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2370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docx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docx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多篇)

篇:

海陆变迁设计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3)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讨论“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

(2)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板块示意图

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教学难点】

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及原因【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讲解法【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四节海陆变迁

导入新课:

成语“沧海桑田”故事引入一、海陆变迁的原因(板书)

1.通过实例研究海陆在变迁:

完成(33页)活动题:

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过去的海洋变成现在的陆地台湾海峡有古河流及森林遗迹→说明过去的陆地变成现在的海洋

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壳的变动;我国东部海底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兰围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演示海陆变迁的动态效果,探究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讨论)

(1)地壳变动

(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二、大陆漂移假说(板书)

1.阅读魏格纳的故事(学生讲读)

2.通过拼合游戏,研究怎样寻找大陆相连的证据(学生实验)

3.通过对各种证据的筛选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这一假说解释一些现象(讨论)

4.总结:

“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魏格纳认为,2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陆地,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大陆为什么漂移?

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板块构造学说(板书)

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及以下题目。

(1)地球表层可分为

大板块,除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包括大陆,也包括海洋。

(2)图中“←→”表示

;“→←”表示

(3)安第斯山脉是由

板块和

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4)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板块和

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2.演示六大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拉伸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1)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

(2)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四、火山和地震(板书)

1.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读“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和“板块构造示意图”:

(讨论完成)

(1)说明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的分布之间的关系?

(2)我国为什么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2.板块运动与地形(36页活动)

(1)大陆板块发生深断裂,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孕育着新的大洋。

(2)裂谷持续扩大,海水涌入,形成狭长的“年轻”的海(如红海)。

(3)“中年”的大洋(如大西洋),比较宽阔,最初断裂处,上涌的岩浆形成典型的大洋中脊。

(4)大洋发展的后期,边缘古老的洋底,俯冲到相邻的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深海沟(如环绕太平洋的海沟)。

(5)与海沟相邻的大陆板块,发生断裂,岩浆上涌,形成多火山的山脉和一些弧形的群岛(如日本群岛)。

五、课堂总结

总结本课主要内容,结束新课。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海陆变迁

一、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变动

(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二、大陆漂移假说

1.提出者、内容、证据三、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四、火山和地震

1.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2.板块运动与地形

【课堂练习】

《地理作业本》第2.4节海陆变迁

1.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2.1912年,德国科学家

正式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3.“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有4.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地球岩石圈分为

大板块。

它们是:

A

板块,B

板块,C

板块,D

板块,E

板块,F

板块。

基本全是海洋的板块是

阿拉伯半岛属于

板块。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是不断运动着的。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

(地质灾害)。

(3)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板块与

板块相撞而形成的。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红海的面积将

,地中海面积将

(变大或缩小)。

5.想一想:

下图表示的是非洲和南美洲海牛和鸵鸟的分布。

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

请你解释一下它们为什么会分布在大西洋的两岸?

第2篇: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2.4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2.4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地壳是运动的,了解地表形态的的变化是内外力一起作用的结果,并能用实例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及基本内容。

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树立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认识;引导学生能学习科学家们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能用实例说明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合作学习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讲故事“沧海桑田”,设疑:

“大家认为麻姑看到的现象在地球上到底有没有可能发生呢?

2、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组图片: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鱼类化石。

设疑:

这说明什么?

3、看图:

在我国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有森林遗迹和古河道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设疑:

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4、师引:

这就说明海陆是可以变迁的。

(课件展示课题:

海陆变迁)设疑:

这说明地表形态是变化的还是一成不变的?

板书:

课题;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二、板书课题

2.4海陆变迁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设疑:

“那么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地形发生变化呢?

”小组讨论:

从生活中找出地形变化的实例与影响因素

课件展示:

1、5.12地震;

2、宁夏海原大地震;

3、火山改变地形;

4、风力、流水、人类活动改变地形(此处可结合两次地震对学生进行防震教育,并指导学生做笔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整理:

影响因素:

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

风力、流水、人类活动—来自地球外部—外力作用共同作用师引:

“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海陆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呢?

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探究一下。

三、课堂探究活动(以四人小组活动)

提出要求:

1、从地球仪上找出非洲、南美洲大陆

2、用透明纸描出轮廓,标上洲名

3、沿线剪下来,变换位置拼一拼,你会有什么发现?

注意事项:

1、描出大致轮廓;

2、相互合作,一起参与;

3、快准;请小组派代表演示发现,教师进行评价。

师评:

大家知不知道,我们的这个发现可很了不起。

因为,正是有人有了这一发现,才使人类开始关注海陆的变迁,并最终揭开了海陆变迁的神秘原因。

那么,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现象呢?

四、学生阅读学习P34页文字“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板书:

(二)大陆漂移假说

学习后学生在课件图片上指说介绍魏格纳与他的发现。

设疑:

“魏格纳的发现与假说要想得到大家的认同,必须怎么办呢?

”生答:

“寻找证据。

”师承:

“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魏格纳找到了哪些证据。

五、课件展示魏格纳找到的大陆漂移的证据,教师进行引导与分析,使学生了解这些证据。

大陆漂移的证据1:

很多大陆轮廓可以嵌合在一起大陆漂移的证据2:

生物演化的相似性,具有亲缘关系大陆漂移的证据3:

南美洲和非洲大陆地层的相似性

师承:

“在寻找到了一些证据后,魏格纳最终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他的假说主要观点有哪些呢?

六、学生阅读课件文字,观看课件演示,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及大陆漂移的过程。

(大陆漂移假说认为:

地球上原来只有一块陆地,叫泛大陆,周围被泛大洋所包围。

大约2亿年前,泛大陆破裂,开始漂移,大约两三百万年前,大陆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设疑:

“你认为今天的海陆格局还会发生变化吗?

七、教师在世界地图上指图补充介绍

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深海探测以及人造卫星精密测量发现:

1、大西洋以平均每年1.5厘米的速度在扩展。

2、地中海在缩小。

3、红海在扩张。

4、太平洋在缩小。

5、澳大利亚大陆与美洲大陆以平均每年1厘米的速度分离。

这说明现在的海陆格局仍然在缓慢变化着,大自然的变化也是无止境的的。

八、展示课件一起回顾魏格纳的科学发现之旅:

观察发现——提出猜想——寻找证据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学说(魏格纳在1930年第四次去格陵兰岛考察时不幸遇难,他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全人类的科学事业。

设问:

了解了魏格纳的科学发现之旅你有什么感想?

九、布置作业

1、尝试利用魏格纳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解决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2、预习板块构造学说并查找资料,下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讨论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十、板书设计

§2.4海陆变迁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影响因素:

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

风力、流水、人类活动—来自地球外部—外力作用共同作用

(二)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

过程:

观察发现—提出猜想—寻找证据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学说证据:

①②③

观点:

泛大陆——2亿年前破裂漂移---两三百万年前漂移形成七大洲、四大洋格局

第3篇:

海陆变迁复习教学设计

科目:

地理年级:

八年级教学设计:

王红霞审核:

田开启时间:

2016.3.1编号:

07

2.4海陆变迁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原理解释山脉的形成。

2.引导学生读图分析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引导学生了解防震减灾的常识,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板块构造原理解释山脉的形成。

教学难点:

读图分析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

这节课我们复习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

(二)出示复习目标学生齐读。

过渡语:

明确了学习目标,让我们带着目标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复习指导(认真复习课本第40-46页内容,记住课本上勾划的知识点,注意图文结合。

)1.地表形态处在不断地运动与变化之中,是由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外力作用:

流水、风、海浪、冰川。

2.大陆漂移假说是谁提出的?

证据有哪些?

3.记住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在43页图2-55上指图说出六大板块,板块运动有两种形式?

4.安第斯山脉、落基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分别是哪些板块碰撞形成的?

5.为什么地中海面积越来越小?

红海面积越来越大?

6.结合44页图2-56记住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并能分析原因。

7.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二)复习检测反馈

过渡语:

刚才同学们复习得都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复习的效果。

展示课件,口头检测。

(三)质疑问难

1.组内解决自主复习中的疑问。

2.提出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其他小组或老师解答。

点拨:

1.喜马拉雅山脉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2.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1科目:

地理年级:

八年级教学设计:

王红霞审核:

田开启时间:

2016.3.1编号:

073.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4.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地带,将来面积不断增大。

5.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合作探究

过渡语:

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刚才同学们复习得都非常认真,那么,你们能不能学以致用呢?

现在请同学们看合作探究题目,按照要求迅速完成。

要求:

先自主学习,后小组内讨论。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等待其他小组或老师解决。

读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右图中B是__板块,有2个大洲,他们分别是__洲、_洲;G是板块,以(海洋、陆地)为主。

(2)E、D两大洲的西部有一条巨大的山系叫,包括E大洲上的___山脉和D大洲上的山脉。

D大洲的山脉是板块和板块碰撞形成。

(3)在板块G周围有一条火山地震带是火山地震带。

(4)由于板块的不断运动,A、B板块之间的______海面积将不断。

(二)预设点拨

(1)右图中B是欧亚板块,有2个大洲,他们是欧洲、亚洲;G是太平洋板块,以海洋为主。

(2)E、D两大洲的西部有一条巨大的山系叫科迪勒拉山系,包括E大洲上的落基山脉和D大洲上的安第斯山脉。

D大洲的山脉是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

(3)在板块G周围有一条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4)由于板块的不断运动,A、B板块之间的地中海面积将不断缩小。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过渡语:

这节课就要接近尾声了,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如何呢?

请完成当堂检测。

1.合上课本,独立完成检测题目。

2.同桌互换,结合答案批阅并改错。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六大板块及世界上主要的火山地震带。

同学们将自己的收获和易错点认真整理在学案上。

附:

板书设计

海陆变迁

一、大陆漂移假说

二、板块构造学说

三、火山与地震

【教学反思】

第4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知道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及其依据。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实际操作,大胆提出假设再证明。

3、学习魏格纳的科学精神,勇于求索和创新。

结合中国古代传说和实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利用大陆漂移说解释现象。

教学难点: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国古代神话中有个仙人叫麻姑,说曾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宋朝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他曾在河北的太行山中看到海螺的化石,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怎么解释这些现象呢?

二新课讲授

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和台湾海峡的形成。

使学生得出地壳的变动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之一。

2.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东海海底的古河流的遗迹和意大利地中海边陆上遭受海水腐蚀的大理石石柱。

动态展示并共同分析成因。

得出海平面的升降也是海陆变迁的原因之一。

3.展示荷兰、日本、香港的围海造陆短片,说明人类活动也是影响海陆变迁的原因。

同时讲述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的故事,联系麻姑的沧海桑田及沈括太行山中看到海螺等事例,表现出中国古代人民对海陆变迁的探索和认识。

4、学生阅读教材P34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的吻合,结合前面的环节来说明海陆是不断变化的。

再用课件展示大陆的漂移过程和非洲、南美洲的古地层、古生物化石、生物的分布来探究分析,尝试论证大陆漂移学说。

5、学生阅读关于魏格纲的故事,学生讨论,我们得到了哪些启示?

三巩固应用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的相关内容

四课堂小节

学生归纳后,师生共同完善补充。

五布置预习

海陆是不断变化的,科学是没有止境的。

还有科学家提出了更新的理论。

大家预习板块的运动。

第5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重点】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沧海变桑田引入:

师:

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

“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海陆变迁

师:

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

学生回答:

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师:

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学生回答:

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师:

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

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

学生回答:

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师:

对,这说明人类的活动也可以造成海陆变迁。

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

地壳运动

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投影4)——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生连线:

喜马拉雅山————地壳变动我国东部海底———海平面升降荷兰的围海大坝——人类活动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过渡:

人们已经知道了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

20世纪上半页在地理学史上有一场激烈的争论,那是“地球活动论”和“地球固定论”之间的较量。

地球活动论者认为:

七大洲四大洋在运动。

地球固定论者认为:

大地很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

师:

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是谁?

他是通过什么证据证明他的观点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6页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投影5)——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学生回答:

他是魏格纳,他在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于是他怀疑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师:

对,这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猜想。

但是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能不能直接说它们原先就是连在一起的?

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不能,因为会有巧合。

师:

很好,现在我们做个实验来看看是不是有巧合。

(实验一):

教师课前准备一张报纸A,撕出一个角1,再在另一张报纸上撕出一个和角1一模一样的角2,教师分别将角1和角2与原报纸A拼成完整的一张报纸。

提问:

角1和角2的轮廓都能与这张报纸相吻合,但哪一个才真正是这张报纸的一部分呢?

为什么?

学生回答:

角1,因为角1上的文字和图片与原报纸拼合后一一对应。

第6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三、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

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

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新闻的导入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A、沧海桑田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吗。

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

(课件出示世界地图)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

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角色扮演、证实假说】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

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

【观察动画,图说地理】

1、动画演示:

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

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

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

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直观演示理解板块运动学说

(1)打鸡蛋,理解地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构成的。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箭头,通过动动手活动,辅以动画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产生的现象。

通过联系实际的小实验,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挤压运动、张裂运动过程,使学生更好理解板块运动的内容,突破难点。

3、学以致用

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通过运用板块运动学生解释地理现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