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3718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6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docx

《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docx

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

宏观经济学分类模拟题14

一、概念题

1.税收的支付能力原则和收益原则

答案:

税收的支付能力原则是指要求纳税人按照收入或财富衡量的支付能力纳税的原则。

纳税人缴纳的税收数量要与他们的支付能力成正比。

收益原则是指要求纳税人根据其从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利益纳税的原则。

纳税人从不同的公共服务中获得的福利水平不同,结果,享受相同利益的纳税人具有相同的福利水平,应缴纳相同的税(横向公平);而享受到较多利益的纳税人具有较高的福利水平,就应缴纳较高的税(纵向公平)。

2.巴罗-李嘉图等同说(Barro-RicardoEquivalenceProposition)

答案:

“巴罗-李嘉图等同说”又称“李嘉图等价”、“李嘉图等价定理”、“巴罗-李嘉图假说”等,是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Ricardo,David,1772~1823)提出的关于政府举债与课税的比较效应的假说。

李嘉图认为,债务融资与税收融资对总需求的影响是一样的。

这是作为一种理论可能性提出的,但他否定这一问题在实际上的重要性。

1974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巴罗(BalTo,RobertJ.,1944~)重提这一问题,并予以肯定。

这一“等价”理论的思路是:

假设政府预算在初始时是平衡的。

这时政府实行减税,以图增加民营部门和公众的支出,扩大总需求,但减税导致财政赤字。

政府采取债务融资方法。

在债务融资的情况下,民营部门和公众将购买的政府债券视为财富的一部分,其财富增加了,需求就应扩大。

但是政府当年发行的债务必须在下一个年度或者未来年度偿还,偿还债务时政府又不得不增税。

这样,前期的减税与后期的增税,对民营部门和公众来说并没有影响其持久收入,亦即并不会影响其需求。

当减税时,民营部门和公众就会把削减的税收,即个人增加的收入储蓄起来,以便将来支付更高的税收。

所以前期的减税与后期的增税对总需求的净作用为零。

债务融资不过是延迟了增税。

总的来看,前期的减税与后期的增税对总需求的影响是等价的;发行债券为赤字融资(债务融资),其与增税偿还债务(税收融资)对总需求的影响是等价的。

国际学术界对这一“等价”问题至今仍有争议。

3.萨伊定律

答案:

萨伊定律是指经济学家萨伊的名言:

供给创造它自身的需求。

萨伊认为,商品买卖的实质是商品交换。

在以一种商品交换货币,又用货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过程中,货币只起到流通手段的作用。

商品出售者在卖出商品得到货币后,马上又会购买商品。

所以,商品的出售者同时也是商品的购买者。

商品(包括劳务)的供求在总体上是完全平衡的,不会出现供不应求或生产过剩的问题。

萨伊不否认个别商品可能出现供不应求或生产过剩。

但供不应求将导致商品价格上升,生产过剩就导致商品价格下跌,而商品价格的变化又会影响到供给和需求,从而在新的价格水平上达到均衡。

4.菜单成本

答案:

菜单成本是指企业为改变销售商品的价格,需要给销售人员和客户提供新的价目表所花费的成本。

它是新凯恩斯主义为反击新古典主义的批判并证明其所主张的价格刚性的重要理由。

关于菜单成本能否引起价格的短期粘性,经济学家们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菜单成本通常非常小,不可能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另一部分经济学家却认为,菜单成本虽然很小,但由于总需求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名义价格出现粘性,从而对整个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引起周期性波动。

二、简答题

1.简述新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答案:

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是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并结合长期劳动合同的交错性质来说明的,如下图所示。

新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假定经济起初位于总需求曲线AD0和新凯恩斯主义短期总供给曲线ASK0的交点上,这时价格水平如全球经济的萎缩使净出口需求减少、增税、政府支出的减少等反映在总需求曲线上,则是总需求曲线从AD0向左移动AD1。

现在假定劳动市场的工资合同为期3年,且每年都有合同书的1/3数量的合同需要重新签订。

按照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当总需求曲线移到AD1后,实际收入下降到y1,价格水平下降到P1,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一批劳动合同被重新签订时为止。

当第一批占总数1/3的劳动合同重新签订时,劳动供求双方达成了较低的货币工资协议,较低的货币工资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到ASK1,这时价格水平下降到P2,实际收入增加到y2。

到了需求冲击后的第2年,当第二批劳动合同重新签订时,劳动供求双方又达成了较低的货币工资协议,较低的货币工资又使短期总供给曲线进一步向右移动到ASK2,相应的,价格水平下降到P3,收入增加到y3。

类似的,到了第三批劳动合同重新签订时,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到ASK3,这时,价格水平下降到P4,而收入则恢复了总需求冲击前的充分就业水平y0。

按照上述分析,在新凯恩斯主义看来,整个经济经历了3年左右的衰退。

这便是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所作的解释。

2.简述新剑桥学派。

答案:

新剑桥学派又称凯恩斯左派,是20世纪50年代在对凯恩斯的理论的解释过程中形成的一个西方经济学流派。

新剑桥学派是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他们以凯恩斯的正统传人自居,与师承一脉的新古典综合派存在着理论上的尖锐对立,认为新古典综合派折中性的大综合是对凯恩斯理论的背叛。

由于新古典综合派又称为“美国剑桥学派”,所以新剑桥学派与新古典综合派的纷争又被称为“两个剑桥之争”。

该流派的特点是强调凯恩斯理论的反新古典的成分,注重收入分配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

主要代表人物有:

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等。

(1)主要的理论观点

①注重历史和规范的分析方法,反对静止的均衡分析。

②批判新古典综合派在均衡体系中分析投资对收入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非均衡的思路重新解释凯恩斯所强调的投资对收入,从而对消费和储蓄的决定作用。

③坚持以商品生产商品的价值理论,反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效用价值论。

④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指出其循环论证的错误所在;强调所有权以及历史因素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决定作用,指出了利润和工资的对立。

⑤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不同集团的积累率差异对增长率的影响,并指出在既定的收入下,增长率对分配的比例产生影响:

增长率提高,利润所占比例增加。

⑥提出了以收入分配来完善社会制度的改良主义政策。

(2)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

新剑桥学派以自己的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缺陷在于收入分配失调,因此他们主张政府的经济政策应重点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实现收入的均等化,反对新古典综合派片面的以经济增长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同时也反对实行工资和物价的管制。

政策主张如下:

①以合理的税收政策消灭私人财产过分集中的趋向,抑制食利者阶层的增长。

②补助低收入家庭,缓解贫富不均。

③发展民用部门和服务部门;用财政预算盈余去购买公司股票,增加政府控制经济的实力。

④实行投资管制,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和方向;实行进口管制,发展出口商品的生产;为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培训的机会。

3.为什么新凯恩斯主义坚持稳定经济的政策是必要的?

答案:

新凯恩斯主义在政策主张方面所持有的观点是,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回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用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不能等待工资和价格向下的压力带来经济恢复,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过程。

如下图所示,假定经济最初处于由总需求曲线AD0和总供给曲线ASK的交点A所确定的充分就业状态,这时的收入和价格水平分别为y0和P0在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被签订后的某一天由于经济遭受总需求冲击,使总需求曲线移动到AD1,这时,实际收入下降到y1,价格水平下降到P1。

这时,政府有两种选择:

一是使该经济停留在价格水平为P1,收入水平为y1的萧条状态(至少短期如此);二是政府采取旨在刺激需求的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主张第二种方案。

按照这一方案,总需求曲线又从AD1回复到原来的AD0的位置,从而经济又回复到原来充分就业的状态上。

由于直到这一年的年末,尽管厂商和工人都有理性预期,但原有的劳动合同没到期,这样,就没有新的劳动合同签订,这意味着ASK曲线并没有变动,从而上述稳定化政策是必要的。

新凯恩斯主义稳定性政策的必要性

除了迅速恢复充分就业的必要性以外,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斟酌使用的政策还有另外一个必要性,即:

当外部冲击到来时,这种政策可以抵消外部冲击,使总需求保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

这就是说,在上图中,使总需求曲线不从AD0移动到AD1。

例如,当出口下降时,可以采用扩大内需的政策来补充出口量的下降。

4.如何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得出名义收入受货币数量决定的货币数量观点?

答案:

(1)1956年,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发表了《货币数量说的重新表述》一文,从财富所有者的资产选择行为对货币需求加以考察,并得出以货币这种资产形式持有财富的愿望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总财富;财富构成;持有货币的预期报酬率;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其他因素,比如财富持有者的特殊偏好、人们对未来经济稳定性的预期等。

在这些决定因素之中,弗里德曼以持久性收入这一概念代替总财富,强调持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重要影响作用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特点。

通过以上的因素分析,弗里德曼得出了下面的货币需求函数:

其中,

表示实际货币需求;Yp表示持久性收入,代表总财富;W表示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rm表示货币的预期名义报酬率;rb表示债券的预期名义报酬率;re表示股票的预期名义报酬率;

表示物价的预期变动率;“表示其他影响因素。

Yp、rm与货币需求成正向关系;W、rb、re、

与货币需求成反向关系。

(2)弗里德曼通过货币需求函数得出名义收入受货币数量决定的货币数量论观点,其基本思路如下:

①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暗含着这样的结论,那就是货币需求对利率并不敏感。

这是因为,利率的变动往往是和货币的预期报酬率同向变化的。

当利率上升时,银行可以从贷款中获得较高的收益,所以就会希望吸收更多的存款来发放贷款。

存款利率不受限制时,银行将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做到这一点;当存款利率受到限制时,银行就会通过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来竞争存款。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意味着货币(M1或M2)的预期报酬率提高了。

由于影响货币需求的是货币和其他资产之间相对预期报酬率的高低,所以当货币的预期报酬率与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同向变化时,货币需求将相对保持不变。

弗里德曼认为,事实上,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往往是同向变化的,所以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实际上只是恒久性收入,即:

这意味着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因为恒久性收入的变化是缓慢的,不像利率那样经常上下波动。

②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本身是相当稳定的,它不会发生大幅度的位移(事实上,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也很难看出使货币需求函数发生位移的潜在因素)。

这就意味着,货币需求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

利用过去数据估计出来的货币需求函数经验公式可以被用来估计未来的货币需求。

这一点也与凯恩斯的理论有很大不同。

在凯恩斯看来,货币需求函数将因人们对安全利率看法的改变而发生位移。

③由上面两点便可直接导出以下结论,即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可预测的。

这是因为,在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下,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由交易方程式就可知:

从上式可以看出只要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可以预测的,那么货币流通速度就是稳定的、可以预测的。

然而只要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可以预测的,那么当货币供给发生变化时,把货币流通速度的预测值代入交易方程式,就可以估计出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

因此货币供给是决定名义收入的主要因素。

这一货币数量论观点仍然能够成立的。

弗里德曼把他的理论称为名义收入货币理论。

当然,名义收入货币理论与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有两点明显的不同:

第一,货币流通速度不再被假定为一个固定的常数,而被认为是一个稳定的、可以预测的变量。

第二,它放弃了传统货币数量论所认为的经济持续处于充分就业水平,从而当货币供给变化时,实际国民收入不变,价格与货币供给同比例变化的观点,而认为在短期内,实际国民收入也将随货币数量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因而货币供给的变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动,要视其他条件而定。

显然,从这两点不同可以看出,名义收入货币理论在传统货币数量论的某些观点上有所改进。

但是,它们在一些基本的立场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它们都强调货币存量对名义国民收入的重要影响。

更重要的是,它们都认为,经济自身存在着向充分就业水平收敛的内在趋势。

5.简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答案:

(1)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核心思想是:

导致经济周期的根源主要是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真实因素,经济波动是理性预期经济主体对技术冲击所引起的变动做出最佳反应来调整劳动供给和消费的帕累托最优调整结果,经济周期的任何时期都处于均衡经济状态,政府没有必要干预经济,而且干预反而会造成人们福利水平的降低。

(2)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考察是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并结合长期劳动合同的交错性质来说明的。

新凯恩斯主义通过考察经济遭受总需求冲击后逐步回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说明经济经历了一次波动(衰退或高涨状态)。

(3)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争议主要围绕三个问题:

经济周期的性质、经济周期的原因以及如何减少经济周期稳定经济。

①经济周期的性质。

凯恩斯主义各派把宏观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

经济周期是短期经济围绕长期趋势的变动。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否定了把经济分为短期与长期的说法,认为经济周期不是短期经济与长期趋势的背离,而是经济趋势或潜在产出水平自身的变动。

②经济周期的原因。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周期表明市场调节的不完善性。

在短期中,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调节,出现周期性波动就是必然的。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善的,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可以自发地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经济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一些真实因素的冲击,这种冲击称为外部冲击,引起这种冲击的是一些实实在在的真实因素。

③稳定经济的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坚持短期宏观经济需要稳定,主张国家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由外部冲击引起的周期性波动不可能由政府政策来稳定,而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来稳定。

6.请论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理论中的代表学说之一)与新凯恩斯理论在劳动力市场、技术冲击、货币中性以及工资弹性方面的主要分歧。

答案: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

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1)劳动力市场的解释

在劳动力市场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遵循新古典学派关于市场出清的假定,即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和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给情况迅速进行调整。

所以,劳动力市场不会存在超额供给,始终处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是黏性的。

黏性工资是指不能迅速地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动,只能缓慢地根据劳动力市场状况改变而调整的工资。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黏性工资论认为,由于工资是黏性的,劳动力市场是不能出清的,存在着闲置的劳动力。

(2)技术冲击的重要性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

技术波动引起产出与就业的波动。

当技术得到改进,产出增加,实际工资增加,由于时际劳动替代,就业也随之增加;技术恶化时,产出减少,并减少了对工作的激励,则就业也减少。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

技术进步是逐步发生的,经济不会经历重大的技术冲击。

另外,因为技术不会倒退,所以不会发生反面的冲击。

(3)货币中性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即使在短期内货币也是中性的,名义货币量的变化不能引起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变化。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支持者认为,货币供给是内生的,即产出的波动会引起货币供给的波动。

新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非中性源于黏性价格。

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导致产量和就业量等实际变量的波动,因此用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

(4)工资与价格的伸缩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

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作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

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美国财政赤字危机引发了全球对政府债务问题的关注。

我国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与债务总水平虽在可控制范围之内,但各种显性与隐性的地方债务问题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以避免触发公共财政与金融风险。

请回答:

7.为什么需要合理和有效地控制政府预算赤字?

答案:

当社会的闲散资源未充分利用时,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在短期可以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在短期一定程度上可刺激经济增长。

实施这样的宏观经济政策会可能会导致出现政府预算赤字。

因此,存在一定的政府财政赤字有其合理性。

但是,财政预算赤字也具有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长期财政预算赤字降低了国民储蓄,使宏观经济失衡,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其次,财政赤字可能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引发财政危机。

由欧洲债务危机可知,长期过度举债是财政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政府信用逐渐丧失,经济也陷入危机之中,甚至其影响范围远至全球。

第三,财政赤字可能诱发通货膨胀。

财政赤字导致货币总量增加,而现存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量并没有增加,这必然导致整个经济总存在通货膨胀缺口,引诱价格水平高企。

最后,在长期,政府为偿还财政赤字带来的巨大债务本息,不得不依靠财政改革,即削减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这可能引发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稳定。

8.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在实施财政刺激计划的同时都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请利用宏观经济基本模型说明实施“财政政策货币化”的原因及效果。

答案:

政府为预算赤字筹资的三种途径是:

增加税收、发行债券和发行货币。

当政府不能通过增加税收为支出筹资时,政府就会发行债券和增长货币供给,即财政政策货币化。

因此,财政赤字货币化可以作为财政赤字融资的一种选择。

在西方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是分属财政部和中央银行掌握。

在政府采取财政政策调节经济时,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赤字,如果没有货币当局相应行动是不会使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动的。

因此,欧美国家近年来往往在采取财政刺激计划的同时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试图通过这样的政策搭配来调控经济的运行。

如下图所示,假定经济起初处于E点,收入为Y0,利率为r0,而充分就业的收入为Y*。

为了将收入从Y0提高到Y*,政府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产出水平增加,但为了使利率不由于产出增加而上升,可相应地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利率保持原有水平。

从下图中可见,如果仅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将IS移到IS′,则均衡点为E′,利率上升到r0之上,发生“挤出效应”,产量不可能达到Y*,如果采用“适应性的”货币政策,即按利率不上升的要求,增加货币供给,将LM移到LM′,则利率可保持不变,投资不被挤出,产量就可达到Y*。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欧债危机的本质是欧元区国家的财政危机。

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是导致欧债危机的深层原因。

由于欧债国家丧失了独立的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几乎陷入绝境的情况下,欧洲中央银行必须提供流动性支持,即财政政策货币化。

实施“财政政策货币化”会对经济运行带来诸多风险:

①财政政策货币化将助长通货膨胀;②甚至引发恶性通货膨化,使经济陷入崩溃;③降低投资者对该国经济的信心和该国在一国事务中的政治影响;④增加该国的风险贴水和货币贬值压力。

9.解决政府债务的方法主要包括税收筹资与债券筹资,这两种方式对消费、储蓄与产出(收入)的影响有何不同?

答案:

政府债务观点分传统的政府债务观点和李嘉图学派的政府债务观点,这两种观点存在一定的区别,它们之间的争论归根结底是关于消费者如何行为的争论。

根据传统的政府债务观点,用债务筹资的减税刺激了消费支出,较高的消费支出在短期和长期都会对经济产生影响。

在短期,较高的消费支出会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增加产出和就业;在长期,减税所产生的国民储蓄的减少意味着较小的资本存量和较多的国外债务。

因此,长期产出会减少,本国债务负担加重。

总之,减税使现在一代入从更多的消费和更多的就业中受益,但子孙后代将要承担今天预算赤字的大部分负担。

根据李嘉图的政府债务观点,消费者是理性的和向前看的;消费者并不会遇到约束线的借贷制约;消费者关心子孙后代。

这样,用债务筹资的减税并不影响消费。

家庭把额外的可支配收入储蓄起来以支付减税所意味的未来更重的税收。

这种私人储蓄的增加正好抵消公共储蓄的减少,国民储蓄保持不变。

因此,减税对经济没有影响。

李嘉图等价指政府用债务筹资和税收筹资是等价的。

三、计算与分析题

假设:

B=未偿还名义公共债务额;

i=名义利息率:

r=i-π=实际利息率,π为通货膨胀率;

P=物价水平:

Y=实际总产量:

x=不含利息的预算盈余(noninterestbudgetsurplus),表示成占GNP的比重;

b=公共债务-收入比率,即:

b=B/PY;

y=生产的增长率。

令Δb为公共债务一收入比率的变化量,利用微积分中的“fractionrule'’可从b=B/PY式中导出下列结果:

1.解释为何名义债务的变动ΔB可以表示成下列形式:

ΔB=iB-xPY

答案:

iB表示未偿还的名义公共债务额所需要支出的总利息,而xPY则表示用名义产出总值表示的不含利息的预算盈余。

现在的总债务负担为B+iB,又因为收入了xPY,总债务负担可以扣除这部分收入,净债务负担为:

B+iB-xPY。

因此,名义债务的变动ΔB=现在的净债务-以前的净债务

=(B+iB-xPY)-B=iB-xPY

2.说明什么是不含利息预算盈余?

答案:

不含利息预算盈余,又称“非利息预算盈余”,是指政府的预算盈余中扣除了政府债务的利息支付后所得的净盈余。

不含利息预算盈余可以用来衡量政府的预算盈余净值。

3.利用以上条件,推导出下列结论:

Δb=b(r-y)-x

并解释实际利息率、生产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及不含利息预算盈余对债务比率变化Δb的影响;你认为应如何确保政府债务不失控?

答案:

由题可得:

Δb=

-b(π+y)=(iB-xPY)/PY-b(π+y)

=

-x-b(π+y)=bi-b(π+y)-x

所以,Δb=b(i-π-y)-x。

根据费雪效应,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通货膨胀率,可得r=i-π。

因此,Δb为公共债务-收入比率的变化率可以表示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