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1132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docx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 知识要点 防病工作 卫生问题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docx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知识要点防病工作卫生问题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知识大全知识要点防病工作卫生问题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洪涝灾后预防传染病健康教育知识要点

  

(一)水灾后可能发生的疾病

  水灾灾区卫生条件差,特别是饮用水的卫生难以得到保障,首先要预防的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

另外,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洪涝期间极易发生的,如鼠媒传染病:

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蚊媒传染病:

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灾害期间还常见皮肤病:

浸渍性皮炎(“烂脚丫”、“烂裤裆”)、虫咬性皮炎等;意外伤害:

溺水、触电、中暑、外伤、毒虫咬螫伤、毒蛇咬伤、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

  

(二)预防水灾后传染病的主要措施

  1.预防肠道传染病

  

(1)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

  

(2)水灾之后要清除垃圾、污物、消毒环境、管理好粪便、垃圾、减少污染。

  (3)保护水源,特别是生活饮水,免受污染。

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净水片)消毒生活用水。

  (4)洪水之后不要去游泳,减少感染机会。

  (5)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碗筷应煮沸或消毒碗柜消毒,刀、砧板、抹布也应严格消毒;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水产品和海鲜食物要煮熟煮透再吃。

  (6)消灭苍蝇。

水灾期间建临时厕所,不随地大小便;粪缸、粪坑中加药杀蛆;动物尸体要深埋,土层要夯实;灾后应创造条件修建防蝇厕所。

  2.预防钩端螺旋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预防措施主要有:

  

(1)尽量减少或避免与疫水接触的机会,不在可疑的疫水中游泳、洗衣物等。

  

(2)管好猪、狗等动物,猪要圈养,不让其尿液直接流入水中,猪粪等要发酵后再施用。

  (3)大力开展防鼠灭鼠工作,尤其是洪灾期间人群较集中的地方,也是鼠类密度较高的地方。

洪灾后立即加强灭鼠、杀虫。

  (4)禁止随地小便,病人粪尿用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5)临时居所要新建在地势较高、干燥向阳的地带,在周围挖防鼠沟;还要求有一定的坡度,以利于排水和保持地面干燥。

床铺应距离地面2尺以上,不要睡地铺。

  (6)加强个人防护,在疫区作业时,应穿戴长统胶鞋和防护衣裤,防止皮肤破损,保护皮肤不受钩体侵袭。

不要在草堆上坐卧、休息。

  (7)有条件的可接种疫苗,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预防药物。

  3.预防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

  

(1)应采取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2)控制和管理传染源,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洒灭蚊药,病人要隔离。

  (3)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虫。

清扫卫生死角、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

  (4)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虫叮咬。

夜间睡眠挂蚊帐,露宿或夜间野外劳动时,暴露的皮肤应涂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驱蚊药。

(5)及时进行乙脑疫苗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洪涝灾害与卫生防疫防病工作

  一、洪涝灾害定义

由于暴雨、冰雹消融造成江河湖泊流量剧增,水位猛涨,超过江湖主槽两岸地面或滩地,泛滥溢满或冲决堤坝引起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和财产破坏,有碍人们的生产活动、生活活动及生命安全的危害统称之为洪涝灾害。

洪水引起灾害称之洪灾;由于降雨在低洼地面蓄积,难以宣泄引起的危害称之为涝灾。

二者实际上很难截然分开,并经常同时存在称之为洪涝灾害。

  二、洪涝灾害分度

  洪涝灾害的破坏性和危害性主要表现为经济财产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1.以灾区内的财产损失百分率为指标

  一类灾度财产损失70%-90%(或一次成灾损失20亿以上)

  二类灾度财产损失50%-70%(或一次成灾损失5亿-20亿元)

  三类灾度财产损失30%-50%(或一次成灾损失1亿-5亿元)

  四类灾度财产损失10%-30%(或一次成灾损失0.5亿-1亿元)

  五类灾度财产损失1%-10%(或一次成灾损失0.1亿-0.5亿元)

2.参考灾度以伤亡人数为标准

  一类参考灾度伤亡5000人以上

  二类参考灾度伤亡1000-5000人

  三类参考灾度伤亡500-1000人

  四类参考灾度伤亡50-500人

  五类参考灾度伤亡50人以下

3.农村中可以洪涝水灾淹没农田播种面积的减产数为指标

受灾农田播种面积受淹减产10%以上

成灾农田播种面积受淹减产30%以下

轻灾农田播种面积受淹减产30%以上,不足50%

重灾农田播种面积受淹减产50%以上,不足80%

三、洪涝灾害的分期

不同时期灾害表现形式不同,危害也不同,救灾防病工作的重点也不相同;从洪涝灾害形成过程和危害作用形成可以分为四期。

1.积聚期(灾害前期)降水量显著大于往年,降水时间延长,江河地面水位高涨,一旦突破江河承受能力,即暴发成灾,此期为能充分利用水利设施功能统筹调节,做好备灾防汛工作,能有效地控制水情,减少灾害损失。

2.破坏期(冲击期)由于洪水蓄积能量的释放,不断出现洪峰,凶猛冲击堤坝,形成溢坝或决口,洪水冲向田野村庄、房舍、工矿、交通及水利设施;内涝淹没农田、住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灾民生命财产损失,此期内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抗洪救灾任务十分紧张。

3、效应期(冲击后期)此时水位平稳或逐渐下降,生物群落的迁移破坏了生态环境灾民生活条件恶劣、食物资源匮乏及心理精神因素的影响,造成灾民受到疾病的威胁和身体健康损害,此期是救灾防病关键时刻。

4.恢复期(灾害末期)在洪水消退,灾民回原地重建家园,由于灾害对环境破坏及致病因素留下的潜在危害仍存在,不能放松此期的卫生防病工作。

四、洪涝灾害与疾病关系

由于洪涝灾害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基本卫生设施破坏,生活条件恶劣,饮水和环境卫生得不到保障;各种腐烂动物尸体的不到及时处理;一些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经洪水冲刷流入水中;生态环境改变增加蚊蝇鼠类及各种病菌的孳生、繁衍、传播,集体抵抗力普遍下降等原因,极易发生疾病甚至出现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形成大疫。

洪涝灾害与疾病关系主要有:

(1)由于洪水来势凶猛,可造成直接淹水身亡。

(2)由于公共卫生设施破坏生活环境恶化,饮水条件差,粪便垃圾污水及动物尸体得不到及时处理,随着人群移动,增加接触传播机会,极易造成肠道传染病流行。

(3)因食物缺乏可造成营养不良,食物污染不洁、腐烂变质易发生食物中毒及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4)抗洪大军紧张的劳动,在日晒、雨淋、露宿、下水、虫咬等环境作业,抵抗力下降,极易发生中暑、感冒、腹泻、急性结膜炎、皮肤病等多种疾病。

(5)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的生态平衡,蚊蝇鼠类及病菌大量繁衍迁移、往往可造成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如出血热、钩体病等的流行。

(6)由于灾害带来的精神创伤及心理压力易发生精神心理性疾病(如忧郁、焦虑等)。

(7)年老体弱多病者或原有慢性病者可引起病情加重或旧病复发,孕妇甚至可引发早产、流产。

五、洪涝灾害与卫生防疫防病工作

为了防止大灾之后易有大疫发生,党中央对灾害期间受灾地区的疫病防治工作极为关注,如1998年我国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洪水持续时间长,人民生命财产处于洪水严重威胁之中,江总书记特地给卫生部长打电话,指示要加强对疫情的监控和疾病的防治,朱总理主持国务院会议,专门讨论和部署了灾区的卫生防疫问题,李岚清副总理专就洪灾之后的防疫问题听取了卫生部的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并再三强调即使洪水已被降服,但疫病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不能算是取得了抗洪斗争的最后胜利;在党中央和国务院亲切地关怀与正确领导下,带领全国及灾区人民,动员全社会力量,振奋精神,团结协作,全力以赴,救灾防病,终于夺得了这场抗洪斗争的重大胜利,实现了灾后无大疫的目标。

灾区卫生防病工作必须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要分阶段分层次重点抓好各项预防措施。

(一)加强疾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在洪涝灾害这一非常时期、要特别重视疫情报告及疫情监测,保持疫情监测系统的灵敏性,这是做好救灾防病工作的前提。

1.洪涝灾害对疫情报告的影响遭受洪涝灾害后,居民正常、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也影响了正常的卫生防病工作,特别对传染疫情报告干扰很大,主要表现在:

①灾期灾区基层卫生机构及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卫生人员投入紧张抗洪救险第一线,防病治病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②灾民临时集中居住点内有不同区、乡、村居民混住,无法按正常行政区划医疗系统就诊报病,往往出现疫情重报、错报或漏报等混乱现象;③灾区交通受阻,通讯中断,疫情报告渠道不畅;④灾区多种形式的医疗、防疫、救护等卫生组织介入,灾民多渠道就诊产生多渠道报病,影响准确性;⑤原有疫情报告为月报制,周期长,已不能适应灾期报病的紧急需要。

因此必须要建立起一套适合灾区疫情报告制度及疾病监测方法。

2、疫情报告与分析

1)应报告的疾病:

鼠疫、霍乱、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痢疾、伤寒、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疟疾、血吸虫病、炭疽、感染性腹泻、食物中毒(细菌性、化学性)

(1)鼠疫、霍乱实行每日报告和"零"报告。

(2)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痢疾、伤寒、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疟疾、血吸虫病、炭疽、感染性腹泻实行每周报告。

(3)发生疾病特别是不明原因疾病暴发,责任报告人应当以最快通讯方式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报告疫情(城镇应于6小时,在农村应于12小时以内)。

(4)疫情报告应包括:

疫情发生地点、单位、时间、发病(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发生原因以及所采取的措施、需要解决的问题等,要严禁隐瞒及谎报疫情,如有发现依法处理,疫情要归口由卫生防疫部门负责。

2)疫情分析:

灾区应做好疫情分析,预测疫情发展趋势。

疫情分析应有时间、病种比较,如当年各月比、各旬比,与去年同期比等,还应有地区比较,如灾区与非灾区比,及发生原因的分析及对今后防治工作建议等。

3、疫情监测实施

(1)强化基层疫情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疫情信息。

灾区卫生部门要执行24小时疫情值班制,深入基层督促检查,乡镇卫生院等必须安排专人负责疫情的收集、整理、分析、上报。

(2)加强监测点工作。

已有的国家级和省级综合监测点,以及出血热、疟疾、腹泻病等各专业疾病监测点、在洪涝期间应进一步加强对疾病的监测,可扩大搜索疫情范围,必要时可在灾情严重的市县设监测区、受灾严重的乡村或受灾群众集中居住点建立临时监测点,抓苗头疫情,控制暴发注流行。

安徽省1991年在洪涝灾期共设立各种监测点712个,监测人口237.2万人;1998年确定12个市、县作为省级传染病监测点;承担传染病监测任务,对全省洪涝灾期疫情预测、及时分析掌握重点传染病流行态势,及早发现疫情、迅速采取措施、控制暴发疫情,指导救灾防病工作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4、疫情监测的评估

疫情监测的评估是指对疫情报告与监测工作质量的评估,评估内容首先是监测信息在防治工作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如发现了哪些隐患和苗头疫情,疫情报告内容是否完整,报告及时程度,分析预测质量;重报、漏报、错报的程度,存留的资料是否完好,疫情报告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疫情信息反馈与利用程度如何等。

表16-21998年与1997年安徽省主要传染病发病率(1/10万)比较

甲肝菌痢伤寒流脑出血热钩体乙脑疟疾

1998年22.257049.85211.29710.17271.87060.36990.96141.9374

1997年24.209153.13081.96990.19242.33000.41441.05562.7986

比较(%)-8.12-6.17-34.15-10.24-19.72-10.74-8.92-30.77

根据1991年及1998年安徽省传染病疫情分析,主要评估结论有以下方面:

(1)1991年安徽省遭百年未遇洪涝灾害,但全省疫情基本稳定,无甲类传染病发生,也无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出现;1998年又遭特大洪涝灾害,全省传染病总发病率比1997年虽上升3.85%,但去除结核病后(1998年列入乙类传染病报告),1998年发病率与1997年基本持平,未超过80、90年代平均发病率,仍属常年发病水平,达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救灾防病总目标。

表16-31998年安徽省主要传染病发病率(1/10万)灾区与非灾区比较

甲肝菌痢伤寒流脑出血热钩体乙脑疟疾

灾区21.510041.14953.66380.16500.69320.04400.57210.6381

非灾区22.386851.36500.88560.17412.07530.42651.02912.1633

比较(%)-3.92-19.89+3.1-5.23-66.60-89.68-44.76-70.56

(2)监测区(点)上传染病监测病种的发病趋势与全省传染发病趋势基本一致,说明监测区(点)及选择的监测病种具有代表性。

(3)疫情监测区(点)当时采用五日一报及周报、日报及零报制,这种报病方式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特别对当时疫情的趋势分析尤为重要,为领导救灾防病对策提供依据发挥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由于周期短,疑诊、误诊、漏诊等极易发生,不易订正,因此这些疫情数据作为历史资料保存作用较小,最后疫情资料归档仍应以正常疫情报告系统资料为准。

(4)1991年全省传染病报告率为87.06%,1999年88.32%,漏报率为80年代以来较低水平,说明该二年全省疫情数据基本上是可信的。

(5)多渠道报病归口问题,洪涝灾期多种医、防、救卫生组织形式介入,往往易出现多渠道就诊、多渠道报病,甚至行政部门也参与疫情报告,极大影响疫情报告准确性,应统一报告程序与方法,凡传染病疫情报告均归口由卫生防疫部门负责,以其提供疫情数据为准。

(6)灾期应大抓灾区(特别是重灾区)卫生防病工作,但同时必须兼顾非灾区疫情及防病工作,如1998年发生少数霍乱病例,主要分布在非灾区,应抓好这些地区的防病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疫情得到全方位控制。

(7)在洪涝灾情特定条件下,灾区发生的多发病也不能忽视,如急性结膜炎,皮肤病、中暑、感冒、腹泻等,由于这些疾病发生多、范围广、对当时处于紧张抗洪救险期间宝贵的劳动力影响甚大,通过疾病监测了解、掌握这些多发病病情,及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从而能有效的保护劳动力。

(二)饮用水卫生

生活饮用水是人类生理和日常生活不可少的物质,但如果饮用水水质不良会对饮用者带来危害,特别在洪涝灾期,由于水体遭到粪便、污物、病菌等不同程度污染,往往会引起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造成极大危害,因此搞好洪涝灾期饮用水卫生是救灾防病工作的重要任务。

1、灾期水源污染原因在洪涝灾期由于雨水冲刷,往往含有大量泥沙、浑浊度高;在农村因暴雨冲刷农田,洪水暴涨淹没厕所、粪缸、禽畜窝圈,致使人畜粪便、垃圾、动物尸体及多种杂物通过地面流入水体;高热气温时病菌大量孳生繁殖,造成水源严重污染;同时由于洪水上涨淹没工厂生产场所、仓库、有害废物堆放点等,使有毒有害物质如农药、化肥、工业毒物等冲入水中污染水体。

因此,致病微生物的污染、水质感官性状恶化和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是洪涝灾期影响饮用水卫生的主要原因。

2、饮用水水源选择与保护

在流动的洪水地区,应在上游水域选择饮用水水源取水点,并划出一定范围,严禁在此区域内排放粪便、污水和垃圾。

(2)在内涝地区,应划出水质污染较少的水域作为饮用水取水点,制止在此区域内排放粪便、污水与垃圾。

(3)有条件的地区宜在取水点设水码头,以便在离岸边一定距离处取水。

(4)退水后尽可能利用井水为饮用水水源。

水井应有井台、井栏、井盖及在井周围30米内禁止设有厕所、猪圈及其他可能污染地下水的设施,取水应有专用的汲水桶。

(5)退水后可打手压泵小口井作为饮用水水源。

3.饮用水的处理与消毒

1)澄清:

取水后将原水放置,较粗大颗粒物可在数分钟内自然沉淀去除。

2)过滤:

如缺乏水处理药剂时,可采取慢沙滤池或家庭沙滤缸。

3)混凝:

在源水中投放混凝剂可大大加快水中悬浮物质的沉淀。

一般用的混凝剂有硫酸铝、明矾(硫酸铝钾)、硫酸亚铁、三氯化铁等,这些净水剂应储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防止潮解失效。

常用的方法是50公斤水加明矾2.5-4克或每桶水(约25公斤)加花生米大小的明矾一粒,搅拌1-2分钟,静置10分钟左右,使水澄清。

4)消毒:

经上述混淀沉淀和过滤的水中病菌已大大减少,但仍不能保证符合卫生要求,尚需进一步消毒后才能成为安全饮用水。

(1)煮沸这是十分有效的灭菌方法,在有燃料的地方可采用。

(2)消毒剂灭菌漂白粉与漂白粉精是灾区应用最普遍的饮水消毒剂,用漂白粉精消毒(按有效氯50%计算),每吨水加4-8克,用漂白粉精片,每担水(约50公斤)加一片。

方法是将漂白粉精或漂白粉精片研细,用清水调成糊状倒入需要消毒的水中,充分搅拌,加盖静置30分钟后方可饮用。

漂白粉精片应保存在密封的容器中,严防受潮分解(一般保存期不超过二年),其他还有次氯酸钠、二氧化氯、氯铵、二氯异氰脲酸钠(又名优氯净)、哈拉宗(又名清水龙)等主要用作个人饮水消毒。

(三)环境卫生

1.灾民临时住所这是灾民和抗洪人员休息睡眠、防寒暑、避风雨的生活场所,故其居住条件的卫生情况与人体健康关系十分密切。

如居住面积过小、室内通风不良,易传播呼吸道及接触性传染病;住所周围有坑洼积水,孳生蚊蝇和害虫,易引起虫媒传染病的传播;因此对灾民临时住所的卫生要求:

(1)首先选择安全和地势较高的地点,采取应急措施,搭建帐篷、窝棚、简易住房等临时住所,做到先安置、后完善。

(2)应尽量选用轻质建筑材料,棚子顶上不要压砖头、石块或其他重物,以防棚子倒塌伤人。

(3)棚室等临时住所要能遮风防雨,同时应满足通风换气和夜间照明的要求。

南方要设法降低室温,防止中暑,北方应注意夜间保暖防寒。

(4)灶具要放在安全地点,并有人看管,以防火灾。

(5)注意居住环境卫生,不随地大小便和乱倒垃圾污水,不要在棚子内饲养畜禽。

2.搞好厕所卫生和粪便处理厕所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卫生设施,灾害时用的厕所应达到应急性、便利性和实用性的要求。

加强厕所卫生管理,确定专人保洁,及时清淘粪便并进行卫生处理。

以便粪便污染水源、食品等。

(1)在灾民聚集点选择合适地点,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搭建应急临时厕所,要求做到粪池不渗漏(或用陶缸、塑料桶等作为粪池),厕墙和顶可用草席、塑料膜、编织袋布或其他材料。

(2)尽量利用现有的储粪设施储存粪便,如无储粪设备,可将粪便与泥土混合后泥封堆存,或用塑料膜覆盖,四周挖排水沟以防雨水浸泡、冲刷。

(3)在应急情况下,于适宜的稍高地点挖一圆形土坑,用防水塑料膜作为土池的衬里,把薄膜向坑沿延伸20厘米,用土压住,粪便倒入池内储存,加盖密封,发酵处理。

(4)在特殊困难情况下,为保护饮用水源,可采用较大容量的塑料桶,木桶等容器收集粪便,装满后加盖,送至指定地点暂存,待水灾过后运出处理。

(5)船上居民的粪便,应使用容器收集后送上岸集中处理,禁止倒入水中,以防止肠道传染病、血吸虫病等传染。

(6)集中治疗的传染病人粪便必须用专用容器收集,然后消毒处理,严格控制外溢。

散居病人粪便采用以下方法:

粪便与漂白粉比为5:

1,充分搅拌后,集中掩埋;粪便内加入等量的石灰粉,搅拌后再集中掩埋。

3.垃圾的收集和处理方法灾区的垃圾污物极易导致各种细菌、寄生虫、病毒及病媒昆虫孳生繁殖、造成传染病发生与流行,因此做好灾区的垃圾污物处理极为重要。

(1)加强垃圾收集站点的管理,有专人负责清理、运输。

(2)根据灾民聚集点的实际情况,合理布设垃圾收集站点,可用砖砌垃圾池、金属垃圾桶(箱)或塑料垃圾袋收集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

(3)及时将垃圾运出,选地势较高的地方进行好气性堆肥处理,用塑料薄膜覆盖。

周围挖排水沟,同时用药物杀虫,控制苍蝇孳生。

(4)对一些传染性垃圾可采用焚烧法处理。

4.人畜尸体的处理在严重的洪涝灾期,不可避免会发生人、畜、禽类等死亡,鸡鸭猪尸体极易腐烂,变质,应禁止宰割食用,必须妥善处理。

(1)对正常死亡者尸体,应尽快运出进行火化处理或在指定地点选择地势高、远离水源挖坑深埋,在坑底和尸体上撒一层漂白粉或石灰。

(2)对甲、乙类传染病死亡者,应用药物消毒处理后,以最快速度运出火化。

与传染病接触人员要采取严格的卫生防护措施,使用车辆、工具用后均要消毒。

(3)对环境清理中清出的家畜家禽和其动物尸体应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处理进行深埋。

5.洪水退后的环境清理工作洪水给村庄带来大量淤泥、污染阻留物等亟待清除,地面坑洼也须填平夯实,环境卫生急需改善,防止蚊蝇鼠类隐藏或孳生。

因此洪水退过后,要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广泛进行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水淹地区的村庄和住户必须进行彻底的室内外环境清理,做到洪水退到哪里,环境清理就搞到哪里,消、杀、灭工作就跟到哪里。

1)清理室内外环境:

组织群众清理室内外环境、整修道路,排除积水,填平坑洼,清除垃圾杂物,铲除杂草,疏通沟渠,掏除水井内污泥,修复厕所和其他卫生基础设施,掩埋禽畜尸体,进行消毒,消除水灾痕迹,控制疫情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灾区的环境卫生面貌在短期内恢复到灾前水平。

2)安全性检查和消毒:

凡是水淹地区的住户,水退后首先由专人对原住房的质量进行安全性检查,确认其牢固性。

然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清洗家具、清理室内物品,整修家庭厕所,禽畜棚圈,全面清扫室内和院落,清除垃圾污物。

必要时将房间的墙壁和地面进行消毒,(可用5000mg/L的有效氯喷雾或喷洒),对室内和临时居住点带回的日常生活用品可进行煮沸消毒或在日光下曝晒。

衣服、被褥可用0.2%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然后用清水洗涤,待室内通风干燥、空气清新后方可搬入居住。

3)防蝇防蚊:

洪涝灾后,蚊蝇密度可大幅度上升,除做好环境治理外,应注意防蚊防蝇及采用药物杀灭;常用药物有1%-2%敌敌畏乳剂0.3%-0.5%敌百虫水剂或2.5%马拉硫磷乳剂直接喷洒或用压缩器喷雾等均可。

4)灭鼠:

由于洪涝灾害影响生态环境改变,鼠类数量从大面积上急剧减少,但在高地上集中,密度可增加数倍至数十倍,分布区缩小;且家、野鼠混居机会大增,也增加了鼠间病原体的交换;极易造成以鼠为传染源的流行性出血热及钩端螺旋体病等的发生和流行。

因此做好洪涝地区的灭鼠工作,应该引起重视。

灭鼠工作要掌握以下原则:

①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提出对策;②综合治理,防灭结合;③确保安全,注意人畜安全,防止环境污染。

洪涝灾期人群活动范围小,临时聚居地人群密集,使用毒饵危险性大,因此,防鼠是治本措施,应从规划和整治环境入手,做到临时住处整齐、禽畜圈养有序,杂物堆放成行并尽可能离地,食品妥善保存,搞好环境卫生,铲除杂草。

发现鼠情应翻动可能藏鼠的物品,及时消灭窜出老鼠,发现鼠洞立即堵塞。

洪涝灾期的灭鼠方法:

1)器械灭鼠:

常用鼠夹鼠笼等,不能使用电子猫,更不能自拉电网捕鼠;此时鼠洞较浅,取水方便,可用水或泥浆灌鼠洞。

2)毒饵灭鼠:

当鼠密度很高,或人群受到鼠源疾病严重威胁时可使用毒饵灭鼠,常用的鼠药应为高效、安全抗凝血灭鼠剂,如0.025%敌鼠钠、0.0375%杀鼠迷、0.01%氯敌鼠、0.005%溴敌隆或大隆。

如果情况紧急,必须使用急性药,应首选磷化锌,(0.5%-1%浓度)。

在进行毒饵灭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灭鼠活动是一项繁复艰巨而群众性很强的工作,要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