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纪.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0241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80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三年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三年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三年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三年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三年纪.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三年纪.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三年纪.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三年纪.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三年纪.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三年纪.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三年纪.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三年纪.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三年纪.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三年纪.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三年纪.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三年纪.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三年纪.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三年纪.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三年纪.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纪.docx

《三年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纪.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纪.docx

三年纪

C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

 

目录

一、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大纲C-1

二、设计任务书C-2

(1)博物馆设计C-2

(2)2008奥运场区单轨沿线站点设计……………………………..C-12

(3)一个生态建筑设计C-18

(4)观演展示空间设计C-26

三、城市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计划C-30

 

一、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三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是专业主干课之一,是建筑设计系列课的设计发展阶段。

本课通过将学科建设的成果引入教学以及一系列概念设计的运作,加强学生生态意识,学科交叉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概念提炼与转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能力和组团合作能力。

(二)教学要求

1.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设计题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挑战性、选择性。

2.系列的概念设计训练,重点抓好概念的提炼和概念的转化两个环节。

3.STUDIO和组团式教学方式为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三)教学内容

学期

课程名称

课程内容

选课方式

时间

学时

学分

秋季

建筑设计(5)

专题博物馆设计

考古博物馆设计

科学技术馆设计

任选一

8周

6

3

北京奥运场区单轨站点设计

一个生态建筑设计

观演展示空间设计

任选一

STUDIO

8周

6

3

春季

建筑设计(6)

北京奥运场区单轨站点设计

一个生态建筑设计

观演展示空间设计

任选一

STUDIO

8周

6

3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

自愿组合成小组自选题

8周

6

3

(四)、实践环节

建筑及场地调研分析,模型制做。

(五)、先修课程4

二年级建筑设计课

(六)、建议总学时数

课内192学时

二、设计任务书

(1)博物馆设计

一、设计地段:

A.绍兴柯桥水乡浙东运河沿线“龙舌嘴”。

B.曲阜明古城南“新儒学文化区”内。

C.喀什艾提卡尔大清真寺西侧。

D.北京成贤街国子监南。

E.北京建国门外古观象台南侧。

(从以上地段中任选一个;也可以自选地段,但需指导教师认可。

二、设计内容和使用面积分配:

总建筑面积≤4000m2(允许±5%误差)

1.展藏部分:

2400m2(占60%),其中:

展览陈列面积:

库藏面积=5~6:

1

展览陈列部分需包括:

(1)100人多功能放映厅100~150m2

(包括控制室、储藏间,可采用人工照明和空调)

(2)临时展厅≥200m2

库藏部分可为开放库

(3)封闭库≥100m2

需设计一定规模的室外展览空间。

2.观众服务部分:

600m2(占15%),需包括:

门厅,咖啡厅或茶座(含食品小卖或吧台)、图书和纪念品销售,以及售票、值班、小件寄存、问讯服务、男女厕所等内容,各项面积可自行掌握。

3.研究、办公和机房部分:

600m2(占15%),需包括:

(1)研究室或小型研究厢若干共60m2

(2)阅览室及开架库(可对观众开放)共100m2

(3)学术活动室1间30m2

(4)藏品工作室3~4间共60m2

(5)馆长室1~2间共30m2

(6)小型会议室1间30m2

(7)接待室1间15m2

(8)总务室1间15m2

(9)储藏室共30m2

(10)消防及安全控制室30m2

(11)变配电室20m2

(12)其他机房共100m2

此外需设内部使用的男女厕所。

三、设计要求和教学目的

(一)设计要求

1.设计规范要求。

查阅并严格遵守下列规范中的有关条款: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3)参考《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50-88)》

2.规划设计条件。

遵守具体建设地段的有关要求:

A地段.建筑退用地红线:

各向均后退3m。

允许机动车出入口方位/数目:

东/1个、

西/1个。

B地段.建筑退用地红线:

北退20m、西退10m。

允许机动车出入口方位/数目:

/1个、西/1个,且需距离道路交叉口≥60m。

建筑控制高度:

≤14m。

C地段.建筑退用地红线:

北退5m。

允许机动车出入口方位/数目:

东、北/各1。

D地段.用地内需保留≥5000m2的集中绿地。

允许机动车出入口方位/数目:

南/2个;

建筑控制高度:

距用地北红线10m内檐口高度≤3.5m,坡顶高度≤6m;用地其他范围内建筑高度≤10m。

E地段.建筑退用地红线:

东10m。

允许机动车出入口方位/数目:

东/1个。

3.经济、技术要求:

建筑造价和结构形式不加明确限制,建筑标准可以较高;展藏部分可采用空调,但提倡自然通风和采光。

(二)教学目的

1.树立较全面的建筑观。

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中小型公共建筑的设计方法;学习综合把握影响建筑的社会、环境、经济、技术、文化、功能…等诸多因素的能力,建立从限制中创造、从城市、建筑、园林整体的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进行单体建筑设计的观念和方法。

2.强调人与环境的意识

从外部环境看,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气候等)、人工环境(城市、道路、邻近建筑物等)、人文环境(文化习俗等),进行建筑“场所”的创造。

从内部环境看,注重博物馆的展出环境,注重人与展品的关系。

根据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来进行空间和流线设计,并设计好展品展示的物理环境(如采光、照明、通风等)。

提倡考虑无障碍设计。

3.强调建筑的类型特色

博物馆作为一类重要的文化建筑,往往具有社会、文化方面的象征意义。

应结合具体地段,发掘博物馆在建筑文化和艺术上的特色和潜力。

4.强调广义的创造性。

广义的创造贯穿设计的始终,设计的任何前提条件,都有可能成为创造的契机。

作为较高要求,本课题希望设计者首先要有一个设计观念和构思上的“创意”,并在更广泛的范畴加以体现。

例如,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诠译、功能上的创意、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法上的创意等等,而不仅仅局限在造型和手法上的创新。

四、图纸及表现要求

1.图纸规格

(1)图纸尺寸:

750mm×500mm(误差小于±10mm)。

(2)图纸张数:

4(±1)张

(3)表现方式:

允许使用复印、打印、拼贴。

计算机绘图等方式;

允许使用模型照片;

禁用外文字,房间名称禁用编号表示;

全部图纸(包括最后的和剪贴的)均为不透明白纸。

(4)每一套图纸须有设计者统一的图名、图号和图标。

2.图纸内容

(1)总平面图(1:

500或1:

1000)

要求:

画出准确的屋顶平面,注明层数;画出室外环境布置;注明建筑出入口的性质和位置;正确表现建筑环境和周围道路的交接关系;注指北针和风玫瑰图。

(2)各层平面图(1:

200或1:

300)

要求:

首层表现局部室内外关系;画剖切标志;各层平面及同层高差变化应注明标高。

(3)立面图(1:

200或1:

300)

要求:

不少于两个立面,其中至少一个立面能看到主要入口。

(4)剖面图(1:

200或1:

300)

要求:

不少于两个剖面,应该能看到主展区;应注明室内外、各层楼地面、建筑檐口和最高点的标高。

(5)透视图

要求:

不能以模型照片替代。

(6)设计说明

包括:

A、技术经济指标——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建筑密度、绿化覆盖率、

建筑高度等。

B、设计构思说明。

C、设计人和辅导教师姓名、交图日期(注于每面纸背面右下角)

(7)在满足前6项要求的前提下,增加的内容不限。

五、参考书目

1.《建筑设计资料集》No.1、No.4的有关部分。

2.《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的有关规范。

3.《博览建筑设计》参考资料。

邹瑚莹改编。

4.《博物馆建筑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硕士论文·韩宝山)

《博物馆与观众》(硕士论文·曲敬铭)

5.《TheNewMuseumArchitecture》D.Davis,1990,CrossRiverPress

6.FreeSpiritinArchitecture.OmnibusVolume,EditedbyAndreasPapadonis

7.NewForums:

Architectureinthe1990s.PhilipJodidio

8.NewMuseums.CatherineDonzel

9.MuseumArchitecture.JustinHenderson

10.TheArchitectureofMuseum.FranciseoAsensioCerver

11.世界博物馆大观,黎先耀,张秋英编著

12.贝聿铭传,[美]迈克尔·坎内尔著倪红卫译

13.贝聿铭的艺术世界,黄建敏著

14.TheMuseumArchitectureofFrankfurt

15.TowardsaNewMuseum,VictoriaNewhouse(北图新书阅览室2-99TU242.5N54)

16.ContemporaryMuseums(北图新书阅览室2-99TU42.5C76)

17.建筑设计资料集4,第112~139页

18.《世界建筑》相关资料

19.《建筑学报》相关资料

20.《建筑师》9712第65页“当代博物馆建筑的创作观念及设计手法曾坚黄磊”

21.《华中建筑》9903第90页“当代博物馆建筑发展趋向程世丹”

(2)2008奥运场区单轨沿线站点设计

目标

Objectives

能力一:

概念设计方法(ConceptualDesign)

学会设计的开始/学会分析归纳面临问题/提出逻辑严密的解决思路/以此思路为中心,系统地组织不同深度上的解决方案

能力二:

为城市的建筑(ArchitectureoftheCity)

从城市大背景发掘创造的依托/通过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使单体建筑成为城市更新的积极节点/群体建筑组织中城市属性的体现

能力三:

结构(Structure)

小规模大空间建筑对结构的表现/合理的结构与建筑艺术的品位

能力四:

细部工法(TectonicsofDetails)

建筑的功能性构件与附属物在艺术表现上的价值/建筑构件交接关系对建筑品质的意义。

题目

Program

任务(Task)

以北京奥运会场馆区规划国际竞赛的某获奖方案为虚拟背景,选取其中场馆区内部的单轨环线为研究对象,完成环线站点的整体构想概念设计、重点站单体建筑设计和站点内标识系统设计。

设计成果应在满足功能和法规要求的基础之上,发掘轻轨站点对于作为通向奥运场馆的一道“门”的潜力,对北京奥运精神的独到体现进行探讨。

环线构想(Conceptforthewholeline)

每2-3名学生一组,提出一个对环线七个站点的整体构想,使它们成为某一构思主题的七个变奏,合谐地组成兼有整体性和个性的系统。

构想的主题可不拘一格,如表现体育运动,表现对历史的回溯,表现对北京风俗的映像,表现对不同形状、材质、色彩的组合等等。

单体建筑(SelectedStation)

每名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单体站房的设计,包括:

(一)场地与景观布置设计,三处地段如图所示,各限定在一块80米×80米方形区域,学生应在场地除道路和站点建筑覆盖地以外的区域内设计集中绿化休息场所一处,含绿地、休息座椅及小型雕塑等。

(二)1500平米的站房建筑空间设计(约包括:

站台及休息750平米设在二层;底层公共空间信息亭InfoBox150平米;纪念品商店100平米;咖啡厅/茶室/快餐厅200平米;公共卫生间一对100平米;自选公共服务设施100平米)。

(三)站房屋顶结构造型与细部设计。

学生应根据钢结构的受力与连接特点,设计出合理的、有表现力的屋顶造型。

同时,应对一个结构的节点进行深入设计。

标识系统(Signs)

每名学生独立完成一套从站房入口到登车的标识系统设计,包括悬空、地面和墙壁等多种部位的符号构件。

成果

RequiredMaterials

A1图版

图纸1设计周志

图纸2环线站点整体构想图(草图深度团队完成)

图纸3单体建筑单体平立剖图(1:

200或300)

场地总平面图(含道路组织、绿化景观设计等)

重点站房室外透视图(可由模型替代)

站台室内透视

屋顶结构节点图(工程图深度)

标识系统设计图(草图深度)

模型

比尺1:

50,材料任选

深度要求表现清楚屋顶结构和内部交通空间

文字

多媒体演示

不少于1000字的设计文本阐述

PowerPoint/Flash/Director任选一种,画面数10-15个

计划

Schedule

周次

周一设计课

周四设计课

课外

1

年级大课:

任务、分组

Studio讲课:

任务书辅导

2

Studio讲课:

概念/交通辅导

Studio讲课:

钢结构辅导

OfficeTime

3

过程评图1

Studio讲课:

读图辅导

师生座谈交流

4

辅导

辅导

OfficeTime

5

过程评图2

Studio讲课:

表现辅导

6

调整/表现

表现

OfficeTime

7

表现

表现

8

表现

表现/提交成果

师生座谈交流

过程评图1——设计概念与草案;

过程评图2——设计平立剖面与草模。

(评图全体参加,每组12(9)分钟陈述)

OfficeTime:

每次2小时——地点为教师办公室,按三次总计时间计算,各组可问答30分钟,各组需提前预约确定时间。

组织

Organization

学生34名,12组(10×3+2×2)

在第一周周四前,自由组合(否则由教师调配)为12组团队,其中10组为每组3人,2组为每组两人。

提交成果中除图纸2由全组共同完成外,其余均由同学个人独立完成

教师

4名,单军、张利、周榕、张悦,每人重点指导3组

参考书

Peference

1.PhyllisRichardson.XS:

BigIdeas,SmallBuildings.Thames&HudsonLtd,London,

2001.

2.MeinhardvonGerkdn.ArchitectureforTransportation.Birkhauser,1997.

3.JonathanBell.Carchitecture:

WhentheCarandtheCityCollide.AugustMediaLtd,2001。

4.盖尔戴博勒.芬克著:

《城市标志设计》(UrbanIdentities:

CreatingCityImagesthroughDesign.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

5.Krausse,JoachimandLichtenstein,ClaudeEds.YourPrivateSkyR.BuckminsterFuller,theArtofDesignScience.Zurich:

LarsMuellerPublishers.1999

6.Hunt,Tony.TonyHuntSketchBook.Oxford:

ArchitecturalPress,1999

7.Eggen,ArnePetterandSandaker,BJOrnNormann.Steel,Structure,andArchitecture.NewYork:

Watson-GuptillPublications.1995

8.Brayer,MarieAngeandSimonot,Beatrice.ArchiLab2001.Orlean:

Maried’Orleans.

2001

(3)“一个生态建筑设计”任务书

一、教学目的

在学生以前所掌握的建筑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给学生讲授城市生态和建筑生态的基本观念,以及相关的生态建筑技术和它们对建筑形式的影响,并在建筑设计中加以应用,从更广泛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建筑。

建立较全面的生态建筑观念,从能源、资源和对环境的影响三方面形成一定的生态建筑知识体系。

二、讲课内容

1.城市生态及建筑生态基本观念;

2.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

3.生态技术对建筑形式的影响;

4.相应的构造知识

三、教学方式

1.集中讲课

2.分组设计:

学生组成2-3人小组共同研究学习生态建筑的基本知识,完成设计。

最后完成的图纸相对独立。

3.集中辅导与集中讲评

4.同学发言与课堂讨论

四、训练题目

该课程题目为“一个生态建筑设计”,训练分两个部分:

1.思考提出问题:

学生可以在任务书所列出的三个训练题目中选择一个,也可以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完成相应的生态建筑设计解决此问题。

2.解决问题。

通过对于生态知识的学习,来完成一个能够从能源、资源和环境等方面满足生态要求的建筑设计。

通过对城市和建筑现状的观察、思考和研究,发现与生态建筑目标不相符合的问题,利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并将其在技术方面予以具体化,完成一个生态建筑设计方案。

五、教学安排

总学时:

8周(16次课)

第1次课:

分组,讲解学习要求及设计任务书

第2次课:

专题讲座1,课堂讨论

第3次课:

专题讲座2,专题讲座3,讨论和答疑

第4次课:

设计辅导和讲评(多方案研究与设计)

第5次课:

同学发言与课堂讨论(对生态建筑的认识和体会)

第6~8次课:

设计辅导和讲评(方案的调整和深入设计)

第9次课:

专题讲座4,讨论和答疑

第10次课:

外请专家参与讲评

第11~12次课:

设计辅导和讲评(构造与细部设计)

第13~16次课:

完成建筑设计的表达

六、教学成果

提交一个完整的设计,包括:

1.设计说明:

设计构思,即提出问题的依据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详细说明应用的某一具体生态技术

2.设计图纸,图纸规模尺寸750mm×560mm,图纸张数不限,表现方式不限。

3.模型(总体模型及节点大样模型,比例自定)

4.验证方案设计的生态特性

5.其他有助于表达设计的媒介:

如演示。

七、参考资料

1.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著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2.绿色建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3.生态建筑:

面向未来的建筑/周浩明,张晓东编著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高技术生态建筑/李华东主编;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5.生态建筑/(西班牙)帕高·阿森西奥编著;侯正华,宋晔皓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中国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建建筑承包公司编北京:

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01

7.绿色建筑技术手册/(美)PublicTechnologyInc.,王长庆,龙惟定等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8.世界建筑2002年12期

9.“GreenArchitecture”

10.“SustainableArchitecture”

设计训练题目一:

别墅生态改造

对学生自己二年级所设计的别墅作业按照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进行改造,可以自由选择新的场地和环境。

对于原有别墅设计中在气候、能源、资源和周边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具体的改建措施。

设计训练题目二:

节能办公实验楼设计

在清华大学校园内选择适宜用地,占地8000平方米,设计2400平方米节能办公实验楼,分析现有办公建筑中存的浪费能源的各种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设计中进行具体的应用。

功能与面积分配如下:

1.门厅200平方米(接待、休息、展示等)

2.独立办公间10间×30平方米=300平方米

3.开敞办公区600平方米

4.会议室200平方米

5.多功能厅200平方米

6.咖啡厅及操作间60平方米

7.储藏室、卫生间、开水间100平方米

8.其他必要的配套设施等

设计训练题目三:

一个跨越交通障碍的生态廊道设计

某区域内自然绿色生态系统一生态廊道穿越城市交通时,需要为动植物建立穿越设施,面积800-1000平方米,跨越道路宽50米,跨越河流宽50,道路及河流间距20米。

功能与面积分配如下:

1.小型超市300平方米

2.公共厕所100平方米

3.茶室或吧及操作间150平方米

4.管理用房:

4间×30平方米=120平方米

5.储藏室、开水间100平方米

6.其他必要的配套设施等。

附录

1.知识体系

能源

1.节能:

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自然通风等

2.利用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等

资源:

1.节约资源:

节约土地、节约水、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等

2.资源回收利用:

使用可回收的建筑材料、中水回用、垃圾资源化等

对环境的影响:

1.保护和利用现有环境:

建筑设计结合地形与气候、保留基地中积极因素等

2.合理改善环境:

避免热岛效应、合理设计绿化水体系统等

(4)观演展示空间设计

课程主旨:

建筑行业的发展要求设计者超越建筑本身狭窄的思维范畴、从非建筑的领域思考建筑设计、获取崭新的设计意识。

然而新的观念及途径并非象传统的建筑知识或技能那样,通过学习便能掌握,相反,需要永远置身于开路先锋的位置不懈的探索开拓。

才能得到一点一滴的收获。

本课题旨在培养设计者最基本的建筑设计探索求新精神。

建构(Tectonic)思想并不仅仅是表现构造美,它涉及到建筑与大量消费的现代物质文化的关系以及建筑与劳动、交换、消费等整体社会体系的关系问题,如何恰如其分地,同时又是富有诗意地建构建筑本身是我们设计者孜孜不倦所追求的。

本课题的设置涉及到建筑的架构、构造、材料、质感与场地的契合,以及建筑的最终形式及制作等问题。

课题要求:

(1)本课题时间共8周(每周两个半天)。

在8周时间内要求进行以下工作。

(2)寻找三种非建筑材料,分析其材料特性,并研究其用于建构建筑的可能性;寻找三种常规建筑材料,除认识其常规用途外,并研究其非常规的建筑用途。

(3)寻找一个机械装置或一个工业产品,进行深入观察分析并解体研究,对其构造、

形状、质感、整体性能,以及各种特性进行分析总结,并探讨对建筑设计的启发性(作为课外作业)。

(4)选择一处你所获悉并认为有意义的场所深入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