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94662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docx

《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docx

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

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的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2-64页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解释与运用,由以往第一学段的图画情境应用题的数模学习过渡到现在第二学段的文字应用题的数模学习。

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式),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知识的基础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难点:

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数量关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关键: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知与形成“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切身体会每个物体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

4、教学准备: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再向抽象思维转化。

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我借助下面的教具帮助教学: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皮尺、秒表。

二、说教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用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多媒体电教法、尝试教学法、反馈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

并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说学法:

因为“速度”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故而教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探索、分析、思考、交流的过程,逐步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建立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然后运用这个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的练习和教师补充的习题)。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从而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分享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画角》

小学数学说课稿《比的意义》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混合运算》

小学数学说课稿《20以内退位减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标准》所提出:

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

1、情境导入:

刘翔奥运会比赛实况。

师:

看完录像,你想说什么?

从录像中你搜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从录像中找出相关数据,并分析数据所表示的含义,学生自己总结出名称。

(板书:

路程、时间、速度)

初步感知“速度”:

你知道刘翔的速度有多快吗?

老师通过计算知道他平均每秒大约跑8.5米(板书:

平均每秒大约跑8.5米)。

从我们教室的后墙到讲台大约是8.5米,也就是“滴答”这短短的一秒,刘翔已经从教室的后墙跑到讲台这了,他的速度确实惊人。

巧妙的利用现实生活中热点的赛况情境,通过让学生观看、分析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初步感知、理解“速度”这个概念(速度实际上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物体的行程,行程大则称为“快”,行程小则称为“慢”),帮助学生建立“速度”的数学模型。

达到了新课初始便分散这节课的难点。

2、揭示课题。

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是路程、时间与速度,以及他它们之间的关系。

向学生明确表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三个概念。

⑴教师举例,学生辨别各个量表示的含义:

①老师从学校走回家的距离

②我坐摩托车用了10分钟

③小汽车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

⑵学生联系生活尝试模仿老师的例子自己来举例表示这三个概念。

⑶练习:

(课件演示)你能分辨出路程、时间与速度吗?

并说说为什么?

①从百草堂到盈信最近的路大约有900米,走路大约需要15分钟。

②一辆面包车3小时一共走了21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70千米。

通过教师的举例、学生的模仿、课件的演示,从中捕捉学生的好奇心,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将这种好奇心发挥到极致,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理解、区分这三个概念。

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探究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1、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和由来。

(1)师:

森林里的小动物也进行了一次赛跑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成绩。

(课件演示)

分享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画角》

小学数学说课稿《比的意义》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混合运算》

小学数学说课稿《20以内退位减法》

①小狗5分跑了300米;

②小兔4分跑了280米;

③小猴5分跑了250米;

(2)师:

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时间、路程)你还想知道什么?

(谁跑得快,就是“速度”。

(3)师:

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呢?

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各抒己见,计算出各动物每分钟奔跑的路程,比较出快慢。

(4)师指导:

他们每分钟奔跑的路程实际就是他们的速度。

(5)师:

速度是怎么求出来的呢?

它与路程和时间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6)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自己发现各部分关系,总结关系式:

速度=路程÷时间。

全班齐读。

先通过多媒体的声、形、色的动画动感演示三只小动物的赛跑比赛,从“速度”这个难点入手,再通过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总结出第一个数量关系式,建立第一个数学模型,由此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2、学习速度的正确写法和读法。

(1)师:

为了准确的表示速度,我们在60米后面加上“/分”,表示小狗每分钟跑60米。

(2)让学生自己写出其他动物和刘翔的速度,再读一读。

教师再进行速度单位书写的指导和关于速度知识的补充,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速度这个抽象的概念。

3、学生活动:

现场测试学生步行的速度,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速度”的概念。

在教室里选择一段距离让2-3名学生分别来行走,教师用秒表记时,用计算器计算出行走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亲身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

只要有运动就会产生速度。

4、课外知识补充:

了解一些关于速度的知识。

(课件演示)

学生观看课件,师:

你知道吗?

①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

②飞机飞行的速度大约为12千米/分。

③为什么我们会先看到闪电才听到打雷呢?

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

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

④地球以500米/秒的速度自转。

⑤人心跳的速度为80次/分左右,新生儿呼吸的频率大约为40-50次/分,成人大约为16-20次/分,人眨眼的速度约为22次/分。

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让学生了解“速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数量,从而体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5、探索三者的其它关系。

⑴师:

那速度与路程、时间除了我们发现的关系之外,他们之间还有没有别的关系呢?

学生自主发现、总结。

(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⑵到底同学们自己总结的对不对呢,让我们来看下面一组例题(教材63页“试一试”第1题)。

(课件演示)

题目二:

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时?

①师:

谁来说说图意?

你怎么解答?

为什么用乘法(除法)?

学生看课件口述图意。

学生分析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找出解决问题方法。

②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己总结、发现三者之间的另外两个关系式:

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在学生自主发现了第一个数学模型后,通过这一组的例题,让学生尝试分析、思考、解决其中的数学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探究出第二个和第三个数学模型。

本次的例题以线段图的形式出现,体现了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由此进一步的培养了学生探索的精神、探究能力以及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6、全班齐读三个关系式。

三、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1、数学书P63第2题:

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3小时。

分享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画角》

小学数学说课稿《比的意义》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混合运算》

小学数学说课稿《20以内退位减法》

①60×3=180表示什么?

②180÷3=60表示什么?

③180÷60=3表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互相说。

要求:

说清算式中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算式又表示什么?

三个练习的难度由浅入深,训练的侧重点由理解概念到选择计算的方法再到运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让学生体会了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三个概念,又训练学生思维的方式和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表格练习:

(课件演示)你会列式吗?

要求:

学生根据所给条件口答算式并说出计算依据。

3、生活实际问题:

一辆开往天津的在看到距离天津还有225千米的路牌后,它的速度是多少?

师:

从题目你得到了那些信息?

它们实际是什么,你会计算吗?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并利用这些条件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4、扩展练习:

老师在上班时遇到了一个困难,你能帮助老师吗?

(课件演示)

从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600米,我步行的速度大约为60米/分,我从家出发步行9分钟能否到达?

(你有什么不同的方法?

师:

从题目你得到了那些信息?

你估计能到达吗?

你打算怎样解决?

⑴学生独立思考。

⑵四人小组交流不同的方法。

⑶学生汇报:

③计算应该用的时间来进行判断

②计算9分能走的路程来进行判断

③计算9分走完所需的速度来进行判断

要求:

学生灵活运用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这道拓展题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三个数量关系式(或是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来分析、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让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体会到处理实际问题的策略多样性、算法多样化(即:

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的理解,解决它也有多种的方法)。

分享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画角》

小学数学说课稿《比的意义》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混合运算》

小学数学说课稿《20以内退位减法》

四、回顾反思

1、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弄懂了什么?

想对同学们说什么?

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及对自己的评价。

给学生提供一个空间和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说说、找找中领悟本节课的内容,再一次理解与整理“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构造成的三个数量关系,并由衷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教师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自主探究弄清了什么是路程、时间、速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自己总结出了三个数量关系式,并利用这些关系解决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收获不小。

希望同学们能继续保持这种探索的态度,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数学书63页第3题、64页第5题。

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设计,配合多媒体,能简明扼要,画龙点睛地展现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板书展示了什么是“速度”,“速度”的表示方法、读法;展现了“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所构造成的三个数量关系式;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留下深刻的印象。

路程、时间与速度

刘翔:

平均每秒大约跑8.5米(8.5米/秒)

谁跑的快?

路程÷时间=速度速度的表示方法:

小狗:

300÷5=60米小狗:

60米/分

小兔:

280÷4=70米速度=路程÷时间小兔:

70米/分

小猴:

250÷5=50米小猴:

50米/分

小兔跑得最快,平均每分钟跑70米。

(读法)

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式:

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分享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画角》

小学数学说课稿《比的意义》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分数混合运算》

小学数学说课稿《20以内退位减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文一

本周上了一节数学课《分数基本性质》。

针对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的自我反思,收益很大。

特反思如下。

一、复习旧知,横跨温旧引新的桥梁。

在备课时,我就深知分数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复习商不变的规律,在课件中展示,并由学生齐读。

为了更好的达到温习旧知的目的,我又设计了两道习题,学生在此基础上加深了商不变的规律的印象,为引新起到了很好地铺垫和桥梁的作用。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本节课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

阿凡提在一次施行途中,遇到了一件事。

一父亲把土地分给三个儿子。

大儿子分到田地的1/3,二儿子分到了田地的2/6,三儿子分到了田地的3/9。

大儿子和二儿子嫌少,同父亲争执了起来。

阿凡提听后大笑,说了几句话,他们马上停止了争执。

随后问:

“阿凡提大笑?

他说了些什么?

”引生猜测。

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故事情境中充满了好奇心,很快将思维转到比较1/3,2/6,3/9的大小上来。

教师创设悬念:

学完了本节课,你就知道了。

学生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学习新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手脑并用,在实践中深入感知分数。

教师让学生用一个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即平均分成4份,给其中的3份涂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学生在动手的同时也在动脑,得出分数3/4,因势利导,在两次对折的基础上再对折,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6/8)再次对折呢?

(12/16)……挥手一指:

长方形的纸有没有变化?

(没有)阴影部分的面积有没有变化?

(没有)那么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很容易得出:

3/4=6/8=12/16,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经过总结得出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学生对此进行巩固后,再引导学生说出:

0除外。

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难点,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巩固练习,围绕中心。

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我设计了判断题、填空题等,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呈现,学生在此过程中兴趣盎然,在快乐的氛围中巩固了新知,起到了加深理解的作用。

五、总结升华,结束本课。

最后,教师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师生进行补充,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今后的学习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文二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本节课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

孙悟空请猪八戒吃西瓜,猪八戒贪吃,先分给它1/3,它嫌少;分给他2/6,它还想多要;后来分给它3/9,这下它才觉得满意,觉得自己赚了一个便宜?

它真赚了吗?

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个问题,出示教材例1,用一个圆表示一个完整的西瓜,让学生用涂色表示分数。

观察发现三个分数相等。

从而能初步感受新知。

二、手脑并用,在实践中深入感知分数。

请同学们用一张正方形片代,动手折一折,通过三次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1/2相等的分数。

比较涂色部分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没有)那么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很容易得出:

1/2=2/4=4/8=8/16,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经过总结得出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学生对此进行巩固后,再引导学生说出:

0除外。

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难点,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巩固练习,围绕中心。

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我设计了口答题、填空题、涂一涂等,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呈现,学生在此过程中兴趣盎然,在快乐的氛围中巩固了新知,起到了加深理解的作用。

反思教学的主要过程,觉得在让学生用各种方法验证结论的正确性的时候,拓展得不够,要放开手让学生寻找多种途径去验证,而不能局限于老师提供的几种方法。

因为数学教学并不是要求教师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在观察中发现,在应用中总结,最后运用知识,深化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认识,使学生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所学知识,学有所获,并为进有步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文三

本节课教学,我让学生在故事中感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上讲故事,对孩子来说,无疑是新鲜有趣的。

不仅如此,还能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这样的设计真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展开学习。

课堂的故事导入就是引导学生以数学的视角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本节课教学是让学生在感悟中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它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感受,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在学生通过听故事、看图片,感受到1/2=2/4=4/8相等后,让学生猜想1/2、2/4、4/8这三个分数是否真的相等,并联想学过的知识或借助学具,怎样证明你的联想是正确的。

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证明这三个分数也是相等的,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广度,这种设计克服了学生思维的惰性,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堂给学生多设计这样的开放性的问题,多给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相信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会有不同的发展。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六册教学计划

2018年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六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

三年级共有5个教学班,我任3班的数学课。

本班有学生有67名,其中男生40人,女生27人。

同学们对课程学习和课堂常规等各方面基本上已适应。

由于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打工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以及对子女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涣散,课堂上随意说话,做小动作。

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个别学生经常不做家庭作业。

我是上学期最后时刻接手的这个班,所以针对这些现象,本学期数学课上的不仅要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置身在其中,树立学生学好数学课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二、教学思路: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的内容组织数学活动。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情境的设计一定要突出趣味性、简洁性、思考性,要能将学生引领到自主探索中去。

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活动。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要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自主尝试的兴趣和能力,要理解教科书的设计意图,敢于放手,要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3、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口算和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表现。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科书,另一方面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意识、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口算和估算的意识与技能。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要多从学生身边挖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去解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学困生的转化和尖子生的培养:

学困生的转化

本班学困生普遍存在口算能力差,解决问题不会分析。

面对以上情况,准备采取如下转化措施:

1、课上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留心观察他们,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他们回答。

2、课堂练习中,督促他们认真完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大胆问。

3、采取一帮一、一对红的措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尖子生的培养

1、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留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2、发展他们的智力因素,开发非智力因素,多举办课外活动。

3、开展争做小老师活动,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展示自己。

四、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24时计时法。

认识小数和分数。

2、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技能。

会计算简单的小树、分数加减运算。

3、感受平移、旋转的现象,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4、对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

(二)数学思考

1、能用语言和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在对平移、旋转现象的认识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

1、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2、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能克服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他人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能及时改正。

五、内容标准:

(一)数与代数(共5个单元)

第二单元除法

第三单元时间

第四单元乘法

第七单元生活中的小数

第九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数的认识

1、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简单的分数。

数的运算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3、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4、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简单的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能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常见的量

6、了解24时计时法,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7、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探索规律

8、探索乘法计算、简单排列和图形变化中的简单规律。

(二)空间与图形(共3个单元)

第一单元旋转与平移

第六单元测量

第八单元面积

测量

1、在测量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知道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图形与变换

5、结合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共1个单元)

第五单元统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