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6552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总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总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总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总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总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总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总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总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总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总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总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总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总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总复习.docx

《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复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总复习.docx

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

1.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重点介绍分析化学的定义,分析的三大任务(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

1.2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

1.2.1结构、定性和定量分析(按分析任务分)

1.2.2无机分析与有机分析(按分析对象分)

1.2.3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按分析原理分)

1.2.4常量、半微量、微量与超微量分析(按分析用量分)

1.2.5例行分析与仲裁分析

1.3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2.1概述

2.2测量误差(误差的定义)

2.2.1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误差的表示方式)

1.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定义、计算

2.分析工作中,大多使用相对误差衡量分析结果,且其大小还能提供正确选择分析仪器的依据

3.化学分析相对误差要求<0.3%,仪器分析相对误差要求1%

2.2.2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误差的分类)

1.系统误差的定义、特点(固定方向,重复出现)、来源(方法误差、仪器和试剂误差、操作误差)及降低方法(加矫正值或消除原因)

2.偶然误差的定义、特点(服从正态分布统计学规律)及降低方法(增加平行测量次数)

2.2.3准确度和精密度

1.准确度的定义、表达方式(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测量方法(常用回收率)

2.精密度的定义、表达方式(各种偏差公式,如RAD,RSD等),测量方法

3.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准确度反映了测定结果的准确性,精密度反映了测定结果的重复性,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前提,准确度高要求精密度一定高,高的精密度不一定有高的准确度<系统误差>,)

2.2.5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降低误差)

1.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灵敏度和准确度出发)

2.消除系统误差(从系统误差来源着手,仪器校准、对照实验、回收实验、空白实验等)

3.消除偶然误差(增加测量次数)

4.减小测量误差(如万分之一天平最小取样量0.2g;25.00mL滴定管最小滴定体积20mL等)

2.3有效数字及运算法则

2.3.1有效数字(反映测量准确程度)

1.有效数字定义,测量有效数字保留原则(测量时允许保留一位可疑数字),0即可以是有效数字(第一个数字后面的0)也可以是定位数字(第一个数字前面的0),变换单位时有效数字不变,对数值(pH等)有效数字取决于小数部分数字的位数

2.常量分析保留4位有效数字

3.微量分析保留2~3位有效数字

4.偏差保留1~2位有效数字

2.3.2有效数字运算法则

1.加减法(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为准)

2.乘除法(以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数为准)

2.3.3有效数字修约规则

1.四舍六入五成双(5后有非0数,则入)

2.标准偏差修约时应入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3.1概述

3.1.1滴定分析法及有关术语

1.滴定、滴定剂、指示剂、滴定终点、化学计量点

2.滴定分析的特点(简便、快速、准确等)

3.滴定分析的三大要求(定量完全99.9%,迅速、合适指示剂)

4.滴定方式(直接法,间接法——返滴定法、置换滴定法等)

3.2标准溶液

3.2.1标准溶液与基准物质

1.标准溶液定义及配制方式

2.基准物质的要求,应用(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标准溶液),常用基准物质(碳酸钠、邻苯二甲酸氢钾、草酸钠、三氧化二砷及氧化锌)

3.2.2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物质的量浓度

3.2.3滴定度——滴定度的定义及计算(P50,习题3)

3.3滴定分析的计算

滴定度与浓度换算、酸碱滴定中双指示剂法及氧化还原类型计算,关键找出化学计量关系

学习是围绕滴定分析三大要求展开:

1.定量进行,程度99.9%(反应进行程度,即定量分析先决条件)

2.反应速度快(氧化还原滴定动力学要求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3.合适的指示剂(指示剂变色原理、选择要求、常用指示剂)

学习思路:

1.概念学习

2.理论学习

3.滴定曲线绘制(寻找滴定突跃影响因素,SP点对应指标值,目的指导指示剂的选择)

4.指示剂(指示剂变色原理,滴定终点对应指标值,指示剂选择要求,常用指示剂)

5.应用(标准溶液配制和标定,基准物质和指示剂的选择,实际药物的分析)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

4.1概述——酸碱反应的实质是质子转移

4.2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4.2.1质子论的酸碱概念

1.酸碱的定义

2.酸碱反应的实质(通过溶剂合质子实现质子的转移,生成共轭碱和共轭酸)

3.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水的离子积Kw)

4.酸碱的强度(Ka,Kb,注意共轭酸碱对的Ka×Kb=Kw)

5.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

6.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的定义,酸的浓度和酸度定义

7.酸碱的分布系数定义和求算(掌握一元酸和二元酸的分布系数δ求算)

4.2.3酸碱溶液的pH计算

1.水溶液中存在平衡式

1)物料平衡式(MBE),

2)电荷平衡式(CBE)

2.酸碱反应质子条件式(PBE)——零水准法

1)零水准物质的选择依据(溶液中大量存在,参与质子转移)

2)PBE书写方法(等式左边写得质子后产物,等式右边写失质子后产物)

3.溶液pH计算

掌握一元酸碱、二元酸碱pH计算最简式及最简式存在的前提条件

4.3指示剂

4.3.1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酸式体、碱式体结构不同,颜色不同

4.3.2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1.变色范围:

pKIn±1,变色点pKIn

2.三个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酸、碱式色(甲基橙、甲基红、酚酞)

4.3.3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了解)——用量、温度等

4.4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4.4.1强酸(强碱的滴定)

1.滴定反应程度(滴定反应常数

,程度高)

2.滴定曲线绘制(滴定曲线形状,滴定突跃定义,滴定突跃范围影响因素c,指示剂选择原则,可用指示剂)

4.4.2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1.滴定反应程度(滴定反应常数

,程度不高。

弱酸、弱碱被准确滴定的前提:

2.滴定曲线绘制(滴定曲线形状,滴定突跃范围影响因素c和Ka,指示剂选择原则,可用指示剂)

4.4.3多元弱酸(碱)的滴定

1.多元酸碱被分步滴定的前提:

2.多元碱的滴定(重点双指示剂法测定药用碱的含量)

4.6应用与示例

4.6.1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结合实验学习

4.6.2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与示例——重点双指示剂法测定药用碱的含量

4.7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优点(极弱酸碱、溶解能力,多元酸碱分布滴定)

4.7.1基本原理

1.溶剂的分类

2.溶剂的性质

1)溶剂的离解性Ks(溶剂的Ks越小,突跃范围越大,滴定终点越敏锐,pOH*=pKs-pH*。

醋酐离解成酸性更强的醋酐合乙酰阳离子)

2)溶剂的酸碱性(碱性溶剂使酸的酸性增强,酸性溶剂使碱的碱性增强,

3)溶剂的极性(溶剂极性越大,ε越大,库伦力越小,酸碱性增强)

4)均化效应和区分效应(定义,酸性溶剂是酸性溶质的区分溶剂,是碱性溶质的均化溶剂,反之反之亦然,非质子性溶剂是良好的区分性溶剂)

4.7.2碱的滴定(结合实验学习)

碱的滴定

标准溶液

溶剂

指示剂

基准物质

高氯酸的冰醋酸溶液

冰醋酸

结晶紫

邻苯二甲酸氢钾

4.7.3酸的滴定(了解)

酸的滴定

标准溶液

溶剂

指示剂

基准物质

甲醇钠

乙二胺等

偶氮紫

苯甲酸

第五章络合滴定法

5.1概述

介绍EDTA结构(六元酸),与金属离子(M)络合比(1:

1)等

5.2基本原理

5.2.1络合平衡(重点)

概念:

稳定常数(K,公式中为平衡浓度),条件稳定常数(K’,公式中为分析浓度)

两大副反应(αY和αM)定义及计算公式

1.αY包括酸效应和共存离子效应

…………不常用

2.αM包括络合效应和水解效应(或羟基络合效应)

3.

求算条件稳定常数K’的目的是判断是否能够被准确滴定

判别式:

,如果c=0.01mol/L(终点时金属离子浓度),则

,(考试时注意给的浓度,如果不是c=0.01mol/L,则用

判别式,如果是c=0.01mol/L,则可以用

判别式。

本章计算题重点:

注意解题思路:

先找存在的副反应,计算副反应系数,根据副反应系数,求算条件稳定常数,依据判别式和条件稳定常数,判断是否符合准确滴定的要求(TE%<0.1%,△PM’=±0.2单位)。

5.2.2络合滴定曲线——推出影响滴定突跃的两个影响因素,计算化学计量点pM‘计算,指导指示剂的选择(计算不要求,掌握结论)

1.滴定突跃的两个影响因素(金属离子浓度和条件稳定常数)及对曲线形状的影响

2.化学计量点pM‘与滴定终点时金属离子浓度和条件稳定常数有关

5.2.3金属指示剂(计算不要求,掌握结论)

1.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游离态与络合态的颜色不同),指示剂的要求,封闭现象及掩蔽剂

2.滴定终点pMt与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络合稳定常数和指示剂的酸效应有关

3.掌握三个常用指示剂的pH使用范围,颜色,封闭离子等

指示剂

pH使用范围

络合态

游离态

封闭离子

掩蔽剂

EBT铬黑T

7~10

铝、铁、铜等

三乙醇胺,NH4F

OX二甲酚橙

<6

红紫

亮黄

铁、铝等

NH4F

钙指示剂

12~13

酒红

纯蓝

与EBT相似

5.3滴定条件的选择(主要讨论酸度选择)

5.3.1酸度选择

最高酸度(pH最小):

根据浓度,公式

,求出K’的判别式。

再根据公式

和K’的判别式,求算出最大酸效应副反应系数

,从而从表5-2中查找最小pH

最低酸度(pH最大):

以不生成沉淀为准。

根据金属离子M的溶度积KSP,代入公式

,求算出最高pH。

适宜酸度的控制采用缓冲溶液,目的有三:

指示剂要求,合适K’要求及控制反应中生成的氢离子,酸性用醋酸缓冲液,碱性用氨缓冲液

5.3.2掩蔽剂的选择:

两个常用掩蔽剂NH4F和三乙醇胺

5.4应用与示例(结合实验)

5.4.1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EDTA标准溶液:

间接配制,基准物值ZnO,指示剂EBT等

2.Zn标准溶液:

直接或间接配制,对标法,指示剂EBT等

5.4.2滴定方式和应用

1.直接滴定法:

符合滴定分析要求,如EDTA标定,水的硬度测定等

2.返滴定法:

不符合滴定分析要求,如缺少合适指示剂,或络合速度慢,或金属离子对指示剂封闭等原因。

如铝离子的测定(铝与Y络合速度慢,且对指示剂有封闭)

3.置换滴定(重点)

1)置换出金属离子:

金属离子与EDTA络合不稳定。

如Ag离子测定,加入Ni(CN)4离子,生成更稳定的Ag(CN)4离子,置换Ni离子,用EDTA标准溶液直接滴定生成的Ni离子。

2)置换出EDTA:

多种离子共存。

如合金中Sn离子测定,先用EDTA络合所有离子(包括SnY),加入NH4F,Sn生成更稳定的SnF6离子,置换出与Sn络合的EDTA,置换出的EDTA再用Zn标准溶液滴定。

3)辅助指示剂

A.Ca离子测定(指示剂EBT,辅助指示剂MgY):

测定时先加入辅助指示剂MgY和指示剂EBT,指示剂颜色由络合态(MgIn)红色变成游离态(In)纯蓝色

B.Ca离子测定(指示剂PAN,辅助指示剂CuY):

测定时先加入辅助指示剂CuY和PAN,指示剂颜色由络合态(CuIn)红色变成游离态(In)黄色

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6.1概述

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转移)和特点(机理复杂,反应速度慢,副反应多等)

6.2氧化还原反应

6.2.1电极电位方程式(Nerst方程三种表达式)

活度表达式:

平衡浓度表达式:

分析浓度表达式:

6.2.2标准电极电位定义及条件电位定义、公式:

6.2.3影响条件电位的因素(即副反应):

根据条件电位公式推导

1.盐效应(影响活度系数f):

影响小,忽略

2.沉淀效应:

1)氧化形生成沉淀,条件电位降低

2)还原形生成沉淀,条件电位增大

例如:

间接碘量法测定Cu2+的含量

3.络合物效应:

1)氧化形生成络合物,条件电位降低

2)还原形生成络合物,条件电位增大

3)两者都生成络合物,比较络合物的稳定形,

决定条件电位的改变

例如:

间接碘量法测定Cu2+含量时,Fe3+存在将氧化I-,干扰Cu2+的测定

解决方法:

加入络合剂F-,其能与氧化形Fe3+络合,而不与还原形

Fe2+络合,降低条件电位,不能氧化I-

4.酸效应

影响对象:

电对氧化形或还原形参与酸碱离解平衡或电对反应中有H

或OH参加的反应

例如:

H3AsO4/HAsO2电对,除了考虑氧化形和还原形的副反应系数

(酸效应),还要考虑溶液的pH

H3AsO4+2H++2e=HAsO2+2H2O

根据:

得出:

1)强酸条件下,砷酸氧化碘离子,间接碘量法测定砷酸含量

2)弱碱性条件下,碘氧化亚砷酸(直接碘量法标定碘的浓度)

6.2.4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程度(由反应平衡常数衡量)

1.标准电位和平衡常数K关系:

2.条件电位和条件平衡常数K‘关系:

3.对于1:

1型反应:

满足99.9%,必需K’≥106,得出条件电位差

4.结论:

若反应的条件电位差大于0.35~0.4V,可以定量分析。

6.2.5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动力学问题,结合高锰酸钾标定实验)

氧化剂和还原剂性质、反应物的浓度、溶液的温度、催化剂

6.3氧化还原滴定

6.3.1滴定曲线

1.滴定曲线形状

2.滴定突跃范围:

3.化学计量点电位:

4.滴定突跃范围影响因素:

条件电位差

6.3.2指示剂

1.自身指示剂(高锰酸钾,碘)

2.特殊指示剂(直链淀粉)

3.氧化还原指示剂

4.变色范围:

5.变色点:

6.两个常用指示剂:

二苯胺磺酸钠、邻二氮菲-Fe(Ⅱ)

6.3.3滴定前的预处理(结合滴定度学习)

预氧化或预还原

6.4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6.4.1碘量法

1.概述

碘量法

标准液

待测物

指示剂

终点颜色

条件

直接法

碘标液

还原物

碘或淀粉

(滴定前加)

碘(无→黄)

淀粉(无→蓝)

弱酸

中性

弱碱

间接法

剩余法

硫代硫酸钠

标液

还原物

淀粉

(近终点加)

蓝色→无色

弱酸

中性

置换法

氧化物

2.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碘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注意:

a.I2的挥发性和腐蚀性,不可用分析天平称

b.配制时加少量盐酸,除去I2中微量碘酸盐杂质及中和硫

代硫酸钠中的稳定剂碳酸钠

c.KI见光易氧化,棕色瓶密封存放

标定:

a.直接碘量法标定

 

b.硫代硫酸钠标液对标法

2)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问题:

a.水中溶解的CO2易使Na2S2O3分解,pH<4.6

S2O32-+CO2+H2O→HSO3—+HCO3—+S↓

b.水中空气氧化:

2S2O32-+O2→SO42-+S↓

c.水中微生物作用:

S2O32-→Na2SO3+S↓

结果:

降低标准溶液浓度

解决:

a.煮沸冷却水,去CO2和空气,杀死微生物

b.加入NaCO3稳定剂,使pH=9~10,

c.放置7~8天,稳定浓度,过滤使用

标定:

a.K2CrO7基准物标定法(置换碘量法)

b.碘标准溶液对标法

3.指示剂淀粉

1)使用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松动吸附碘,生成红紫色

2)室温下使用,高温可使淀粉指示剂灵敏度降低

3)使用pH弱酸性,吸附反应灵敏

4)新鲜配制指示剂,淀粉溶液易变质、腐败

5)注意加入时间:

a.直接碘量法——滴定前加入(终点:

无色→深蓝色

b.间接碘量法——近终点加入(终点:

深蓝色消失)

4.应用与示例

1)直接碘量法——碘的标定(三氧化二砷)

2)剩余碘量法

3)置换碘量法——硫酸铜的测定

4)水的测定

6.4.2高锰酸钾法

1.概述

注:

酸的浓度[H+]=1~2mol/L,采用硫酸调节酸性,不采用

HCL或HNO3调节酸性

2.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间接配制法:

含MnO2杂质,棕色试剂瓶,沙芯漏斗过滤

标定:

基准物草酸钠

注意:

三度(酸度、温度、速度(自身催化剂锰离子)

一点(终点)

3.指示剂

指示剂——自身指示剂(无色——粉红色)

4.应用与示例——直接法等

6.4.3其它氧化还原滴定法

溴量法:

BrO3-+5Br-(定过量)+6H+=3Br2+3H2O

重铬酸钾法:

 

第七章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第八章电位分析法及永停滴定法

 

第十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十一章荧光分析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