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7091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父爱之舟》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茧、栈、冤”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疼”等14个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标题的含义。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倒叙和顺叙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的妙处。

4.通过品读文中叙述的小事体会父爱的真挚以及作者对父亲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2.抓住文中描写父爱的场景和细节,体会父亲的形象,感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浓浓深情。

教学难点:

1.了解文中运用的首尾照应、衬托等写作方法。

2.体会父亲的节俭和对作者的期望,体会父爱的伟大,以激起对父亲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茧、栈、冤”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疼”等14个生字。

正确读写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梳理结构,理解标题的含义。

要点把握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了解文章大意,梳理结构,理解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歌曲《父亲》,出示有关父亲热爱子女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父爱这一人间至爱亲情。

导语:

如果说母爱像和煦的春风,抚摸着我们的脸颊;那么父爱就像火热的冬炉,温暖我们的周身。

如果说母爱像涓涓细流,滋润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就像巍巍高山,托起我们的志向。

上一课,我们从作家梁晓声那里体会到了“慈母情深”,这一课我们将随画家吴冠中品味那深沉的父爱!

2.板书课题,初步理解其含义。

预设:

由于是刚接触本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先从字面含义理解课题,不必深入挖掘其意义及作用。

示例:

师:

同学们,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读了本课标题,你们了解到了些什么呢?

生:

这篇文章写的是有关父爱的故事。

生:

“父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师:

同学们的回答很正确,我们从字面上很容易得到这些信息,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以“父爱之舟”为题呢?

这个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的相关知识。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其油画代表作品有《长江三峡》《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圈画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3.教师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

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cán蚕茧报kǎo考心ténɡ疼xí席子tánɡ糖果纸xiè屑qǐ启dí迪dīnɡ钉鞋

péi陪jià嫁jiǎo缴纳bì毕业shǔ暑假zhǔ煮饭zhěn枕边jiān兼做

客zhàn栈yuān冤wǎnɡ枉恍hū惚偏pì僻落bǎnɡ榜cháo嘲笑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量词归类:

一(间)客栈一(把)大黄油布雨伞一(双)深筒钉鞋

◆近、反义词归类:

近义词:

节省——节俭偏僻——荒僻启迪——启发

反义词:

节省——浪费珍贵——普通精致——粗糙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把握字的笔画、笔顺、书写规则,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学生写字。

◆书写指导:

[糖]左右结构。

“米”末笔捺改为点,“唐”撇伸展有力。

[席]半包围结构。

“广”横略向右上倾斜;“”首横长,末笔竖在竖中线上。

[嫁]左右结构。

“女”窄长;“家”笔画较多,注意笔画间的穿插迎让。

[毕]上下结构。

“比”左小右大;“十”横略长,竖在竖中线上。

糖席嫁毕

◆易错提示:

[蚕]上部是“天”,不要写成“夭”。

[考]下部是“丂”,不要写成“与”。

[栈]右部是“戋”,不要写成“戈”。

[暑]最上面和最下面都是“日”,不要写成“口”。

(4)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5)理解重点词语。

[冤枉]无辜的人被诬指为有罪,无过错的人受到指责;不值得;吃亏。

[恍恍惚惚]指神志不清;看不清、迷惘的状态。

[偏僻]指远离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区或远离交通要道的人烟稀少的地方。

[启迪]开导;启发。

[恋恋不舍]舍不得离开。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准备讨论。

过渡:

同学们,通过读课题我们了解到本文主要写的是父爱,从文章第1自然段我们又了解到作者是以梦境的形式来回忆与父亲有关的故事的。

那么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个与父亲有关的梦境呢?

文中哪些句子提示了场景的变换?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注意边读边思考,将相关语句圈画出来。

2.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检测学习效果。

预设: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篇幅虽然较长,但语言直白易懂,学生通过自读交流基本能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师在学生自读学习的过程中不必过多干涉,待学生交流后以问答的形式检测学习效果即可。

交流示例:

师:

同学们在刚才的自读学习过程中表现很活跃,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下面几个问题。

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本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生:

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写作者从梦境中醒来,因此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

师:

是的。

这样写,文章的结构显得很完整。

我们很容易发现文章除了首尾,中间部分写的都是梦境。

现在请同学们将自己标注的提示梦境场景变换的句子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

“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这是第一个场景。

生:

“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渔船。

”“他同姑爹一起摇船送我。

”这是第二个场景。

生:

“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

”这句话表明场景再次变换。

生:

“读初小的时候……”这句话预示接下来写父亲送“我”上小学的场景。

生:

“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我又要去报考无锡师范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这些语句表明,作者按时间顺序具体回忆了父亲多次送自己上学的场景。

师:

大家的回答精彩极了。

大家今后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其他类似的文章。

3.归纳概括,明确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过渡:

刚刚我们找到了文中提示场景变换的句子,这样我们就能很容易地概括出最能体现出父爱的事情了。

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

明确:

(1)父亲养蚕卖茧给“我”买枇杷。

(2)父亲送“我”上学住便宜客栈,心疼“我”被虫咬要换房。

(3)逛庙会,父亲给“我”买豆腐脑自己却不吃;父亲给“我”做万花筒。

(4)父亲雨雪天送“我”上学。

(5)父亲给“我”凑学费,送“我”上学,给“我”铺床。

(6)父亲送“我”报考师范学校。

(7)父亲为“我”缝补棉被。

4.梳理文章结构。

预设:

文章除了首尾是写梦醒的,中间部分全是写梦境,这样文章的层次就一目了然了。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写“我”刚从梦中醒来。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

写“我”回忆过往艰难求学的经历,表现了深深的父爱。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

再次写“我”梦醒,照应开头。

5.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标题,思考其特点和作用。

预设: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课文标题“父爱之舟”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明确:

①“父爱之舟”把父爱与船联结起来,形象地揭示了父爱对“我”早期成长的承载作用。

②“父爱之舟”实指姑爹的渔船,虚指父亲的爱,以此为题,化抽象为具体。

③“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父亲总是以此舟送“我”读书、考学,此舟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联起全文内容。

④“父爱之舟”蕴含的情感丰富,以此为题,既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方法总结:

文章标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可以交代写作对象的特点与含义,可以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可以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串联全文,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

同学们,课文中的父爱既深沉又细微。

在那样极端困苦的岁月里,父亲仍支持“我”去报考和求学,不怕辛苦,不畏艰难。

那深沉的父爱令人敬佩,那细致入微的父爱又涓涓入心。

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熟悉并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并体会到那既深沉又细微的父爱,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层次,还讨论交流了课文题目的特点和作用。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

2.通过赏析文中的场景和细节描写语段,体会父亲的一片深情。

3.进一步理解父爱的伟大、真挚,激发对父亲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要点把握

1.抓住文中相关句段,特别是围绕小渔船叙述的内容,体会深深的父爱。

2.体会文中运用倒叙、首尾照应等写法的作用。

3.读写结合,仿照课文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有关父爱的小事。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教师听写词语,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蚕茧报考掀开席子庙会纸屑

启迪钉鞋丝绸陪嫁毕业兼做

2.回顾梦境,梳理主要场景。

过渡:

同学们,上节课上我们初步了解了作者的梦境中出现的几个重要场景,现在我来考一考大家,看一看谁能既快又准确地回答出来。

(教师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表扬回答得既快又准确的同学。

3.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

父亲的那条小船是那么简陋,行驶缓慢,可是它承载了父亲无尽的期望,盛满了父亲无尽的关爱。

是父亲亲自摇着小船把“我”送到一个个人生港湾,“我”在船里安稳舒适,真是酣梦难醒呢!

让我们再一次跟随作者踏入那艘“父爱之舟”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教师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分析文章开头的特点。

过渡:

在初读课文时已经有很多同学注意到文章的开头很独特,那么这样开头好在哪里呢?

有何表达效果?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段,边读边体会。

交流示例:

生:

采用梦境的形式回忆往事,便于组织情节,抒发情感,表达主题。

生:

运用倒叙的方式,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方法总结:

记叙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2.师生共读第2~9自然段,品味作者的梦境。

场景一:

父亲添桑叶,买枇杷。

预设:

教师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圈画出文中能体现父亲的特点的词句,初步体会父亲的特点及“我”的家庭特点。

交流:

(1)从“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辛劳的人。

(2)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疼爱。

(3)从“总”这个字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之深。

教师小结:

在这一段中,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起了自己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开启了对深沉的父爱思念的闸门。

同时,这一场景对“我”的家境做了暗示:

这是一个勤劳但生活充满艰辛的家庭。

场景二:

父亲送“我”上学,心疼“我”被虫咬,要换房间。

预设:

教师提出阅读要求,指导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学生交流感悟父亲的爱子深情。

阅读要求:

①圈画:

默读课文,画出表现父亲生活节俭的词句。

②思考:

一向生活节俭的父亲为什么动心要换价格更贵的房间?

③反思:

父亲要换房间的想法被“我”拒绝了,假如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做?

④品读:

从父子俩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文中做出批注。

(1)学生默读课文。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适时点拨。

预设:

教师以填写表格的形式检查学生交流学习的效果。

①表现父亲生活节俭的词句:

“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

②当“我”被臭虫咬得满身疙瘩时,一向节俭的父亲的做法是心疼“我”,愿意花更多的钱换较好的房间。

父亲的做法体现了浓浓的爱子之情。

③当父亲提出要换较好的房间时,“我”的反应是不肯再加钱换房间,“我”的做法表明了“我”体谅父亲的不易。

场景三:

父亲带“我”逛庙会,买豆腐脑,做万花筒。

(1)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2)教师出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①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

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

预设:

这句话写出了“我”矛盾的心理活动。

教师可结合前文的学习从两个方面分析“我”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

第一,“我”的家境贫寒,父亲靠着辛勤劳动勉强支撑着这个家。

第二,父亲的生活一向节俭,从来不愿意花一分冤枉钱。

明确:

“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知道体贴父亲,所以即使很馋,也不愿意让父亲乱花钱。

②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

预设:

这里的细节描写和上文父亲心疼“我”而换较好的房间遥相呼应,将这位朴实的父亲的爱子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明确:

即使生活再苦,父亲也不愿苦着孩子,想方设法去满足孩子的小小愿望,这也体现了浓浓的父爱。

教师小结:

文中像这样的细节描写还有很多,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之爱往往也体现在点点滴滴当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就能感受到父母温情而细腻的爱。

(3)教师鼓励学生采用上面的方法读一读有关父亲给“我”做万花筒的文字,并联系生活实际感悟。

场景四:

父亲雨天背“我”上学。

预设:

这个场景虽然简单,但是读来倍加让人感动。

教师可引导学生着重分析文中描写父亲动作的句子,体会父亲送“我”上学的艰辛。

(1)学生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圈画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

(2)学生自主交流这些动作描写的作用。

明确:

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有“背着、扎紧、穿、撩起、扎”。

作者运用动词刻画父亲负重跋涉、艰难前行的情态,使父亲的形象更丰满,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深爱,同时也流露出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场景五:

父亲为“我”凑学费,铺床铺。

过渡:

父亲有一个很朴素的愿望,就是要“我”好好读书。

“我”也很努力地学习。

当“我”读完初小,顺利地考取了高小以后,“我”上学的费用越来越高,这对本就贫寒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可是父亲没有任何怨言,想尽办法供“我”读书,这深深地感动了“我”。

同学们自读第6自然段,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的心声。

(1)师生总结前几个场景的学习方法。

明确:

读文—圈画重点词句—交流感悟人物品质—体会情感。

(2)学生分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交流情况适时引导释疑。

①为了凑够钱供“我”上学,父亲是怎么做的?

(父亲为了给“我”凑齐学费,粜稻、卖猪,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了“我”身上。

②“我”偷偷哭了的原因是什么?

(“我”当寄宿生以后,上学需要的费用更高了,这使原本贫寒的家庭再次陷入困境,“我”因心酸而哭泣。

③如何理解“我”这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以往大不一样?

(这“哭”里面包含着复杂的滋味,既为家里的窘况而哭,也为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而哭,也为父母的艰辛而哭,也为自己第一次远离父母而哭。

(4)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读本段。

场景六:

父亲送“我”报考师范学校。

过渡:

在父亲的大力支持下,“我”顺利地从高小毕业,即将到遥远的地方报考师范学校了,父亲再次借了姑爹的小渔船送“我”。

这一路上“我”的心情很沉重,这是为什么?

下面我们将学习下一个场景。

(1)教师指名朗读第8自然段,指导学生概括“我”的求学经历。

明确:

“我”的求学过程历经了初小—鹅山高小—无锡师范。

(2)重点朗读文中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揣摩体会。

思考:

“我”为什么未能领略途中的诗画意境?

明确:

这是因为家里为了“我”上学几乎倾其所有,“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这次去报考师范学校,如果考取就能实现父亲要“我”当一个教员的愿望,反之,则愧对了父亲的殷切希望以及父亲为自己所做的一切。

所以“我”没有心情去领略路途上的诗画意境。

(3)教师联系实际拓展思维,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体贴父母。

明确:

孩子是父母殷切的希望,他们为了孩子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作为孩子,我们要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积极努力地学习,用好的成绩来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场景七:

父亲为“我”缝补棉被。

过渡:

每当读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句诗的时候,我们总能联想到母亲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今天,相似的情景将再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当“我”考取了无锡师范以后,父亲再次摇着小船送“我”去学校。

在途中,“我”看到了父亲亲手为“我”缝补棉被,这一刻,“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以至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感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

预设:

这段朴素的文字中蕴含着真情,特别是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自然流露出“我”的感动。

教师在朗读时要注意把握好停顿和重音。

(2)学生自读课文,与教师的范读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把握作者的情感。

(3)教师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

①回顾前文,说一说作者在文中几次写到姑爹的小渔船。

明确:

文中一共四次写到姑爹的小渔船。

②作者为什么要一次次地写摇船、船上做饭?

明确:

这只破旧的小渔船承载着一位朴实的父亲对孩子深切的期望和浓厚的爱,是父亲摇着船把“我”带到了一个个人生的驿站。

作者对这些场景一次次的描绘一步步地紧扣了文题,进而深化了中心。

③描写父亲背影的文字好在哪里?

明确:

①朴素的文字中蕴含真情。

父亲“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表现出细腻、深沉的父爱,自然流露出“我”内心的感动。

②虚实结合。

父亲的背影让人想起朱自清的《背影》,一虚一实交织在一起,表现出对父爱的深刻印象。

③叙述与抒情相结合。

抒情穿插在叙述中,强调了父爱的分量,突出了内心的感动。

3.品读结尾,感悟作用。

明确:

作者这样结尾,不仅照应了开头,而且表达了作者对父爱的感激之情和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使父爱伟大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教师小结:

《父爱之舟》一文围绕“父爱”这一中心,写出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感激。

文章所写的内容看似零碎,实则结构严谨。

全篇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圆合。

从选材方面看,文章所选取的都是些平凡小事,但小中见大,表现出了父爱之伟大与深沉。

在写作手法上,文章采用了以时间为序,围绕父亲送“我”上学、送“我”报考学校这一重点,中间穿插其他一些生活场景的描写,又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再加上对人物的精彩描写,都烘托出父爱的珍贵难忘。

三、拓展阅读,赏析名段

过渡:

课文第9自然段写道:

“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也是通过描写“背影”来赞美深深的父爱的。

现在,让我们一起阅读其中的精彩片段。

1.教师出示《背影》精彩片段,示范朗读。

我说道:

“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选自朱自清《背影》

2.学生阅读与交流。

(1)吴冠中和朱自清在文中都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爱的?

(父亲的背影。

(2)两位作者都描写了父亲的什么?

(动作。

(3)课文中哪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情感?

(永难磨灭了!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

父爱是深沉的、伟大的,体现在生活中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作者笔下的父亲是这样的,我们的父亲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父亲疼爱子女的图片。

2.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感受到父爱的小故事。

3.出示“小练笔”,学生选取自己亲身经历的最感人的父爱小故事写下来。

提示:

讲父爱故事,要真实感人,绘声绘色,能再现当时的情景。

写“小练笔”,要注重细节,要有对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所选事件尽量要小。

4.交流展示,集体评议。

五、摘抄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搜集积累颂扬父爱的名句或诗歌。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