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财政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9783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财政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比较财政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比较财政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比较财政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比较财政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比较财政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比较财政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比较财政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比较财政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比较财政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比较财政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比较财政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比较财政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比较财政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比较财政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比较财政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较财政学.docx

《比较财政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财政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比较财政学.docx

比较财政学

公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总体呈扩大趋势。

其中,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解释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因素。

根据我国当前经济、人口和公债的状况,我国公债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会起到推动作用;不过,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过了临界比例,公债投资的重点方向转向农村,公债将对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起到积极的作用。

无论以哪一种收入分配状况做为研究对象(名义收入的总体分配状况、名义收入的城乡之间分配状况、实际收入的总体分配状况、实际收入的城乡之间分配状况等),公债流量和公债存量规模的扩大,都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有正的影响。

不过,二者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不尽相同。

以公债依存度和中央公债依存度为指标的公债流量,与收入分配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我国目前可能正处于其左半段上;而以公债负担率为指标的公债存量,则与收入分配呈正的线性关系。

公债利息支付带来的收入分配格局,取决于各收入阶层持有的国债份额的相对大小以及各自承担的税负的相对大小。

因此,该收入分配格局是将税制结构和公债的债权人结构进行综合考量的结果。

就我国而言,2002年后,我国国债利息支付有利于收入相对较高的阶层,而不利于收入相对较低的阶层,其原因正是因为收入较高的阶层持有了较高的国债份额,而负担了较低的税收份额;相反,收入较低的阶层持有的国债份额较少,而负担的税收份额却较高。

在社会总需求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如果公债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私人部门的收益率,公债不仅不会给后代造成负担,反而会提高未来社会的福利,反之则会减少可继承资产的数量,给后代造成沉重的负担。

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什么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1]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又做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在设立货币政策的时候会将目标放在一个特定的短期利率水准上,央行通过向银行间市场注入或者是抽离资金来使该利率处于目标位置。

此时中央银行希望调控的是信贷的成本。

而定量宽松货币指的是货币政策制定者将政策关注点从控制银行系统的资金价格转向资金数量,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为了保证货币政策维持在宽松的环境下。

对于这个政策而言,“量”意味着货币供应,而“宽松”则表示很多,当然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有自己的指标。

采用“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往往意味着放弃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因为对于央行而言,他们不可能既控制资金的价格又控制资金的数量。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俗称“印钞禁”,指一国货币当局通过大量印钞,购买国债或企业债券等方式,向市场注入超额资金,旨在降低市场利率,刺激经济增长。

该政策通常是往常规货币政策对经济刺激无效的情况下才被货币当局采用,即存在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实施的非常规的货币政策。

[2]

[编辑]

日本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最先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是日本。

在2001年日本央行作出了这样一个惊人的举措,他们采用了一个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在零利率基础上实行的进一步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应对出现的通货紧缩,而在此之前并没有哪个国家尝试过这种政策。

其做法是将大量超额资金注入银行体系中,使长短期利率都处于低水平,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对抗通货紧缩。

  量化宽松政策在刺激经济走出通缩方面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低利率有利于企业将成本维持在低位,也有利于促进消费,从而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充足的资金还可以使背负着大量不良贷款的日本银行业无需担忧流动性问题,可以在化解不良贷款问题上采取较为主动的行动,推动金融业乃至其他产业的结构重组。

[3]

  日本的实践证明:

金融危机会极大地打击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信心,市场的“去杠杆化”过程会很漫长,因此在一定时期内金融市场的交易很难正常;另外,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和货币市场的自由化,一个国家无限制增加流动性供应未必能够刺激银行业对本国的放贷。

也就是说,当货币的回报率境外与境内存在剪刀差时,货币会毫不迟疑地选择境外。

[编辑]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4]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有助于缓解市场资金紧张状况,有助于经济恢复增长;但是,长期来看,埋下通胀的隐患,在经济增长停滞的情况下,或许会引起滞涨。

另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还会导致本国货币大幅贬值,在刺激本国出口的同时,恶化相关贸易体的经济形式,导致贸易摩擦等等。

对于全球经济霸主的美国而言,实施这种激进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其本国和全球经济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

  

(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埋下全球通胀隐患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质上是在脱离实体经济需求的情况下,开动印钞机向市场输入流动性。

在市场信心缺失,投资萎缩的情况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释放的流动性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是一旦经济好转,投资信心恢复,过度释放的流动性则可能会转化为通货膨胀。

  尤其是对于美国而言,由于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而且世界主要商品定价均以美元为基准,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导致美元大幅贬值,从而引发新一轮资源价格上涨,埋下全球通胀的隐患。

另外,美联储的巨额购债计划推倒了多米诺骨牌。

其他经济体为了阻止本国货币相对于美元升值,冲击本国出口行业,进一步恶化本国经济,而竞相仿效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剧了未来通胀的压力。

这也是为什么短期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风靡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原因。

如果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未能使美国经济走上复苏之路,经济不景气会导致滞涨局面出现。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恶化相关贸易体的经济形势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最直接的表现之一便是使本国货币大幅贬值,有利于本国的出口行业,但是相反也导致相关经济体的货币升值。

例如,美联储宣布巨额注资计划当日,世界主要货币就针对美元大幅升值,其中欧元升值3.5%,日元升值2.4%,英镑升值1.6%,加元升值1.7%。

这将削弱相关贸易体对美国的出口能力,尤其对于那些处于金融危机漩涡中的出口导向型新兴经济体而言,英美日等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其造成雪上加霜的打击,并有可能引发贸易摩擦。

  (三)美联储量大举购买国债降低相应持债国家的外汇资产价值

  虽然本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但是由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美元独一无二的国际地位,美债一度因避险功能而大受欢迎。

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政府的外汇资产中,美国国债占有重要地位。

美联储大举购买美国国债,将推升美国国债价格,降低其收益率,从而使相应持债国家的外汇资产存在非常大的贬值风险。

3月18日当日,美国基准l0年期政府债券收益率从3.01%降至2.5%,创1981年以来最大日跌幅。

  对于美国而言,美元贬值和国债收益率降低都将会导致巨额外资从美国流出,对于当前仍处于金融危机漩涡中的美国经济而言,也是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种非常激进的政策,虽有利于帮助深陷金融危机中的发达经济体缓解信贷紧张的状况,增加经济扩张的动力,但是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来看,世界主要经济体,尤其是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种以邻为壑的行为,它埋下了全球通胀的种子,并可能导致外向型新型经济体经济进一步恶化、外汇储备资产大幅贬值等问题的产生。

[编辑]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

  在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作用下,2009年以来流入中国的短期国际资本呈现出加速的态势。

按照错误与遗漏的方法测算,2009年上半年短期国际资本流入228亿美元;按照残差法的测算,2009年上半年短期国际资本流入达452亿美元。

  未来一段时间里,随着国际金融机构“去杠杆化”进程的结束,美联储向金融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同家。

同时,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降至接近零利率的水平,日前中国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经过四次降息话为2.25%,远高于美国联邦基准利率水平,短期内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中美利差倒挂的局面将继续维持。

在这种情形下,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趋势还将持续。

  然而,一旦美国经济进入持续复苏,美联储必将逐步退出量化宽松和逐渐收紧银根,美国拆借市场利率和联邦基金利率将会上升。

这将使美元升值,并使部分套利交易平仓。

一旦美元企稳走强,国债利率上扬,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资产泡沫可能随之而破裂。

大量投机性资金撤出中国,造成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给中国的金融稳定埋下巨大的隐患。

20世纪90年代东亚国家的资产泡沫破裂并引发金融危机的教训不可不引以为鉴。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大了美元汇率的波动,增加了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难度。

2005年7月21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水乎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然而,从2008年7月到2009年3月,金融危机急剧恶化,避险情绪升温,国际金融机构和企业纷纷将资金撤回美国或兑换成美元资产,导致美元对主要货币汇率保持升值。

在这一背景卜,人民币事实又重归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人民币兑美元的波动幅度维持在6.82~6.84之间。

2009年3月下旬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导致美同通胀预期上升、国债融资风险增加和美元融资套利交易活跃,加上全球经济反弹使得美元作为避险工具的需求大大减弱,以美元资产保值的资金重新追逐高收益资产,美元呈贬值趋势。

随着美元走弱,人民币汇率自2009年3月份后连续7个月呈贬值态势,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各贬值9.17%和7.67%。

  在美元贬值和短期国际资本涌入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压力再次显现,中国政府不太可能选择大幅升值的策略。

首先,在大幅升值方式下,热钱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获得升值带来的收益,热钱获利的成本将大大降低。

其次,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均衡汇率点,无法计算怎样的升值幅度为一个合适的水平。

采取大幅升值策略,人民币汇率很可能出现超调,资金流向逆转的风险很大,或者是一次性大幅升值以后如果没有升到位,可能还会有下一次的升值预期,造成过多的游资流入。

无论是哪一种情形,都会造成资金大进大出,产生宏观金融风险。

再者,大幅升值对出口型企业将带来较大冲击,经济可能出现大幅下滑,进而引发严重的失业问题。

  美国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出,对中国货币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中国被动跟随美国进行调整。

如果中国不跟随美国和全球的量化宽松政策,人民币将可能产生更大的升值压力,带来更多的资金流入。

如果中国跟进美国的政策,由于中国的家庭和金融机构并不存在去杠杆化的问题,那么中国货币供应量将十分充足。

因此,无论中国跟随还是不跟随美国的货币政策,都会出现流动性充裕的情形,这将推动资产价格泡沫的出现。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储蓄大于投资、贸易顺差居高不下且处在人口红利期,这些因素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改变。

从短期来看,在热钱流入、国外补库存带动中国出口增加的推动下,全球资金流向中国,中国外汇储备正重新加速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流动性过剩可能再次上演,推高物价水平。

由于人民币重归“盯住”美元的机制,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在资本跨境流动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中国央行要部分丧失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货币政策将追随美国货币政策的凋整。

当美联储讯息信号非常明确甚至是宣布加息之后,中国央行才会提升存贷款基准利率。

在通货膨胀显现的初期,中国货币政策的凋整将更多的依赖于数量工具,宏观调控政策紧缩的顺序很可能是从窗口指导和审慎监管开始,再到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这中间可能会伴随收紧项目审批,最后才是进入加息周期。

公债-公债的作用

  1、理论界的两种认识

  1)反对公债存在和发展的观点。

  古典经济学派大多如此,在他们看来,公债的消极作用包括:

公债减少了生产资本,妨碍工商业的正当投资;以公债弥补财政赤字会助长为所欲为,不负责任之风;举债会增加将来财政困难;公债常以高利吸引购买者,会使富者坐享其利,使财富分配不均,公债不断的膨胀,使市场增多信用,促使物价上涨等等。

  2)主张大力发展公债的观点。

  现代凯恩斯学派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们把公债和赤字以及补偿性财政政策联系在一起,对公债大加赞扬。

萨缪尔森认为:

公债不是一个值得忧虑的问题,而是一件有益的事,会增加净收入;公债不是妨碍经济增长的因素,而是使经济稳定发展的因素;公债的数额不应受限制,公债的发行不但不应视作国家的债务,而且还应视为国家的资产;公债不会增加人民负担。

因此,大量发行公债有利于经济繁荣和充分就业。

  2、公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从财政角度看,公债是财政收入的补充形式,是弥补赤字、解决财政困难的有效手段。

  当国家财政一时支出大于收入、遇有临时急需时,发行公债比较简捷,可济急需。

从长远看,公债还是筹集建设资金的较好形式。

一些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项目,如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往往需要政府积极介入。

  2)从经济的角度看,公债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

  A、调节积累与消费,促进两者比例关系合理化。

公债采用信用的方式,只是获得了一定时期内资金的使用权、没有改变资金的所有权,适当发行公债,可以使二者的比例关系趋于正常。

  B、调节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C、调节金融市场、维持经济稳定。

公债是一种金融资产、一种有价证券,公债市场可以成为间接调节金融市场的政策工具。

  D、调节社会总需求,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

国债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它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者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1〕它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等筹集资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国债的发行,一方面能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属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又能对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扩张和紧缩,起着重要作用。

国债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为社会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其中有不同的经济主体,有不同的经济内容,有不同的经济现象。

因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一、国债对经济影响

(一)国债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政府行使其职能,必须有一定的财政支出。

一般来说,政府的主要收入来自税收,当政府税收刚好等于或者大于其财政支出时,政府无赤字或有盈余;当税收小于支出时,政府赤字就产生。

因此,为了追加收入,弥补财政缺口,政府便发行国债。

筹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将其使用权转移到国家手中。

根据乘数效应,在今后年度,必将引至国民经济的大幅度增长。

(二)国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政府发行国债,当中央银行承购国债,会直接地增加政府的存款。

这部分存款用于政府各项支出,拨给社会上的部门企业和个人时,其账户所在的商业银行的存款就会相应增加,其结果就是货币供给量大大地增加。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扩张社会货币供给量。

如果社会正好处于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的状况,那么很容易造成很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直接承购政府债券。

在现代银行制度下,这是中央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

而商业银行又具备扩张信用和创造派生存款的机制,它表明商业银行虽然不能创造货币,却能够在中央银行放出货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张信用规模。

于是中央银行在承购国债时,扩大的货币供给不仅仅是国债本身,而可能是扩大的许多倍。

按照存款准备金制度,当财政向社会有关方面进行拨款后,商业银行的社会存款将会增加。

于是,其中一部分作为准备金缴存中央银行,另一部分可用来发放存款。

存款的结果又使得社会存款增加,此乃派生存款。

如此循环进行,使得信用扩张。

当商业银行动用超额准备金购买债券,没有减少社会存款,货币供给没有减少,而银行购买债券,政府运用资金,会扩张货币供给。

国债的流通对货币供给也有一定的影响,当企业或者个人等非银行部门把国债转让给商业银行,非银行部门的存款就会增加,即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投放出来,货币供给量增加。

当商业银行将手中的国债转让给中央银行时,商业银行在中央的超额准备金将增加,这笔资金随时可以投放出去,扩大货币攻击量。

因此,中央银行买卖债券可以控制货币供给。

(三)国债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首先政府发行国债以后,如果将筹集的资金进行投资性支出,就直接扩大了政府的投资规模。

实践中,很多国家的债务收入都是用来作为扩大政府投资的;在另一方面,政府债券能影响资金市场的利率,而当利率升高时会引起投资支出的减少。

因为人们的成本提高了。

相反,当利率降低的时候,投资就会增加。

国债同时对消费产生影响。

政府举借国债增加了政府现实可用的资源,如果这些扩大的收入来源被用于各种消费开支,那么国债的直接效应就是增加政府消费。

但从个人角度来看,国债使得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使家庭或个人的消费减少。

(四)国债对总供给的影响

不管外债还是内债,如果能够有效运用,投入生产过程,就能促进生产发展扩大未来的社会支出,从而扩大社会供给量。

在举借外债的时候也可以增加国内市场的供给。

政府通过外债的发行,拥有了以外汇形式的货币购买力。

政府可以进口紧缺的商品物资,从而增加社会供给量。

国债还可以影响社会总需求。

它是通过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表现的。

如果国债运行扩大了某经济主体的投资或者消费,又没有减少其他主体的投资和消费,那么社会总需求就会增加。

二、国债在经济中的其他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债除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等基本功能之外,还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作用:

(一)形成市场基准利率

利率是整个金融市场的核心价格,对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等市场上金融工具的定价均产生重要影响。

国债是一种收入稳定、风险极低的投资工具,这一特性使得国债利率处于整个利率体系的核心环节,成为其他金融工具定价的基础。

国债的发行与交易有助于形成市场基准利率。

国债的发行将影响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引起利率的升降。

在国债市场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某种期限国债发行时的票面利率就代表当时市场利率的预期水平,而国债在二级市场上交易价格的变化又能够及时地反映出市场对未来利率预期的变化〔2〕。

(二)作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结合点

首先,扩大国债的发行规模是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

1998年8月为保证经济增长率达到8%而增发2700亿元特种国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次,国债,特别是短期国债是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唯一合适的工具。

国债的总量、结构对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国债规模过小,央行在公开市场上的操作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就非常有限,不足以使利率水平的变化达到央行的要求;如果国债品种单一,持有者结构不合理,中小投资者持有国债比例过大,公开市场操作就很难进行。

(三)作为机构投资者短期融资的工具

国债的信用风险极低,机构投资者之间可以利用国债这种信誉度最高的标准化证券进行回购交易来达到调节短期资金的余缺、套期保值和加强资产管理的目的。

一、适度的国债规模刺激经济发展,规模过大对经济发展有负面效应

  1、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较优方式。

败政赤字出现后,一般有三种方式弥补。

一是动用历年的财政结余;二是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三是发行国家公债。

采用第一种弥补方式的前提必须有结余存在,但目前,由于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展,财政支出往往呈不断扩大的态势,年终结余情况很少发生,大多出现的是赤字。

动用结余来弥补财政赤字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主要方式。

第二种弥补赤字的方法,我国曾经采用过,但在银行信贷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有扩大货币发行,使流通中货币过多,极有可能导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给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以上两种弥补赤字的方式,都有弊端,都存在发生通货膨胀的危险,所以,用第三种方式,即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就有其本身的优越性。

从国债的发行方式来看,得到了补充的收入来源,满足了支出的需要。

从国债认购方来看,不仅到期能收回本金,而且还有一笔可观的利息收入。

所以国债的有效、适度发行,将部分消费资金转化为积累资金,只涉及购买权的转移问题,不会直接带来通货膨胀,也易于为社会公众所接受,这也是我国近几年来发展国债的主要原因。

  2、适度的国债发行可以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

当现实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发行国家公债可以把流通中的一部分货币转化成沉淀的资金。

这时,只要政府不把这部分国债收入作为支出安排出去,即可达到紧缩的目的。

在相反的情况下,国家公债可以吸附沉淀的货币,并转化为支出,从而可以扩大现实流通中的货币量。

在此问题上,需要政府与银行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相应增加国债发行量,从而减少银行体系外的社会游资,并相应导致银行储蓄存款总量的转移,最终收到紧缩通货的效果。

当国债还本付息时,则导致相反的经济效果。

  3、国家公债的运用可以影响市场利率。

这主要是通过发挥国债利率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

首先,将国债分别规定不同期限、不同的利率,以满足社会不同资金持有者的要求,吸收处于不同闲置状态的资金。

当国家期望利率上升时,可以举措长期国债。

如期望利率下降,则宜选择短期国债。

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长期国债的利率要高于短期国债。

国债利率的变化通过证券市场影响整个利率市场。

随着国债规模的增大,国债越来越成为金融资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债利率也越来越成为影响金融市场利率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4、适度的国债可以调节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平衡。

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将社会暂时闲置的个人公共消费资金集中起来,并改变其使用性质,将其转向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或将资金沉淀下来,变一部分现实的购买力为潜在的购买力,从而减缓总需求压力。

反之,国家通过偿还本息又可刺激总需求。

我国目前主要通过金融渠道推销国债,若要抑制总需求,中央银行便增加向专业银行卖出公债,减少商业银行贷款规模,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水平上升,进而抑制消费需求。

反之,可以刺激总需求。

同时,通过对国债收入的运用,改变其消费资金性质,将其转向生产性投资,特别是投向一些资金极为短缺的“瓶颈”部门,从而增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给总量。

  5、适度的国债规模与结构的调整可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生。

如果政府扩大国债发行的规模而不同时增加政府支出,就会减少社会总需求,从而抑制通货膨胀,尽管这样,会可能增加国家的偿债负担。

同时,由于国债的期限越短,其流动性越高,政府可以改变国债期限结构,增加长期国债的发行,提高长期国债在全部国债中的比重,以减少经济中的流动性,减轻经济运行中的膨胀性力量。

另一方面,国家也可通过确定适当的国债支出结构来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来从根本上抑制通货膨胀。

以上谈了国债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生并不是没有限度。

譬如国债虽然可以充当弥补财政赤字的“先锋”,但如果国家肆意扩大投资规模,造成经济状况恶化,财政赤字大幅度增加。

此时,又仅仅依靠举债来弥补赤字,必然引起发债规模的大举攀升,并由此给国民经济带来一轮恶性循环,这就是说举债必须要有一定的限度,否则将会给经济生活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过度国债规模超出公民心理承受能力,影响国债的顺利推销。

国债数量界限一定要限制在社会应债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与社会闲置资金相吻合。

如果当年的发债规模超过居民手持闲余资金的额度,居民无力购买,而国家为完成发债任务,必然要采取一些摊派的强制措施。

这样一方面缩小了居民投资范围的选择,另一方面打击了居民购买国债的积极性,影响以后国债的顺利推销。

过度国债规模超过国债未来清偿能力,有损国债的信誉。

借债必须偿还,一定的偿债能力将国债规模制约在一定的限度内,假如国债发行规模过大,由此带来的偿债负担超过了国家偿债能力,那么,很容易出现债务危机,使政府行为相当被动。

过量国债阻碍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国债的发行必须有一定的物质保证。

从实物形态上看,国债是对国民收入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使用的再分配,它能够改变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比例关系,引起供需结构的变化。

过量的国债,由于缺乏相应的实物作保证,没有稳定的经济担保基础、结构调整,一是造成社会有效资金在部门之间的无序流动,冲击银行储蓄存款,造成储蓄存款“搬家”频繁,严重影响国家货币、信贷计划的执行。

二是经受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