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6579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docx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docx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

11《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品

师: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不仅作为一种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流淌不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论语》十二章。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和《论语》。

课件出示: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2)《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首创语录体写法,格言警句,美不胜收。

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举一反三”“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尽善尽美”“舍己为人”等都出自其中。

师:

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荟萃,大体可以分为“修身”“治学”两大类。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两个目标:

熟读成诵,理解文意。

我们分三步进行:

朗读,解读,吟诵。

【设计意图】介绍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论语》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课文学习做准备。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借助资料,读准字音

2.范读学读,读准节奏

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课件出示课文朗读节奏划分。

课件出示: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3.自由练读

朗读提示:

(1)字正腔圆。

“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抑扬顿挫。

读准节奏,注意语速语调。

4.指名朗读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设计意图】理解文言文,首先要读准文言文。

从朗读开始进入课文学习,通过朗读,感受《论语》语录体的特点,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理解重点词语(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课件出示: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形容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饭疏食,饮水(古义:

粗糙。

今义:

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

(4)一词多义

不亦乐乎(形容词,高兴)

乐回也不改其乐(名词,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习的内容)

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曲肱而枕之(代词,指胳膊)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优点)

2.理解重点句子

课件出示: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

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④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3.针对性精讲

4.翻译全文,贯通文意(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句段精析”栏目)

5.齐读课文

师:

同学们,《论语》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下面,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再一次诵读本课。

(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默读,圈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再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和老师提供的重点词语、句子的解释,自主译读课文。

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贯通文意,达到准确理解全文意思的学习目标。

四、布置作业,课外巩固

熟练背诵本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课文背诵

2.导入

师:

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本文的大意,今天让我们继续探究这十二章内容中所蕴含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

二、分章概括,整体感知

师:

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章论述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

课件出示:

第一章:

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

阐述自省以提高自我修养的观点。

第三章:

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

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

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

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

讲的是当“富”与“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第九章:

前两句讲正确的学习态度:

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后两句讲的是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对照别人的缺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

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

讲的是要坚守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章:

说明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分类品析,探究哲理

师:

《〈论语〉十二章》章章精粹,有教我们修身的,有教我们治学的,我们把它理一理,请同学们在书上批注标示,将文中的哲理句子分类归纳到“治学”“修身”两类里。

预设

课件出示:

治学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态度)

修身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为人处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道德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自我修养)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个人修养)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道德修养)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道德修养)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德修养)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道德修养)

【设计意图】将零散的“语录”分类归纳,既整理了思维,启迪了思考,也为进一步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做了准备。

1.品读“治学篇”

(生根据课件,一齐吟诵“治学篇”)

(1)思考:

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预设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温故”“知新”的人可以当老师。

这里,孔子强调的是“知新”,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要“学而时习之”。

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样认为的?

预设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比自己多、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比自己少、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

(3)结合自身谈一谈:

你最欣赏的“学习之道”是哪一句?

它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预设示例一:

我最欣赏“温故而知新”。

温习旧知识,能有新的发现,这需要在温习的时候有所思考,有所领悟。

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独立思考,从旧知识里获得新的体会。

示例二:

我最欣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一味空想而不去踏实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所以,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能深入理解,有所领悟。

示例三:

我最欣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之”才能全身心地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

所以要提高学习兴趣,全神贯注投入学习。

示例四:

我最欣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设计意图】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理、思考、交流,逐步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阂,拉近典籍和现实的距离,带领学生深入领会“学习之道”,吸取其中的有益营养,古为今用。

2.品读“修身篇”

(生根据课件,一齐吟诵“修身篇”)

师:

在“修身篇”里,有孔子及其弟子自述的修身进德之法。

我们来品析一下这几句话的意思。

课件出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什么?

子夏的求“仁”途径又是什么呢?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交流明确)

预设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加强自我反省。

子夏求“仁”的途径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就是广泛学习,坚定志向,提出疑惑,联系实际思考自我。

(2)从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生交流明确)

预设进德修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道德的修炼需要自我学习,自我反省。

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内化为对自己的自觉要求。

当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

(3)“品德是最高的学位。

”明白了这些道理,你准备怎样开启自己的修身之路呢?

(生联系自身实际,各抒己见)

预设坚定志向,加强学习,加强自我反省,等等。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板块,精心整合了教学内容,细致地安排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以吟诵、品议的方式逐步理解经典的思想核心,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使其在活动中启迪思维,涵养心灵,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运用了板块式教学思路,第一节课分三步(“朗读—解读—吟诵”)落实第一个教学目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第二课时通过分类品读落实第二个教学目标“品味语言,感受《论语》的魅力,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资料链接】

孔子的仁学观念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学为其核心,以“仁”释“礼”,强调复礼归仁。

那么,孔子仁学的要义何在呢?

孔子仁学最重要的三个层面,即仁之内涵,为仁之方,仁与礼之关系。

孔子之“仁”,即是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礼的规范,是以孝悌为根本而又超越血缘亲情、由近及远的“差等”之爱,是涵蕴、孕育各种美善德行的总德。

一言以蔽之,在孔子看来,“仁”就是人的本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美德的最高概括。

孔子释“礼”归“仁”,将仁的基本性质确定为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并宣扬为仁的自觉性,力图把“礼”这种外在的制约,通过“仁”的德行修养,化作主体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

孔子所谓的“为仁之方”即为仁的工夫与方法,主要就是“忠恕”之道。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的问题时所说的: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乃至万物,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待人待物,从而成己又成物。

这不就是“爱人”的具体体现吗?

能如此,不就是一个“仁者”了吗?

【疑难探究】

《论语》里的“为学之道”有哪些?

①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孔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雍也》)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的人。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的学习精神。

②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③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

子曰: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

“然,非与?

”曰:

“非也,予一以贯之。

”(《卫灵公》)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

④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又说: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

子夏曰: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

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做教师培养政治人才。

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更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提出了“为己之学”的学习目的,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