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6838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辽宁省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辽宁省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辽宁省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辽宁省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辽宁省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辽宁省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辽宁省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辽宁省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辽宁省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辽宁省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辽宁省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辽宁省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

《辽宁省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docx

辽宁省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

辽宁省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瞥(piē)见  鲜妍 矫(jiǎo)揉造作 红装素裹

B.箴(zhēn)言 宽宥 强聒(guō)不舍  不可明状

C.骈(pián)进 困厄 自惭形秽(suì)  鸠占鹊巢

D.恪(kè)守   忧戚 心无旁骛(wù)   段章取义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B.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学生们一起唱了《明天我就成了你》这首歌。

C.假期里,大家外出游玩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他们快乐成长的关键。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从唐诗到楚辞再到“新古典主义”,真可谓孜孜不倦。

B.做大事者当有决断,切不可前瞻后顾,否则容易错失良机。

C.他悟性极高,无论多么艰深晦涩的文章,只要浮光掠影地看上一眼,就能抓住其实质。

D.战争题材的影视剧往往高扬英雄主义的浪漫气息,孤胆英雄深入险境却总能绝处逢生。

4.下面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确凿(záo)      和蔼       人迹罕至(hăn)   人声鼎沸

B.搓捻(niàn)     奥秘       不求甚解(shèn)    小心冀冀

C.尴尬(jiè)      弹簧       恍然大悟(huǎnɡ)   饥肠鹿鹿

D.枉然(wànɡ)    悔恨        煞有介事(shà)     戳然不同

5.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跟随作家去旅行,去寻觅风景,发现美好吧!

跟随沈从文,        ;跟随余秋雨,       ;跟随杨朔,           ;跟随徐志摩,              。

①去感受敦煌灿烂的文化②去欣赏康河油油的青荇③去寻找湘西的纯净美好④去聆听漓江迷人的故事

A.③①④②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新开的超市大门上写着八个大字:

“物美价廉,欢迎惠顾。

B.8月12日是贵校七十年校庆,作为市长我一定光临指导。

C.我前几日登门拜访,正巧您不在,您的家父已经把您调离的事告诉我了。

D.听说你新买了房子,今天我有事走不改天我一定赏光拜访。

7.请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A.“认真复习、十分想念、不断提高”都是偏正短语。

B.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陈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C.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的诗句。

——这句话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8.下列对名著《格列佛游记》的评述正确的一项是()

A.《格列佛游记》展现的是一个与现实没有关联的虚构的童话般的神奇世界,但由于作者精确、细腻、贴切的描述,使人感觉不到它是虚构的幻景,似乎一切都是真情实事。

B.《格列佛游记》继承了流浪汉小说的结构方法,袭用了当时流行航海冒险小说的模式,在相当程度上与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形式、性质上都相似。

C.勒皮他的科学家脱离现实生活,从事的全部是虚无飘渺毫无结果的研究。

D.格兰黛克利其是格列佛的“小保姆”,处处对他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最后格兰黛克利其冒着未知的惩罚,假装生病助格列佛逃离大人国。

二、现代文阅读

①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好久。

盲眼老头是遛鸟的,鸟儿好漂亮,有一个特别令他怦然心动的名字——阿捷。

每次盲眼老头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教那鸟儿遛口时,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久久不安。

②他是个很古板的老头,并不爱鸟。

退休这么长时间,除了每早来这公园里溜溜达达外,几乎没有一点儿兴趣。

但自从见了盲眼老头养的那只叫阿捷的鸟儿之后,他就从心底生出了一种欲望——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

③之后的日子,他就千方百计地有意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

盲眼老头很友善,也很豁达。

他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他简直有点喜出望外。

④有一天,他终于按捺不住,对盲眼老头说,他想买下那只鸟。

尽管他的话说得很诚恳,可盲眼老头听了他的话,先是吃了一惊,继而摇了摇头:

“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的!

⑤“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多少,我掏多少,绝不还价。

⑥“你若真的喜欢这种鸟的话,我可以托人帮你买一只。

”盲眼老头的态度也极为诚恳。

⑦“我只要你这只!

⑧可是,不管他好说歹说,盲眼老头还是不卖。

他打定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主意,又去和老头交谈了几次。

老头仍是那句话:

“不卖!

”这使他很失望。

一次次失望,他感觉到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似的。

他病了。

他心里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病的。

⑨几天以后,那位盲眼老头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病因就出在自己的这只鸟儿身上。

老头虽然不舍得,还是忍痛割爱提了鸟笼拄着拐杖来看他。

⑩“老弟,既然你喜欢这只鸟,我就将它送给你吧。

”⑪躺在病床上的他,看到手提鸟笼的盲眼老头,听了这话,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

病也当下轻了许多。

他一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丢。

⑫几天后,盲眼老头又拄着拐杖去看他,也是去看那只鸟。

可是,盲眼老头进屋时,却没有听到鸟的叫声。

盲眼老头忍不住了,问:

“鸟儿呢?

阿捷呢?

⑬许久许久,他才说:

“我把鸟放了。

”他没敢正眼去看盲眼老头。

⑭“什么?

你把鸟放了?

你怎么可以放了阿捷呢?

”果然,盲眼老头说话的声音变得异常激动。

⑮是的,老兄。

我把鸟放了。

你不知道,我这一生判了几十年的案子。

每个案子不论犯法的是平民百姓或是达官贵人,我都觉得自己是以理待人,判得问心无愧。

现在细细回想,这一生,唯一判错的,只有一个案子。

当我发现了事实真相后,未来得及重新改判,他就病死在牢狱里了。

我现在已退下来了,这事也没有任何人知道。

可自见了你提的鸟笼和笼中那只叫阿捷的鸟儿后,我的灵魂就再也不能安宁了。

老兄,我错判的那个青年也叫阿捷呀!

”他说着说着已是泪水扑面而下。

他发现盲眼老头听了这话,竟然变得木木呆呆地,那双凹下去的眼也有泪水流了出来。

但他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⑯几年后,盲眼老头先他而去了。

他作为盲眼老头的挚友,拖着年迈的身体亲手为盲眼老头操办后事。

办完后事,在为盲眼老头整理遗物时,他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

照片上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

他看了照片一眼,又看了照片一眼。

他真不敢相信照片上这个年轻的后生,与他记忆中的那个阿捷竟然是那样的相像。

他不知道,照片上的那个后生真的就是阿捷呢,还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选自《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9.小说情节一波三折,阅读全文,根据退休老人的活动补充故事情节。

不爱鸟,却想得到“阿捷”鸟→______________→获赠后,将鸟放飞→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对本文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盲眼老头为人宽厚善良,得知“他”因鸟而病,便忍痛割爱,把鸟送给了“他”

B.“阿捷”尽管没有出场,但他的命运却是构成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核心要素。

C.开头部分细腻描写鸟的漂亮,揭示了“他”强烈地想占有这只鸟的主要原因。

D.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却写得一波三折,跌宕生姿,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11.小说围绕一只鸟写了两个老人之间发生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不少于三点)

12.结合文章说说本文以“一只鸟”为题、泰格特以“窗”为题的作用的相同点。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经典咏流传》为何火了起来

《经典咏流传》是中央电视台新时代文化节目的创新之作,节目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深厚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并邀请音乐人用“和诗以歌”的方式演绎经典诗词,开启文化节目2.0时代。

节目不仅有励志的《苔》,也有催人奋进的《明日歌》,甚至还让国际化的果敢Duplessy疯马乐队用中英文演唱《登鹳雀楼》,让诗词以音乐为媒,穿越古今、跨越国界,实现中西方文化互动和交融。

据报道,《经典咏流传》前三期节目短视频全网播放量已突破1.5亿,57篇微信文章突破10W+,节目“摇一摇”互动更是获得了近400万次分享,总曝光量约4亿。

节目开播次日就一举拿下了豆瓣9.4的高分,创造了文化节目的新高。

其中改编自袁枚的《苔》更是一夜间播放量突破5000万,可见其受关注度之高。

节目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让经典具有新时代属性。

节目制片人、总导演田梅介绍说,节目强烈的文化属性和对经典诗词传承的社会责任,吸引近百位经典传唱人加盟,《明日歌》《登鹳雀楼》《将进酒》《送别》《陋室铭》《梁祝》《枉凝眉》《苔》等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在节目中被创新性传唱。

节目很好地解决了诗词和音乐两种形态的跨界融合,选择的诗词都具有普世情感,比如古人有关“惜时”“励志”“亲情友情爱情”“家国”等主题诗词,让当今的中国人更容易接受;邀请知名音乐人和有特点的素人(注:

“素人”指之前未接触专业音乐领域的人或没有任何头衔的人)传唱经典诗词,他们本身都是时尚的载体和符号,更易引起观众的追捧。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从传播学的角度剖析节目的创新之处:

一是传播者掌握主动性,节目选择的诗歌都是有价值诉求的,能够与今天的世界对接;二是形式创新,节目本身是诗歌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过去和今天结合在一起,是历史跟未来结合起来;三是主题的拓展性深耕,节目让经典传唱人咏唱经典之外,还让他们自己介绍歌曲创作的背景故事以及说出对诗歌的感受,给人启示。

“节目让诗词内涵外延浑然一体,每个元素的调动和运用都有含义,让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依据自己文化的基础去畅想、去体会、去感受。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高晓虹说。

《经典咏流传》让经典诗词和现代音乐相碰撞,让中华文化的风骨与魂魄,插上歌声的翅膀,飞进了亿万中国人的心中。

节目中的16首歌曲更是唤起了无数网友内心诗意,有许多网友表示“已建立无限循环歌单”“声音渗透了我的灵魂”;也有许多网友从诗的咏唱中听出了人生的哲思,如《定风波》里遇到挫折时一笑了之的旷达,《明日歌》中珍惜时光的感悟。

“诗言志、歌永言”,《经典咏流传》通过咏唱经典诗词带领亿万中国人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经典诗词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唱出新时代最强音,再造当下的流行和未来的经典之声。

(原文有改动)

链接一

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小诗《苔》原本鲜为人知,而经过乡村教师梁俊和贵州的学生们的演唱之后,一首孤独300年的小诗重新走入人们视野,感动无数观众,瞬间走红。

梁俊在山村支教时,教孩子们学习了一百多首诗歌。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给他们带来更多乐趣,这些诗中将近一半被谱上了曲。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简单的几个字蕴含了梁俊对孩子们的未来的期许:

纵使他们出身大山里,但也不妨碍他们成长为艳丽的牡丹,绽放光彩。

同为出身山里的梁俊翻山越岭去支教的故事也打动了大家,他也正像他所唱的《苔》一样,在《经典咏流传》的这个舞台绽放。

“就像潮湿的角落的那些苔,人们看不见,但是他们如果被显微镜放大出来,它们真的像一朵朵的花。

链接二

《经典咏流传》在改编演绎上,有些歌曲做不到古诗和现代歌词的水乳交融。

如刘桢的《赠从弟》和《男儿当自强》的混搭就有些不伦不类,两首作品虽然有类似主题,但将《赠从弟》简单拼插入内,既破坏了古诗的韵味,对于歌曲也起不到升华意义,显得鸡肋。

链接三

《诗·大序》曰: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此语道出了我国古代诗与歌的关系。

其实,汉字的语音本身是有意义的,我们将每个字读得越饱满,就越能彰显它的意义;加上根据不同的诗歌体裁而遵循的不同韵律,就形成了汉诗文朗读的独特方式——吟诵。

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因而吟诵也是汉语诗文的活态。

汉语本身音乐性特点决定了吟诵的音乐性,经典的汉语民歌和地方戏剧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吟诵这种读书方式的特点有关。

13.下列关于《经典咏流传》这一节目的说法,与所给材料相符的一项是()

A.该节目是央视文化节目的创新之作,使当今流行音乐变为经典。

B.该节目播出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广泛关注。

C.该节目有近百位经典传唱人加盟,其作品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D.该节目中作品的创作,与汉语本身的音乐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14.根据正文内容,不属于《经典咏流传》这一节目火起来的原因的是()

A.节目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让经典具有新时代属性。

B.节目解决了诗词和音乐两种形态的跨界融合,更容易引起观众的追捧。

C.节目组织者对诗歌主题进行拓展性深耕,然后邀请知名音乐人和有特点的素人传唱。

D.节目中许多歌曲唤起了无数观众的内心诗意,让观众听懂了其深刻内涵,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15.链接一中“孤独了300年”的《苔》为什么能“感动无数观众,瞬间走红”?

请结合正文加以分析(答出三点)。

16.根据“链接三”,简说我国古代诗与歌的关系。

17.根据所给材料,请你给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组提出一点改进建议。

三、句子默写

18.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1)越明年,政通人和,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3)山水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4)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5)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

(社甫《月夜忆舍弟》)

(6)_________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8)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9)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1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明新事物会取代旧事物,社会会朝前发展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逄席上见赠》)

四、课内阅读

(一)阅读《岳阳楼记》选文,回答下列小题。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19.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薄:

                        景: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2)微斯人,吾谁与归?

21.选文描述了“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古仁人”为什么会“异二者之为”呢?

五、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宣①年八岁,后园挑②菜,误伤指,大啼。

人问:

“痛邪?

”答曰:

“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③,是以啼耳!

”宣洁行廉约④,韩豫章⑤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

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于范,云:

“人宁可使妇无裈⑥邪?

”范笑而受之。

(注释)①范宜:

字宣子,居住在豫章郡,后被召为太学博士、散骑郎,推辞不就。

②挑:

挑挖;挖出来。

③“身体”句:

语出《孝经》: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身,躯干。

体,头和四肢。

④廉约:

廉洁俭省。

⑤韩豫章:

韩伯,时任豫章太守。

⑥裈(kūn):

裤子。

2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范宣/年八岁

B.宣洁行/廉约

C.如是/减半

D.范/笑而受之

2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指(____________)  

(2)遗(____________) (3)遂(_____________)

24.翻译下列句子

(1)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

(2)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于范。

25.范宣的身上有哪些美好德行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六、诗歌鉴赏

26.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完成。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

七、综合性学习

27.综合语文实践活动。

(1)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并为其拟写一个简洁明了的标题。

10月31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致信,确认扬州成功入选“世界美食之都”,同时对扬州“申美”成功表示祝贺。

据悉,所有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城市都会获得这一“致信”,这相当于是扬州“申美”成功的官方证书。

信中表示,在对扬州提交的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相关申请材料进行认真评审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授予扬州市美食领域创意网络城市成员地位,并借此机会对贵市表示祝贺。

信中表示,希望扬州与其他成员城市积极互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秘书处保持沟通,并在网络内部创造交流与合作机会。

信中还表示,期待着扬州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间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共同努力为市民打造可持续、包容、安全、富有生机的创意城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几天最火的电影就是《少年的你》。

电影将校园霸凌、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问题展现在大众视野,成为热议话题。

阅读下列材料,试探究校园欺凌的现状与阻止校园欺凌的措施。

材料一:

据统计,2014年至2015年,仅媒体曝光的国内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就有43起。

其中,2015年3月以来就有26起,发生地从大型城市北京、上海,到欠发达的广西、云南,从东北辽宁,到南端省份海南。

材料二:

早在2002年,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张文新针对山东省9205名城乡中小学生进行了校国欺凌现象的专门调查。

调查显示,近五分之一的被调查者有欺凌或被欺凌问题,1371(14.9%)名学生自认为是受欺凌者,227(2.4%)名学生自认为是欺凌者。

研究还发现,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直接言语欺负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欺负,间接欺负的发生率最低。

随着年级的增长,欺凌行为会有所变化。

年级越高,采取语言欺凌的人数越多。

材料三:

从西方国家的统计数据看,85%的女孩和80%的男孩在学校受到过至少ー次欺凌,10%~15%的学生曾经欺凌过他人。

日本一年中报告的校国欺凌事件就有2万多件。

现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作文

28.根据要求作文。

有时,我们渴望独立,希望能挣脱父母无微不至的庇护;有时,我们渴望成功,希望能达到自己努力追寻的目标;有时,我们渴望超越,希望能更上一层楼。

其实,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渴望的还有很多。

请以“我渴望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2)不少于6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