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分类专项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0970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分类专项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分类专项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分类专项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分类专项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分类专项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分类专项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分类专项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分类专项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分类专项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分类专项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分类专项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分类专项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分类专项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分类专项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分类专项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考化学分类专项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分类专项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docx

《中考化学分类专项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分类专项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分类专项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docx

中考化学分类专项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

考点

内容

能力要求等级

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二级

从微粒的观点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

三级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表达的意义

三级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三级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一级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二级

变化和性质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本质

二级

判断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级

质量守恒定律实际上不只是一个知识点,简单的运用,在做大题的时候成为思想。

尤其是,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

考点1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从原子、分子观点来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

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重点、难点】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应抓住“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及“两个可能改变”

五个不变:

宏观:

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

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改变:

宏观:

物质种类一定改变;微观:

构成物质的粒子一定改变。

两个可能改变:

分子总数可能改变;元素化合价可能改变。

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现象的一般步骤

(1)说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总和”意味着把各种状态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算在内。

如沉淀、肉眼看不到的气体。

那么一个重要的做题方法就是”差量法,同时在反应的时候进行整体计算。

(3)与题目中实验现象相联系,说明原因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的事项。

(1)质量守恒定律只能解释化学变化而不能解释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定律之强调“质量守恒定律”,不包括分子个数、体积等方面的守恒

(3)“质量守恒定律”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综合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

质量守恒定律的用途

1.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

2、进行相关计算

一定要注意题目中的“恰好反应”或者是“充分反应”“反应完全”这样的字样,因为只有这样才说明反应物质是完全被消耗了,否则反应物就有可能过量,而这个时候也予以考虑

二、解释有关的实验现象

例: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氯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轻。

氯酸钾受热分解后,生成氯化钾(固体)和氧气。

按照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氯酸钾

的质量应当等于生成物氯化钾和氧气的质量之和,所以剩余固体的质量必然比原氯酸钾的质量要小。

解题一般步骤:

1、说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

2、说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是“××”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物质量总和。

3、与题目中实验现象相联系,说明原因。

三、确定反应中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

例:

将“神舟七号”飞船送入太空的是“长征

二号”F运载火箭,火箭工作中发生的反应为

其中R的化学式是()

A.N2O4B.NO2C.N2OD.CH4

解题关键:

化学反应中“原子三不变”;注意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

四、确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例:

在2A+B2=2AB的反应中,24gA与16gB2恰好完全反应,则物质A与A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

A、3∶2 B、3∶10  C、3∶5  D、6∶5

练习:

在化学反应:

3A+2B=2C+3D中,A、B、C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27、16、19,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五、确定化学计量数

例:

一定量的甲醇与氧气混合于密闭容器内,引燃发生如下反应:

则化学计量数m和n的和等于。

解题关键:

原子个数守恒;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是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之比。

六、确定反应中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

已知反应3A+2B==2C+D,A、B两种物质完全反应时质量比为3:

4,若生成C和D共1

40克,则该反应消耗B的质量为()

A.60克B.80克C.90克D.120克

方程式“量”的意义代表参加或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七、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元素

例:

根据蜡烛燃烧后生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事实,可以推断石蜡(蜡烛的主要成分)的组成里一定含有()

A.碳一种元素B.氢一种元素

C.碳和氢两种元素D.碳、氢、氧三种元素

某可燃物4.6g在足量氧气充分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该可燃物的组成为()

A.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B.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C.一定含碳、氢元素,不含氧元素D.所含元素大于三种

解题关键:

首先判断可燃物中一定有氢元素和碳元素,可能有氧元素。

对于氧元素的判断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守恒,需要通过计算得出可燃物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8、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表格数据题

9、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示意图题型

10、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坐标图题型

在化学反应A+B2=AB2中,A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将5gA与8gB2充分反应,则生成AB2的质量是()

A.10gB.13g

C.16gD.18g

11、质量守恒定律的简答题

(1)解释伪科学

答题的要点: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物质A中的含有的元素是···,物质B中含有的元素是···,因为物质A中不含有物质B中的某种元素,所以不可能把物质A变成物质B。

练习题:

古代术士常宣称自己有“点石成金”的本领。

从化学角度分子,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不可能被“点化”成为黄金

 

(2)解释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增加或减少的原因

答题要点:

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该反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质量与··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质量与··质量的总和

分析质量改变的原因(因为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所以反应后的物质质量增加或减少了。

练习题:

(1)用相关理论解释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后固体质量减小了。

 

(2)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老师将一定质量(m1)的打磨好的铁丝伸入装有一定量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一段时间取出铁丝,观察现象。

然后将该铁丝用水清洗后晾干,在天平上称量质量为m2,结果发现m2大于m1。

请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原因。

 

(3)生成物或反应物组成的推断。

答题要点: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原子个数比(个数比)···不变

从生成物(反应物可知···,所以反应物(生成物)···

练习题:

现有一瓶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是由甲醇(CH3OH)或乙醇(C2H5OH)组成,通过测定该液体充分燃烧后生成的CO2的质量和H2O的质量可以确定是哪种物质。

(这道题有两个思路,一个是方程式的思路,二者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一定不同,因而可以看得出来,另一个思路是化学式的思路,从化学式中观察以下,甲醇的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

1,而乙醇的碳氢元素质量比为4:

1)

2013年5月,某市自来水有股奇怪的味道,经专家多轮综合检测,基本认定引起此次异味的主要物质是邻叔丁基苯酚.将30克邻叔丁基苯酚完全燃烧,生成88克CO2和25.2克H2O(无其他产物).已知邻叔丁基苯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0,求:

(1)30克邻叔丁基苯酚中含碳元素______克,氢元素______克.

(2)邻叔丁基苯酚的化学式为______.

(1)根据质量守

恒定律,将30克邻叔丁基苯酚完全燃烧后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不变,所以88克CO2中碳元素的质量等于30克邻叔丁基苯酚中碳元素的质量,25.2克H2O中的氢元素的质量等于30克邻叔丁基苯酚中氢元素的质量.

故:

碳元素的质量为:

88g×

×100%=24g;氢元素的质量为:

25.2g×

×100%=2.8g;

(2)30克邻叔丁基苯酚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30g-24g-2.8g=3.2g;

设邻叔丁基苯酚的化学式为CxHyOz,

m(C):

m(H):

m(O)=12x:

y:

16z=24:

2.8:

3.2

解得:

x:

y:

z=10:

14:

1

又因为邻叔丁基苯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0,12×10+1×14+16×1=150,所以邻叔丁基苯酚的化学式为C10H14O.

(分析:

根据生成物的质量判断化学式,首先要判断元素,其次要判断原子个数比,然后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去界定化学式,判断元素时,首先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出一定有的,可能有的要根据具体的质量去判断。

PS:

有机物燃烧的时候,最好是通过计算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与原来的反应物比较去判断有没有氧元素,不要从氧元素去判断,比较准确。

原子个数比不能直接判断,要通过元素的质量比得出一个分子中各个种类的原子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然后得出原子个数比,然后再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范围去最终确定化学式。

如图是“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测定”

实验的改进装置.主要操作是:

在实际容积为150mL的集气瓶里,先装进50mL的水,再按图连好仪器,按下热的玻璃棒,白磷立即被点燃.

(1)该实验中白磷需稍过量,目的是______.

(2)白磷从燃烧到熄灭冷却的过程中,瓶内水面的变化是______;

若实验成功,最终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______mL.

(3)该实验可推论出氮气______(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4)若将白磷换成炭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______.

(5)集气瓶里预先装进的50mL水,在实验过程中起到哪些作用?

______(填写序号)

A.加快集气瓶冷却            B.液封导气管末端以防气体逸出

C.缓冲集气瓶内气压的骤然升高.

分析:

集气瓶里装的水还能吸收白烟五氧化二磷

一定量的乙醇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燃烧,得到CO和CO2和水的总质量为27.6g,其中水的质量为10.8g,则参加反应的乙醇的质量是多少?

生成一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

氢元素的质量为10.8g*

*100%=1.2g,则参与反应的乙醇的质量为1.2g÷

=9.2g

答:

参加反应的乙醇的质量是9.2g。

由题可知CO和CO2的质量和=27.6g-10.8g=16.8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碳元素质量=乙醇中的碳元素的质量

解:

设一氧化碳的质量为x,则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6.8g-x,则有以下关系式。

x+

*(16.8g-x)=9.2g*

解得X=1.4g,即,生成的一氧化

碳的质量为1.4g

答:

生成一氧化碳的质量为1.4g。

这道题很好的运用了质量分数和质量

守恒定律以及整体思想,当氧气含量较为充足的时候,会生成二氧化碳,但是不充分燃烧时候会生成一氧化碳和碳粒,如果单单采用常规思路的按照方程式计算,既麻烦同时会走入不断配平的怪圈(再说根据氧气的含量不同,生成一氧化碳的比例不同,根本配不出来,比如有可能会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和水,也有可能生成一氧化碳和水,还有可能会生成一氧化碳、碳粒和水等等),在规定的时间内肯定做不出来,因而一定要转换思路,从质量守恒定律的整体思想上去分析,不论它是以何种比例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碳元素都来源于乙醇,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的碳等于乙醇中的碳,(不能从氧元素分析,氧元素也能做出来,但是太过于麻烦,不够直接准确)。

第一问运用了整体思想,给了一大堆质量,都是质量和,用不上,只有水的质量为10.8g,所以要好好运用。

无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怎么反应,氢元素一定会转化成水,水中的氢元素质量等于参与反应的乙醇的质量,所以乙醇质量迎刃而解。

工业纯碱产品中会含有一定量的氯化钠。

为测定一种工业纯碱产品中碳酸钠的纯度,现取27.05g该工业纯碱样品,加入100g某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18.25g不饱和溶液。

请回答下列问题。

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该样品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

(1)m(CO2)=100g+27.05g-118.25g=8.8g

解:

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解得x=21.2g

(Na)%=

*100%=42.5%

将一定质量的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5.4g水和8.8g二氧化碳。

试计算:

混合气体中甲烷的质量。

(写出完整的计算过程)。

混合气体中碳、氧元素的质量之比

m(H)=5.4g*

m(CH4)=0.6

=2.4g

反应中碳元素质量=8.8*

=2.4g

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8g,则一氧化碳中的碳元素的质量为0.6g,根据一氧化碳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16,则,氧元素的质量为0.8g。

则混合物种碳元素与氧元素质量比为2.4g/0.8g=3:

1

有一种含碳酸钙和氧化钙的混合物,测得其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取得该混合物16g,经高温煅烧后,将剩余固体投入足量的水中,固体全部溶解生成氢氧化钙,则生成氢氧化钙的质量为14.8g.16*50%

=14.8g

总体的思想,不论怎么变化,钙元素的来源仍然是混合物的中的钙元素,

将3.6g碳酸钙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固体剩余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7.6%,求固体剩余物中氧化钙的质量。

有的同学一开始会被测得固体剩余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所迷惑,也不知道这个碳酸钙有没有完全分解,怎么去求氧化钙。

但是如果反过来想,无论有没有完全反应,这个钙元素的质量一定都在剩余固体中,而这个钙元素仅仅来自于碳酸钙,m(Ca)=3.6g*

=1.44g.则剩余固体=1.44g/57.6%=2.5g,则m(CO2)=1.1g

解:

设固体剩余物中的CaO的质量为x

解得x=1.4g.

取24g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固体混合物,加136g水完全溶解后,再缓慢加入石灰乳(氢氧化钙和水的混合物)恰好完全反应后,过滤得到4g沉淀和10%的氢氧化钠溶液。

试着计算:

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是多少?

(2)反应中应加入石灰乳的质量是多少?

解:

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一男孩在排污井盖上燃放鞭炮,点燃了排污井内的气体,井盖被炸飞,男孩被井盖击伤.

【提出问题】排污井内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排污井内的有机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发酵产生了气体,其成分可能含有CO、CO2、CH4等.

【提出猜想】某兴趣小组同学对排污井内气体含有上述气体中最少2种成分的猜想如下:

猜想Ⅰ:

有CO2、CH4     猜想Ⅱ:

有CO、CH4

猜想Ⅲ:

有CO、CO2     猜想Ⅳ:

有CO、CO2、CH4

【实验方案】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并经行探究.

【问题讨论】

(1)装置A出现浑浊,证明猜想不正确.

(2)小明通过装置C处的现象,证明猜想Ⅲ不成立.小芳对此提出了疑义,小芳认为要在 位置,再增加一个上图中 (填序号)装置,才能证明猜想Ⅲ不成立.

(3)为了进一步确认气体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小明将装置C处气体完全燃烧后的产物依次通过装置D、E,经实验测定装置D增重1.8g,装置E增重2.2g,由此证明猜想 成立.

(4)小明认为要证明排污井内气体是否含有CO,可以不用装置B,小芳则认为需要使用装置B,你认为装置B的作用是 

(1)Ⅱ  

(2)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装置B和C之间的;D

(3)Ⅰ  (4)除去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试题分析:

(1)装置A出现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猜想Ⅱ中没有二氧化碳,是不正确的.

故填:

Ⅱ.

(2)猜想Ⅲ中的一氧化碳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不能生成水,如果实验现象中出现水珠,就能够证明猜想Ⅲ不成立.

故填:

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如果气体经过B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水会进入气体中,影响实验结果,所以应该在装置B和C之间的加一个吸收水的装置,装置中的试剂应该是浓硫酸,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故填:

装置B和C之间的;D.

(3)根据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是9:

11,D增重的1.8g是水,E增重的2.2g是二氧化碳,质量比是9:

11,所以猜想Ⅰ成立.

故填:

Ⅰ.

(4)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故填:

除去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点评:

本题考查根据实验现象、生成物质量来判断物质的组成,解答的关键是要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掌握了物质的性质,再分析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

根据报道,有人将点着的鞭炮扔进排污井里,引发井内气体爆炸伤及路人。

资料:

(1)排污井内气体主要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少量其他成分可忽略不计)

硫化氢有臭鸡蛋味;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水;一体积水溶解2.6体积氯化氢;硫化氢溶液能够溶于碱溶液。

某活动小组为证明排污

井内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设计如图所示实验

写出A、B中应盛装的药品名称及其作用。

若按照所需药品进行实验,点燃D处气体,观察到:

烧杯内壁有水雾,倒转后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证明排污井内气体有()

有同学提出,还需测定D处气体燃

烧产物中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简述原理。

答案:

(1)A:

澄清石灰水证明有二氧化碳B:

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2)甲烷(3)证明有一氧化碳。

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是11:

9如果燃烧产物中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大于11:

9证明有一氧化碳。

第二种解法:

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

甲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

1如果燃烧产物中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

1,则没有甲烷,如果大于3:

1,则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PS:

本道题出的非常精彩,于书本知识稍微变化,既不太难,但是又考查了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

首先第一题,考查的是学生检验除去二氧化碳的思想,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的灵活应用,同时又增加了一个硫化氢作为迷惑,注意在混合气体中的分析,分步骤去检验除去,指导考生应该对于每一步的目的明确。

这道题如何去入手,读完题目,混合气体中有CO,CO2,H2S,CH4,那么我们经过下面的一个一个装置就是要分别检验,检验之后要除去,同时在检验的时候还不能要影响后面。

那么我们发现,CO,CH4,只能用燃烧的办法,所以,这对难兄难弟一定会剩到最后,而剩下可以做文章的就是CO2,H2S,而二氧化碳检

验除去的办法就是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连环的办法。

有的同学问,检验除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就行,为毛还要用氢氧化钠呢?

因为氢氧化钙的微溶于水,所以实际上的它的作用就是偏于检测,现象明显,那么为了要完全除去CO2,还需要易溶于水的氢氧化钠,同时硫化氢也溶于水,也溶于碱溶液。

所以答案就出来了。

第三问,考查的是对于质量守恒定

律的深刻理解,元素质量不变,同时以及根据化学式之间的元素质量比。

例如,我们知道甲烷的化学式为CH4,我们能够轻易的算出碳原子和氢原子的的原子质量比为3:

1,但是不能桥接上,甲烷这种物质的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

1,(因为每个甲烷分子都长的一样,无数个甲烷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质量比都是3:

1),这是一种做法的来源,同时,如果从方程式的思想来看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最简比为11:

9

质量差成比例

某同学为研究铝、铁、铜三种金属在活动顺序表中相对氢的位置,做如下实验:

甲:

将打磨好的铜片置入试管中,加适量稀硫酸

乙:

将打磨好的铁片置入试管中,加适量硫酸铜溶液

丙:

将打磨好的铝片置入试管中,加适量硫酸亚铁溶液

若将上述实验之一替换掉一种药品,即可达成实验目的。

说明具体的改进方法:

若按照如图时间结束后,将乙、丙实验后的剩余物倾倒至一个烧杯中,充分反应。

然后将甲实验的剩余物倒入此烧杯,无气泡产生。

以下说法

正确的是。

最后烧杯中的溶液不可能是无色的

乙实验中,硫酸铜溶液一定是过量的

乙、丙混合过程中,可能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最后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含有硫酸铝,可能含有硫酸亚铁

A、

方程两边元素守恒,即质量守恒定律.

例:

一.把6.1g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放在试管里加热,当完全分解、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4.2g,求原混合物里氯酸钾有多少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混合物加热后减轻的质量即为生成的氧气质量(M混-M剩=MO2),由生成的O2即可求出KClO3.

〔解答〕混合物中氯酸钾质量为4.85g

2.把质量为10g的铁片放在50g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洗净、干燥、称重,铁片的质量增加到10.6g,问析出多少克铜?

原硫酸铜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在该反应中,单质铁变成亚铁离子进入溶液,使铁片质量减少,而铜离子被置换出来附着在铁片上.理论上每56g铁参加反应后应能置换出64g铜、铁片净增加质量为64-56=8g.现在铁片增重10.6-10=0.6g并非是析出铜的质量,而是析出铜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差.按此差量即可简便进行计算.

〔解答〕有质量为4.8g铜析出,原硫酸铜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