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89978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说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小说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说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

《小说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说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docx

小说阅读复习策略与方法

中考小说复习策略与方法

一、书中小说归纳:

七上:

《羚羊木雕》选自《东方少年》,张之路。

七下:

《爸爸的花落了》选自《城南旧事》,林海音

《丑小鸭》选自《安徒生童话故事选》,安徒生

《最后一课》根据几种版本改写的。

都德

《社戏》选自《呐喊》,鲁迅

《斑羚飞渡》选自《和乌鸦做邻居》,沈石溪

八上:

《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孙犁

《台阶》选自《台阶》,李森祥

八下:

《刷子李》《好嘴杨巴》选自《俗世奇人》,冯骥才

九上:

《故乡》选自《呐喊》,鲁迅

《孤独之旅》选自《草房子》,曹文轩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羊脂球》,莫泊桑

《心声》选自《儿童时代》,黄蓓佳

《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传》,施耐庵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罗贯中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吴敬梓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曹雪芹

九下:

《孔乙己》选自《呐喊》,鲁迅

《蒲柳人家》,刘绍棠

《变色龙》契诃夫

二、小说文体知识回顾

1、小说的概念: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分类:

小说按照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按国别可分为:

外国小说与中国小说;按时间分为:

古代小说与现当代小说。

3、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生动的人物形象)、情节(完整的故事情节)、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其中人物形象是最主要要素。

4、如何找小说的主要人物(主人公):

主要看小说是通过谁的塑造来反映中心,这个谁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如《范进中举》中的主要人物是范进。

5、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本身。

6、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多种的。

①人物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不是心里描写)、神态描写。

②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另外还有细节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其他:

对比、呼应、托物言志(象征)、卒章显志、抑扬手法(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借物喻人、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7、小说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个部分,有些小说还有序幕、尾声两部分。

8、如何确定高潮:

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

9、没有结局的作用:

如《孔乙己》

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艺术空白),让读者自己去体会的、去扩展、去补充。

10、倒叙的作用:

制造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引出下文。

11、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①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②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1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渲染XXX的气氛,烘托人物XXXX的气氛,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埋下伏笔)。

13、社会环境描写: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时代背景与活动场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14、人物的描写有好有坏,这样的好处:

(《拳打镇关西》中的鲁达)

充分展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贴近生活,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15、如何归纳中心

格式:

本文通过叙述(描写)_____(事情),表现了(反映了)人物的_____(性格特征或品质),歌颂(揭露,批判,抒发)了_____(观点,现象,感情)。

16、人称作用

①第一人称:

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情节集中,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亲切自然真实,便于直抒胸臆,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②第三人称:

便于客观的叙事,叙述不受限制,但不如第一人称更亲切自然。

③第二人:

对话式亲切自然,便于情感交流。

17、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①议论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起增强文章思想深度,提示文章内容和点明中心思想的作用。

②抒情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可引起读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增强文章感染力。

18、如何赏析句段:

(从三方面考虑)

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三、常见题型

考点之一:

揣摩人物形象

题型有: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解题思路: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物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考点之二:

注意环境描写

题型有:

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渲染气氛;③揭示人物心境,刻画人物形象,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情绪、心理;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⑤揭示社会环境,暗示人物命运,突出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

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

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表现了……的主题(思想)

考点之三:

把握故事情节

题型有:

1.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用短语或句子)

2.概述故事内容;

3.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局部内容的理解)

4.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5.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1)创造悬念,引人入胜;

(2)前后照应;(3)侧面衬托、埋下伏笔;(4)总结上文、点明题意;(5)线索作用。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为下文……埋下伏笔;与文中……相照应,突出了……,点明了……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

首尾呼应,结构紧密,使文章浑然一体。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

  作用:

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作用:

意犹未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考点之四:

概括主题内容

题型有: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

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解题思路:

(特别关注结尾抒情议论性的语句)

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2、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3、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呼吁了……

考点之五:

理解小说标题

题型有:

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

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

1、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情节、人物、主题、情感等;

2、通过分析小说标题的语言表现形式。

常见的作用:

(1)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2)结构,贯穿全文的线索;

(3)主题,点明文章的主旨(或情感)。

注意几个问题:

   

⑴考虑题目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眼球),引发读者思考;

⑵考虑修辞角度,题目使用什么修辞格或句式,有否词类活用;

⑶考虑语言角度,题目是否具有文学性或文学色彩,语言是否通俗易懂、平实、生动形象或带有讽刺、幽默等意味;

⑷考虑文章内容和结构,题目是否概括文章的内容,是否行文线索,是否矛盾冲突的转化点,是否揭示主旨的关键,是否一语双关,是否作品主人翁,是否内涵丰富、深刻等。

考点之六:

分析人称的变化

①第一人称(我):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②第二人称(你):

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③第三人称(他):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考点之七:

不同的记叙顺序

①顺叙:

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脉络分明,条理清晰。

    

②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④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考点之八:

人物描写方法

常用方法:

①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②直接(正面)描写、侧面(间接)描写

主要作用:

交代人物,突显特点,展示人物性格品质。

之九:

品味语言

词语赏析:

1、注意不同层面意义的理解(本义、语境义、比喻义、引申义);

2、注意不同人物的情感分析;

3、注意语言的表现形式和效果(如修辞、叠词、贬义褒用等)

句子赏析:

表现手法(修辞的角度、描写的方法、表达的方式等)+表达的效果+内容+思想情感)

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

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或者使要阐述的道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从而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

排比:

条理清楚,节奏分明,增强语言气势。

对偶:

使语言凝练工整,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反复:

强调内容,强烈抒情,推进层次。

设问:

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

反问:

语气强烈,态度鲜明,突出强调。

夸张:

丰富的想象力,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常用的表现手法:

象征、想象、联想、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物喻人、欲扬先抑等。

四、真题导练

(一)(2011,重庆)阅读下面选文。

(共14分)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查一路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

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

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

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

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②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

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

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

在夜色中,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

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

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把整条的鱼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

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敞开来的时侯,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

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

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

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

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

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做作业;二姐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

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撮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汽。

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

鱼怎么样了?

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

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但仍挡不住渗出异香。

  ⑥鱼熟了,母亲只吃鱼汤泡饭。

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

在我们茫然的眼神里走出异香氤氲的房间。

  ⑦寒冷跟随着温暖的小碗,跟随着母亲推开那间草屋的门。

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的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

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

  ⑧同样是一个冬天的夜晚,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

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的时刻是那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

他用手摸着胸口,说:

“这里,很暖!

  ⑨另一个冬天。

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岗张望。

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了。

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

但我们常常想念那样的冬夜,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⑩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选自《读者》2007年第14期,有删节)

1.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歌唱”指的是什么?

题目表达了哪些感情?

(2分)——考点:

理解小说标题。

答:

“歌唱’’指:

煮鱼时候的声响;冬夜厨房里的欢笑。

感情有:

家人的温馨与快乐;关爱给他人带来的温暖。

答题思路:

修辞手法+所指事物+作者感情。

两问是包含关系,第二问包含在第一问中。

提示:

从题目看“在冬夜里歌唱的鱼”,拟人手法有明显的抒情作用。

2.理解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2分)——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

答:

家的中心或吸引全家人的地方;

(2)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答:

给家人带来快乐后的满足感。

明确要点:

A、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

B、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生成的临时的。

C、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其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答题思路:

语境定义法。

词语原意与具体语境相融合而产生的意义。

3.第③段中写到:

“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这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请分析它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3分)——考点:

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

(1)“罡风呜咽’’营造出夜晚的寒冷气氛,反衬家中的温馨;

(2)用“温度升高”“热量突围’’烘托我们逐渐增多的欢乐;(3)暗示对孤寡老人的关爱之情。

(每点1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

答题思路:

景物描写作用:

烘托人物的心情;烘托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主题,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4.第④段写了孩子们的表现,请分析他们此刻各自的心理活动。

(3分)——考点:

揣摩人物形象

(1)大姐:

期待吃鱼而又装着不在乎;

(2)二姐:

迫不及待想吃鱼

(3)我和妹妹:

因为即将吃鱼,欢快难抑。

答题思路:

通过分析典型事例和人物描写(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及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5.结尾写到:

“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这句话含义深刻,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3分)——考点:

理解句子的含义及文章主旨

答:

艰难里需要以亲情温暖家人,需要以关爱温暖别人。

答题思路:

A、联系上下文,做到句不离篇;B、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其所指;

C、要联系文章的中心内容。

(二)(2011,浙江丽水)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弱种子也要发芽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

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

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

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

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

“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农民很奇怪。

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

“不可以!

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

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

“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

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

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

……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

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

“这钱我不能收!

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

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

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

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

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

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

”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

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

(2分)——考点:

概括故事情节

⑴挑种种地→议种瘪种→⑵种下瘪种→给儿新生

2.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2分)——考点:

理解文中词语和领悟作品内涵

⑴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冷落(“漠视”或“抛弃”)

⑵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让城里人的儿子看到他对瘪种子有着很高期望,也是农民被触动后的行为表现

3.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3分)——考点:

揣摩人物形象

宽厚友善、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的父亲。

4.美国作家海伦?

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

并说明理由。

(2分)——考点:

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

示例一:

我觉得是农民,因为是农民花去了所有的积蓄为他安最好的假肢,让他发芽、开花、结果,给了他成长的力量。

示例二:

我觉得是城里人父子,因为是他们促使农民改变了想法,才让他有了发芽、开花、结果的希望。

5.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

(3分)——考点:

理解文章的标题

用“弱种子”喻指存在某种缺陷的生命,小说以“弱种子也要发芽”为题告诉读者即使有缺陷的生命也有成长的权利,不能被剥夺;也喻劝人们要呵护“弱种子”,使其发芽、开花、结果。

(三)课内阅读分析题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

看时又全没有人。

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①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

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

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

”“取笑?

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②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③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

④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本段在《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情节中属于哪一部分?

)——考点:

分析小说情节

____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本段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考点:

理解文章内容

①时间:

中秋过后的一个下午②地点:

咸亨酒店

③人物:

孔乙己、掌柜、“我”④事件:

_孔乙己到酒店最后一次喝酒__________

3.分析文中画有横线语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

——考点:

描写方法及作用检测

A.①句是外貌描写,说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是因为他的好喝懒做,四体不勤。

B.②句是语言描写,表明孔乙己以谎言来维持自己的“尊严”,精神麻木可悲。

C.③句是行动描写,说明孔乙己深怕旁人揭他的短处,想在瞒和骗中苟且偷生。

D.④句是动作描写,“摸”字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舍不得花掉仅有的四文钱的吝啬心理。

4.选文中几次写酒店的人对孔乙己“笑”,这有什么作用?

分析不确切的

一项是(D)。

——考点:

写作方法分析

A.增强悲剧气氛,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

B.揭露封建社会的冷酷。

C.批判当时群众的麻木、冷漠。

D.加强喜剧色彩,是对孔乙己可笑性格的嘲讽。

5.掌柜的一再提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考点:

课文内容理解

A.说明掌柜唯利是图,一心只想着钱。

B.担心孔乙己不能还他的钱。

C.含蓄地表现孔乙己的地位低下,全部身价还不如十九个钱。

D.表明孔乙己每况愈下,穷困潦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