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2790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7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找规律》教学反思.docx

《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

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找规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找规律》教学反思1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所谓找规律,是指根据已经观察到的、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特例)在排列上具有的某种特点或属性,在没有遇到任何反例的情况下,推出这类事物的排列都具有该种特点或属性。

  我在才俊课堂上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这是找规律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会寻找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为后面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

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较为容易。

  教学意图有:

让学生发现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从而感受到“一组”;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同时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

围绕着这几个教学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1、游戏导入规律2、发现规律3、找规律4、创造规律5、欣赏规律。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游戏导入”设计时,我首先通过“记忆大比拼”的游戏,男生女生各记录一组数字,女生的有规律记得快,男生的没有规律,记不下来,从而得出规律有助于记忆,并且很重要,然后揭题:

今天咱们的任务就是一块儿来找规律。

第二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是“发现规律”。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中有什么?

它们的排列有规律吗?

在带领学生找出小旗的排列规律“一黄一红为一组重复排列”中,引出了“一组、重复出现”两个概念。

接下来小花和灯笼让学生借助学习单进行探讨——边读边圈,并找出它们的排列规律。

学生在这一个环节完成的很快。

继续寻找小朋友的规律:

可以男生在前女生在后“一男一女”为一组,也可以女生在前男生在后“一女一男”为一组。

在这里主要想让学生明白在圆形事物排列时,找规律的起点不同,规律也就不同。

第三个环节是找规律的练习,通过找出图形的规律、猜一猜后面是什么、帮规律找到正确的位置三个题目进行巩固。

第四个环节是创造规律,先是用彩笔给课本85页的做一做中的小花涂色,创造一组自己喜欢的规律。

接着是创造一组声音和动作规律,培养创新意识。

最后一个环节,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规律,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本节课的不足:

  在讲解“一组”时没有讲解清楚,以致于部分学生理解有误,应该向学生强调:

把重复的圈起来,一个圆圈就是一组。

虽然语言不够严谨,但是学生能明白一组的意思。

还有一个基础性的错误:

由于粗心,课件中第3个练习题“排排坐——帮图形找到正确的位置”的幻灯片跑错了地方,穿插到了最后的欣赏环节。

这种错误以后坚决不能再犯。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要吃透教材,不能只停留在最简单的表层,将教学重点牢记于心。

努力提高教学素养,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找规律》教学反思2

  这次公开课,我上的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找规律》这一节知识,这节课从开始上时就很轻松,课也按照我的意思往下走,这堂课上下来总的感觉还是不错的。

回顾这节课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关注新旧知识联系,促进新旧知识合理沟通。

精心预设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所隐藏的数学因素,感知“规律”,就本教学内容而言是让学生感知事物排列的“序”。

  2、给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充分的时间和充裕的空间,让小组活动效果落到实处。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没有思考的合作与交流是低效与流于形式的,学生将会出现无话可说。

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我做了如下的安排:

在解决盆花问题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在练习本上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的同时拓宽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而在解决彩灯问题时,我则让学生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再用自己认为比较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经历了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

这时,我将彩旗问题交给学生处理,由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我则用“余数是几时,是红旗?

余数是几时,是黄旗?

”这一问题将这堂课的关键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提高认识。

  3、合理组合、挖掘教材。

如规律练习的拓展,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情景,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找规律的知识,自己设计出一个规律,让学生深刻理解排序中的“组”和“组内事物的个数”及“组内事物的序”,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喜悦。

  4、自然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从主题图――盆花、彩灯、彩旗的出示,到结束时自然界中的规律现象和生活中的规律现象的展示,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知识去改造生活的欲望。

  5、关注生成。

如在找规律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一次次经历策略不断优化的过程,而对于学生的错误资源,我能及时捕捉,引导学生通过思辨来纠正。

  6、细节决定成败。

在预设中,我比较精心地设计了每一句过渡语和板书。

尽量做到简明不罗嗦,突出重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同时在数学课上也能让学生感受我们语言文字的美。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课中,有些地方我还比较急噪,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还不够,没有为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广泛的可能等。

有遗憾,就意味着反省,意味着认识的升华,意味着进步与提高。

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不求最好,只为更好。

《找规律》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

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

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

  师:

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

学生:

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

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

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师:

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

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

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

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

(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数目中间的物体数目

  夹子手帕

  兔子蘑菇

  木桩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二、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

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

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

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

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

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

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

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应用规律:

  

(1)基本练习: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

两端的物体是(),中间的物体是(),()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

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习:

  ①间隔问题:

(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

看!

这是谁?

刘翔在20__(请自填)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

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

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

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欣赏:

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

质疑:

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

探究规律:

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

在小组内试一试。

  c:

汇报小结:

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

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

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

对比联系:

  师:

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

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习:

  师:

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

(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

你是怎么想的?

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

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

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四、总结评价:

  师:

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

(略)

  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我执教的一节市级分片公开课,本次公开教学活动的主题是:

转变学习方式,加强有效学习。

而转变学习方式主要是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三方面转变。

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一直到实际教学,我对了“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下面我想具体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渗透探究性学习呢?

  我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渗透探究性学习。

  第一:

巧设质疑,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意识。

  1、导入精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

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3、巧设质疑,创设探究情境。

  “质疑”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质疑”引入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

一般来说,“质疑”主要设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明确探究方向即可。

  例如:

在练习里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时,让学生来猜猜桃树的棵数,这样学生产生矛盾、质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所需的材料(小棒、圆片、纸、笔等),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第二、在探究、发现知识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1、自主探索,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探索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得生活体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主探索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数学方法的掌握与情感体验的获得;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再创造”的体验,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2、合作探究学习,强化探究效果。

  合作探究学习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合作能实现知识互补和能力互补,达到共同进步。

同时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课堂发言机会有限的缺陷,也培养了学生听说交往和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

在本节课中安排了这样三次探究活动:

例题中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

在这三次探究活动中,可以说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交相辉映。

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主要体现自主探究,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是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相结合,而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更加体现了合作探究。

  第三、实践运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运用也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最后都要归结到实践运用中去。

那在课堂中怎样渗透其运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挖掘教材潜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现在的数学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呈现内容的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

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

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

  2、综合实践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它能使学生在各种探究学习活动中,有效地进行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

在本节课中,锯木料的问题和沿圆周栽桃数和柳数只是教材中安排的练习题,但我把它们设计成两组的探究性学习环节,这样既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又如:

我安排的机动练习中,摆放蓝花和红花的问题。

学生设计出了三种摆放方法(两头蓝花、两头红花、头尾不同),甚至还有学生提出沿教学楼摆放一周的情况,可见学生对规律的掌握、应用的能力非常强,更加看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二、怎样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呢?

  我认为有效的合作学习应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追求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

要把学习能力、成绩甚至性格等方面不同的学生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好。

这样,小组内的学生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第二:

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第三:

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一是在学生学习遇困难时,教师要善于把问题交给小组,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

二是意见不一或答案多样时也是合作的好时机。

  第四:

加强合作学习的评价。

合作学习中的评价有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对结果评价为主;新课程下课堂应该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更要注意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除了评价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还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行为、能力、情感、态度等变化。

  对于第一点和第二点,我想应该从平时的课堂中加以重视和培养,而第三点和第四点应该是针对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情况来定的。

《找规律》教学反思4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

”这一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

回顾整节课,学生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1、激趣导入,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快乐游戏贯穿于课堂始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先是全班学生合唱一首儿歌《小星星》,轻快的歌声引入,再用同学们非常想得到的奖品智慧花入手,从动作、图形颜色的重复排列,引出课题找规律。

接着围绕“装扮联欢会的现场”这一主题,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现实场景中,将数学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

在这美丽的“节日世界”里,学生用独具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以积极的心态去创造、去享受,以激发他们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课堂设计了涂一涂、画一画、猜一猜等教学环节,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规律的认识,还有让学生创造规律,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要表演规律,课堂学习氛围空前高涨。

玩中学,学中玩,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孩子们的学习轻松又快乐。

  2、探究性、活动化是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和保障。

  《标准》指出: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创造出不同层次的规律,有图形的规律,声音的规律,动作的规律……本节课中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切身感受到数学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只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一直在担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主动地探索规律、创造规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3、联系生活,感悟规律的美,融品德教育于数学课堂中。

  生活中处处存在规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寻找规律,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又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述规律,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升华,并从孩子们的回答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如:

学生找到了红绿灯、斑马线都是有规律的,适时教育学生过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学生在欣赏规律美时,当课件播放到军人叔叔齐步走的图片时,适时教育学生要向军人叔叔学习。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精神食粮。

  本节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趣味中观察、猜想、欣赏,在美的感受中学习有趣的数学,更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找规律》教学反思5

  “探索规律”作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的主要体现之一,是隶属于《标准(20xx)》中“数与代数”领域的正式教学内容,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有要求。

其中第一学段要求学生“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并以两个例子进行了说明,同时结合例子分析了对于学生的具体要求。

从例子及分析中可以看出,第一学段的探索规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模式化”思想,发现“规律”就是发现一个“模式”,并能运用多种方法表达“模式”的特点。

不仅强调能够发现(识别)规律,也强调对于规律的表征、强调对规律的运用(由前一项得到后一项)。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能够带给人以美感的有规律的实物,这些都为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规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教材在编排时对这些素材充分加以利用。

  这也让本单元的前两节课成为学生喜欢学习的知识点。

因为感性直观。

然而随着例3和例4的出现,规律变成了抽象的数字规律。

由于学生们自身数感、计算能力等差异,在找规律时学生们也出现了较大地差异。

综合来看还是要继续挖掘学生100以内数和口算方面知识,结合这一单元的找规律,可以安排多样的练习。

如数数,加减等。

既有新知的学习,又有旧知的巩固。

《找规律》教学反思6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

”这一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

我设计了五个环节,分别是:

1、引入规律2、发现规律3、应用规律4、欣赏规律5、创造规律。

回顾整节课,感觉在教学教程中都能得以体现:

  一、合理情境与恰当活动让学生兴趣盎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否让学生在整节课中都对学习感到兴趣,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上课伊始,我设计了“大头儿子生日,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为他开生日Party”的生活情景,引出规律。

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多多少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在这里学生对摆放水果以及学生表扬的掌声初步感知规律的美,掀起了探究规律的欲望。

此情景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但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而且有探究性,学生当然跃跃欲试了。

而且我还让这开生日Party情景贯穿本节课教学的始终——“去参加生日Party的入场劵、生日Party中创编规律动作的展示、送礼物给大头儿子(教学做一做——涂花片)以及帮大头儿子完成生日愿望等。

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爱动,好奇心强,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年龄特点,教学中我将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猜一猜,做一做,涂一涂,摆一摆、画一画等并用声音、动作或图形符号来表现规律等活动,努力调动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可以说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切身感受到数学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只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二、问题探究与自主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

  课改要求教师应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而进一步转向关注“人”的发展。

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层次,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得进步。

在本节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欣赏规律、创造规律,同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因此,我改变了教材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过生日的具体情境中有目的的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紧接着又设计了“猜、做、涂、摆、画”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以活动为主线搭建探究平台,刺激学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

放手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

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点拨者、激励者。

事实也证明:

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获得了发展。

如:

猜出颜色变化有规律的入场卷、创编有规律的动作、涂出有规律漂亮的花片、摆出有规律的卡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