋子是可以改装成门面房的,稍加改装以后,或卖或租,钱数都很可观。

老妪说:

“行啊!

”村里的负责人又说:

“那你就在这张纸上按个手印吧!

”老妪不高兴了:

“我觉得,我一时死不了。

”村里的负责人急了:

“所以趁你还明白,才让你按手印嘛!

”老妪就不理他们三个男女,把身子一转,背朝他们了……

村里的负责人没主意了,找来另外几个有主意的人商议,他们都认为老妪完全有可能被那个外省的小人精蛊惑了,把一间半祖屋“赠送”给那小妖精了……

于是全村男女老少同仇敌忾起来。

没人愿意去照顾那糊涂的老妪了,少女就连她那份儿工作也不能干了……

十几天后,老妪走了。

老妪攒下的钱不够发送自己,少女为她买了一件寿衣……

又没了几天,那少女也消失了,没跟村里任何人告别,也没留下封信……

(选自《散文选刊》2009年第5期。

因原文篇幅较长,有删节)

19.文中老妪的肖像描写与下文闰土的肖像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样写对表现人物的状况、揭示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

请举例说明。

(4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鲁迅《故乡》)

20.文中有关少女的称呼有两个,先是“小人精”,后为“小妖精”,一字之差,耐人寻味。

请联系上下文简析称呼变化的妙处。

(2分)

21.少女最后为老妪做了什么事?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2分)

22.从全文看,文章写村里人对老妪接纳少女这一行为的种种反应,有什么用意?

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

23.下面对标题中“风景”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2分)()

A.显示乡村旅游业的独有的韵味。

B.预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

C.展现江南农村古朴的风土人情。

D.彰显心灵的纯净和人性的光辉。

24.文章的标题是“老水车旁的风景”,但开头却说“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这“老”与“不老”该怎么理解?

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2分)

蔷薇几度花

丁立梅

①喜欢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

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

这个时节,花开了。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

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

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

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

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

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

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

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

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

呀!

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

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

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

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

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

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

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

当当,当当当——好,来了!

等待终于落了地。

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

“老头!

”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

“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

”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

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

“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

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

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

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

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就快没了。

”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11“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12“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13“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

奶黄的月亮,缺了口。

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

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14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

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

“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

”老人一愣,笑看我,说:

“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

”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

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

他看一眼,笑。

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

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

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

“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

”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

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12.挑糖担的老人具有怎样的品性?

(3分)

13.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

(2分)

记忆:

稀奇:

14.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5分)

(1)赏析句子。

(3分)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紊妆,淡淡笑。

(2)句中加点的“甜”字好在哪里?

(2分)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15.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

(3分)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中写到“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结合下文看,挑糖担老人属于走得从容、天天来去的人。

B.第④段中描写老人的糖担子,突出了一个“旧”字,暗示了老人做灶糖时间之久,也唤起了“我”对逝去生活的回忆。

C.第⑨段中的插叙交代老人的女儿不做灶糖了,表明老人做手工灶糖的技艺将后继无人,老人对此感到悲哀。

D.文中多处通过老人的“笑”来表现老人的心情,比如第13段中“老人呵呵笑起来”,第14段中“他看—眼,笑”都写出了老人的开心。

答案:

一、.①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状况,揭示人物的心理。

②通过人物外貌的变化,表现人物生活状况的变化。

闰土的生活日益窘困,因而他的脸色已经变作灰黄;老妪生活得到了改善,原先枯瘦憔悴的容貌也变了。

③通过人物外貌的变化,表现人物精神状态的变化。

活泼可爱的闰土变得像石像一般,表现了他内心的凄苦和麻木;而老妪“连皱纹都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是因为她有了“好心情”,“返老还童了似的”。

  20.称呼的变化意味着感情的变化,村里人称少女“小人精”,是他们认为少女住到老妪的家里是为了老妪的钱,认为她精明,表明了村里人对少女的提防和排斥。

称她为“小妖精”是人家认为老妪经她的蛊惑,才将房子“赠送”给她了,流露出的是他们的“同仇敌忾”之情。

作者把村里人对少女的敌意融于称呼的变化之中,真是匠心独运。

  21.①少女为老妪买了一套寿衣。

②回应了上文村里人说的“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的无端猜测。

③少女真正把老妪当作自己的奶奶,尽了孝心,表现了少女的心灵之美。

  22.①表明对村里人种种行为的不满和批判。

②衬托出老妪和少女的善良和仁爱。

③折射出在商业化大潮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

呼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关爱,呼唤抛开了金钱和利益的最纯真的感情的回归。

  23.D  24.本题为开放题,应尽可能肯定学生回答的合理之处。

①这是一个新造的旅游景点,所以水车并不老。

②水车见证了老妪和少女之间纯真的感情,这种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远流长,是古老的,也是永恒的。

二.(3分)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

(每点1分,意对即可)  13.(2分)记忆:

贫穷年代的甜(或:

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

稀奇:

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

(每点1分,意对即可)  14.(5分)

(1)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

(3分,手法1分,表达效果2分。

意对即可)

(2)一个“甜”字,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

(2分,“赞美老人”1分,“赞美”的内容要答出“给别人带来甜”的意思,1分。

意对即可)  15.(3分)①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比喻(象征)老人的品格(或:

比喻人生最好的状态);④烘托老人的形象。

(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16.(3分)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