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6058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最新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最新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最新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最新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最新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最新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最新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最新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最新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最新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最新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最新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最新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docx

《最新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docx

最新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

 

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

摘要

纸质书籍要想吸引读者,就必须要转变以前的模式,利用新的技术与材料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对书籍进行设计。

日本著名设计师杉浦康平提出:

“好的书籍是将信息视、听、触、嗅、味五感活性化的宇宙。

”书籍设计正在努力打破常规以视觉为主导的设计观点从整体出发,让视听触感等全方位的作用于感官,更加重视触觉感官设计的原始特点和审美心理,在“五感”的共同作用下,以一种创新的角度为书籍设计寻求一条新的道路。

本文以“五感”说的提出开始,从中选出影响较为深层的触感来做研究,具体分析了触觉在书籍设计中的作用与意义,从书籍的材料质感、印刷工艺、读者的审美心理入手,剖析人们对书籍设计“触感”之美的感受,更深层次解读书籍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

关键词书籍设计触觉材料印刷工艺审美心理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的多元化发展,纸质书籍渐渐转化为电子书,直接影响了书籍产业。

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化,对书籍设计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不再仅仅满足于从纸质书籍上获取知识,而是希望书籍变的更美观,更人性化,更加注重实用性与设计性的结合。

纸质书籍要想吸引读者,就必须要转变以前的模式,利用新的技术与材料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对书籍进行设计,站在全局的角度,从视、听、触感方面作用感官,就要求设计师设计时不但要深入到封面、书脊、环衬等每个空间,还需要考虑到读者在阅读时的动态感受,即影响书籍体验的“五感”。

作为书籍的整体存在,当然视觉感受还是第一位的,但读者在阅读的时,是一个整体感官的过程,把视、听、触、嗅、味这五感同时运用在书上,才是一个成功的书籍设计师应该努力去做的。

我主要从“五感”中的触感对书籍的影响和作用作为研究对象,触感是如何起作用的?

它和视觉是如何结合?

触觉设计在书籍设计中的地位是如何?

材料和工艺是如何影响触觉的?

从这些方面出发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我的研究,可以为以后的书籍设计的研究打下基础,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通过文献研究,对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又分析了国内外优秀的书籍作品,了解触感的理念与方法是如何传达的,是如何充分体现了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

又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对国内外相关作品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优缺点及规律性,以书籍作品为例证,从触觉的角度出发,对如何提高书籍的美作出分析与判断。

在书籍设计中的触感设计只是处在一个刚刚被人们关注,对于书籍的审美来说也是在一个摸索的时期。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研究阶段,书籍的触觉设计才能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社会上关注书籍设计中的触感研究的素材也并不是很多,浅谈触觉对书籍的影响,希望给以后的研究者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第一章、书籍设计中的感官体验

屏幕时代的到来,使读者对书籍的要求不在仅仅满足于阅读,而是更多的倾向于收藏和欣赏的方面,更加凸显了书籍设计的重要性。

设计水平的提高与重视直接提升了书籍的文化内涵,感官体验的加入使书籍设计的发挥空间加大,现代的书籍不仅仅是一种单向性的文化知识传播,巧妙的设计使书籍向三维空间发展,形成一种多元化的结构。

当今的书籍设计要从整体设计出发,从视听及触感等方面全方位的作用感官,设计师以“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更多的关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此“五感”共同作用于书籍中的感受:

在阅读书籍的时候手触摸着纸的质感,感受书籍把玩在手中的重量,观看书籍内页的文字编排,聆听书页在翻动时的沙沙的响声,飘来阵阵纸墨的香气。

好的书籍设计使人从感官整体去感觉书籍带来的享受,在阅读中带来愉悦感。

日本设计师杉浦康平所说:

“一本书就是一个生命体,它要富有生命力,这样才能打动读者。

”作为书籍的整体存在,当然视觉感受还是第一位的,但读者在阅读时,是一个整体感官的过程,把视、听、触、嗅、味这五感同时运用在书上,才是一个成功的书籍设计师应该努力去做的。

一、书籍设计的流变

最早的书当属将刻有卜辞的甲骨用绳子串起来保留,即成为“册”。

殷商时期,青铜得到大力发展,在青铜器上记载的文字称为铭文,记载了历史、用途等,也是一种“书”的表达方式。

然后就是玉、石上进行石刻,把一些帝王的丰功伟绩篆刻在上面,佛教徒认为刻立石碑是经文圣典最好的保存方式。

这些材质都普遍质地坚硬,体积巨大,不方便书写和携带,有很大的缺陷。

在纸张发明前,竹木变成最方便轻巧的书写材质,然后又出现了价格昂贵的丝帛材质,但是都存在一定的不利条件。

所以人们迫切的制造了纸这个材料,既便宜又轻便,并能大量生产,使书籍普罗大众的重要条件。

从古人结绳记事,到象形文甲骨文作为信息的记号载体开始,至商代竹简成册的“简册”,或用帛绢形成了“卷轴装”,东汉后造纸术的发明,为书籍设计掀开了新的篇章,制作书籍的材质经过几千年的变化,促进了书籍的形态的发展,同时触感也跟随着书籍的发展而产生。

古时人们对于书籍中的触觉体验是非自觉性的,受到当时的生产力的限制,不得不使用固有的材料和书籍模式,然而最原始的书籍触觉体验就是从这开始的。

传统的书籍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文字、图案这样的视觉符号作为主导侧重于视觉体验,从古时候的竹简到现如今越来越丰富的概念书,书籍设计水平不断发展,读者对书籍的审美意识也提高了。

二、感观体验的提出——“五感说”

所谓的“五感”即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五种感官上的感觉。

对客观存在的物体的印象就是通过“五感”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就平面设计而言,设计师更多的是关注于视觉的作用,往往忽略了其他四感。

在“五感”共同作用下的设计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理解与印象,也使读者能更多的参与到设计作品中进行互动。

就书籍设计而言,每当我们去书店买书的时候,眼花缭乱的封面设计力求吸引读者的眼球,但现今的读者已经不再满足于书籍封面的美观设计,手抚摸纸张的材质,感受书的重量感,也越来越被购买者关注,这就是生活中人们对“五感”需求的很好体现。

提出“五感说”理论第一人是日本著名设计师杉浦康平,他把书籍设计当做一种特殊的建筑来进行设计,从平面跳脱出立体空间的设计思维,更多的注重感官在书籍中的相互作用,在他眼里书籍仿佛不是静止的,是一个会呼吸会发出声音有温度的生命体,这种对书籍设计思考方向的改变直接影响了未来书籍设计的发展趋势。

国内书籍设计带头人吕敬人先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书籍设计思考的起点——书籍的“五感”。

书籍设计不仅是理性的思考,同时也是感性的,它糅合了内在信息的传达与书籍外部形态的美化,一本好的书籍设计是需要造型与神态相结合的,是具有情感和收藏价值的。

这就需要“五感“的共同作用来更好的表达一本书的神韵,结合适当的材料、工艺,设计手法的创新,通过理性的思维,对书籍的空间秩序进行在整合创造,加深了读者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阅读中的趣味性。

三、五感在书籍设计中的表达

电子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处在一个屏幕时代,越来越多的电子书冲击着纸质书籍的市场,书不仅是用来看、也可以用来听、用来参与互动,这些改变鞭笞着书籍产业的发展,也曾有人提出过纸质书是否会被取代,大量的出版业也面临着倒闭的惨状。

从新的视角,在书籍设计中运用五感,为书籍设计探寻一条新的道路。

当书籍或被打开,或被卷曲,或被轻折一角时,不论书籍具有什么形态,都让我们感觉到与它“五感“的互动性,五者也是不可分割的一体。

书与观者发生亲密接触,从肌理、手感、工艺、轻重等,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我们阅读时得感受,五感的交替不断强化调整着我们对书的整体印象。

a视觉表达:

从书籍的功能来说,它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播信息的手段,最快速直接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就是视觉阅读。

书籍的视觉设计已经发展的很完善,印刷精美,封面漂亮的书籍总是能最先吸引人的眼球。

然而印刷工艺水平的提高,却有一种追求奢华表面而忽略书籍内容表现的趋向,设计师应抓住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准确的表述内容放在第一位,视觉的优美“包装”紧随其后。

b触觉表达:

从手拿起一本书开始,它的的开本、克数、工艺、材质就已经掌握在手中,触觉体验就开始了,由于材料的属性不同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暗示,例如:

木质给人自然舒适的感觉,金属给人冰冷现代化的感觉。

触感的介入,材料印刷装订工艺的进步,让书籍越来越美观,有的读者购买书籍是为了收藏,书已经不仅仅是提供阅读的工具,慢慢的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工艺品。

加入触觉设计的书籍,会使人们的阅读变的趣味感十足,即使是内容枯燥无味,也让人有了触摸和翻阅的欲望。

c嗅觉表达:

心理学家表明“嗅觉最值得赞扬的地方就
是他能唤起记忆力。

”气味可以让人回忆
起闻到它的场景,并产生相应的情感反映。


通常新书由于刚刚被印刷出厂,油墨会带有一种幽幽的香气,一些特种纸也会在纸中加入芳香剂,使其散发出淡淡雅香,在印刷油墨中加入香料,当翻动书页纸相互摩擦,产生香气。

当读者阅读时,闻到了书香,勾起了回忆。

书籍一种抽象的气息也会随着不同的创意巧思和特殊材料的运用使读者感同身受。

d听觉表达:

当我们翻阅书籍时,由于纸张与空气之间产生气流,互相摩擦,随着翻动的速度与力度的不同,就会发出不同声音。

不同书籍内容的纸也有不同的“个性”,由于纸张的材质不同,当我们在翻动一本厚重的字典时,声音往往都是尖锐的哗哗声,然而翻动像宣纸这种古书籍时,却是一种微弱轻柔的沙沙声。

由此可见,纸张的不同会使书籍发出不同的声音,通过对不同材质的纸张进行特殊的工艺加工,例如打孔、模切、装订等方式的改变,使书籍在被翻动的时候,风穿过这些孔洞,形成气流,发出不同的沙沙声,更加强了阅读时的动态感受。

听觉表达在幼儿图书中运用的最为广泛,通常在打开书页的同时,声音会伴随这翻动和图片的改变而变换。

e味觉表达

在书籍中的味觉是一种抽象的感觉,因为我们传统的味觉都是味觉器官与物体的接触,产生的感觉。

读书却不能与书籍直接产生关系,这就要联系到心理学中的——联觉。

古代的“望梅止渴”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书籍中,读者在体验前四种感觉时,不由自主的也触发了味觉。

在书籍中我们通常说的是一种抽象的“味觉”即“品味”它即是对书的内涵的品味,也是对书籍设计的美感的品味。

好的书籍设计,一定是在“五感”共同作用下,升华到让心灵得到陶冶的“品味”。

第二章、触觉体验的研究

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疼痛、压力、振动等方面的感觉。

人依靠表皮的游离神经末梢能感受温度、痛觉、触觉等多种感觉。

在五感中,触觉位居第二位仅次于视觉,触觉并不是那么简单,它是综合了其他感觉的综合体验,它会将信息转化为比较鲜明的视觉符号,几乎可以非常可观的反应物体本身,对事物形成了多元化的认知,使人们获得的信息更加完整。

通过触觉,我们对外界事物的了解会更加的多元化。

一、触觉的魅力

著名美学家阿恩海姆说过:

“艺术在何时何地最初的反映都是源于对体觉的经验,无论是视觉表达的联想特征的形成和视觉中的艺术表现,体觉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手触摸不同的材质都会使人产生对触摸物体的新鲜感,触觉不仅仅是人的感官机能之一,也是重要的感官艺术需求。

人通过对物体体表的抚摸,皮肤的接触,一般会直接感受到物体的表面特征,如:

丝滑,柔软,粗糙等,这些感觉都是比较直接可以获取的。

物体都有其特有的质感和触觉,通过触摸的方式将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大脑,如果把人的眼睛蒙住,通过触摸和对以往物体形象的积累,也几乎可以感知到物体的大概形状,并把这种触觉信息转化成视觉形象,在触觉的参与下使视觉更加完善,得到的信息页更加准确。

当我们去书店买书的时候,眼花缭乱的封面设计力求吸引读者的眼球,但读者已经不再满足于书籍封面的美观设计,而手抚摸纸张的材质,感受书的重量感,越来越被购买者关注。

二、触觉与通感

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五感之间相互转化结合。

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

触觉是不可能单独发生的,在碰触的同时其他四感都会条件反射的运作起来,通感的综合作用下,才会使被认知的物体活化起来。

由于各种感官的局限性,感知一个客观存在时不能单独运用某一种感官就可以完全的了解事物的本质,通过通感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很好地认知事物。

当我们在咖啡店点餐看见点餐单时,眼镜看着精美的图片,耳朵里听到舒缓的爵士乐,还有阵阵甜点的香味飘过来,虽然我们还没有吃到美食,但是在通感的作用下,我们已经在品味这甜美的感受。

通感的作用,可以更加深化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在书籍中也使阅读更加有趣味性。

三、从视觉到触觉的互动与融合

读书最自然的就是用眼睛看,视觉是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触觉虽不是审美的主要官能,但与视觉审美有着强烈的关联性。

在书籍制作时可能会考虑到制作成本,在封面印刷上金属质感的图片,金属即给人一种现代工业化的感觉,心理自然的通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形成了一种潜在暗示,在触摸的时候可能就自然的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

这就引出了视触觉的概念:

是身体触觉给人的一种视觉经验反映,她是抽象的。

首先人们看到金属质感的书籍封面,就自然地通过先前对金属的经验在心理产生一种感觉,然后经过编译和转化成一种视觉信息,最后对接下来的触觉判断产生指导,再触摸的时候就会有种隐含的冰冷或光滑的质感反映给大脑。

由此看来新事物的接近或远离,可以通过视触觉进行判断。

例如林存真设计的《中国美术馆藏民间剪纸作品选》整体是正方形开本,运用了剪纸惯用的大红色为基础色,在封面上压出了剪纸图案的肌理,与光亮的金属产生强烈的质感对比,通过视觉判断就能知道这是一本描述与剪纸有关的书籍,再通过视触觉,直接诱导我们去抚摸纸的表面的剪纸图案的肌理,通过此设计既能表达出浓浓的民俗文化内涵,又不失高雅富丽的气质。

四、触觉与书籍设计产生的原因

21世纪即是屏幕的世纪,从IPAD到触屏手机,IBOOK到各种阅读器的出现,大大的促进了电子书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年轻人和文化人群,人们获得知识的手段不再单一。

每年阅读电子书的人数在不断的增长,然而传统纸质书籍的阅读人数却迅速的下降,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不仅仅冲击着平面行业,书籍行业也遭受着重大的打击。

电子书的方便快捷使人们不再花费经历和金钱在纸质书籍上,如果是一本非常普通的书籍,没有独特的收藏价值,那想必现代的很多人会从网络上下载阅读就好了,而不会花费大价钱去书店买一本并不是那么美观的书。

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直接影响了人美的审美观,视野的开阔越来越考验设计师们在书籍设计上的独具匠心,一本平平的书籍从各方面比较并不能超越电子书的优势。

但如何才能改变现状?

那我们就要从纸质书籍的优势入手,强化优势,占领书籍产业的一席之位。

图2-1朱赢椿设计的《不裁》

我想最直观的方面就是纸质书籍的现实存在性,而不是虚拟的,这就明确了在阅读时的方式比电子书籍更具有互动情感。

电子书的出版关键在于需求和购买力,所说优点多多,但始终都是围绕一个冰冷的机器上进行阅读,很多阅读器都制作了一些类似纸质书籍的阅读场景,但毕竟不是真实的手的触摸的质感,缺少了人与纸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触摸的温度上也略显不足。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还是希望能有一个空闲让自己慢下来,比如读书的时候,这种人与书籍的趣味性互动不仅在视觉上得到满足,在精神上也感到充实。

抓住了读者的这种心里,那即可以在触感方面入手,扩大纸质书籍的人文关怀性。

就如朱赢椿设计的《不裁》(图2-1)一书,在阅读时创造以了一种“阻碍”,读者需要边阅读边自己手裁书,这种慢节奏正好符合了很多人的希望放慢速度静心阅读的心理,在视觉得到满足的同时,并能听到裁纸时的沙沙声和抚摸纸质的触感。

这是电子书无法达到的,和电子书相比,纸质书籍更觉有互动性,能充分调动人们的“五感”,增加了阅读乐趣。

五、触觉在书籍设计中的价值意义

触感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翻动书页时,触摸纸张的质地,使书籍阅读这个过程变得更人性化,考虑到人的情感需求,更关注人文情怀。

运用新型材料和印刷工艺的多种组合,从单一纸质书籍到概念书的设计,扩大了书籍产业的道路,关注新型科技的发展利用在书籍中,促进产业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设计的根本,从触觉出发的书籍设计更加的人性化,读者对书籍的体验方式也发生着新的变化,五感在悄然声息的影响着读者。

正如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所预言:

“由视觉时代的20世纪转移到触觉时代的21世纪。

”平面设计不能再仅停留在二维平面上,应向跨学科发展,注重情感的重要性,把书籍设计从二维上发展到立体三维空间,所谓的三维不是狭隘的空间上的改变,也可以从五感多角度出发。

触觉的加入丰富了书籍的设计,使其更加美观,更加符合书籍内涵,关注人的心理情感的活动,使其成为书籍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越来越多的书籍设计师为了改变现状,从更感官的方面来吸引读者,进行设计。

但这种危机感促进了书籍行业的进步发展,所以说书籍本身的情感化设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虽然中国早已提出了“通感”的理论,书籍的触感设计却正处于萌芽期,刚刚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在这方面还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对书籍的触觉的探讨是有必要意义的。

第三章、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

书籍设计的关注重点是书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其中能体现触感的最直接重要的方式就是运用材料和工艺对书籍进行设计。

一本好的书籍,是适合的触觉、设计概念与书籍内容相统一的产物,这就要从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印刷工艺、读者的审美心理来入手。

一、书籍设计中材料质感的表达

一本好的书籍,不仅是作家本身的思想情感的表现,还包括设计师,出版者,印刷,材料的综合表现,才能形成一个好的作品。

在“德国最美书大奖赛”中,近些年来,则侧重于视觉与触感的双重体验性,运用特殊的材质与新颖的理念,是成功的评判标准。

由此可见,对设计师的设计水平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要求设计师从新型材料入手,利用新型材质,在书籍设计上凸显出触觉与视觉的双重体验。

1、自然材料与人为材料

图1-1《食物本草》

有些具有原生态内容的古朴的书籍,设计师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麻绳、树皮、藤条等粗犷的材质来进行设计,尽可能地在书籍表面做出一种粗糙朴实的质感,通过视、触觉把书籍的信息传达给读者。

这种原始的材料的质感是淳朴无华的,给触摸者以最原始的,纯粹的触觉感受,这种庄重古朴的特性很适合与精装书的封面或是作为书盒,箱等的使用。

就如《食物本草》(图1-1)一书中就运用的藤编的手法做成了一个书匣子,然后又用藤条做了两个提手,通过切割、雕刻等手段,不仅扩展了书籍的视觉范围,还增加了三维上的立体空间,书匣子也是书籍的一个部分,保护了书芯的同时也起到了借助真实材质,通过触感传达了书籍内涵的准确信息。

人为材料的种类繁多,包括有细腻的人造纤维,粗糙的麻布,光滑的塑料制品,根据材质的差异,其视触觉效果也不尽相同,自然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各有千秋。

最近一直风靡一种小品类的文章,其中《薄荷日记》(图1-2)就在其封面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以时下最风行的薄荷绿为主色调,特别炮制绿色气泡袋外包装,包裹住嫩绿色精装书籍,在炎炎夏日,呈现给读者一份清凉爽快的礼物书!

外部的绿色带气泡的包装很好的沿袭了当人们在无聊时,喜欢用手按破软包装气泡的一个无聊的状态,同时也很好的表达了此书的对时下当代年轻人当代年轻人对生活,工作的压力,以及自我身份的疑惑。

塑料材质的外套不仅起到了保护书的作用,而且特别的气泡突起也使阅读者和书产生了一种互动。

2、触觉材料与视觉材料

书籍是真是存在的实体,这就是和电子书的明显差别,这个特性也使纸质书籍更具有人情味。

拿纸张为例:

纸的品种、颜色、克数、肌理都能直接影响书籍的美观,使人有不同的视触觉感受,同时又凸显书的个性,使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到纸张的性格与质感。

当手触碰到书籍的一瞬间,两者的互动关系就确立了,粗糙、光滑、弹性、软度都是触摸时的真是体验。

所谓的触觉材料就是有明显表面的不同肌理、温度的材料,如金属表面、塑料表面或棉布表面等,这些可以直接用手抚摸出感觉的材质都属于触觉材料。

通常触觉材料的运用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与参与性。

在现代书籍设计中,具有特殊触觉材料的不同组合,不仅丰富了读者翻阅时的感受,而且更能很好的表达书籍内容的无法言语的情感。

如图1-3(stuffsdesignonmaterial)所示,这是一个有关于设计材料的书籍,它自然而然的运用了麻布面,然后用缝的形式组成了文字,布料的抽丝,字体之间的跑线的连接都很好的表达了材料的特点,从拿在手里的一刻就感觉到了材质的新颖特殊性。

再如图1-4(The4thelement)表面是用了我们小时候常见的小尺可以变换图案的三棱镜原理的材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图案,将视觉和触觉共同作用,表达了此书的百变多角度的内涵。

说到视觉材料就不得不提到前面说过的视触觉的概念,通过视觉将图案转换成一种潜在的心理暗示。

视觉材料是不用直接用皮肤去接触感知的,而是通过眼睛去感受材质表面的激凸变化。

视觉材质的质感表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我们的触觉经验紧密相连。

如《拆》(图1-5)这本书,一张破旧转头的照片再加上一个大大的烫红的拆字,很好的表达了拆这个动作的颓败感,内页的图案也都是破旧的墙体,门牌号,在看到封面的时候我们就自然而然的视觉上就感到了一种厌恶,颓废,脏乱的感觉,亦不想用手去触摸。

视觉材料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节省资金或是可以模拟一些无法直接运用在书上的质感,却同样的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图1-5《拆》

材料质感的体验是无法言语的,需要我们直接用手碰触,用眼睛看,才能对读者心里直接产生不同的心理暗示。

合理的选用材料,对书籍的艺术性起到了增值作用,这是现代设计师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二、材料的属性需要与书籍设计相符合

在书籍设计中,材料是书籍表现形式的载体,是设计表达语言的体现。

发现不同材料的各种属性,与书籍内容相结合,才能做出好的完整的作品。

如何才能让书籍内容与材料完美结合这就是设计师们需要动脑解决的问题。

在材料的选择上不能单单依靠直觉,而是需要了解材料的属性,功能和价值,材料之间的组合对比使书籍设计更加的丰富。

现代书籍设计以材料符合书籍内容为前提,材料的选择与书籍的设计都是为了更好的体现书的内涵,而不是盲目的运用好的材料,夸张的工艺,来做一些表面浮夸的“精装书”。

开始设计一本书的时候首先就要考虑到材料的运用,封面、内页材料的选择,这些选择对设计如何能很好的体现书籍内涵是很重要的。

材料的质感不同,即会呈现不同的光泽度,不同的重量,不同的视触觉感受。

在人们把书拿在手中起,书籍的最初印象就已经留在了人的脑海中,若在此时材料属性能很好的表达书籍的内涵,那自然会为书籍添色不少,当然这点是电子媒介无法做到的。

材料在书籍的触觉设计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书籍材料的运用手段多种多样,材料的丰富强化了触觉的表现,只有在形式与内容统一时,才能呈现出完美的书籍。

材料亦是书籍与设计师、读者之间最为直接的沟通方式,材料的选择对每一个设计师来说都是值得思考重视的。

三、适宜的技术和工艺强化触觉体验

在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印刷技术与工艺,适宜的技术和工艺能强化触觉。

最初的书籍设计仅仅是一种虚拟的策划,而最终的实现方式还是需要印刷、装订、制作完成。

这就需要设计师对书籍制作工艺有所了解,只有如此,才能把这种在电脑上的虚拟设计很好的转化出成品,使书籍最大程度的实现最初设计的想法。

1、印刷技术

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印刷术也接踵而至。

印刷术技术的改进,使书籍能大批量生产,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需求,印刷方式的改变,带来了不同视触觉体验,比如UV工艺、压凹凸、烫金烫银等手段。

如图(1-6)所示:

在白天来看,这是一本非常普通的书,所有的文字都是经过了UV,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是当在黑暗时,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字体和书脊都是荧光的,在夜晚很容易找到,正如书的名字写的——GOODIDEASGLOWINTHEDARK,就像阅读了此书创意想法会在黑暗中浮现出来。

这就是很好的运用了过UV的手段,巧妙的与书籍内容结合的典范。

图1-6《GOODIDEASGLOWI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