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制度文化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91477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制度文化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x

学校制度建设是指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法规,依据学校工作任务和内部管理要求,构建有效的制度管理机制,使学校各项工作纳入科学规范的轨道,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制度建设既包括相对稳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的建立,又包括这些规章制度能够全面实施,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正常有序运转的管理机制。

在我看来,良好的制度建设既能起到激励约束的作用,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又能全面协调学校上下各部门及全体教职员工的关系,实现科学管理;

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人为本,打造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一、激励约束——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招生招聘、物资采购、评优评先、晋职晋级等牵涉到广大师生自身利益的事情,越来越多地转移到学校手中。

伴之而来的,则是学校自身管理的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愈加突出,有些学校在这些问题上处理的不够妥当,严重挫伤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工作,损坏了学校的社会声誉,甚至有个别校长或班子成员因此受到党纪、政纪、法纪处分,实在令人叹息!

同样的政策,为什么在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管理离不开制度,要保证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强学校制度建设,而首要的是正确认识以激励和约束为主的学校制度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学校制度建设是建立正常学习和工作秩序的基本保证。

学校要把每一个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并最优化地组织起来,就必须要有一整套规章制度,使学校一切工作和所有师生员工有章可循,有矩可蹈。

我们阜阳实验中学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积淀了一系列这样的制度,如班级量化考评管理制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绩效工资分配奖励制度、教育科研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等等。

其中,教师考评制度和班级量化考评管理制度是核心和基石。

教师考评制度是对教师的全面考核,它从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年级常规管理、工作量、教育科研、学生评教、教学效果等六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

班级量化考评制度则主要针对学生管理工作,它从卫生、纪律、成绩、活动等四个方面考量班级管理情况。

这两项制度制定并实施以来,学校形成了良好的运行秩序,其他工作也得以有序开展。

其次,学校制度建设是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只有每一位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并形成一种集体教育力量时,学校办学效益才能提高。

在刚才提到的两项基本管理制度中,我们都分别设置了加分因素和扣分因素,例如:

教师评价条例中规定的加分项目有:

参加教学竞赛、优质课评比、多媒体大赛、优秀教师、教坛新星等或承担公开课、观摩课的;

参加课题研究并参与完成结题报告的,均按不同级别和奖项加分;

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教研活动专题讲座,并承担主讲任务的,也予以加分。

班级量化考评管理制度中规定的加分项目主要集中在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素质教育竞赛、参与上级部门和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好人好事等等。

这些考评结果最终要和教师的绩效工资、晋职晋级、师生的评优评先挂钩。

正因为我们在管理中建立起了符合教育规律,符合现代管理理念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使全体师生员工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以及对整个学校工作具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这样,就能把全校师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越来,成为推动学校工作不断前进的巨大动力。

第三,学校制度建设是形成优良校园文化的基础。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办好学校的重要条件,也是学校特色的重要标志。

学校制度建设就要求师生员工按章办事,行为有所规范,并在日积月累、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和优良的学习、工作习惯,促进制度文明,进而形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在有形无形间奠定学校发展的深厚底蕴。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由于地处城区繁华地段,我们的校园面积不大,每天上下学时间,校园人来人往,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我们就提出,全体师生员工一律不允许在校园内骑自行车。

规定刚刚出台时,有些老师不能理解,少数学生也时有违反。

我们一方面大会小会反复强调,另一方面督查到位,对违规师生不讲情面,一律批评教育。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种状况大有好转。

直到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即使是假期校园内空无一人,师生进入校园都会自觉下车推行,我们的老师到外校听课,进门时也一样。

文明、守纪、关爱他人,这就是学校制度建设影响下师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个小例子,也是学校校园文化的生动体现。

二、全面协调——构建学校制度建设体系

学校是个多种教育因素集成的复合体,制度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建立和实施制度时,就要以系统论为支撑,形成制度管理体系。

多年来,我们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的正确关系,在学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后勤保障等各领域建立了全面、系统、协调的制度管理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管理效益和教育质量。

一是以质量为核心,形成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校管理效益和教育质量,我们以实施学校全面质量管理为核心,实施和完善全面、协调的学校质量管理制度。

在学校质量管理的点、线、面上,从学校规划策略、发展目标确立、工作计划制定、考评督办检查以及奖励惩罚等都形成一整套系统、全面、协调的管理制度。

办学之初,我们就研究制定了学校的《办学章程》,以此作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和准则。

此后根据学校实际,先后制定了学校发展的三年、五年规划,从师资力量建设、素质教育开展、办学条件改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等方面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各处室、各教研组、各年级组也都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制定了开展工作的办法,形成了校长负责,分管领导督促指导,部门具体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监督的工作机制。

所以,尽管我们领导班子人员不多,正副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党务、团委、综治和年级组负责同志共九人,大部分同志承担着教学任务,有些同志还身兼数职,但相应的工作却没有拖后腿,有相当一部分工作还走在全市的前列。

应该说和我们实行的集约化、扁平化管理,较为完善的责任制是分不开的。

二是以激励为导向,形成和实施教职工奖励分配制度。

自2009年起,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教职工绩效工资,将教职工平均工资的30%提取出来,作为奖励性工资重新分配。

在此之前,我们学校是按岗分配,根据工作量适当区别,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改为绩效工资制以后,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重新调整完善了分配办法,现在的绩效工资方案,向教学一线倾斜,打破平均主义,能者多得,优质多酬,合理拉开差距。

其中,教师的基本工作量和超额工作量有差别;

班主任班级管理效果不同,所得津贴有差别;

教师参赛获奖和参与课题研究、发表论文等,根据各自不同级别和奖项有差别;

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情况得到学生不同的评价,在绩效工资中也有差别。

此外,我们还将教师考勤、监考、阅卷等工作量打包,下放到年级组考评,一方面提高了年级组的管理凝聚力,另一方面也使大家相互监督,使考评结果更加客观真实。

我们高度重视教学质量,每学期非毕业班的期中、期末考试和毕业班的月度教学质量检测及中考后,都要进行详细的成绩分析,期末考试和中考成绩也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好的重奖,不好的不奖,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同时,我们形成了学校先、优、模评选奖励制度,依据教师工作情况和教育教学效果向省市推荐“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个人”,对于教学竞赛获得突出成绩的,学校进行通报嘉奖并大力宣传,充分发挥奖励机制的导向激励作用。

三是以发展为目标,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度。

我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多。

为了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我们形成了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校本教研为依托的制度化机制。

我们形象地称之为“三M三课一循环”。

所谓“三M”,从学校层面讲,指的是学校创设的三种环境:

建立磨砺机制——搭建观摩平台——形成发展模式;

从教师层面讲,指的是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刻苦磨砺教学基本功——相互临摹教学优长——出类拔萃成为教学楷模。

所谓“三课”,是校本教研环境下教师成长的实践载体:

自我反思、不断优化的精雕细琢课,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同伴互助课,传播理念、展示形象的精品示范课。

从2004年开始,我们用近五年的时间潜心抓教师基本业务素质建设,重点解决教师教学“站得住”问题;

2009—2010年,学校改进青年教师大奖赛规则,相继开展同课异构和精品录像课,创设交流研讨情境,着力解决教师教学“站得好”问题;

2011年以来,学校又把一部分教师推向全国全省的大舞台,通过他们的获奖激励和引领广大教师投身于教改试验,以实现“站得高”的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反复经受磨练,又在相互学习中不断修正,达到新的层次后,既要传帮带,又要从头做起,向更高目标冲击。

如此周而复始,实现教师的螺旋式上升,此所谓“一循环”。

这三个层次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阶梯,使不同年龄段的每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都有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和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以规范为坐标,形成和实施教学管理制度。

在实验中学,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过“五关”:

一曰“备课关”,查教案,看教学基本功和课前准备情况;

二曰“讲课关”,观上课,看教学组织能力和操控课堂能力;

三曰“评课关”,评教学,看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应用;

四曰“作业关”,翻作业,看批改质量和督促改进措施;

五曰“检测关”,析成绩,看教学业绩和教学效果。

“五关”考量的是教师的基本业务技能,体现的是学校对教学常规的关注。

教师任何一关出现了问题,我们立即就进行调查了解,帮助他提出具体整改意见。

确实不能胜任一线教学的,坚决进行岗位调整。

“不让一个教师带‘病’上岗”,这是实验中学的坚定承诺,更是对教学常规管理的自信宣言!

就拿听课来说,学校规定,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12节,年轻教师和教研组长听课不得少于20节。

领导班子的听课情况每个月要在校内公示接受监督。

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家都能达到或超过这一标准,有些同志因工作忙或出差等原因,一段时期有所欠缺的,就挤时间补回来。

我们的听课不是为完成任务而走过场,听完后,就要组织评课,依据学校《听课评课手册》中的评价指标对所听课进行评价,共同讨论。

这样就使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都遵循必要的规程,促进整个教学环节始终在一个良性轨道运行,保障了学校常规教学秩序。

五是以校本为基础,形成校本教研制度。

要实现由“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化,就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好书这个层面上。

我们遵循“以改革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课题研究为形式”的指导思想,建立了立足校本的教育科研制度。

学校制定了包括理论学习、新课程研修、课题研究、考核评价等一系列教育科研制度。

尤其是校本研修逐步走向制度化,以学科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每个学科教研组每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开展教研活动,具体内容包括共同学习研究新课程理念、新教材教法、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资源的有效整合、教学过程和作业检查中发现的教学疑难问题等,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参加各个教研组的活动,一方面是督促,另一方面也听取、了解有关信息,在校务会上进行专题研究。

六是以成长为指引,形成和实施学生教育制度。

我们对学生提出的培养目标是“热爱自己、关心他人、富有责任、创造未来”。

我们按照制度管理要求,不断加强德育工作,注重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逐步形成了学生的文明行为养成和守纪教育、培育民族精神教育、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民主法制教育、拓展学生个性发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育等各项德育制度。

走进实验中学,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

上课时,学生或安静聆听,或热烈讨论,或凝神思考;

下课时间,学生们在操场上生龙活虎地跑着、跳着,在走廊里畅快地交谈着。

经过老师和客人身边时,他们总会放慢脚步,微笑着向老师致礼或大声问好。

校园里,花草树木错落有致;

教室内外,窗明几净;

楼梯间,凡人格言、名人警句随处可见。

团队辅导员带领学生会和值星班学生在校园各处巡查,公示栏随时公布检查结果,对学生提出表扬或批评。

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致的常规管理使学生在一点一滴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升旗仪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新生军训加强纪律意识,广播操比赛让班级更团结,感恩教育系列活动触及学生心灵深处,黑板报、征文演讲既传授安全自护知识,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初一(10)班的李影老师,抓住学生好奇、渴望了解外部世界的心理特点,邀请音乐人刘天伟和学生畅谈“格拉条之歌”背后的酸甜苦辣,邀请《阜阳日报》高级编辑李东方向学生们讲述“编辑部的故事”。

主讲人传奇的经历、风趣的语言深深吸引了学生,使他们对这些行业产生了美好的向往与憧憬。

正所谓播种美德,收获善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们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友爱、更加热情、更加坚强。

三、以人为本——人性化、人文性管理,促进人的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应该成为今天学校制度建设改革与创新的基本走向。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走向人本和建立校本管理、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理念的深入,传统的学校制度建设应在内涵、方法、途径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中赋以新的内涵。

谈三个层面的理解:

第一,一个学校即使制度再怎么完善,总会有“盲区”。

学校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有些是未可预见的。

每逢这个时候,制度就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而在制度有“盲区”或者制度管不到的地方,往往要靠学校文化来弥补、来填补,而且,这种填补应是无缝无痕的、自然而然的。

第二,制度管理很重要,但如果一味依靠制度管理,可能会过于刚性,就像两个齿轮咬合,如果不加点润滑剂,硬碰硬,很容易磨损。

又如推磨时,如果不撒下麦子等,磨盘会发出阵阵的刺耳的声音,且很容易损坏。

有人形象地比喻“制度是团队坚韧的构架,离开文化的润泽,就极易成为一口越补越漏的饭锅”。

第三,任何管理最后都要上升到文化管理层面,就是要形成一种自然秩序的学校文化。

甚至可以这样说,文化有多深,学校才能走多远!

要用文化的手段达成心灵的高度认同,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每一个岗位都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无需领导天天盯着,制度时时“卡”着,这样,学校的自然秩序就形成了。

这种“自然秩序”就是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或者说,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规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过多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

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优秀的外化。

通常人们说,“三流的学校人管人,二流的学校制度管人,一流的学校文化管人”,真到了这个层面,那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了。

学校制度建设既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新课题,在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今天,还需继续努力去探索、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