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92699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育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育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育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育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教育理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教育理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教育理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教育理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教育理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教育理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教育理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教育理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教育理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教育理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教育理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教育理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教育理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教育理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教育理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理论.docx

《教育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理论.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理论.docx

教育理论

卢梭把教育分成“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并且,这三种教育要发挥较好的作用,就必须使它们互相一致,趋于一个共同目标,如果三种教育互相冲突,达不到共同目标,就不是好的教育。

在这三种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人所不能控制的,必然使人的教育配合自然的教育,以自然的教育为主轴,使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围绕它而旋转,如能做到这样,便是好的教育。

教育理论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概念、教育判断或命题,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构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的系统性的陈述。

教育理论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的规定性:

第一,教育理论是由教育概念、教育命题和一定的推理方式构成的。

因为任何理论必定是通过概念、判断或命题等基本的思维形式来构成的,如果没有教育概念、教育命题,仅仅是对教育现象的系统描述,即使是系统的,那也不是教育理论,而只是教育现象陈述。

第二,教育理论是对教育现象或教育事实的抽象概括。

理论在本质上超越于具体的事实和经验,尽管它在形式上是一种陈述体系,但它在内容上是以浓缩的形式来阐述教育事实和经验的,不是对教育事实和现象的直接复制,而是间接的抽象反映。

第三,教育理论具有系统性。

单个的教育概念或教育命题,不借助于一定的逻辑形式,不构成一定的系统性,也不能构成教育理论,即使它是对教育现象和事实的概括反映,那也许只是一种零散的教育观念或教育思想。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产生,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与此相应,教育经验和理论知识也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不断发展。

教育科学也就在此基础上产生了。

教育学是人类社会及其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从一般意义上讲,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教育现象的学科领域。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表现和表面特征。

教育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教育实践的产物,但教育现象只有被人们关注、讨论、评说,被看作是“教育问题''时,才构成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教育问题的分析,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

具体来说主要是揭示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即教育与社会的规律、教育与人的规律,而教育的特殊问题和特殊规律则由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来研究。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探求教育规律,离不开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

但却不能只是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表面描述,而要对多种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把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系统的理论,进而指导人们的教育实践。

也就是说,教育规律和反映教育规律要求的教育理论,不是教育经验的汇编,而是对教育经验进行加工、制作和改造的结晶。

当然,教育的实践经验乃是发展教育学的源泉。

离开了教育实践活动、实际的教育经验,教育学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学要阐明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但不能用教育方针政策取代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和教育理论不同于教育方针和政策。

仅仅注视教育方针政策的教育学,不是科学的教育学。

教育学的任务旨在通过揭示教育规律,为制定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学习的这门教育学,主要是以学校教育作为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

专门的学校教育大致是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才出现。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有了剩余产品,可以供养一部分人不用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文化事务;而国家和阶级的出现,也急需一大批社会公务人员和官吏;特别是知识的积累和文字的出现,为学校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内容和手段,于是,学校教育应运而生。

然而,当人们把分散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教育形式转变为在学校集中进行的教育形式以后,怎样才能有效地对下一代施加影响?

教给下一代什么知识?

怎样教?

培养下一代什么能力?

怎样培养?

很多具体的教育问题就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对此必须尽快加以探讨和有效解决,在这种情况下,萌芽状态的教育学便诞生了。

教育学由萌芽形态阶段走向成熟独立形态阶段,不是教育学者的凭空构建,而是由于教育实践的发展以及唯物主义哲学和其他各门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教育这种现象能够具有较为高度抽象和更合乎规律的认识,教育学才逐步地从现象的描述走向理论的论证,从比喻、类比走向科学的说明。

教育学从独立形态阶段走向科学化阶段,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不仅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且也对教育学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说明,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一般而言,教育学发展阶段的划分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教育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经验描述阶段、哲学思辨阶段、科学实证阶段、规范综合阶段、科学人文阶段;根据教育学的发展水平,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和科学体系建立阶段。

下面,我们将根据第二种划分方法予以具体介绍。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持续时间很长,西方国家是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直到资产阶级革命前夜,约2000年。

我国则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公元19世纪清朝末年,约2500年。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学以经验和不系统的教育思想为表征,与哲学、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尚未分离为独立的学科。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孔子、孟子、韩愈、朱熹等,古希腊、古罗马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

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他开中国“私学”之先河,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实行“有教无类”,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他从教40余年,继承和整理我国古代的文化,编辑《诗》、《书》、"L》、《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文化;从教40余年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的思想和原则,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他首创启发性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他实行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特长,造就各类人才;他重视道德教育,在道德修养方面,倡导“立志”、“力行”、“自省和自克”、“改过迁善”等教育主张;他还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做到“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虽然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仍不失其光辉,至今仍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和借鉴。

但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仅散见于他的弟子们为其整理的语录《论语》一书中。

柏拉图(公元前427一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创建了一所学园,他在学园辛勤教学40年。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宏伟博大,几乎涉及教育领域所有的重要问题,其中,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国家应建立统一的学制、教育与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学前教育、妇女教育、身心和谐发展、德育的重要性等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至今仍值得学习和借鉴。

他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一前322)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著名的教育家,恩格斯称之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

在教育理论上,他同样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

亚理士多德曾在吕克昂(阿婆罗神庙旁)创办了吕克昂哲学学校;他十分重视教育,把教育当作国家的头等大事,并首次提出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都应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做出具体安排;他的关于教育的年龄分期,基本上和人的身体发育阶段相适应;亚理士多德也是最早从理论上论证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教育家,他把和谐发展的重点放在美育(音乐教育)方面;亚里士多德也很关心幼儿教育,他对七岁前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内容极其丰富,但没有专门的教育著作,他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政治学》、《伦理学》著作中。

在这个时期也有少量的教育专著,《学记》便是其中的一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大约出现在战国末年,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

全文仅1229字,却对教育的制度、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学校的管理、师生关系等做了精辟的阐述和高度的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的规律,如“长善而救其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藏息相辅”、“教学相长”等,这些教学原则至今仍不失其光辉的价值,是中国教育史上宝贵的理论遗产。

在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公元35—96)写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这本书比我国的《学记》晚了约300年。

该书是一部雄辩术的教程,也是一部教育著作。

手稿遗失1400多年之久,直到1415年才被重新发现。

全书共12卷,对教育的最终目的、家庭教育、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师的作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幼儿教育等问题进行了理论的概括,不仅总结了他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也总结了古代西方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

在这一时期,教育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只是对教育经验的描述或猜测,既缺乏理论分析亦无完整的体系,因此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7世纪到18世纪)

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满足资产阶级对人才的需要,不仅教育获得了很大发展,教育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

以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教育家撰写了一些教育著作,阐述了他们的教育主张,对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等做了较为丰富的论述,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使教育学开始从哲学和其他人文学科中分化出来,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教育的发展史上,究竟哪一本教育专著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

一部分学者认为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的标志;一部分学者认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更多的学者将前者作为近代第一部教育著作,将后者作为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夸美纽斯(1592—1670)是捷克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

他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思想遗产,吸收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成果,总结了当时资产阶级的教育经验,并结合他本人此期的教育实践,于1632年写了《大教学论》一书。

该书系统地论述了新兴资产阶级对于学校教育的多方面要求和教育在培养人和改良社会中的作用,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和建立统一学校的问题。

他还根据幼儿、少年、青年的年龄特征,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并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他还高度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从而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基础。

对于夸美纽斯在教育发展中的贡献,科学家莱布尼茨深刻地指出:

夸美纽斯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如笛卡儿和培根在哲学中的发展、哥白尼在天文学中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的宗教的神学世界观使他的教育思考和论证方式仍保留了一部分中世纪的思想糟粕和唯心主义的论证形式,使文章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还不能称其为科学的教育学。

卢梭(1717—1778)是西方历史上几个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他于1762年出版的《爱弥尔》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他所论述的教育理论,在教育史上引发了一场大的革命,影响深远,经久不衰。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明确提出,应以培养“自然人”为教育目的。

要培养自然人就必须实施“自然教育”,“这种自然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物。

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卢梭把教育分成“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并且,这三种教育要发挥较好的作用,就必须使它们互相一致,趋于一个共同目标,如果三种教育互相冲突,达不到共同目标,就不是好的教育。

在这三种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人所不能控制的,必然使人的教育配合自然的教育,以自然的教育为主轴,使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围绕它而旋转,如能做到这样,便是好的教育。

卢梭要求在进行教育之前,必须了解儿童的心灵特点。

他说“每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然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

谨慎的人啊,对大自然多多地探索一下吧,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了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先让他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不要对它有任何束缚,以便全面地详细地观察它。

”按照儿童身心的自然进程进行教育,是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的一切方法都应遵循此原理。

“自然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使儿童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教育领域中一次影响深远的革命,时至今日,卢梭所提出的问题仍然是教育领域中的重大课题。

这个理论第一次把儿童提到了教育中心的地位,教育应以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为依据,以儿童的本能、需要、能力、爱好为基础,帮助儿童发展其本能的各种器官,通过他自己的活动,使他的身体和心灵能按照自己的自然进程而得到发达和完善。

这个理论打破了千年因袭的教育的陈规陋习,把儿童从一个接受塑造的动物,变成了一个主动接受教育的活泼的儿童。

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为实现教育学的科学化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卓越的贡献。

他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他以实践哲学(理论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建立了教育学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跻身于科学的殿堂。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法国杰出的教育史学家鲍尔生写道:

在很长的时期里,人们便把“赫尔巴特理论”和“科学教育理论”作为同义语。

其实赫尔巴特的教育学理论,最初并未被人们理解和认可,直到19世纪60年代,他的学生们成立了赫尔巴特学派,对赫尔巴特的思想大力宣传和应用,才使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风靡全球,对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如美国在1890年至1900年间还出现了赫尔巴特运动,并且专门建立了赫尔巴特研究会,广泛传播赫尔巴特的教育方法。

20世纪初期我国的教学也深受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影响。

总之,在这一时期,教育学已经从哲学和古典人文学科中分离出来,具有了独立的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研究方法也从经验的描述逐步发展到思辨、演绎和推理的方法,从研究的成果看也由论文发展为论著。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这一时期的教育著作,即使是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也只能算是科学教育学的先驱,还未达到真正的科学化地步。

(三)、教育学的多元化阶段(19世纪到20世纪初)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打破了原有教育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教育学以不同理论、不同研究方法和学派在相互对峙中发展起来。

其中以实证教育学、实验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和马列主义教育学占据着重要地位。

真正有生命力的教育学,主要不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构成方式,乃在于发现并坚持追求一种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在这方面做出贡献的当属英国的教育学家斯宾塞。

斯宾塞(1820—1903)是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

他反对思辨,主张运用实证的方法,通过搜集资料、调查统计,根据事实进行客观的记述、比较来揭示教育的规律。

他于1861年发表了《教育论》,在该书中提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育人们怎样生活,他认为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其次是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其他的知识的价值次第下降。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强调生理学、卫生学、数学等实用学科的重要性,反对古典语言和文学的教育。

斯宾塞的《教育论》虽然仅是4篇教育论文的汇编,在教育理论结构形式上并没有什么建树,而且他的理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但是他却开创了用实证的方法研究教育的先河,使教育学的科学化向前迈进了一步。

19世纪下半叶,现代自然科学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自然科学丰硕的研究成果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为教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论,科学教育学应运而生。

将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法用于教育研究,并首创“实验教育学”的当属德国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家梅伊曼(1862—1915)和拉伊(1862—1926)。

梅伊曼和拉伊认为所谓“教育科学”实际上就是把教育学当成“教育技术”加以研究,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实验”与“观摩”,研究结果是形成“实验教育学”。

1901年梅伊曼第一个提出了“实验教育学”这个名称。

拉伊在1903年出版了《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尽管这本书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和把儿童发展过程解释为纯生物的过程是不科学的,但是他的研究方法却开创了“教育学的新纪元”,不仅冲破了法国理性主义的思辨哲学传统,而且引发了以比奈、西蒙为代表的智力测量运动,使教育科学研究在科学实验方法论的指导下出现了勃勃生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这种教育学说是杜威(1859—1952)创立的,其代表作为1916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杜威在自己的教育著作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反复论述了教育本质的问题。

他认为: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他还把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称为“传统教育”思想,而把自己的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主要抗争集中在两位教育家对教师、教科书、课堂这三要素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存在着根本分歧。

赫尔巴特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而杜威则针锋相对地提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最大的缺点就是从“上面”或“外面”对儿童实行强迫教育,让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和倾向,教育成为一种“外来压力”,他说:

旧“学校的中心是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其他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惟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

”“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

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

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他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以反对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

杜威还强烈反对传统教育所使用的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教材和由这种教材组成的学科课程。

他认为把这种“早已准备好了的教材”强加给儿童,是“违反儿童的天性”的,多种多样的学科课程只会把儿童自己统一的生活经验给以割裂和肢解,必将阻止儿童的生长,因此他强调教材的源泉应该是儿童自己在活动中形成的直接经验。

杜威还对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提出了批评。

他认为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是一种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旧式教育,学生只能“静听”、“只能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课文”,却不能活动,无法发展儿童的动手与思维能力。

因此他提出“活动中心”,给孩子提供活动的场所、活动的工具,在“做中学”。

杜威以自己的教育理论驳斥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的教育理论”,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的主导;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活动教育代替传统的课堂讲授。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不仅推进了美国的“进步教育活动”,而且对世界性的教育发展有多方面的影响。

近年来在美国与欧洲,专门研究杜威理论的趋势有了新的发展。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教育改革,对杜威的教育理论进行认真研究和科学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科走向科学化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科学地考察、研究和解决教育问题奠定了基础。

苏联十月革命成功以后,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一批教育学家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论为指导,探讨和研究社会主义教育的规律。

在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凯洛夫。

凯洛夫(1893—1978)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是20世纪40—50年代苏维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1939年他主编了《教育学》,该书曾于1948—1956年做过两次修改。

他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方法,对教育的本质、作用、目的、任务等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论述,确立了他的教育理论体系。

同时他还批判地继承了17—19世纪欧洲的传统教育思想,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凯洛夫《教育学》虽然在对学生主体、发展学生智力等方面重视不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学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的客观规律性。

他的教育思想对前苏联和我国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教育问题的是杨贤江。

杨贤江(1895—1931)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教育的产生及发展,深刻分析了教育的本质,正确指出了教师的地位及使命,第一次主张对青年进行“全人生指导”,并科学论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从而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这一时期,由于理论基础的多元化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出现了不同的教育派别,使教育学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象,同时各学派、不同教育理论的相互借鉴、继承、批判、对立和斗争,促使了教育学向科学化发展。

(四)、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建立阶段(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进入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新的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应掌握现代科学知识,而且应具有聪明才智和无限创造力。

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引起了世界范围教育全方位的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理论研究的新发展,使教育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教育理论研究更加深化,教育学出现了更多的分支学科,教育学与其他学科梧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新的边缘学科,教育学的科学体系逐渐建立。

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

这一时期,教育改革风起云涌,涌现出一批教育改革家。

他们竖起了教育改革的大旗向传统教育思想宣战,使教育理论研究有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使教育学理论深化了一步。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于1956年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每类目标又分成不同的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可以指导教师更加具体地确定教学的目的、任务,为人们研究和评价教育过程提供了依据。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59年主持了美国科学院讨论中小学课程改革伺题的会议,并作了名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

他提出了“知识结构”和“科学结构”的理论。

他说“不论我们选择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也就是说学生学习一门学科,重要的是掌握和理解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理、基本法则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而且他还主张基础科学应该在早期学习,以适应儿童智慧的早期发展。

布鲁纳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力倡导发现学习。

他说:

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布鲁纳的教育思想符合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中小学课程的改革、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有积极作用。

但是他关于儿童提早学习科学基本原理的主张,超越了儿童的接受能力,是不可行的。

苏联著名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