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费用生产成本产成品分配过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6536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造费用生产成本产成品分配过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制造费用生产成本产成品分配过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制造费用生产成本产成品分配过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制造费用生产成本产成品分配过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制造费用生产成本产成品分配过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制造费用生产成本产成品分配过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制造费用生产成本产成品分配过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制造费用生产成本产成品分配过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制造费用生产成本产成品分配过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制造费用生产成本产成品分配过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制造费用生产成本产成品分配过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制造费用生产成本产成品分配过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制造费用生产成本产成品分配过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制造费用生产成本产成品分配过程.docx

《制造费用生产成本产成品分配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造费用生产成本产成品分配过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制造费用生产成本产成品分配过程.docx

制造费用生产成本产成品分配过程

制造费用、生产成本、产成品分配过程

制造费用、生产成本、产成品分配过程

 第一步存货成本的核算方法:

1.存货取得成本的核算。

  在实际工作中,影响企业存货人账价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购存货的成本。

  ①购货价格应根据发票金额确认购货价格,但不包括按规定可以抵扣的增值税额。

  ②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就是指企业购入存货在入库以前所需要支付的各种费用,如在存货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仓储费、包装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

  ③相关税费,是指企业购买、自制或委托加工存货发生的进口关税、消费税、资源税和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等应计入存货采购成本的税费。

  

(2)加工取得的存货成本,由采购成本、加工成本构成。

  (3)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的成本。

  ①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②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方式取得的存货成本,按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确定。

  ③盘盈存货的成本,应按其重置成本作为入账价值,并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进行会计处理,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冲减当期管理费用。

  2.存货支出成本的核算。

  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方法,以合理确定当期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1)个别计价法。

这样计算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比较合理、准确。

  

(2)先进先出法。

是以先购人的存货应先发出(销售或耗用)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

  (3)加权及移动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不利于加强对存货的管理。

因此从管理角度看这种方法并不是很严谨。

而移动加权平均能使管理当局及时了解存货的结存情况,而且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以及发出和结存的存货成本比较客观。

  (4)计划成法。

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均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

  方法比较

  存货成本的方法比较:

  1.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先购入的存货先出货,其成本属于实物成本,计算机处理时成本价格应由计算机自动分析获得,其单位成本价格应不具有可修改性,出货时用户只录入出货数量,不录入成本单价,由计算机自动分析获得成本单价。

为此,计算机必须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录购货数量及成本额。

该方法的出货成本是按最早的购货价格确定的,用户不能随意挑选存货价格以影响当期利润,因此其存货成本最接近现行的市场价格,能较好的反映资产负债表存货的价值。

 

  2.后进先出法:

后进先出法是后购入的存货先出货,和先进先出法一样,其成本应由计算机自动分析获得,其单位成本价格应不具有可修改性。

为此,计算机必须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录购货数量及成本,出货时由用户录入出货数量,不录入成本单价,由计算机按照和先进先出法相反的顺序分析获得成本。

该方法的出货成本是按最近的购货价确定的,用户也不能随意挑选存货计价以影响当期利润。

由于后期的价格在正常情况下可能较早期高,因此计价成本可能较高,故可使本期利润降低,但该方法也因此符合会计上的稳健性原则。

(4)材料已经验收入库,月末发票账单尚未收到,需暂估入账(2011年多选)

 

借:

原材料(暂估价值)

贷:

应付账款等科目

 

借:

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

应付账款等科目

 

(5)结转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

 

无此处理

 

借:

原材料(计划成本)仅仅是验收入库部分的材料(不包括在途材料的计划成本和暂估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异)

    贷:

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异)

说明:

该步为材料成本差异的形成阶段。

借方表示超支差异,贷方表示节约差异

 

2.发出材料

 

按照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实际成本)

借:

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辅助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

原材料(实际成本)

 

按照计划成本:

借:

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辅助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

原材料(计划成本)

 

3.计划成本法下的单独核算

 

(1)

 

四个数据:

(1)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

(2)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

(3)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4)结存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2)

 

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超支差异(正号)

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节约差异(负号)

 

(3)

 

材料成本差异率(含义,每单位计划成本负担材料成本差异)

=(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

(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节约差异用负号,超值差异用正号。

(四个公式记住即可)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1+材料成本差异率)

结存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材料成本差异率)

说明:

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期初计划成本+本期入库计划成本-发出材料计划成本

 

(4)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借:

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

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异)

借:

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异)

贷:

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说明:

此步骤为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阶段

 

商业企业的毛利率法和零售价法

 毛利率法是指根据本期销售总金额乘以上期实际(或本期计划)毛利率计算本期销售毛利,并据以计算发出存货和期末结存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

这一方法常用于商品批发为企业计算本期商品销售成本和期末库存商品成本。

商品流通企业由于商品种类多,一般来讲,其同类商品的毛利率大致相同,采用毛利率法能减轻工作量。

计算公式如下: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退回与折让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风华-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售价金额核算法又称“售价记账、实物负责制”,是指平时商品的购进、储存、销售均按售价记账,售价与进价成本的差额通过“商品差价”科目核算,期末计算差价率和本期已销商品分摊的减价,并据以调整本期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

售价金额核算法的主要计算公式(兼职可用,跟医院算成本一样)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商品售价)*100% 

    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差价率 

    本期销售商品的实际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 

    期末结存商品的实际成本=期初库存商品的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实际成本

    进销差价率=(期初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发生的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发生的商品售价)×100%

    本期已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进销差价率

第二步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

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生产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部分组成。

直接材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通过加工使之成为半成品或成品,它们的使用价值随之变成了另一种使用价值;直接人工是指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资源,可用工资额和福利费等计算;制造费用则是指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厂房、机器、车辆及设备等设施及机物料和辅料,它们的耗用一部分是通过折旧方式计入成本,另一部分是通过维修、定额费用、机物料耗用和辅料耗用等方式计入成本。

制造费用包括产品生产成本中除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以外的其余一切生产成本。

主要包括企业各个生产单位(车间、分厂)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一切费用。

(行政管理部门和固定资产所发生的固定资产维修费列“管理费用”。

)具体有以下项目:

各个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工资、职工福利费,房屋建筑费、劳动保护费、季节性生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

制造费用一般是间接计入成本,当制造费用发生时一般无法直接判定它所归属的成本计算对象,因而不能直接计入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中去,而须按费用发生的地点先行归集,月终时再采用一定的方法在各成本计算对象间进行分配,计入各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中。

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

制造费用是工业企业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应该计入产品成本、但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各项生产费用。

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一般有生产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

1.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

  这里的生产工时是各种产品的实际耗用的生产工时,如果产品的工时定额比较准确,也可以是定额工时。

优点:

资料容易取得,核算比较简便;能够将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产品负担费用的多少联系起来,分配结果比较合理。

缺点:

在各种产品生产机械化程度相差悬殊的情况下采用这咱方法分配制造,制造的机器设备折旧费和修理费,将大部分由机械化程度低的产品来负担,显然不合理。

适用范围:

在组织好产品生产工时的记录和核算资料等基础工作的情况下适用。

这是按照各种产品所用生产工人实际工时数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车间产品生产工人工时总额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该种产品生产工人工时×制造费用分配率

按生产工时比例分配,可以是各种产品实际耗用的生产工时(实用工时);也可以是定额工时,如果产品的工时定额比较准确制造费用也可以按定额工时的比例分配。

  假设某基本生产车间甲产品生产工时为12000小时,乙产品生产工时8000小时,计算分配如下:

  制造费用分配率=21000/12000+8000=1.05

  甲产品制造费用=12000×1.05=12600(元)乙产品制造费用=8000×1.05=8400(元)

2.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

优点:

由于生产工人工资资料比较容易取得,所以该种分配方法核算工作简便。

缺点:

由于机械化程度低的产品,所用工资费用就多,分配的制造费用也就多;反之,机械化程度高的产品,所用工资费用少,分配的制造费用也就少。

所以,如果各种产品的机械化程度相差圈套,采用这种方法会影响分配结果的合理性。

适用范围:

各种产品生产机械化的程度大同的情况下适用。

  

这是按照计入各种产品成本的生产工人实际工资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由于工资成本分配表可以直接提供生产工人工资资料,因而采用这种分配方法,核算工作比较简便。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车间产品生产工人工资总额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该种产品生产工人工资×制造费用分配率

  3.机器工时比例法  

适用范围:

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车间。

这是按照生产各种产品所用机器设备运转时间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产品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车间。

采用这种方法,必须具备各种产品所用机器工时的原始记录。

) 

  采用这种方法,必须具备各种产品所用机器工时的原始记录。

制造费用分配率=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机器运转时数×制造费用分配率

4.耗用原材料的数量或成本比例法,即按照各种产品所耗用的原材料的数量或成本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耗用原材料的数量(或成本)总数,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所耗用的原材料的数量(或成本)×制造费用分配率

  5.直接成本(材料、生产工人工资等职工薪酬之和)比例法

   制造费用分配率=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直接成本×制造费用分配率 

 6.产成品产量比例法

   制造费用分配率=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实际产量(或标准产量)×制造费用分配率

  为简化核算,企业也可以采用年度计划分配率法进行分配,年度计划分配率=月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月该产品实际产量定额工时数×年度计划分配率

以上各种分配方法,通常是对各月生产车间或部门的制造费用实际发生额进行分配的。

为简化核算,企业也可以采用年度计划分配率法进行分配。

年度计划分配率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某月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月该产品实际产量的定额工时数×年度计划分配率第二种和第四种用的比较多,因为核算起来比较方便一般用的是第四种。

  生产车间领用原材料投入产品生产:

借:

生产成本--XXXX  贷:

原材料--XXXX发工资:

分配工资:

借:

生产成本借:

制造费用  贷:

应付职工薪酬

月末制造费用分配计入有关成本核算对象,借:

生产成本 贷:

制造费用完工产品成本的结转,借:

库存商品 贷:

生产成本

销售产品是借:

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

            贷:

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结转销售产品的成本是借:

主营业务成本贷:

库存商品

销售原材料借:

借:

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

         贷:

其他业务收入(此处千万不能做××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结转销售材料的成本是借:

其他业务成本 贷:

原材料

出租设备获得租金是借:

借:

银行存款  贷:

其他业务收入

结转出租所计提的折旧费是借:

其他业务成本贷:

累计折旧

收到罚款的金额借:

银行存款贷:

营业外收入

支付罚款,违约支出,捐赠支出应借:

营业外支出贷:

银行存款

制造费用结转到生产成本会计分录

借:

生产成本-甲产品

      -乙产品

贷:

制造费用

生产成本生产完结转到库存商品,结转完工产品业务会计分录一定要设明细科目

借:

库存商品-甲产品、乙产品  贷:

生产成本-甲产品、乙产品

结业产品销售成本会计分录,借:

主营业务成本  贷:

库存商品-甲产品、乙产品

结转材料销售成本会计分录,借:

其他业务成本 货:

原材料-甲材料、乙材料

第三步、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

一、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成本的归集,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成本数据的收集或汇总。

成本的分配,是指将归集的间接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的过程。

费用分配的基本原理为:

 

   

被分配对象分配方法 

材料费用 

某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数量(费用)=该种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或定额成本)×分配率 

人工费用分配率=生产工人工资总额÷各种产品实用工时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工资费用=该种产品实用工时×分配率 

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各种产品实用(定额、机器)工时之和 

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种产品实用工时数×分配率 

领用某种原材料2106千克,单价20元,原材料费用合计42120元,生产甲产品400件,乙产品300件。

甲产品消耗定额1.2千克,乙产品消耗定额1.1千克。

分配结果如下:

 

   

  应分配的材料费用:

 

  甲产品:

480×52=24960(元) 

  乙产品:

330×52=17160(元) 

  二、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辅助生产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主要是为基本生产车间和管理部门使用和服务的;但在某些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也有相互提供产品和劳务的情况。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主要有:

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按计划成本分配法。

 

  

(一)直接分配法 

  直接分配法是指在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辅助生产间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不相互分配费用。

分配的计算方式为:

 

   

  某车间、部门(或产品)应分配的辅助生产用费=该车间、部门(或产品)耗用劳务(或产品)总量×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率 

 甲企业某月配电车间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如表10所示:

 

  表10甲企业某月配电车间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 用电单位:

度 费用单位:

元 

各受益单位名称机修车间第一车间第二车间供销部门厂部仓库合计 

各单位用电度数150175002000050075065039550 

各单位应负担的费用─227526006597.584.55122 

  上列分配表中的分配率计算是扣除机修车间耗用150度电后计算的。

 

   

  第一车间应分配的辅助生产用费=17500×0.13=2275(元) 

  其他车间和部分分配略。

 

  

(二)交互分配法 

  交互分配法,是指对各辅助生产车间的成本费用进行两次分配。

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①交互分配,根据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的产品或劳务的数量和交互分配前的单位成本(费用分配率),在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一次交互分配; 

  ②对外分配,将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交互分配前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入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出的成本费用),再按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数量和交互分配后的单位成本,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进行分配。

 

  采用交互分配法,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全都进行了交互分配,从而提高了分配结果的正确性。

但各辅助生产费用要计算两个单位成本,进行两次分配,因而增加了计算工作量。

 

  (三)计划成本分配法 

  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指先按各受益车间实际耗用劳务数量乘以预先规定的各劳务计划单位成本进行一次分配;再计算出实际费用(包括辅助生产内部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与按计划单位成本分配转出的费用之间的差额,采用简化计算方法全部计入管理费用。

 

  三、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成本分配 

  月末如果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产品成本明细账中归集的月初在产品生产成本与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之和,则应当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以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成本。

 

  “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是已知的,根据不同的“月末在产品成本”核算的角度,就可以得到不同的“本月完工产品成本”计算方法。

 

  

(一)在产品数量的核算 

  在产品数量是核算在产品成本的基础,在产品成本与完工产品成本之和就是产品的生产费用总额。

 

  为确定在产品结存的数量,企业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是在产品收发结存的日常核算;二是做好产品的清查工作。

 

  

(二)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费用的分配 

  1.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产品每月发生的成本,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其每月发生的成本之和即为每月完工产品成本。

这种方法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小的产品。

 

  2.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价法 

  各月末在产品的成本固定不变。

这种方法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但各月变化不大的产品或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小的产品。

 

  3.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成本计价法 

  月末在产品只计算其所耗直接材料成本,不计算直接人工等加工成本。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月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也较大,直接材料成本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且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就全部投入的产品。

 

  4.约当产量比例法 

  应将月末在产品数量按照完工程度折算为相当于完工产品的产量,即约当产量,然后按照完工产品产量与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的比例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这种方法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也较大,且生产成本中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等加工成本的比重相差不大的产品。

其计算公式如下: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程度 

  单位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完工产品产量+在产品约当产量)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产量×单位成本 

  在产品成本=在产品约当产量×单位成本 

  【例13】甲公司的A产品本月完工370台,在产品100台,平均完工程度为30%,发生生产成本合计为80000元。

分配结果如下:

 

  单位成本=80000÷(370+100×30%)=200(元/台) 

  完工产品成本=370×200=74000(元) 

  在产品成本=100×30%×200=6000(元) 

 甲公司B产品单位工时定额400小时,经两道工序制成。

各工序单位工时定额为第一道工序160小时,第二道工序240小时。

为简化核算,假定各工序内在产品完工程度平均为50%。

则在产品完工程度计算结果如下:

 

  第一道工序:

160×50%÷400×100%=20% 

  第二道工序:

(160+240×50%)÷400×100%=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