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马哲复习参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1880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马哲复习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本科马哲复习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本科马哲复习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本科马哲复习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本科马哲复习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本科马哲复习参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本科马哲复习参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本科马哲复习参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本科马哲复习参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本科马哲复习参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本科马哲复习参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本科马哲复习参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本科马哲复习参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本科马哲复习参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本科马哲复习参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本科马哲复习参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本科马哲复习参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本科马哲复习参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本科马哲复习参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本科马哲复习参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科马哲复习参考.docx

《本科马哲复习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马哲复习参考.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本科马哲复习参考.docx

本科马哲复习参考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C)

A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B对谁是历史创造者的不同回答

C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D对意识是否反作用于物质的不同对答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4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这是指:

(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和关系问题

B世界是否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两者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D认识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问题

5、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D)

A唯心论B二元论C诡辩论D不可知论

6、肯定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这种观点是:

(D)

A辩证法B形而上学C唯心主义D可知论

7、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并做出科学概括和论证的哲学家是(C)

A马克思B费尔巴哈C恩格斯D黑格尔

8、“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属于(B)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9、“心外无物”是属于(B)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0、“绝对观念”派生世上万物,属于:

(A)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1、“理在事先”是属于(A)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2、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C)

A万物皆备于我B存在就是被感知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心外无物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

A古希腊、罗马哲学B中世纪经院哲学

C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D17、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哲学

14、哲学是:

(A)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D革命化和科学化相统一的世界观

15、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D)

A宿命论的观点B唯意志论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6、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B)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AC)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世界是否辩证发展的问题

C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正确认识的问题D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E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问题

2、世界是可知的,这种观点:

(AD)

A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B所有唯心主义者都承认C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者承认D彻底的唯心主义者承认E一切哲学派别都承认

3、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BCD)

A.世界是毫无规律的堆积B.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C.“理在事先”D.道生万物

4、实践的基本形式是(BDE)

A思想斗争B生产实践C认识活动D科学实验E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这是指在内容上它实现了(AD)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C.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D.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因为(BCD)

A.它是“科学之科学”

B.它科学地规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

C.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D.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唯物论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C)

A辩证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二元论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D)

A实物性B发展的规律性C内部的矛盾性D客观实在性

3、运动是物质的(A)

A根本属性B唯一特性C外部现象D内部本质

4、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D)

A形而上学B不可知论C辩证法D唯心主义

5、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B)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D唯心论的观点

6、“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B)

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D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

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B)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式不同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8、意识的本质是(C)

A人脑主观自生的B人脑分泌的特殊现象

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可以脱离被反映者

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B)

A它的存在性B它的物质性C它的可知性D它的多样性

二、多项选择题

1、相对静止是指(ADE)

A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B运动的一般状态

C与运动完全对立的状态D在特定的条件下,事物特定的运动停止了

E在特定的条件下,事物保持自身的性质不变

2、辩证唯物主义把运动理解为(BDE)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物质的存在方式

C思维领域以外的一切变化D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E物质的根本属性

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ABE)

A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B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C有非运动的物质D有无物质的运动E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D)

A绝对和相对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运动是无条件的,静止是有条件的E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唯物论部分

辨析题

1、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正确。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指意识依赖于物质。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指意识具有主观特征。

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2、“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正确。

这是列宁关于意识能动性的科学论断。

意识不仅依赖于物质,而且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并不只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目的、方案等观念的东西,而更主要的还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列宁所说的“创造客观世界”,就是指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客观世界,把精神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使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从而不断地创造出一个为人类所需要的“客观世界”。

3、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所以不存在静止状态

错误。

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这是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形式,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

运动是普遍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但不等于没有相对静止。

因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特殊表现形态。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不可分割的,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

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

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根本不了解相对静止也是一种运动,即是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

4、意识是大脑的产物

错误。

这种观点混淆了一般动物的大脑同人的大脑的区别,从而抹煞了动物心理与人的意识的区别。

一般动物的大脑只能产生动物心理,而不能产生人的意识;人的意识只能是人脑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但人脑又不能直接产生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物质就是一切事物所具有的质量、重量、惯性、电磁性等特性的总和

错误。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上述特性并不是物质必须具有的。

如果把物质归结为这些特性,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辩证法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C)

A是否整体性地看问题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C)

A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B事物在联系中运动变化

C事物内部的矛盾性D事物的客观实在性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指(C)

A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B事物对立面的又统一又斗争

C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事物发展过程曲折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B)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世界普遍联系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5、“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B)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

6、“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个观点(B)

A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违背了普遍联系的思想

C违背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D反映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7、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变化是指(C)

A事物的量变B事物的质变C事物的一切量变和质变D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

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C)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的变更

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B状态和过程C基本方向和道路D客观性和条件性

1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1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这段话说明了(A)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12、“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这是(B)

A折衷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13、“扬弃”是(A)

A既克服又保留B抛弃C既保留又继承D矛盾的调和

二、多项选择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ABCE)

A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普遍本质B它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C它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D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E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ABDE)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E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因为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ABCDE)

A正确认识问题的性质B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C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D避免犯教条主义错误E坚持实事求是

4、联系的特点有(ABCD)

A客观性B普遍性C多样性D条件性E能动性

5、掌握辩证否定观的实践意义在于(BCDE)

A对旧事物要进行完全彻底否定B防止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

C对人对事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D对待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

E对待外国文化,要既不盲目排斥、也不一切照搬

三、辨析题

1、“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正确。

它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个复杂的事物往往包含很多矛盾,每个矛盾又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事物与事物之间,各种矛盾之间及其矛盾的两个方面之间都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即只有兼听兼看,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全貌。

否则偏听偏信,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全貌,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

2、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错误。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作为两种发展观其对立和分歧是多方面的。

从总体对立来看,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主张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因此,否定联系和发展是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

承认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但是形而上学也不完全否认联系和发展,比如庸俗进化论它也承认事物的发展,不过,它只承认事物量变而否认质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否承认联系和发展不能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最后区别开来。

不仅承认联系和发展,同时还必须承认内在矛盾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的观点,才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根本分歧。

3、质与量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错误。

(1)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它和质不同,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事物的质发生变化,该事物就不存在了。

而事物的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影响事物的存在,它与事物的存在不具有直接同一性。

这是量和质的重要区别。

(2)该命题的错误在于:

混淆了量和质同事物存在具有的不同关系,把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误认为量和事物的存在也是直接同一的。

4、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是区别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

错误。

(1)从形式上看,量变同质变相比较,是缓慢的、渐进的、不显著的;质变则表现为迅速的、突然的、显著的。

这是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之一。

但是,它不是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

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在于: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原有的度,量变是在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原有度的突破,是量变的渐进性的中断,是引起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因而,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原有的度,是否引起事物质的变化,才是区分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

(2)该命题的错误在于:

混淆了质变和量变的一般区别和根本区别,不了解量变和质变区别主要的、根本的标志是是否超出度。

5、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所以否定就是质变。

错误。

(1)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

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二者都是对事物发展过程和表达和揭示。

(2)质变是与量变相对应的范畴,它重在揭示事物变化的形式。

否定是与肯定相对应的范畴,它重在揭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和途径。

质变体现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否定则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个观点是(C)

A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正确观点B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2、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B)

A先验论B反映论C天才论D经验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D)

A先验论B不可知论C直观反映论D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C)

A社会基本矛盾B客观事物C社会实践D社会存在

5、感觉、知觉、表象是(C)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B是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6、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C)

A认识论的可知论B认识论的唯心论C认识论的唯物论D认识论的辩证法

7、感性认识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坚持(D)

A认识论的可知论B认识论的唯心论C认识论的唯物论D认识论的辩证法

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表明(C)

A实践创造了认识的必要条件B实践沟通了主客体之间的联系

C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D实践提供了认识的物质手段

9、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B)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10、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B)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揭示客观规律D创立科学理论

11、承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B)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真理标准的不确定性D真理和事物是统一的

12、相对真理是指(A)

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B任何真理没有确定的内容

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地检验

13、绝对真理是指(D)

A绝对正确的认识B终极真理C永恒不变的真理

D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

14、真理的本性是指(B)

A真理是客观事物本身B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

C真理是有用的D真理是不证自明的

二、多项选择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因为(AC)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B理性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

C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

E理性认识是抽象的、不可靠的,感觉经验才是唯一可靠的认识

2、下列观点正确表述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关系的是(ADE)

A真理原则强调客体性原则,价值原则强调主体性原则

B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完全对立的C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完全一致的

D真理是一元的,价值是多元的E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相互补充

3、作为认识客体的事物(ABCD)

A是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B处于与主体的认识关系中,具有对象性

C进入主体的活动范围,具有社会历史性

D是主体活动指向的对象,具有与主体的相关性

E与认识主体相关联,具有主观性

4、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同一表现在(ABC)

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B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是绝对真理

C相对真理在发展中日益接近绝对真理D绝对真理在相对真理外存在

E绝对真理排除了相对真理中的谬误

5、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CDE.)

A认识可以用实践检验,也可以不用实践检验

B用实践检验了的认识,可能是真理,也可能是谬误

C时间对真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D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

E实践标准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相对性

6、在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许多星球就客观存在着,但它们没有成为认识的客体。

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后,它们就成了认识的客体。

这说明(CD)

A.认识的客体具有整体性

B.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

C.认识的客体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

D.认识的客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7、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表现为(ABD)

A.真理强调客体尺度,价值强调主体尺度

B.真理是一元的,价值是多元的

C.凡是有价值的都具有真理性

D.真理和价值是统一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部分

辨析题

1、能动的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特征

错误。

(1)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坚持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一共同认识论原则,因此统称反映论。

但是由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不懂实践,不懂辩证法,所以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所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该命题混淆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2、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世界

错误。

客观世界是和人的思维或意识相对应的范畴,指的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一切客观事物。

认识的客体则是和认识的主体相对应的范畴,是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客体一定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但就一定的历史时代而言,客观世界的某个事物却不一定是认识的客体。

只有当客观世界的事物成为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时,它才能成为认识的客体。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这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差异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4、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正确。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两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错误。

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第一,它把真理看作是“思想形式”,把真理的内容归结为“人类经验”,否认了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必须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都有必须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

第二,它以“人类”经验,也就是以是否得到“普遍承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标准的客观性。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即实践。

人类社会

(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

A全部自然界B人口因素C地理环境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2、“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个观点是(C)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C唯物史观的正确观点D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3、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C)

A决定性因素B可有可无的条件C经常的和必要的条件D与社会发展无关的因素

4、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

A地理环境B生产方式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

5、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D)

A人和人的关系B物和物的关系C人和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

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C)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B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

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D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7、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D)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D)

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D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9、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B)

A血缘关系B生产关系C阶级关系D伦理关系

10、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这个统一体是指(C)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B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的统一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1、经济基础是指(D)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B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D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2、上层建筑是指(D)

A社会的经济制度B与一定社会生产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13、上层建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