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96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docx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docx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

道德与法治八上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

1.教材第8页,“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

出自:

清‧康有为《大同书‧<绪言‧人有不忍之心>》

释义:

喜欢聚群、不爱孤独,乐于互助合作,属于人之常情。

(或那些喜欢聚群厌烦一个人呆着、彼此之间互相帮助持的人,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快乐。

教材用意:

通过了解古诗文的含义,启示我们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材第8页,“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出自:

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

释义:

读书人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关心国家大事。

教材用意:

通过了解对联的含义,引导我们既要认真学习,又要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

2.教材第11页“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出自: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释义:

鸡狗的叫声互相能听到,但是直到老死彼此都不再往来。

现在形容人们或各单位间地理位置靠近,但长期互不联系,互不交流情况。

或者是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教材用意:

让学生明白传统人际交往的局限性,明确网络对人际交往的促进作用。

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自:

《孟子·离娄上》: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不用规和矩,就画不成方形和圆形。

喻义:

人人遵守规则,才能有良好的秩序。

启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语很好地说明了规则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就非常容易产生混乱,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个人意愿行事造成的无序浪费,更是非常糟糕的事。

规矩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人们总是要在规与矩所成形的范围内活动。

人们要遵守规矩,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个人更好地发展与进步。

4.“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

出自:

《韩非子•饰邪》

释义:

悬衡:

挂起秤。

规:

圆规,画圆形的工具。

有了秤,就知道怎样衡量公平;有圆规,就知道怎样画圆准确。

寓意:

比喻有了严明的法度,人们才会有所遵循。

告诉我们应遵守规则。

5.教材第34页“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自:

战国‧《孟子•离娄章句下》

释义:

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

教材用意:

启示我们要尊重他人。

6.教材第35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

春秋‧《论语》

释义: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或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教材用意:

启示我们要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

7.教材第36页“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出自:

战国•楚•屈原《卜居》

释义:

比喻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没有一个人全是优点,也没有人全是缺点。

教材用意:

启示我们要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

8.教材第39页“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出自:

明‧《增广贤文》

释义:

一句同情理解的话,能给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气,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温暖。

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一把利剑,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阵阵的严寒。

教材用意:

告诉我们应做到语言文明。

9.教材第40页“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出自:

荀子‧《劝学篇》

释义:

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没有小步的积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

教材用意:

告诉我们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10.教材42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自:

春秋‧《论语‧为政》

原文:

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释义:

孔子说:

“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就好像大车没有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教材用意:

通过了解古诗文的含义,表明诚信的重要意义,启示我们要做到诚信。

11.“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出自:

1、先秦·韩非《韩非子·喻老》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2、《淮南子·人间训》

千里之堤:

以蝼螘之穴漏,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烟焚。

释义:

毁:

摧毁。

蚁穴:

蚂蚁的洞穴。

指很长很长的堤坝,因为小小蚁虫的啃噬,最后也会被摧毁。

比喻不注意小事则会酿成大祸或不注意小事则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启示: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千里长堤虽然看似十分牢固,却会因为一个小小蚁穴而崩溃的道理。

更是警示我们世人,事情的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

因此要杜绝不良行为,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1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出自: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原文: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

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

勉之,勉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释义:

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启示:

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

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

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13.教材第66页“位卑未敢忘忧国”

出处:

南宋陆游的《病起书怀》。

全诗: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释义:

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

教材用意:

告诉我们要心系祖国的命运,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应尽的责任。

14.教材第73页,“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

出自:

是话剧《立秋》中的一句台词,据《立秋》编剧姚宝碹先生讲,此句台词摘录自张正明先生《晋商兴衰史》,而《晋商兴衰史》这段文字,源自清代山西省柳林县《杨氏家谱》。

释义:

天和地之间降生了一个人,那这个人就有他应该完成的任务;人生存在世界上,活着一天就应该努力、勤劳的过一天。

教材用意:

告诉我们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勇于承担责任。

 

1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自: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释义:

意思说,我一定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小心谨慎地办事,为国家大事用尽我的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启示:

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16.“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出处:

《新序·杂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作者:

刘向

原文: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

文侯曰:

"胡为反裘而负刍?

"对曰:

"臣爱其毛。

"文侯曰:

"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

释义:

焉是哪儿;将是要;附是依附。

皮都不存在了,毛还附在哪里呢?

表示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没有了,依附在这基础上的东西也无法存在。

启示:

人民的利益离不开国家利益。

1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出自: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

释义:

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全文: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启示: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18.教材第102页,“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出自:

《荀子·修身》。

释义:

迩:

近。

道路虽近,不走就不能到达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不能取得成功。

教材用意:

通过了解古诗文的含义,启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定义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一框 我与社会

一、必背知识点:

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2、社会关系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二、基础问题:

1.走进社会生活,感受社会生活对中学生的成长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投身于社会的过程也是我们走向成熟的过程。

②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③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

④我们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2.怎样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①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③个人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来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④从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我们可以将社会关系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第二框 在社会中成长

一、必背知识点:

1、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二、基础问题:

1.为什么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①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我们需要通过社会的关爱,使自己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②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2.怎样理解“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通过父母的抚育、与同伴交往、老师的教诲、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技能不断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3.青少年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或:

为什么要积极参与志愿者等社会公益活动?

(重点掌握)

①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②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与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③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

(重点掌握)

①以热心公益的先进人物为榜样,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了解、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②积极参与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在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中学习模仿,并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③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观察、参与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提高社会责任感,习得亲社会行为。

④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5.为什么要参与社会、融入社会?

①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②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课 网络生活新空间

第一框 网络改变世界

一、基础问题:

1.网络如何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

(重点掌握)

①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②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③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网络如何推动社会进步?

(重点掌握)

①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②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③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3.网络生活中我们需要警惕哪些陷阱?

(重点掌握)

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网络上充斥着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

②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③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④网络交往存在风险。

4.如何认识网络的利与弊?

或:

怎样理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⑴利:

①网络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②网络推动社会进步。

⑵弊:

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②沉迷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③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④网络交往存在风险。

第二框 合理利用网络

1.怎样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重点掌握)

①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②我们要学会“信息节食”,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不沉溺于网络。

③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④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

2.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重点掌握)

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3.怎样传播网络正能量?

(重点掌握)

①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②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

4.怎样合理利用网络?

(重点掌握)

①提高媒介素养,学会“信息节食”,辨析网络信息,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传播网络正能量。

③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轻信网络信息,不轻易在网络上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

 

第三课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第一框 社会生活有秩序

1.什么是社会秩序?

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社会秩序包括哪些内容?

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3.为什么生活需要秩序?

(重点掌握)

①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有了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转。

②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证。

4.什么是社会规则?

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共同生活的约定。

5.生活中的规则有哪些?

道德、纪律、法律等。

6.为什么维护秩序要靠规则?

(重点掌握)

①社会规则维系社会秩序。

②社会规则确定了社会生活的条理和次序,使人们知所当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③如果我们违反规则,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

7.为什么社会规则需要人们自觉遵守?

①社会规则不会自动起作用,而需要人们自觉遵守。

②如果社会成员能了解规则、遵守规则,以遵守规则为荣,规则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③如果人们不遵守规则,不以违反规则为耻,规则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形同虚设。

第二框 人人遵守规则

1.如何正确认识自由和规则的关系?

或:

怎样理解“自由和规则不可分”?

(重点掌握)

①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

②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到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

③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④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

2.怎样自觉遵守规则?

(重点掌握)

①自律,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习惯,做到自觉遵守规则。

②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

③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维护规则。

3.怎样维护规则?

(重点掌握)

①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②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基础上,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4.规则为什么需要改进?

①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

5.怎样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

(重点掌握)

①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

②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共识。

③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

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第一框 尊重他人

1.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重点掌握)

①尊重是交往的起点。

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②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③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

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2.怎样理解“人人都需要得到尊重”?

①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②受到他人尊重能够产生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

③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等。

3.尊重怎样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

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4.怎样学会尊重他人?

(重点掌握)

①尊重从我做起,积极关注、重视他人。

②平等待人。

③学会换位思考。

④学会欣赏他人。

5.怎样积极关注、重视他人?

①考虑他人的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而不冷落、忽视他人。

②重视他人,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耐心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

6.为什么要平等待人?

(重点掌握)

我们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7.怎样平等待人?

(重点掌握)

①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的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

②社会生活中,我们不能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

8.怎样学会换位思考?

(重点掌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而应该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

9.怎样学会欣赏他人?

①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真诚的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

②彼此欣赏,共同进步。

第二框 以礼待人

1.什么是礼?

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在社会生活中,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2.为什么要做到文明有礼?

或:

文明有礼有什么重要意义?

(重点掌握)

①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②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③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3.怎样理解“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①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②文明有礼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③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4.怎样理解“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①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②文明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

③诚恳、谦逊、平等、友善、倾听的态度,能够给对方亲切感、受尊重感,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

5.怎样理解“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①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②我国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誉,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中国形象。

③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6.怎样做文明有礼的人?

(重点掌握)

①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②要举止端庄、文明。

③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④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懂礼、明礼、守礼的人。

⑤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7.怎样做到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①以礼相待,要态度谦恭,说话和气,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②谈吐文雅,不说粗话脏话;

③与人交谈时,尊重对方,多用商量的口吻说话,不自以为是,不盛气凌人。

8.为什么要举止端庄?

良好的举止反映我们高雅的气质。

9.怎样做到举止端庄?

衣着得体、仪表整洁、行动稳健、彬彬有礼、落落大方。

第三框 诚实守信

1.什么是诚信?

(重点掌握)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和信任。

2.为什么要讲诚信?

或:

诚信有什么重要意义?

(重点掌握)

①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

③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④诚信是企业的资本,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标识。

⑤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3.谈谈你对“诚信是民法原则”的理解。

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

现代社会注重信用体系和制度建设,民法意义上的诚信原则,更加强调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讲信用、守诺言、诚实不欺。

4.诚信对个人成长与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③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一个人真诚老实、笃守诺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信任。

④相反,如果弄虚作假、口是心非,就会处处碰壁,甚至无法安身立世。

5.诚信对企业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诚信是企业的资本,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标识。

②一个企业只有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办事,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客户;才能带来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

6.为什么说“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①国无信则衰,社会成员之间以诚相待、以信为本,能够增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②能够降低社会交往和市场交易成本,积累社会资本;

③能够提高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7.怎样践行诚信?

或:

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

(重点掌握)

①树立诚信意识。

②运用诚信智慧。

③珍惜个人诚信记录。

8.怎样树立诚信意识?

(重点掌握)

①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②我们不轻易许诺,答应的事就要做到,做不到要说明理由。

③如果我们的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不逃避,不推脱,勇于承认过错,主动承担责任,争取他人的谅解。

9.怎样运用诚信的智慧?

(重点掌握)

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10.为什么要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

①个人诚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日益受到重视,个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不断完善,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

②我们要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共同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风尚,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营造社会诚信环境,努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一框 法不可违

1.法律的规范作用体现在哪里?

(重点掌握)

或:

法律的规范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或:

什么是法律的规范作用?

①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②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2.为什么法不可违?

或:

为什么说违法无小事?

(重点掌握)

①法律是最刚性的行为规则。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②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制观念不强,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

③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④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3.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4.说说违法行为的分类。

(重点掌握)

①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②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5.我们应该警惕身边的哪些违法行为?

①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②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的义务,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6.我们怎样养成遵章守法的习惯?

(重点掌握)

或:

怎样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二框 预防犯罪

1.什么是刑法?

①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②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什么是犯罪?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3.犯罪具有哪三个基本特征?

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4.说说犯罪的法律后果。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

5.什么是刑罚?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