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论文.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94129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篇关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篇关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篇关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一篇关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一篇关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篇关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论文.doc

《一篇关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篇关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论文.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篇关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论文.doc

海明威作品中文学极简主义的体现

——以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对话部分为例

杜寅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

内容提要:

具有文学极简主义特征的故事是通过对话和完美的表面细节部分来讲述一个故事,而不是靠叙述者反省的评论和角色来讲故事。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极具这一特征的一部作品。

作者省略了故事中对话部分话语发出者的身份,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话语发出者模糊身份的确认,同时也揭示了该作品的主题。

关键词:

海明威;文学极简主义;《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话语发出者的模糊身份

Abstract:

Aminimaliststoryreliesondialogueandperfectsurfacedetailsratherthanintrospective

commentsbythenarratorstotellastory.Hemingway’sshortstoryAClean,Well-lightedPlaceisofsuchcharacteristicssincethewriteromitstheidentitiesofthespeakersofthediscourseinconversations.Hence,readers,byseekingfortheconfirmationoftheambiguousidentitiesofthespeakersintheirreading,recognizethethemeofthisstory.

Keywords:

Hemingway,LiteraryMinimalism,AClean,Well-lightedPlace,ambiguousidentityofspeakers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于1933年3月最初发表在司克里布那的杂志(Scribner’sMagazine)上,同年10月再版并收录在Winner TakeNothing的短篇小说集中。

在1959年2月,F. P. Kroeger和 William Colburn均发表文章对作品中的对话部分进行了置疑[1]。

他们认为海明威这篇短篇小说的对话中出现了话语发出者身份不连贯的问题。

而针对这一问题,1965年Charles Scribner Jr.把司克里布那的杂志里刊登的该短篇小说进行了“校订”——对Kroeger和 Colburn所提出的这一所谓不连贯的对话部分进行了“更正”,即互换了原文中的二位侍者的身份。

由此,在1973年Warren Bennett指出其实海明威的这篇小说是两个故事,只不过都叫这个名字罢了[2]。

对于这个颇具争议的对话部分中两位话语发出者的模糊身份,即二位侍者的身份,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海明威在作品的对话部分省略了话语发出者的身份,这也正是海明威作品中文学极简主义风格的体现所在。

文学评论家Cynthia Whitney Hallett对极简主义的文学故事做了这样的解释,她认为这些故事是通过对话和完美的表面细节部分来讲述一个故事,而不是靠叙述者反省的评论和角色来讲故事[3]。

那么读者在阅读极简主义的文学作品时,需要积极地参与到故事中来,并根据作品中已知的有限信息来做判断,这些信息大多是属于间接的暗示而非作者直接的指示。

因此,极简主义短篇小说作家选词简练的原则旨在让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参与故事的创造,感受到的比理解到的更多[4]。

那么,本文旨在通过对海明威在这篇小说中对话部分所提供的仅有的语言分析中,确认话语发出者的身份,即分别确认两位侍者的身份,进而对这篇短篇小说的主题进行挖掘和分析。

该短篇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西班牙的咖啡馆里,时间是在深夜。

在作品中,对话部分占去了整个短篇小说的大部分篇幅。

海明威在简单地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之后,就安排两个侍者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段对话。

他们谈论的是在二人工作的咖啡馆里深夜时分唯一的那位顾客——一个经常在这个时间(深夜)来咖啡店里,总是坐在同一个位置,并喝酒喝到很晚,有点醉的时候才离开的一个聋老头儿。

在这一部分中,读者不知道是哪位侍者先开的口,也不知道其他的关于这两位侍者的信息。

在这段对话中,读者唯一获得的关于故事中三个主人

公的信息是,一位侍者事先已经知道这个聋老头儿曾经试图自杀的事情,并且知道他自杀的原因。

而另一个对此事一无所知。

当一个士兵和一个女孩走过街头,两位侍者开始了他们的第二段对话。

这一次,海明威仍然没有指出是谁先开始的对话。

但是读者得知在二位侍者中,有一个是关心那个士兵的前途和命运,而另一个则抱着享乐主义的原则,认为只要那个士兵得到了他所想要的,就是被宪兵抓了去也无所谓。

当那个聋老头儿示意再要一杯白兰地。

一位侍者很明显地开始抱怨这老头儿怎么还不离开,这时的海明威提到了“年轻侍者”。

读者得知是年轻侍者大步走到聋老头儿桌前,快速地给他加了白兰地,并对聋老头儿说:

“你上周怎么没死啊。

”然后他又回到他同事(海明威并未提到是年长侍者,但是由于已经提到了年轻侍者,那么他的同事应该是年纪稍长)身边,继续二人的对话。

这就是该作品中出现的第三个对话部分。

即使在这个部分,作者仍然不指明二位侍者话语的身份,即话语是由年轻的还是年长的发出的。

因此读者在第三部分对话中仍未得出二者的话语发出者身份。

等到那老头儿最后被年轻侍者轰走了之后,两位侍者准备关店门的时候,海明威开始给出了话语发出者身份的提示,但是仍然不是直接的,他只是说其中的那个有老婆的侍者说了什么。

到了二人对话即将结束部分的故事的第五个对话部分,即二人关了店门要各自离开的时候,海明威终于给出了明晰的对话中话语发出者的身份,即年纪大些的侍者和年纪轻的侍者分别说了什么。

文学评论家Hallett在她的一篇讨论文学极简主义和短篇小说关系的文章中追朔文学极简主义的最初来源时,提到了海明威那条著名的创作原则:

“如果一篇文章或作品的作者足够了解他所从事的创作,他可以省略掉他已经了解的那部分内容;而这个作者如果他把该表达的内容部分表达清楚了,对于读者而言,即使作者在作品中省略了部分内容,也是不会影响对整部作品的理解的。

 就象人们观测到冰山的移动时,仅仅靠冰山露出水面的那八分之一的

部分的移动就可以判断出来了。

”那么在分析海明威的这篇短篇小说时,那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的冰山部分就是以上所提到的他在作品中仅有的对话部分的描述。

通过这两位侍者五个部分的对话,海明威不仅完成了对二位侍者人物的塑造;更看清了冰山隐藏在水面下八分之七的部分,即体现了该作品的中心和主题。

通过阅读对话部分,我们得知二位侍者的年纪有一定的差异,并且其中一个有老婆。

二人对待咖啡馆里的老人态度不一样,一个希望他早点离开,自己就可以回家了;另一个则希望可以多陪老人在咖啡馆里坐一会儿。

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二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也迥然而异。

由于后面两个部分的对话,作者间接地给了话语发出者身份的暗示,那么综合对话部分得到有限的信息,话语发出者的身份可以被推断出来。

海明威选择在最后一部分的对话中,对二人的话语身份作出肯定;同时,他也借年长侍者的口,隐晦地点出了这篇短篇小说的主

题,即:

“我们是不一样的人。

”、“虽然青春和自信很美丽,但不是主要问题。

每天晚上我都不愿意停止咱们咖啡馆的营业,因为也许有人会需要我们这个咖啡馆这样的地方。

”…“你不懂。

这家咖啡馆又干净,又舒适。

并且很明亮。

这光线很好,并且,现在这个时候,还有树叶的影子映过来。

在这样的一个混乱的,没有意义的充满了noth-ingness的世界里,这样的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多么不可缺的。

至此可以得出,评论家们所争议的所谓话语不连贯的地方出现在二位侍者故事开始的前三个对话中。

对这三个对话部分话语发出者身份的确定将会直接影响海明威在该作品中所体现的主题,也同时影响二位侍者人物的塑造。

接下来的分析从这三个对话部分着手,看海明威如何完成对二位侍者进行人物的塑造,和对主题的揭示。

在第三部分二位侍者的对话中,年轻侍者给老头加了白兰地后,回到同事身边,继续二人的对话。

虽然对话中话语发出者的身份并未确定,(即使整个对话是在年轻的侍者给老人加白兰地之后,他回到另一个侍者身边开始的,但是海明威仍然选择了代词“他”来发起对话)但对话中有这么一句是判断起始对话的线索:

“他孤独,我不孤独啊。

我家里还有老婆等着我呢。

”(根据第四和第五部分的对话得知,年轻侍者是有老婆的,而另一个侍者并未提到他妻子,并且,他曾说“除了工作,我什么都没有。

”)从该句往前推,可以得出年轻的侍者并不知道老人自杀的事情。

根据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即在文学作品中把对话以视觉的方式体现出来时,应遵循话语发出的顺序应该是一个话语结束后,另一个话语再发起的原则[5]。

那么,第三部分话语发出者的身份应为:

“他为什么要自杀呢?

(”年轻侍者)

“我怎么知道?

(”年长侍者)

“他怎么自杀的?

(”年轻侍者)

“用根绳子,上吊。

(”年长侍者)

“谁砍断的?

(”年轻侍者)

“他外甥女。

(”年长侍者)

“为什么救他啊?

(”年轻侍者)

“害怕他的灵魂。

(”年长侍者)

“他有多少钱啊?

(”年轻侍者)

“很多。

”(年长侍者)

“他一定有八十岁。

(”年轻侍者)

“谁知道,不管怎样,我想他应该有八十了。

(”年长侍者)

“我希望他回家。

我从没有在三点前上床睡觉过。

那是几点睡得觉啊。

(”年轻侍者)

“他呆这么晚是因为他喜欢。

(”年长侍者)

“他孤独,我不孤独啊。

我家里还有老婆等着我呢。

(”年轻侍者)

以上对话显示出二位侍者对待老人和老人自杀的不同态度。

了解老人企图自杀这件事的是年长的侍者,年轻侍者对于整件事关心的只是老人怎么自杀的、谁救他的、他有多少钱等等这些问题。

他对待老人的态度非常冷漠,甚至是讨厌。

他埋怨老人待在咖啡馆很晚,所以他才不能早点回家,他甚至嘲笑老人,说出“即使他有老婆,对他也没什么用了”这样的话来。

年轻侍者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他是由欲望驱使而活着的人,在他的眼里,只有物质的、欲望的利害关系。

但是年长侍者的态度截然不同。

老人的自杀触动了年长侍者的心。

他认为老

人的家人之所以救他,是害怕受到老人灵魂的谴责。

而老人自杀的原因不是因为他很富有,是因为富有并不能给他带来继续活在这个世上的意义。

老人年纪很大了,年长侍者认为老人选择这么晚还待在咖啡馆里,是因为咖啡馆是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在这里,老人可以暂时忘却他生活在这个毫无生存意义的世界上。

而年长侍者更认为如果有个老婆能够陪伴他,老人的生活会好过些。

二位侍者对待老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原因很显然,是因为海明威笔下的二位侍者的个性差异甚远。

关于在街上走过的一个士兵和女孩的第二个对话更加突出了二人性格的迥异。

年长侍者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人,这一点和年轻侍者有着鲜明的对比。

“宪兵会把他(那个士兵)抓起来的。

”一个侍者说。

(年长侍者)

“如果他得到了他想得到的,抓起来又有什么关系?

(”年轻侍者)

“他现在最好还是快些离开这条街的好。

宪兵会抓到他的。

他们五分钟前刚刚经过。

(”年长侍者)

就象在他们在第三个对话中谈论老婆一样,年轻侍者关心的只是人的原始欲望,他对于老人和那个士兵都没有任何的同情心。

“老婆,就他现在,老婆对他也没什么用了。

(”年轻侍者)

“说不准。

如果他现在有老婆,他会好很多的。

(”年长侍者)

年长侍者是这个短篇小说中揭示故事主题的主要人物。

其实,在故事的开头,虽然海明威并未直接告诉读者二位侍者话语发出的准确身份,但是,通过第一个对话,他已经对故事的主题进行了揭示。

“上周他试图自杀。

”一个侍者说(。

年长侍者)

“为什么?

(”年轻侍者)

“他很绝望。

(”年长侍者)

“因为什么绝望?

(”年轻侍者)

“nothing。

(”年长侍者)

“你怎么知道是nothing呢?

”(年轻侍者)

“因为他有很多钱。

(”年长侍者)

虽然很多人认为这部分对话的最后一句应由年轻侍者发出,这样可以更好地刻画和塑造人物性格,突出年轻侍者金钱至上的人生观。

他认为老人有许多钱,因此他没有理由绝望,更甚至于企图自杀。

但是,“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主题是关于nada,即nothingness,那么这个关切主题的中心词“nothing”由年长侍者发出,则别有一番深层的含义。

因为年长侍者了解老人的感受,他知道老人是因为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没有了生存意义,一切都成为了nothing,所以他会选择自杀。

当他回答年轻侍者的问题“你怎么知道是nothing呢?

”,他的回答是“因为他有很多钱”。

这个回答就如同在第五个对话中,年长侍者提到的“我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工作。

”工作和钱对于年长侍者和老人而言,都无法给他们带来生活在这个世上的确定性,都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他们所能感受到的只有nothingness。

而年轻侍者的反问,更体现了他和年长侍者及老人之间性格的极大差异。

他无法理解人会为了nothing而感到绝望,也许年长侍者意义深长的回答“因为他有很多钱”让他有了些头绪,其实他并没能理解这个答案的含义?

老人企图自杀并非因为物质的需求。

而年轻侍者的反问,更体现了他和年长侍者及老人之间性格的极大差异。

他无法理解人会为nothing而感到绝望,也许年长侍者意义深长的回答“因为他有很多钱”让他有了些头绪,其实他并没能理解这个答案的含义——老人企图自杀并非因为物质的需求。

海明威著名的写作原则——“冰山”理论中提到:

“作者省去的是水下看不见的冰山的八分之七的部分,读者看到的是留在水面的八分之一的部分;作者应该用八分之一表现八分之七的含量,以八分之七作为八分之一的坚实基础。

”该理论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成为了美国文学后期极简主义的主要来源。

文学极简主义以作品中选词简练为特点。

极简主义作家惯于用作品中的上下文来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

精练的用词正如“冰山”理论中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部分,而作品中的上下文中所隐藏的信息即为冰山的主要部分,也正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该理论在他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故事中模糊的话语发出顺序及其所含义就象是隐藏在水面下八分之七的冰山。

而故事中有限的话语线索即是那水面之上八分之一的部分。

本文对故事对话中模糊的话语发出者身份的分析其实只是从一个角度去观察这座冰山,很多评论家也对这座冰山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和分析。

但是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的研究者都如同故事中的年长侍者一样,处于一个具有讽刺意义的境地:

我们试着去给海明威的故事建立一个确定性的解释,但是这种确定性是不存在的。

因为读者在阅读故事中的模糊对话时,如同那位年长的侍者“,一个希望从宗教中找寻确性和意义的时候,发现在现实世界中根本没有这信仰存在的基础。

”[6]海明威曾对各种评论家的评论了公开的和直接的回应,他说他再读了自己的这故事,而他认为故事仍然是很完美的[7]。

Hallett 曾妙地指出:

文学极简单主义和短篇小说的共同艺

魅力在于它们都有一种创造天赋,即了解何时应该述,何时应该略去,何时应该调节的天赋。

”[《8]一个净、明亮的地方》的作者把这个天赋发挥到了极致。

参考文献:

[1]Bennett,W.TheNewTextof‘AClean,Well-LightedPlace.’[J].Lite

Half-Yearly,1973(14):

115-125.

[2]Colburn,W.E.Confusionin‘AClean,Well-LightedPlace.’[J].Co

English,1959(20):

241-242.

[3]Hallett,C.W.MinimalismandtheShortStory—RaymondCarver,

Hempel,andMaryRobinson[M].EdwinMellenPress:

Seattle,2000.

[4]HemingwayE,A.Clean,Well-LightedPlace.Scribner’sMagazine.M

1933:

149-150.

[5]Kroeger,F.P.TheDialogueinAClean,Well-LightedPlace[J].Co

English,1959(20):

240-241.

[6]Monteiro,G.HemingwayonDialoguein‘AClean,Well-Lig

Place.’Fitzgerald/HemingwayAnnual,1974:

243.

[7]Reinert,O.Hemingway’sWaitersOnceMore[J].CollegeEnglish

(20):

417-418.

[8]Warren,R.P.Hemingway[J].TheKenyonReview,1947:

1-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