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9302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docx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docx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

***工程

 

质量通病防治专项

方案

 

编制单位: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编制日期:

年月日

 

 

***工程位于***,***公司开发,广州智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广西***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担任施工监理,工程包括**楼、地下室工程,地上层数为24层,地下三层,**楼建筑面积分别是13027.53㎡、27443.88㎡,地下室建筑面积为51209.70㎡,本工程地下室负一层层高为3.6米(局部为3.8米、4.6米),负二层和负三层层高均为3.6m,一层层高为5.2米,二层层高为4米,三层以上层高为3.0米。

**楼建筑总高为75.95米、74.30米。

为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已颁布的现行国家标准与规范的相应规定和合同约定,达到合格标准。

特对本工程质量通病与质量主点编制质量通病防治措施,为保证工程质量与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基础。

1、消除质量通病项目及内容

1.1钢筋混凝土工程

消除钢筋质量及混凝土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消除构件断面、钢筋品种、规格、数量、位置及构件轴线尺寸不符合要求。

1.2砌砖工程

消除砖、砂浆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砌体尺寸不符合设计图纸,组砌不正确,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1.3地下室、屋面、厕浴间、外墙防水

消除渗漏。

1.4楼地面工程

消除地面不平、倒泛水,水泥地面起砂、空裂;消除块材地面空裂,缝格不整齐,图案不规则,色泽不协调。

1.5抹灰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

严格控制砂浆配合比,消除粘结不牢固、空裂,表面不平整,阴阳角不方正、顺直。

1.6门窗安装

消除安装位置、开向不正确,开启不灵活、关闭不严密。

1.7室外地面

消除室外地面及散水沉降。

2、质量通病治理措施

2.1制订消除质量通病的规划

工程项目开工后,公司质量、技术部门应会同项目部对本工程容易产生质量通病的部位、项目进行逐一商讨。

当情况清楚后,就列入治理规划。

在制定治理质量通病规划中,项目要具体,目标要明确,责任要落实,措施要可行,实施要认真。

2.2精心会审图纸,消除因设计欠周而造成的质量通病

因设计欠周或涉及设计方面的一些因素而可能产生质量通病的,应在图纸会审时向设计单位提出改进设计。

2.3提高队伍质、按规范施工

提高队伍素质,改进施工工艺,认真按规范、规程及设计要求施工为减少由于施工不当而造成的质量通病,应向施工人员讲解质量通病的表现、危害、成因及治理措施。

对一些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施工工艺要迅速改进。

对易形成质量通病的部位要增设质量管理点以控制质量,不让质量通病形成。

2.4组织技术力量,攻克难度大的质量通病

有些工程质量通病往往不是设计和施工重视就能解决的。

墙体材料容易产生表面抹面层空鼓开裂或显露灰缝,对这些质量通病一方面要采取已推广的成熟工艺,另一方面要继续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攻关。

2.5质量通病防治组织机构及应急人员

组长:

***(防治、处理及验收总负责)

副组长:

***(防治、处理及组织验收)

成员:

******(防治、处理)

3、钢筋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

3.1预防钢筋加工制作缺陷的措施

3.1.1钢筋下料必须严格按钢筋配料表下料。

3.1.2钢筋弯曲成型时,严格按规范操作;钢筋的弯曲直径、弯钩长度必须符合要求。

3.1.3钢筋加工模具磨损后应及时更换。

3.2墙、柱主筋偏位

3.2.1墙、柱采用塑料垫块,紧贴模板,按图纸及规范规定设置。

3.2.2柱子钢筋外伸部分加一道临时箍筋,用减去四周保护层的卡具固定柱筋;墙板筋在双层筋之间设置梯子筋用以保证双层筋之间的间距,在模板上口加一道水平筋,并用电焊加以固定。

3.2.3浇筑混凝土时,不得强行弯折伸出钢筋,振动棒或下料斗尽可能避免碰撞钢筋,发现撞斜碰歪,及时进行校正。

3.2.4框架柱、剪力墙钢筋绑扎前,先放出位置控制线,然后按照此控制线校正钢筋位置,对发生偏位的钢筋需要进行处理,偏移位置不大的钢筋在根部按照1:

6比例弯曲调整(严禁用热处理)。

对发生偏移位置过大的钢筋,报公司技术负责人,然后联系设计给出处理方案。

3.3梁板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

3.3.1禁止使用碎石做梁、板等钢筋保护层的垫块。

梁、板的钢筋保护层宜选用塑料垫卡;当采用砂浆垫块时,强度应不低于M15,面积不小于40×40mm。

梁垫块应垫于主筋处,厚度为纵筋保护层厚度减去钢筋直径。

垫块上应按图3.3.1预留18#绑扎固定铁丝。

对厚度为40mm的保护层用花岗岩垫块。

3.3.2当板面受力钢筋和分布钢筋的直径均小于φ10时,应采用图3.3.2-a所示支架,支架间距为:

当采用φ6分布筋时不大于500mm,当采用φ8分布筋时不大于800mm,支架与受支承钢筋应绑扎牢固。

当板面受力钢筋和分面钢筋的直径均不小于φ10时,可采用图3.3.2-b所示马蹬作支架。

马蹬在纵横两个方向的间距均不大于800mm,并与受支承的钢筋绑扎牢固。

当板厚h≤200mm时马蹬可用10钢筋制作;当板厚为200mm≤h≤300mm时马蹬用12钢筋制作;当h大于300mm时,制作马蹬的钢筋应适当加大。

3.3.3墙、柱筋用成型塑料垫块,是正规厂家生产并出具合格证,按规定间距放置,以保证垫块正确放置。

3.3.4垫块的间距一般为1000mm左右,以垫块间钢筋不下垂为准。

3.3.5梁底垫块应垫在箍筋下,板的垫块应垫在钢筋交叉处。

由于梁板垫块承重大,不适用塑料与砂浆垫块,现场采用30mm×30mm的定厚水泥砂浆垫块。

3.3.6垫块应垫稳,墙、柱垫块要卡牢,防止移位、脱落,严禁用碎石、碎砖充作垫块。

3.4梁、板上筋有效高度不够

3.4.1设计图纸“几”字形马凳要按照计算后尺寸加工。

3.4.2梁板底筋下用用规定厚度的花岗岩垫块垫稳,由于底板混凝土较厚,一般的钢筋保护层垫块容易压坏,应采用豆石垫块。

3.4.3板内预埋管应穿在负筋之下、底层筋之上。

3.4.4对连续梁中间支座处的钢筋穿插顺序以及板内主、副筋的正反方向等易出错构件的钢筋布置,必须交底清楚并做好标记。

3.4.5绑扎楼板上部钢筋及浇筑混凝土时,工人应在搭设好的跳板上操作,以免压弯上部钢筋。

4、模板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

4.1轴线偏位

4.1.1模板轴线放线后,要有专人进行技术复核,无误后才能支模。

4.1.2墙、柱模板根部采用焊接钢件限位,以保证底部准确。

4.1.3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总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

4.1.4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4.1.5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4.2模板变形

4.2.1模板及其支架系统设计时,应考虑其本身自重,施工荷载及混凝土浇捣时侧向压力和振捣时产生的荷载,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刚度。

4.2.2梁底支撑间距应能保证混凝土重量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

4.2.3墙、柱模对拉螺杆间距要按设计规定设置,对拉螺杆应垂直于模板表面,否则受力后将发生错动失去作用。

4.2.4浇捣混凝土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控制浇灌高度,特别是门窗洞口模板两侧,既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模板变形。

4.2.5当梁、板跨度大于或等于4m时,模板中间应按规定起拱。

对于跨度不小于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0.1%-0.3%!

4.3垂直偏差的预防措施

4.3.1立柱模板时应用托线板或线锤严格校正其垂直度。

成排柱子应先立两端柱模,校正复核无误后,顶部拉通线,再根据通线立中间柱模。

4.3.2合理设置模板和支撑系统。

内墙、柱高度不超过4m时,采用工具式斜撑,斜撑必须固定在牢靠的支点上,其底部水平角不宜大于45º;周边外墙、柱和高度超过4m的内墙、柱,应采用φ10~12工具式拉筋,花篮螺栓收紧,邻近墙、柱模板之间可用水平连杆、剪刀撑或交叉拉筋相连。

边柱要求3面设置支撑,角柱模板除两边支撑外,还应在其分角线位置上增设斜撑,以防柱模倾斜或扭曲。

模板支撑系统要严格按照模板专项施工方案执行,尤其是扫地杆与剪力撑不得缺少,以保证整个支撑系统的稳定性,防止架体失稳造成混凝土缺陷。

4.3.3梁侧模上口的通长围檩必须用斜撑固定在立柱、顶撑上的横杆上,其底部水平倾角不得大于60º,模板上口用搭头将两侧模板固定,梁的倾斜侧模应采用斜撑或楔形垫木加固,使其稳固。

4.4板标高平整度控制

4.4.1每层楼设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

4.4.2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严格按标记施工。

4.4.3楼梯踏步模板安装时应考虑装修层的厚度。

4.5模板接缝不严

4.5.1模板拼缝处应平直刨光,拼缝严密。

4.5.2木模板安装周期不宜过长,浇捣混凝土时,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密缝。

4.5.3梁、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严密,发生错位要校正好。

4.5.4边柱外侧模板下口应伸入楼面下5cm,以便其夹紧下段混凝土,从而防可能出现的漏浆现象。

4.6脱模剂使用不符要求

4.6.1拆模后,必须清除模板上遗留混凝土残浆,然后再刷脱模剂。

4.6.2严禁用废机油作脱模剂,脱模剂材料选用原则应为,既便于脱模又便于混凝土装饰。

4.6.3脱模剂涂刷要均匀,一般以2度为宜,以防漏刷,也不宜涂刷过厚。

4.7拆模时出现缺棱掉角

4.7.1混凝土拆模强度应以不损坏混凝土表面,不出现缺棱掉角为准。

4.7.2模板的构造要使模板易于拆除,拆模的顺序与安装模板的顺序相反。

5、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

5.1蜂窝、麻面

5.1.1模板清理干净,不得粘有残存砂浆、杂物增圾。

5.1.2控制拆模强度,不宜提早拆模。

5.1.3模板拼缝严密,梁、顶板缝隙采用108胶水泥腻子填缝;墙体木模板拼缝侧面粘设海绵条。

5.1.4混凝土浇捣时要严格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振,每层混凝土振捣应至气泡排出为止。

5.1.5钢筋稠密区要选择合理粗骨料,振动器要采用刀片式等措施。

5.2露筋

5.2.1浇捣混凝土时,应检查钢筋位置,采取限位措施,防止钢筋偏位。

5.2.2检查保护层的垫块厚度、数量、位置是否准确,发现问题应及时修整。

5.2.3钢筋稠密区域,应采用细石子混凝土。

5.2.4模板缝隙处要采取填嵌措施,防止漏浆。

5.2.5混凝土振捣时,严禁振动棒撞击钢筋,在钢筋稠密区域内可用刀片式振动棒振捣。

5.2.6混凝土振捣应在平台上进行,不能把钢筋踩到板底。

5.3孔洞

5.3.1钢筋稠密区域,可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筑,如机械振捣有困难,可采用人工振捣配合。

5.3.2预留洞口处应在两侧同时下料,并采取侧部开口浇灌措施,振捣好后,再封模板。

5.3.3采取正确的振捣方法,振捣跟着下料走,操作时采取快插慢抽,防止漏振。

5.4夹渣

5.4.1在已硬化混凝土表面上继续浇捣混凝土前,应清除表面残浆、浮石、垃圾、杂物,充分浇水湿润,用同配合比混凝土砂浆接浆。

5.4.2混凝土浇筑停歇时,在继续浇筑前,先认真检查,清除垃圾杂物,以防施工缝处造成缝隙夹渣。

5.5烂根

5.5.1墙、柱根部采取在浇筑顶板混凝土时在墙、柱根部支设模板处分别用4m和2m刮杠刮平,并控制墙体两侧及柱四周板标高,标高偏差控制在2mm以内,并用铁抹子抹平,支模时加设海绵条的办法可取得较理想效果。

5.5.2浇筑时,先下同混凝土配合比砂浆接浆。

5.5.3采取正确振捣方法,振动棒插点应均匀排列,快插慢抽,循序振捣,以免漏振。

5.6缺棱掉角

5.6.1模板垃圾清理干净,不得粘有残浆杂物。

5.6.2控制拆模强度,墙柱侧模拆模进,混凝土强度不应于于1.2MP。

5.6.3小心拆模,以免拆模碰坏混凝土棱角。

5.6.4涂刷脱模剂时,不得漏刷,以免模板脱不下,损坏混凝土。

5.7混凝土楼层表面不平

5.7.1严格按楼层标高布料,浇筑混凝土时,用4m刮杠找平,墙体根部采用2m刮杠找平,并用铁抹子收光,以利于墙体模板支设。

5.7.2采用一次机械抹光工艺。

5.7.3混凝土施工员及质检员监督检查操作工人混凝土楼板的压光,楼板的平整度必须保证控制在质量标准内。

5.8洞口变形

5.8.1模板阴角处用∠150×150×6的角钢与木模固定,阳角得用∠75×75×6的角钢与模板固定,同时洞口内部加支撑。

5.8.2混凝土浇捣时,要对称下料、振捣,并注意振动棒不能碰撞模板。

5.9裂缝

5.9.1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认真编制混凝土浇筑方案,夏季应尽量避开当日高温时段,春季应避免在大风天气下施工,以防止混凝土在塑性状态下因迅速失水,而引起塑性收缩裂缝。

现场应有特殊情况下的混凝土施工应急预案和措施(如停电、预拌混凝土供应中断时的处置措施)。

5.9.2混凝土进入浇筑现场时按检验批检查入模坍落度,高层住宅不宜大于180mm,严格执行混凝土施工配合比,预拌混凝土严禁现场加水,改变水灰比,提高混凝土的坍落度。

5.9.3支撑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模板必须通过模板设计,使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上下层模板支架的立杆应对准,并铺设垫板。

现浇板边支撑立杆与墙间距不得大于800mm,中间不宜大于800mm。

严禁在虚土上支撑模板。

5.9.4根据工期要求,配备足够数量的模板,保证按规范要求拆模。

后浇带两侧的支撑拆除时间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设计文件无明确要求时,应待后浇带闭合并达到设计强度时方可拆除。

5.9.5现浇板板底钢筋绑扎完后方可进行水电管线预埋,结束后方可进行上层钢筋绑扎,严禁钢筋绑扎与水电施工同步。

5.9.6严格控制现浇板的厚度和现浇板中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以及钢筋间距。

混凝土浇筑时应铺设架空通道,保证钢筋不位移不变形,并应确定专人负责,全程监控。

5.9.7现浇梁板中钢筋保护层的控制严格按照第3.3条执行。

5.9.8现浇板中的线管必须分散布置在上下层钢筋网片之间,交叉布线处应采用线盒,线管并排水平埋设在现浇板中,线管间的最小净间距不小于25mm。

5.9.9现浇板混凝土浇筑时,应设置板厚标高控制点,严格按照设计板厚浇筑混凝土。

5.9.10混凝土浇筑宜一次连续完成,不得随意留置施工缝。

5.9.11混凝土板必须使用平板振动器振捣,初凝前宜进行二次振捣和初次抹压工艺,板混凝土在二次振捣后应进行表面一次抹压,终凝前应进行表面二次抹压,以减少板表面的细微龟裂。

5.9.12现浇板养护期间,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2MPa时,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0MPa时,不得在现浇板上堆放建筑材料等重物。

在没有采取特殊措施和承载能力分析的情况下临时堆载不得大于板的设计承载力。

5.9.13承重结构构件的模板支撑拆除必须使混凝土强度达到规范要求,跨度不于8m的梁板,应达到设计强度的75%;跨度大于8m的梁板及悬臂结构支撑,应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规范要求时,但上面仍然有施工荷载时,也不应拆除。

5.9.14混凝土现浇板浇筑完成后12h以内应覆盖养护,可采用麻袋或薄膜包裹覆盖,并淋水保温;对普通混凝土上述过程至少应持续7d,对添加缓凝剂的混凝土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天。

5.9.15施工缝的位置和处理、后浇带的位置和混凝土浇筑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必须清除交接面浮浆(石子外露1/3,不得将石子打断)和污染(严禁沾染油污),原混凝土面应提前淋水保温72小时以上,浇筑时不得有明水。

后浇带的位置和补浇时间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

5.9.16已拆除模板及其支架的结构,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方可承受全部使用荷载;当施工荷载所产生的效应比使用荷载的效应更为不利时,必须经过核算并加设临时支撑。

5.9.17门窗洞口和房屋四角等薄弱部位应按设计要求放置加强筋,以防止这些部位出现裂缝。

5.9.18加强混凝土浇筑后养护工作,对裸露表面应及时用潮湿材料覆盖,认真养护,气温高的天气,应进行浇水养护,使混凝土保持始终湿润。

5.10上述质量通病的治理

5.10.1小蜂窝:

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5.10.2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支设带托盒的模板,洒水充分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5.10.3表面露筋:

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充满露筋部位抹平;露筋较深:

凿去薄弱混凝土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5.10.4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强力填嵌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强力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5.10.5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5.10.6当表面发现细微的收缩裂缝时,应及时抹压一次,再护盖养护;或重新振捣方法来消除;如硬化可向裂缝撒上水泥加水湿润、嵌实,再覆盖养护。

如裂缝稍大时,可将裂缝加以清洗,干燥后涂刷两遍环氧胶泥或加贴环氧玻璃布进行表面封闭;深进的或贯穿的,就用环氧灌缝或在表面加刷环氧胶泥封闭。

6、砌块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

6.1砌块排列不合理,组砌方法不对

6.1.1砌筑前,应根据建筑物平面和墙体情况绘制砌块排列图,尽量采用主规格砌筑,上下皮砌块错缝搭砌,纵横墙交错搭砌,保证砌体强度、整体性。

6.1.2砌块上下皮错缝搭砌的长度控制在不小于砌块高的1/3,也不应小于90mm,如个别排列不开,无法满足搭砌长度要求的,应按规定在水平灰缝内放置拉结筋或钢筋网片。

6.1.3大于30mm的竖缝应用C20细石混凝土灌实,大于150mm的竖缝用整砖镶砌,镶砌部位不应集中,应均匀分散分布,墙角部位不得镶砖。

6.2灰缝砂浆不饱满

6.2.1配制砂浆不用细砂或含泥量过高的砂,配合比计量应准确,一般稠度控制在5~7cm,应有良好的和易性、保水性,砂浆随拌随用,不准用隔夜砂浆。

6.2.2灰缝应均匀,灰缝控制在8~12mm范围内,砌筑时随砌随用原浆勾缝,应密实。

6.2.3水平灰缝宜采用“坐浆法”,铺浆,一次铺浆长度不宜超过800mm,铺浆后应立即放好砌块,一次摆正找平;竖向灰缝应采用“端面铺浆法”,即将砌块侧端面朝上,满铺砂浆,四边抹成八字形,与前面已砌好的砌块挤紧。

7、渗漏质量通病的防治

7.1地下室工程渗漏防治

7.1.1防水混凝土

7.1.1.1防水混凝土施工前应做好排水工作,不得在有积水的环境中浇筑混凝土。

7.1.1.2防水混凝土配料应按配合比准确称量,严禁采用体积比配料,计量器具必须定标定。

7.1.1.3使用减水剂时,减水剂宜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7.1.1.4防水混凝土应分层连续浇筑,分层厚度不得大于500mm。

防水混凝土应采用机械振捣,避免漏振、欠振和超振,浇筑时应及时排除泌水。

防水混凝土终凝前应进行表面二次抹压,以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细微龟裂。

7.1.1.5防水混凝土在运输后如出现离析,必须进行二次搅拌。

当坍落度损失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加入原水胶比的水泥浆或掺加同品种的减水剂进行搅拌,严禁直接加水。

7.1.1.6防水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少留施工缝。

当留设施工缝时,墙体水平施工缝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0mm处。

墙体有预留孔洞时,施工缝距孔洞边缘不应小于300mm。

垂直施工缝位置宜留在变形缝处。

7.1.1.7水平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浮浆和杂物清除,然后铺设混凝土界面剂或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等材料,再铺30~50mm厚的1:

1水泥砂浆,并及时浇筑混凝土。

7.1.1.8垂直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清理干净,再涂刷混凝土界面剂或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并及时浇筑混凝土。

7.1.1.9大体积防水混凝土浇筑前,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消除混凝土内外温差对质量的影响。

7.1.1.10防水混凝土结构内部设置的各种钢筋或绑扎铁丝,不得接触模板。

用于固定模板的螺栓必须穿过混凝土结构时,可采用工具式螺栓或螺栓加堵头,螺栓上应加焊方形止水环。

拆模后应将留下的凹槽用密封材料封堵密实,并应用聚合物水泥砂浆抹平。

7.1.1.11防水混凝土终凝后应立即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

7.1.2附加防水层

7.1.2.1卷材防水层的基面应坚实、平整、清洁、干燥,当基面潮湿时,应涂刷湿固化型胶粘剂或潮湿界面隔离剂。

7.1.2.2铺贴卷材严禁在雨天、雪天、五级及以上大风中施工;冷粘法、自粘法施工的环境气温不宜低于5℃,热熔法、焊接法施工的环境气温不宜低于-10℃。

施工过程中下雨或下雪时,应做好已铺卷材的防护工作。

7.1.2.3不同品种防水卷材的搭接宽度,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防水卷材搭接宽度

卷材品种

搭接宽度(mm)

改性沥青聚乙烯胎防水卷材

100

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

100/60(胶粘剂/胶贴带)

聚氯乙烯丙防水卷材

60/80(单焊缝/双焊缝)

100(胶粘剂)

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卷材

100(粘结料)

7.1.2.4结构底板垫层混凝土部位的防水卷材可采用空铺法或点粘法施工,侧墙采用外防外贴法的卷材及顶板部位的卷材应采用满粘法施工。

7.1.2.5卷材防水层经检查合格后,应及时做保护层,保护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7.1.2.5.1顶板卷材防水层上的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采用机械碾压回填土时,不宜小于70mm,采用人工回填土时,不宜小于50mm;防水层与保护层之间应设置隔离层。

7.1.2.5.2底板卷材防水层上的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7.1.2.5.3侧墙卷材防水层宜采用软质保护材料或铺抹20mm厚1:

2.5水泥砂浆。

7.1.2.6无机防水涂料基层表面应干净、平整、无浮浆和明显积水。

有机防水涂料层表面应基本干燥,不应有气孔、凹凸不平、蜂窝麻面等缺陷。

7.1.2.7涂料防水层严禁在雨天、雾天、五级及以上大风时施工,不得在施工环境温度低于5℃及高于35℃或烈日暴晒时施工。

涂膜固化前如有降雨可能时,应及时做好已完涂层的保护工作。

7.1.2.8多组份防水涂料应计量准确,采用机械拌和,混合均匀。

7.1.2.9防水涂料应分层刷涂或喷涂,涂层应均匀,不得漏刷漏涂;接搓宽度不应小于100mm。

7.1.2.10有机防水涂料施工完后及时做保护层,保护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7.1.2.10.1底板、顶板应采用20mm厚1:

2.5水泥砂浆层和40~50mm厚的细石混凝土保护层,防水层与保护层之间宜设置隔离层;

7.1.2.10.2侧墙背水面保护层应采用20mm厚1:

2.5水泥砂浆;

7.1.2.10.3侧墙迎水面保护层宜选用软质保护材料或20mm厚1:

2.5水泥砂浆。

7.1.3变形缝、后浇带、穿墙管(盒)、桩头

7.1.3.1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应埋设在变形缝横截面的中部,其中间空心圆环应与变形缝的中心线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