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复习题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94149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复习题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生理学复习题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生理学复习题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生理学复习题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生理学复习题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生理学复习题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生理学复习题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生理学复习题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生理学复习题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生理学复习题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生理学复习题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生理学复习题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生理学复习题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生理学复习题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生理学复习题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生理学复习题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生理学复习题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生理学复习题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生理学复习题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生理学复习题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复习题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生理学复习题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复习题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理学复习题有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自身调节,它是指内环境变化时,肌体的器官、细胞、组织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自身调节可以协助维持生理功能的稳态。

是调节幅度小,且属于局部性的调节。

2.举例说明人体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是怎样实现的。

以动脉压力感受反射为例:

在生理情况下动脉血压是相对稳定的。

当某种原因时的动脉血压高于正常时,分布在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就感受到这一变化,并将血压变化转变为一定的神经冲动。

后者通过传入神经纤维达到延髓的心血管中枢,心血管中枢对传入的神经信号进行分析,然后通过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传出神经发出指令,改变心脏和血管的活动。

使血压回到原先的水平。

3.何谓体液调节?

人体生理功能的体液调节是怎样实现的?

.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后者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体内有许多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各种激素,激素是一些能在细胞与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由血液或组织液携带,作用于具有相应受体的细胞,调节这些细胞的活动。

接受某种激素调节的细胞,称为该种激素的靶细胞。

有一些激素可以在组织液中扩散至邻近的细胞,调节邻近细胞的活动,这种调节是局部性的体液调节,也称为旁分泌调节。

还有一种细胞分泌方式称为神经分泌。

除激素外,体内还有一些物质,包括某些代谢产物,对有些细胞、器官的功能也能起作用。

4.人体功能活动的反馈性调节有哪些?

各有何作用特点?

人体功能活动的反馈性调节包括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两种。

其中正反馈调节是指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继续加强向原来方向的活动;

负反馈调节是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调节。

在正反馈调节的情况下,受控部分的活动如果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号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更加加强,如此循环反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

可见,正反馈控制的特性不是维持系统的稳态或平衡,而是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

负反馈调节的作用是使系统的活动保持稳定。

机体内环境和各种生理活动之所以能够维持稳态,就是因为体内有很多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存在和发挥作用。

在存在负反馈控制机制的情况下,如果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可通过相应的感受装置将这个信息反馈给控制部分;

控制部分经过分析后,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减弱,向原来的平衡状态的方向转变,甚至完全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

反之,当受控部分的活动过低,则可以通过负反馈控制机制使其活动加强,结果也是向原先平衡状态的方向恢复。

5.什么是内环境?

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怎样实现的?

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即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其为体内细胞、器官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和功能的必要条件。

由于细胞不断进行代谢活动,就要不断的与细胞外液发生物质交换,因此会不断地扰乱或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此外,外界环境因素的改变也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体内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往往都是从某个方面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如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可补充细胞代谢所消耗的各种营养物质;

肾脏的排泄功能可将多种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等等,因此,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各种细胞,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的结果。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解释

单纯扩散:

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的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属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的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的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行主两类。

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而利用膜内、外Na+势能差进行的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阈值或阈强度当刺激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阈值。

阈强度低,说明组织对刺激敏感,兴奋性高;

反之,则反。

抑制:

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入安静状态,或活动由强减弱。

兴奋性(excitability):

最早被定义为:

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性被定义为:

细胞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兴奋)的能力。

可兴奋细胞:

指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如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

1、试述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及特点。

常见的细胞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以及出胞和入胞三种形式。

A、单纯扩散:

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的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其特点为:

(1)限于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转运;

(2)物质顺浓度差或电位差扩散,属被动转运,不耗能。

O2和CO2的跨膜转运是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进行。

B、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分为异化扩散(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类。

异化扩散又分为经载体异化扩散和经通道异化扩散;

主动转运可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两种。

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如葡萄糖和氨基酸在顺浓度差时的跨膜转运。

(1)特异性;

(2)饱和性;

(3)竞争性抑制。

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如钾通道、钠通道、钙通道等。

根据通道“闸门”打开的因素不同,分为:

(1)、电压门控通道:

该类通道的开放取决于膜两侧的电位差。

(2)、化学门控通道:

该类通道的开放取决于某种化学物质是否作用于膜受体。

(3)、机械门控通道:

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

原发性主动转运:

物质的转运是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需耗能。

继发性主动转运:

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而利用膜内、外Na+势能差进行的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转运。

C、出胞和入胞

出胞:

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通过膜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排出细胞的过程。

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活动。

入胞:

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通过膜的结构和功能变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入胞包括:

(1)吞噬:

固体物。

如单核、巨噬、中性粒细胞。

(2)吞饮:

液体。

液相和受体介导入胞。

2、何谓继发性主动转运?

举例说明。

3、何谓兴奋性?

衡量细胞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什么?

如果细胞对很弱的刺激就能发生反映,产生动作电位,就表示该细胞具有较高的兴奋性;

如果需要较强的刺激才能引起兴奋,则表明细胞的兴奋性较低。

一、名词解释

超射:

动作电位上升支中零电位线以上的部分。

(教材中P24:

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为反极化,其中膜电位高于零的部分称为超射)

绝对不应期:

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发生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降低到零,对另一个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发生反应,这一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在绝对不应期后,第二个刺激可引起新的兴奋,但所需的刺激强度必须大于该组织的正常阈强度,这一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

静息电位:

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

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可逆、并有扩布性的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极化:

细胞在安静时(亦即静息电位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膜的极化

去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

超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

复极化:

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又向原先的极化方向恢复的过程。

阈电位:

使膜对Na十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全和无”现象:

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称“全或无”现象。

神经冲动: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兴奋收缩耦联:

联系肌细胞电兴奋与收缩活动的中介过程。

前负荷:

肌肉收缩之前所承受的负荷。

后负荷:

肌肉开始收缩之后所遇到的负荷或阻力。

思考题

1、试述神经纤维产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的变化?

当神经纤维受到一次刺激发生兴奋时及兴奋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它们的兴奋性会产生一系列的周期性变化,历经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

(1)绝对不应期:

神经纤维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发生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降低到零,对另一个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发生反应,这一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处在绝对不应期的神经纤维,阈刺激无限大,表明失去兴奋性。

(2)相对不应期:

它是神经纤维兴奋性从无到有,直至接近正常的一个恢复时期。

(3)超常期和低常期:

相对不应期后,有的还会出现兴奋性的波动,即轻度的高于或低于正常水平,分别称为超常期和低常期。

2、何谓静息电位?

简述其产生机制。

(1)静息电位:

(2)机制:

细胞静息电位(RP)的形成与以下三方面机制有关:

K十平衡电位、Na十的扩散、Na十——K泵

A、K十平衡电位:

正常细胞内K十浓度远大于细胞外K十浓度。

由于细胞膜上存在着K十-Na十渗漏通道,其对K十的通透性比对Na十的通透性大100倍左右,因此,静息细胞膜主要对K十有通透性。

K十顺着浓度差由胞内向胞外扩散;

同时,由于膜内带负电的蛋白离子不能透出细胞膜。

于是,带正电荷的K十外移造成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

这种电位差的存在,限制了K十的继续外流。

随着K十的不断外移,膜内外的电位差亦不断增大,K十外流的阻力也随之增大。

最后,当促使K十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K十外流的电位差达到平衡时,K十不再有跨膜的净移动,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K十平衡电位。

总之,静息电位主要是K十外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B、Na十的扩散:

由于K十--Na十渗漏通道的存在,安静时细胞膜对Na十也具有一定的通透性,Na十内流导致静息电位稍小于由单独K十外流造成的K十平衡电位数值。

C、Na十——K十泵:

将细胞内3个Na十泵到胞外,把胞外2个K十泵入胞内,膜内净缺一个正电荷,这也是形成静息电位的机制之一。

(静息电位的形成条件):

a、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十的通透性大,对Na十的通透性极小。

b、胞内K十比细胞外K十高出28倍左右。

3、何谓动作电位?

简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动作电位:

(2)产生机制:

A、去极相:

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膜电位去极化达一定程度(-50~-70mv)引起膜上电压门控Na十通道开放,膜对Na十通透性突然增大,Na十顺电—一化学梯度内流,随之膜进一步去极化,后者促进更多的Na十通道开放,又使膜对Na十通透性增加。

当Na十内流造成的膜内正电位增大到足以对抗由浓度差引起的Na十内流时,即达到电—化学平衡,此时膜电位大致相当于Na十的平衡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的去极相。

B、复极相:

达超射值后,由于Na十通道迅速失活,Na十内流迅速减少;

同时,膜上电压门控K十通道开放,膜对K十通透性增大,K十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外流,形成动作电位曲线的下降支大部分。

(负后电位的形成是由于复极时迅速外流的K十蓄积在膜外侧附近,暂时阻碍了K十外流所致;

正后电Na十内流所形成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是膜由K十平衡电位转为Na十平衡电位的过程。

动作电位的复极相是K十外流所形成,是膜由Na十平衡电位转变为K十平衡电位的过程。

4、试述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特点。

(1)不衰减性传导;

(2)“全或无”现象;

(3)双向性传导。

5、试比较局部兴奋与动作电位的特点。

局部兴奋与动作电位特点之比较

动作电位

局部兴奋

产生

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或多个阈下刺激整合)

阈下刺激

与刺激强度关系

无关

(表现“全或无”特性)

随刺激强度改变而改变大小

叠加性

不可叠加

可叠加

不应期

有不应期

无不应期

传导

远距离不衰减传导

短距离呈电紧张性扩布

6、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机制及特征。

(1)机制:

躯体运动神经元兴奋,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轴突末梢膜上的Ca2+通道开放,Ca2+内流→递质囊泡向轴突膜(接头前膜)靠近并呈“倾囊”式释放乙酰胆碱(Ach)→Ach经接头间隙扩散→Ach与终板膜(接头后膜)上N一型Ach门控通道的α一亚单位结合→该通道开放,对Na+、K+(尤其Na+)通透性增大→Na+内流,K+外流,总的结果使膜部分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使邻近肌细胞膜去极化达阈电位→肌细胞膜电压门控式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完成兴奋从神经轴突末梢到肌细胞的信息传递。

(2)特征:

1、向性传递;

2、时间延搁;

3、药物和其它环境因素的影响。

7、为何在一定范围内,腓肠肌组织的收缩幅度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对一根骨骼肌纤维来讲,它对刺激的反应是“全或无”的,只要刺激达到阈值,就可引起肌纤维收缩;

超过阈值后,即使在增大刺激强度,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肌肉收缩力量将不再增加。

在整块肌肉,当达到一定刺激强度时,肌肉开始收缩,但由于不同肌纤维的阈值不同,此时只是少数兴奋性高的肌纤维产生了收缩。

后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肌纤维被兴奋,肌肉收缩也相应地逐步增大,当刺激强度增大到某一强度时,整块骨骼肌中所有的肌纤维均产生了兴奋,肌肉出现最大的收缩反映。

此时如果再继续增大刺激强度,肌肉的收缩就不在增强。

因此,在一定范围内,腓肠肌组织的收缩幅度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8、单一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而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度在一定范围内受刺激强度变化的影响,试分析其原因。

单根神经的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神经干由粗细不等、兴奋性不同的纤维组成,其动作电位是复合动作电位,兴奋地神经纤维数目越多,神经干的动作电位越多。

当神经干开始产生动作电位时,只是少数兴奋性较高的神经产生了兴奋。

后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产生兴奋的神经纤维数逐渐目增多,当刺激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整条神经干的神经纤维都产生了兴奋,神经干的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并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改变。

因此,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度在一定范围内受刺激强度变化的影响。

第3章血液

一:

名词解释

血细胞比容:

指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男:

40%~50%;

女:

37%~48%)

红细胞沉降率: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成年男性:

0-15mm/h;

成年女性:

0-20mm/h。

其数值可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大小。

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

正常人红细胞一般在0.42%的NaCl溶液中开始出现溶血;

在0.35%NaCl溶液中完全溶血。

血浆晶体渗透压:

由血浆中的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占血浆渗透压的主要部分)

血浆胶体渗透压:

由血浆蛋白等大分子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占血浆渗透压的很小部分)

二:

1、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有何不同?

为什么?

2、简述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血液凝固:

血液由流动状态变化胶冻状血块的过程。

血清:

血液凝固后所析出的透明淡黄色液体。

凝集:

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人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聚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凝集。

凝集原:

红细胞膜上特异性的抗原

凝集素:

与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对应的抗体

1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并指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异同点。

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

(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2)凝血酶形成;

(3)纤维蛋白形成。

内源性激活途径:

指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子X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的途径。

外源性激活途径:

指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III来参与因子X的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的途径。

2、ABO血型系统分型的依据是什么?

根据红细胞所含血型抗原,即凝集原的不同或有无,分为四型:

红细胞膜只含A凝集原—A型;

红细胞膜只含B凝集原—B型;

红细胞膜含A、B两种凝集原—AB型;

红细胞膜无A、B两种凝集原—O型。

4、输血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要求输同型血液,并经交叉配血试验,主侧、次侧均不凝集者方可输血。

在紧急情况下,找不到同型血液时,可按献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所凝集的原则,即主侧不凝集者可允许少量、缓慢地输血。

5、简述Rh血型的意义。

Rh阴性:

红细胞膜不含有D抗原;

Rh阳性:

红细胞膜含有D抗原。

Rh血型系统的特点:

人类血清中不存在与Rh抗原起反应的天然抗体,所以Rh阴性的受血者第一次接受Rh阳性的血液,不会发生凝集反应,第二次则有可能发生凝集反应。

第4章循环

心动周期:

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心率:

单位时间内心脏搏动的次数。

心输出量:

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博出量的乘积。

左右两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

博出量:

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血压:

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中心静脉压:

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约4~12cmH2o(0.39~1.18kPa)。

中心静脉压的高低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有关。

1.代偿间歇:

当紧接在期前兴奋之后的一次窦房结兴奋传到心室时,如果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则不能引起心事的兴奋和收缩,形成一次兴奋和收缩的缺失,必须等到再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来时才能引起兴奋和收缩,这样在一次期前收缩时候往往会出现一段比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

窦性心律:

异位心律: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当窦房结起搏功能减退或其下属的心房、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或心室的兴奋性增高时,这些下属组织就要代替窦房结行使“职权”或抢夺心脏跳动的“领导权”。

由这些组织发出冲动所产生的心律称为异位心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律失常

房室延搁:

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进入心室的唯一通道。

房室交界区细胞传导速度缓慢,尤以结区最慢,因而占时较长(约0.1秒),这种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

使心房与心室不在同一时间进行收缩,有利于心室充盈及射血。

心音:

心动周期中,在胸壁所听到的声音

心电图:

反映了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

基本理论:

1、心室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异同?

2、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发生原理。

0期(去极化期):

由Na+内流所引起。

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

由K+外流所引起。

2期(平台期):

Ca2+内流和K+外流的综合结果。

3期(快速复极末期):

K+外流。

4期(静息期):

离子泵活动使细胞内外各离子浓度得以恢复。

动脉血压

(1)搏出量:

主要影响收缩压。

(2)心率:

对舒张压影响较大。

(3)外周阻力:

主要影响舒张压,舒张压高低反映外周阻力大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3、试述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

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周期性变化,变现为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能力发生规律性的改变。

这种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主要是由于膜电位的变化引起离子通道的状态发生变化的结果。

心肌细胞发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的周期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有效不应期:

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由0期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复极到-60mV的时期,无论给予多强刺激,均不能再次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由动作电位的0期去极开始到复极3期膜内电位达到-55mV称为绝对不应期,这段时间内,膜的兴奋性完全丧失,无论给予多强的刺激,肌膜均不发生任何程度的去极化反应。

由-55mV继续恢复到约-60mV这段时间内,由于Na+通道刚开始复活,如给予强刺激可使少量Na+通道开放,产生很小的局部去极化反应,但远没有恢复到可被激活的备用状态,故仍不能全面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此期称为局部反应期。

2)相对不应期:

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肌细胞膜电位由-60mV到-80mV的时期内,用阈上刺激可以引起动作电位,称为相对不应期。

3)超常期:

相对不应期后,心肌膜电位由-80mV到-90mV的时期,这一时期,低于正常阈值的阈下刺激就可以使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超常期后,袭击细胞复极化完毕,Na+通道复活过程完成而进入正常备用状态,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兴奋性也恢复正常。

4、心电图各波段代表什么意义?

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到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